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千问-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在根门里,亦由于它们并不接受任何新的目标,而只缘取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目标,即临死速行心的目标
——业或业相或趣相。

二百零四、什么是六种所缘?答:每一心及其相应心所,皆必须缘取一个所缘,因为心本身即是识知目标的活动。在巴利文里,有两个字是用来代表所缘。其一是源自词根意为‘取乐于’的arammana;另一个是alambana,源自意为‘钩住’的词根。由此,所缘是心及其相应心所取乐或钩住的目标。《巴利论藏》分析了六种与六门相符的所缘: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法所缘。其中,颜色本身是色所缘,声音即是声所缘等,这五种所缘都包括在色法里。颜色、声、香、味四者是属于‘所造色’,即依靠四大界而生起的次要色法。触所缘则是四大界当中的三界,即:一、地界或坚硬性,通过触感觉为硬或软;二、火界,感觉为热或冷;三、风界,感觉为支持或压力。四大界的第四种是水界,其特相是黏;水界不能通过触觉感受到,而只能通过意门识知。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确定心能识知所有的五所缘;当作为意门转向心时则能识知所有的六所缘。
法所缘则有六种:净色、微细色、心、心所、涅槃与概念。首五所缘的每一种,都能通过以下的三个方式识知:一、通过各自的根门心路过程;二、通过意门心路过程;三、通过离心路过程心,即结生、有分与死亡。第六种所缘,即法所缘,完全不能通过五根门识知;而只能通过意门心路过程或离心路过程心识知。一、净色是五种感官里的根门色法,即眼净色、耳净色等五种净色。二、微细色包括十六种色法,水界即是其中之一。三、心亦是一种法所缘;虽然心能识知目标,但心本身亦能成为被识知的目标。当知心不能成为自己的目标,因为心不能识知自己本身;但在某个心流里的一个心,则能够识知在同一个心流里的其他心,亦能识知其他众生的心。四、五十二心所也是法所缘,例如:当人们觉察到自己的感受、思与情绪时。五、涅槃是有学圣者与阿拉汉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涅槃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其自性并无生、住与灭。六、概念也是法所缘;它是世俗法,并不是究竟存在之法。概念也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它并没有自性。

二百零五、什么是离门心的目标?答:一世生命当中的离门心,必定与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目标相同。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业: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业相: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宰杀的牛的哀号或看到屠刀。趣相:这即是临终者下一世将投生的去处。例如:即将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会看到天界的宫殿;即将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会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将投生至地狱的人可能会看到地狱之火。
离门心的目标,是根据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识知该目标时所通过的门而定;亦视该目标是属于过去或现在所缘,或是概念;又根据它是业,或业相,或趣相而定。其解释如下: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临死速行的阶段,被六门之一识知的五所缘当中任何一个所缘,皆可成为业相。这种所缘在新一世的结生和首几个有分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它有可能是现在所缘,因为在前一世的临死速行识知该目标之后,它可能还持续存在于新一世的首几个心识刹那;随后的有分及死亡心所取的目标则必定是过去所缘。若前一世的临死速行所取的目标是法所缘,它则可能是业或业相,以及是新一世结生、有分与死亡心的过去所缘。若该目标是趣相,它一般上是色所缘、由意门识知、以及是现在所缘。若是投生至色界天,三种离心路过程心的目标,是前一世意门临死速行所取的法所缘、是与时间无关的概念、以及是属于业相。投生至第一和第三无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无色界天,该目标是法所缘、是过去所缘、也是业相。无想有情死后投生至他处,因为在色界天的无想梵天完全没有心识,所以下一世的离门心根本不能缘取前一世所缘取的目标。对于这类有情,依靠在生为无想梵天之前的过去业,目标会自动呈现于结生、有分与死亡心为业等。

二百零六、什么是三意界?答: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总称为三意界;由于它们生起于所有五门,所以能取颜色等所有五所缘为目标。

二百零七、什么是出世间法?答:四道、四果、涅槃,名为九种出世间法,由于它们非常清净及深奥,所以不善心和智不相应的善心与唯作心,并不能识知到它们。凡夫与有学圣者不能觉察阿拉汉的道心与果心,因为他们还未证得此二心。凡夫亦不能取有学圣者的道心与果心为所缘。层次较低的有学圣者,则不能取层次较高的道心与果心为所缘。当有学圣者省察自己的出世间法成就时,他们能以智相应的欲界善心,去觉察道心、果心、涅槃。在道心之前生起的‘种姓’也是属于这些心,它也取涅槃为所缘(目标)。

二百零八、什么是善神通心?答:神通是已熟练于五禅者才能获取的高等智。在巴利圣典中提及五种世间神通,即:如意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与天眼通。这些神通是运用第五禅心而获得;于凡夫和有学圣者它是善的;于诸阿拉汉则是唯作的。通过第三种神通,有学圣者能辨识与他同等级,或层次较低的其他圣者的道心与果心,但不能辨识层次比他高的圣者的道心与果心。阿拉汉道心与果心则完全超越善神通心的范围。通过欲界智相应唯作心,阿拉汉能在省察自己的成就时辨识自己的道心与果心;通过唯作神通心,他能辨识其他圣者的道心与果心,包括有学圣者与阿拉汉。

二百零九、什么是心之所缘?答:廿三种欲界果报心、五门转向心及生笑心,只缘取欲界所缘。第二与第四无色禅的善、果报与唯作心,缘取广大心。五色禅心、第一与第三无色禅的善、果报与唯作心,缘取概念法。四道心与四果心缘取涅槃。十二不善心,以及智不相应的四善心与四唯作心,缘取除了出世间法之外的一切所缘。四智相应善心与善神通心这五种心,可缘取一切所缘,除了较高层次的道心与果心。四智相应大唯作心、唯作第五禅神通心及确定心,则可以缘取一切所缘。

二百一十、什么是依处?答:依处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心所依处。于欲界生存地有一切六依处,除了天生瞎眼或耳聋者。于色界天则无鼻、舌、身三依处,由于这三门的体验比眼门与耳门较为粗,所以不包括在这高层次的生存地里。诸论师说该地的有情也拥有这些感官的外形,但并没有净色,因此不能作为嗅、尝及触的依处,所以这些感受也就不能发生于色界天。于无色界天则完全没有依处,因为一切的依处都是由色法组成。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依处而生起。依处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虽然首五依处与五净色相符,但依处与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它对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过程里的心与心所,通过门而得以和目标接触;依处则是支持心与心所生起的色法。这项作用上的差别是重要的。在眼门心路过程里,除了眼识之外,亦有许多种心以眼净色为门而生起,但眼净色只是眼识的依处,而不是其他也运用眼门的心的依处。关于门,作为结生、有分与死亡的诸心是‘离门’,即是不发生于任何门。然而在有名色法两者的生存地里,没有任何心是能够不依靠依处生起的。

二百一十一、什么是依处之转起?答:五识界完全以五净色为各自的依处而转起(发生)。但意界,即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则依靠心脏而转起。其余的也如此依靠心脏而转起,即属于意识界的推度心、大果报心、两种嗔相应心、初道心、生笑心、色界心(3+3+8+2+1+1+15=33)其余的心,无论是善、不善、唯作或出世间,都可依靠或不依靠心所依处。(12+10+13+7=42)无色果报心则不依靠心所依处。

二百一十二、什么是七识界?答:在《巴利论藏》里,所有八十九心被分为七种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名为意界的三种心只是非常粗浅地识知目标:因为五门转向心面对完全陌生的目标,而且是随着拥有不同依处的心之后生起;至于两种领受心,则是因为它们随着拥有不同依处的心之后生起。五识界则稍微强些,因为它们直接地看、听、嗅、尝或触目标;但还是相对的弱,因为它们是夹在两个拥有与它们不同依处的心之间。归纳于意识界的诸心能更完整与清晰地识知目标,因为在它们前后的心都与它们拥有相同的依处。在欲界地里,五识界依靠各自的依处生起,意界及意识界则依靠心所依处生起。于色界地则没有鼻、舌、身三处及与它们相符的识界。于无色地则只有意识界,且没有依处。

二百一十三、什么是六种心路过程?答:心路过程里的心;都依照自然定法的次序而生起。心路过程:直译巴利文vithi是‘路’,但在此则意为‘过程’。当诸心于根门或意门生起以识知目标时,它们不会杂乱无章或单独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识知过程阶段,依照有条有理的次序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这次序名为‘心之定法’。依门而分的六种心路过程是:一、与眼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二、与耳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三、与鼻门相关的心路过程;四、与舌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五、与身门相关的心路过程;六、与意门相关的心路过程。或者,依识而分的六种心路过程是:一、与眼识相关的心路过程;二、与耳识相关的心路过程;三、与鼻识相关的心路过程;四、与舌识相关的心路过程;五、与身识相关的心路过程;六、与意识相关的心路过程。依门的心路过程应与依识的相符心路过程配合。

二百一十四、什么是心路过程的发生条件?答:心路过程必须具足一切所须的因缘条件才能发生。根据巴利注疏,每一种心路过程所须的因缘条件如下,一、于眼门心路过程:(1) 眼净色、(2) 色所缘、(3) 光、(4)作意。于耳门心路过程:(1)耳净色、(2)声所缘、(3)空间、(4)作意。于鼻门心路过程:(1)鼻净色、(2) 香所缘、(3) 风界、(4) 作意。于舌门心路过程:(1) 舌净色、(2) 味所缘、(3) 水界、(4) 作意。于身门心路过程:(1) 身净色、(2) 触所缘、(3) 地界、(4) 作意。于意门心路过程:(1) 心所依处、(2) 法所缘、(3) 有分。

二百一十五、什么是五门与意门心路过程?答:一、五门心路过程,这包括发生于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二、意门心路过程,这包括一切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过程。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也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因为它们涉及了意门与根门。只在意门里发生的心路过程则称‘纯意门心路过程’,因为它们没有通过根门,而只通过有分生起。虽然首五种心路过程通过不同的根门发生,但它们都依照同一个次序。第六种意门心路过程则包括多种不同的过程,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依靠五根门生起。

二百一十六、什么是所缘的呈现方式?答:巴利文visayappavatti意为所缘在六门之一呈现于心识,或所缘呈现时的诸心活动。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可分别为在五根门的四种,即极大、大、微细、极微细,以及在意门的清晰与不清晰。在此所用的‘大’及‘微细’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它给予心的撞击力。即使巨大或粗显色所缘呈现于眼门,但若眼净色很弱,或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已过才撞击它,或光线很暗,该所缘即不能给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微细或极微细所缘。反之,若细小的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撞击它、眼净色很强、光线又亮,如是该所缘即能给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大或极大所缘。因此‘大所缘’和‘微细所缘’等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从所缘呈现于五根门的那一刻起,直至停止呈现期间,有多少个心路过程心生起。对于呈现意门心路过程的清晰及不清晰所缘的分别,亦依据相同的原则。

二百一十七、什么是极大所缘?答:在五门心路过程中,一心识刹那有三个小刹那:生、住及灭。色法的寿命是十七个心识刹那。五所缘在一个或几个心识刹那过去之后,在住时呈现于五根门。如是,若颜色所缘在经过一个心识刹那之后(1)呈现于眼门,有分波动了两个心识刹那后即中断(2…3)。随后转向于取同一个所缘的五门转向心生起与坏灭(4)。紧接着依照次序生灭的,是看该色所缘的眼识(5)、领受它的领受心(6)、推度它的推度心(7)、确定它的确定心(8)。随后任何一个具足因缘的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即会生起,一般上是七个心识刹那(9…15)。在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16…17)则依照情况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里。至此十七心识过程已完毕,即:十四心路过程心、两个有分波动及一个已过去的(有分)心识刹那。过后该所缘即灭尽,这所缘即名为‘极大’。在取极大所缘为目标的五门心路过程里,所缘的生起与过去有分的生起同时发生。由于五所缘与五净色的寿命都是十七个心识刹那,它们两者与第二个彼所缘同时灭尽。如是,这种心路过程进行了整整十七个心识刹那,而其中从五门转向心起始的十四个心,是真正的心路过程心。这种心路过程名为‘彼所缘时分’,即结束于彼所缘的过程。

二百一十八、什么是色法的寿命?答:在《巴利论藏》里,一个心的寿命,名为一个心识刹那。这个时间单位是非常短暂的;根据巴利论师,在闪电间或眨眼间,即有数十亿个心识刹那过去了。虽然它极其短暂,但每个心识刹那还可以再分为三个小刹那,即:生时、住时、灭时。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一个心生起,执行其刹那间的作用,随后即坏灭,而供给下一心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是,依心识刹那次序,心流持续不断地发生,即如河水之流一般。有些论师,例如阿难陀尊者(《阿毗达摩初疏钞》的作者),则不接受名法有‘住时小刹那’,举出《双论》中的‘心双’一章只提及心的生时与灭时,而没有提及住时。然而阿耨楼陀尊者并不支持这观点,注解其著作的诸论师也都不支持该观点。《阿毗达摩义广释》指出‘住时小刹那’是诸法生时与灭时之间的阶段,其时该法‘面对自己的坏灭’。列迪长老认为住时是生与灭两个阶段的中间点,就譬如把一块石头抛上空中,它必须有一个停止的刹那,然后才开始掉下来。他也说住时可以包括法的生时与灭时之外的整个寿命。许多论师认为佛陀在《增支部。3:47》里所说:‘缘生法有三相,即:生、灭、及住立的变易’已暗示了有住时。在此,他们认为‘住立的变易’即是指住时。色法也经过生、住、灭三时,但这三时所占的时间是等于十七个心生灭的时间。名法与色法的生时和灭时的时间都是一样长短,但色法的住时,则等于名法的四十九个小刹那。颜色所缘等五所缘都是色法,所以能够维持十七个心识刹那的时间。由于它们在生起的小刹那还很弱,所以只有在住时才能呈现于五根门。

二百一十九、什么是有分断?答:当没有活跃的心路过程发生时,属于同一种心的有分心流即会不断地发生,且只取同一个目标,也即是前一世最后一串临死速行心的目标,此目标是业、或业相、或趣相。在五所缘之一呈现于根门的当下,一个有分心已过去了,此心名为‘过去有分’。随后有两个由于该目标的撞击力而波动,第二个中断了有分流。在巴利疏钞里,这两个有分心被分别为‘有分波动’与‘有分断’。之后,在五门转向心生起的那一刹那,心流即已从‘离路的阶段’出来,而进入心路过程。

二百二十、什么是眼识心路过程?答:当颜色所缘撞击眼净色时,在眼处的支助之下,眼识即生起,取该撞击眼净色的色所缘为目标。对于眼识,眼净色是它的依处及门,色所缘是它的目标。在该心路过程里的其他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及彼所缘──是属于意识。它们也取同一个色所缘为目标,以眼净色为门,但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对于该过程里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们的门,因为整个心路过程是从有分出起的。如是所有的五门心路过程皆有二门,即个别的根门和共用的意门或有分。由于它特别地在眼门里生起,所以称它为‘眼门心路过程’,而由于特别地拥有眼识,所以称它为‘眼识心路过程’。由于它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撞击根门之后只有一个有分心刹那过去,所以称之为‘极大所缘的心路过程’。对于其他的根门心路过程亦可如此理解,只需把‘眼识’换成各自的根识,如:耳识、鼻识等。

二百二十一、什么是心路过程的比喻?答:古代阿毗达摩论师以芒果的比喻,来恰当地形容心路过程。有个人盖着头睡在芒果树下。其时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里。被声音吵醒之后,他张开眼看,伸手取该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给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过后再倒回去睡觉。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树下就有如有分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则有如所缘撞击根门,如:眼门。被声音吵醒即有如五门转向心转向所缘。张开眼看即有如眼识执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该芒果有如领受心领受所缘。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所缘。嗅一嗅它则有如确定心在确定所缘。吃芒果即有如速行在体验所缘的滋味。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有如彼所缘取速行的所缘为所缘。那人过后再倒回去睡觉则有如再沉入有分。应注意整个心路过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