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职业心理咨询-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在美中的另一个方面是智慧美。智慧是指人客观存在的智力结构和各种能力的外在表征水平。言谈中的睿智、幽默;眼神和举止中的聪慧与机智;事业探索中的才智能力和生活中的智慧闪光等等方面是智慧美的主要体现。智慧美可以使异性倾倒,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外形美的缺陷。市智力低下、平庸无能、缺乏进取心,只会使爱变得枯燥乏味,增加爱恋的挫折和痛苦。
  此外,具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信仰,是理想美的体现。具备优良的品质、高尚的品德、坚贞不渝的情感、相互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情操美的主要体现。情操美是陶冶纯洁和美好的爱情的重要前提。
  处于初恋时期的青年男女,应该了解初恋审美心理。在选择伴侣时,要以内在美为第一位,同时注重外在美。并且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使自己成为更富吸引力的人。

投石冲开水中天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段千古流传的趣闻轶事,说的是唐宋八大家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的故事。秦少游是宋代大文学家,苏小妹生长在文学世家,也是一位难得的女才子。夫妻俩不仅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更是一对文坛佳偶。新郎秦少游进洞房时,新娘苏小妹设了三关,出对联让新郎对。新郎心想,自己是闻名的文学家,区区对联简直是小儿科。于是,苏小妹先后用纸条写两句上联,让侍女传出,新郎秦少游看后,立即对出下联,轻松过了两关,心中十分高兴。等到侍女第三次传出纸条,秦少游漫不经心地拆开纸条,只见上联写着:“闭门推出窗前月”
  新郎看后,脸上的笑容没有了,眉头紧锁,苦思良久,仍对不出下联。于是,他走到院子里,望着一池清水苦思,正好这时,苏轼得知,于是前来相助,苏大哥并没有直言相告,而是投一石子于水缸中,激起一片水花。秦少游一见茅塞顿开,脱口吟出下联:“投石冲开水中天。”
  于是,秦少游过了苏小妹的三关,欢天喜地进了洞房。这则轶闻,说明了在文艺创作中原型启发的作用。这里,投入缸中的石子就是原型,这个原形,给秦少游以启迪。原型启发在文艺创作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文学家创作得益于原型。
  当代青年作家赵丽宏,偶在盛夏纳凉时看见一棵无名的小草在可怜的土壤中奇迹般地生长,并且长得生机勃勃。于是,作者由此联想到在动乱年月中的年轻人顽强地成长,像小草一样顽强。作者因此获得灵感,一口气写出了佳作《生命草》。
  在生活中,“原型”到处都有,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迪和益处。很多人对“原型”熟视无睹。因为要获得原型启发,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不仅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更取决于作家本身的心理状态。

艺术欣赏的共鸣
  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有一种心理现象便是共鸣。欣赏者在欣赏艺术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冲动。先是设身处地,渐入佳境,然后便进入忘我的心理状态中。此时,欣赏者心目中的“我”,几乎与审美对象中的“我”融为一体,与角色同喜同悲。有时,欣赏者还能从中发泄内心深处的忧虑情结,产生心灵激荡。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不会忘记林黛玉听《牡丹亭》而感伤,听《西厢记》而落泪。《红楼梦》中有段黛玉听艳曲的精彩描写,摘录如下:
  一日黛玉偶经梨香院墙外,贾府戏班正在里面演习《牡丹亭》戏文,初闻“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怦然心动,感慨缠绵;又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觉点头自叹;再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益发勾起一腔愁绪;等听完“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时,黛玉“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她细细品唱词滋味,联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的诗句,以及《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唱词,由彼及此,由表及里,不禁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林黛玉的感伤与落泪,便是一种共鸣现象。小说中把林妹妹的共鸣心理特点刻画得非常细腻,惟妙惟肖,于是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为其吸引,为其感动,产生共鸣。
  产生共鸣的现象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著名演员陈强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延安演过话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由于剧情感人,表演真挚,使得台下的战士在看戏过程中产生无比强烈的共鸣心理。当演到恶霸地主黄世仁打死杨白劳,抢走喜儿时,观众席中一片啜泣声。突然,一位新战士怒不可遏地站起来,举枪瞄准扮演黄世仁的陈强,向他开枪,口中喊道:“打死你这狗地主!”幸亏坐在旁边的班长反应及时,把枪夺下,才避免了一场悲剧。这位小战士家中也有过类似杨白劳所受的悲惨遭遇,因此,在他心中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共鸣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现象,它的出现与强烈程度,与欣赏者的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文化水平、甚至兴趣爱好都有密切关系。显然,如果让林妹妹看《白毛女》,她不至于“如醉如痴,站立不住”,而如果让小战士隔墙听《牡丹亭》和《西厢记》,他很可能不知所云,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冲动到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而达到忘我的程度。
  产生共鸣的差异性,从宋代几位大诗人的故事中也能得到揭示。欧阳修以爱才好客著称,故最欣赏孔融“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的诗句;范仲淹为人清严,最喜论兵,故常好诵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的诗句;苏轼性嗜清静,又与其弟辙手足之情最深,故其爱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
  共鸣的出现还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性别而异。比如,男性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喜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喜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迈气概。女性则欣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欣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类的诗词。
  总而言之,共鸣是灵感赐予我们的一种醇美的享受。虽然,我们会在强烈的情感冲动下,心灵激荡,声泪俱下,但当我们拭去泪花,心情平静之后,就更容易体会到一种心灵的纯净、一种情感上的升华,以及在经过感情宣泄之后,重新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从而体验到一种特有的轻松愉快。
  我们在明白了共鸣这一心理现象的奥秘之后,就可以在欣赏文艺作品时,通过与作品中人物或情节的共鸣,来打开自己心灵的闸门,任其宣泄,以达到审美享受和心理健康。

小品走俏的心理
  在当今的电视屏幕上,在收视率最高、播放最多的节目中,小品无疑高居榜首。无论是在平时的《综艺大观》,还是亿万人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中,小品都成为亿万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赵丽蓉、巩汉林的《如此包装》,赵本山的农民模特队等许许多多的优秀小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品反映了新时代的群众所拥有的新的审美倾向中不可忽视的审美心理现象。
  为什么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戏剧小品这一原来只作为演员用来练习的形式,能大红大紫,受亿万人青睐和喜爱呢?
  第一,小品的表演精、奇、巧,很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美感共鸣。小品短小精悍,独具艺术特色,取材虽小,但往往能反映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小品的精,,表现在小品力图做到单纯而不单薄,简练而不简单,含意深刻、意义深远。小品的巧,表现在小品在方寸之间展现剧情,总是运用悬念铺垫、对应、比较、暗示等多种构思手段,以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从而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小品的奇,表现在小品善用夸张或调侃的手法针贬时弊,倡导高尚。从审美心理学来看,形式美一旦有了艺术特色,即所谓有了“性格”,那它就不单具有“感觉的魅力”,而且具有“美感的魅力”了。小品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小品能放射出美感妁魅力,使观众在小品的夸张、幽默的表演中,感受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自我宣泄的一种畅快淋漓的感受,并引起思索和感悟,进而激起强烈的美感共鸣。
  第二,小品的内容所特有的“熟悉的陌生”效果,能够激发起观众审美兴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往往对自己熟悉的审美对象特别会发生探索、感受的兴趣。比如说,碰见多年不同见的老同学,会产生叙旧的兴趣,而对陌生人,则会视而不见。再如,故地重游,特别会勾起游兴。这就是所谓的“熟悉的效果”。小品往往贴近生活,情节和人物好像就是观众身边发生的事一样。小品反映世态炎凉,直抒真情实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疾苦,以此去与时代同步。这种通过生活一隅、人生一瞬的展现,从而达到激发观众“似曾相识”的审美心理。
  第三,小品立意小而寓意大,具有丰富的联想余地,很容易激起观众探求愿望,促进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形成“引伸性”意像,从而,使观众进入举一反三的审美创造情境之中。
  在审美过程中,人们都会存在一种“引伸”心理,并形成引伸性意象。引伸性意象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从某一点出发,按可能有的次序和位置,把其它细节形象想象出来所构成的意象。小品的“小”,虽然使它不可能表现事物的整体和全貌,它选取的只能是生活中的一小点浪花。然而,这也正是其优势,以小见大,滴水反射太阳的光辉。因而更能激起观众的“引伸”心理。如有这样一个小品《相亲》。作者兼演员赵本山根据其父亲的生活经历作素材,创作了一位独居老人的心态体会。小品通过两位从小相爱但未成眷属,后来又都独居的老人的刻划,揭示了当前老年婚姻需求与社会习惯势力的尖锐矛盾和冲突的深刻社会问题。加上赵本山生动、滑稽的表演,使得观众在笑声不断中产生联想,得到启迪。
  好的小品能使观众在探求欲望的驱使下,从其不完整、不全面的艺术形象出发,展开猜测和推想,以获得更高意义上的完整形象和完整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观众事实上已成为小品的合作者,在思想上帮助表演者不断开拓着新的审美境界。好的小品,让人欣赏、品味起来,总是回味无穷。

审美感受的类型
  晋陶渊明有这样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心理、感官多么平衡。唐朝大诗人韩愈则说:“不平则鸣”,其心理是多么兴奋。从生理学上可知,人体神经运动系统的形式有平衡和兴奋两种形式。像陶渊明那样,抑制导致其心理感官呈平衡势态,而像韩愈那样,刺激则使其原来的平衡状态破坏和兴奋趋势加强,表现出无穷无尽的心理、行为的运动。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创作是将外在的世界与本体的创造结合成一体。审美刺激便是厢外部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相契合,只有受审美刺激所激发的创作冲动,才能够给人以回味,并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刺激导致了创作冲动,从而引起了五彩斑斓的审美感受。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审美感受:
  第一,感官——直觉型:由于审美刺激都是对人的感官直接的刺激,因此,有些作者对自己独特的感官能力推崇备至。比如左拉就提倡“自然主义倾向”,他“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不管是值得称赞还是值得针贬的事实。作家不是一个道德家,而是一个解剖学家”。要“按照自然的本来面貌来观察自然”。
  第二,意向——感受型:文学是通过刺激的媒介将积淀于心里深沉的感受,化为一系列独特的形象。作为一名文学艺术家,不应该将注意的视线投射于感官上,而是将感官上的印象化为感受的形象,在此过程中既要有冷静的处理,又要有热加工,人物的形象要比生活中的形象来得更典型、更集中、更具有生命力!例如,舒婷正是有一股“赤子”之心,才会发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呐喊。
  第三,感情一一敏感型:这一类型注重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作用,将创作主体的情绪推到了主角的位置。偏激虽是作家的缺点,但正是这一缺点,是作家应该具备的。因为偏激才是作家自身感情受到刺激之后的独特地显现。例如,雕塑家罗丹在介绍他创作《达娜厄》这尊大理石雕像的体会时说,一次,一个金发模特儿正在为他做着卧态的姿式,当她要起立小憩前,倦意的身子徐缓地蜷蜷蠕动,穿过天窗的明亮光束直射她的背部,苗条的腰身和骼骨、背部的亮光及舒散的长发,构成了纤柔、轻盈、玲珑、美妙的迷人旋律,他愣住了,随即就抓起一团粘泥……
  第四,意识——压抑型:思维能力使人变得聪颖,创造能力使人变得充满活力,审美能力使人变得奇特深刻。人心是艺术的基础,正如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揭示文学深层的内涵和象征蕴味,是文学的存在价值之所在。因此,“意识——压抑型”的作品也就屡见不鲜,刺激往往由表及里,由外及内,才能发生真正的审美意味。

审美的心理时间
  法国作家莫泊桑在其著作《漂亮朋友》中描绘了主人公杜洛阿诱骗年轻的西莱茵一起私奔的片断。作家创作了一幅奇妙的“心理时间”的图画:
  他不时望望那座时钟一面想着……这一晚他正赌着一个大得不得了的输赢。
  十一点将到了,他重新出了门,在街上逛了些时候,便叫了一辆马车,叫它在协和广场沿着海军部的那排廊柱停下。
  他不时划一根火柴去望自己表上的时刻,看见了十二点快要到了的时候,他焦躁的心简直难以控制了,他不断地从车门里伸出脑袋去望。
  远处的一座时钟报着十二点,随后一座比较近点的,随后同时有两座,末了最后一座很远的,都次第报着。这最后的报完之后,他想到:“这完了,事情弄糟了,她是不会来的。”
  然而他下了决心准备到天亮,在这类情况之下是应当有耐心的。
  他又听见报一刻了,随后是半点,随后又是三刻,最后所有的时钟如同刚才报十二点钟一般先先后后又都报过了一点,他不能静候了,正挖空心思去猜想种种可能发生了的事。
  作家为了刻划杜洛阿这个流氓的个性,集中全力生动地画出了杜洛阿在此情此境中对于“时间”的特殊心理体验:(1)对于时间,通过时钟计量表现,即十一点,十二点等。(2)杜洛阿在偌大的空间范围里,对于其他事物的感受力被时间意识的兴奋中心所压倒,因而,对于钟声异常敏感。(3)杜洛阿期待的紧张的心理节奏,通过钟声而强化,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杜洛阿内心焦躁不安的强度和深度。由于作家抓住了杜洛阿在此时此地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使他的冒险性格获得了真实而富有艺术魅力的再现。
  时间概念既是一个永恒、延续的一维概念,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同时,时间也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然而,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处境不同,对于时间的心理体验也有差异。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紧紧抓住人物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乃是展示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的有效手段。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也是运用心理时间的描绘,写得生动,奇妙:
  操教温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竭,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里,酒由热变温,是隐含着时间概念。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一心理时间的描绘,来表现关羽虽然在袁绍的轻视之下,但经曹操力举,在短时间内力斩骁勇善战的大将华雄于马下,突出了关羽神勇的性格特征。
  关羽的神勇无敌,如何将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呢?作者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人物对时间的心理体验来进行刻划,从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在《三国演义》中,类似的表现形式还有许多。比如“赵子龙单骑救主”是从数量对比上,突出赵云的孤胆之勇;“张飞喝断灞陵桥”是以声音的夸张,突出张飞的威猛。尽管方法不同,目的与效果却是相似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