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千问-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百五十七、什么是‘以烦恼法为烦恼相应’?答:即贪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贪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瞋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瞋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慢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慢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见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见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疑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疑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昏沉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昏沉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掉举以烦恼而为烦恼相应,无惭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贪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贪以烦恼为烦恼相应.嗔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嗔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慢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慢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见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见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疑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疑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昏沉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昏沉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贪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贪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瞋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嗔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慢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慢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见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见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疑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疑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昏沉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昏沉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贪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贪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瞋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瞋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慢园无傀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慢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见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见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疑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疑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昏沉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昏沉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是等为‘以烦恼法为烦恼相应’。

五百五十八、什么是定法、不定法?答:即五无间业及所有邪见之定与非所摄之四道是等为定法。云何为不定法?除彼之定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界、色界、无色界、非所摄之受蕴。。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不定法。

五百五十九、什么是增语法?答:即彼等法诸所有之名目、约束之言语、施设、言语、名、名称、立名、词、文、立论言是等为增语法。一切法即增语路。

五百六十、什么是词法、施设法?答:即彼等法诸所有之名目、约束之言语、施设.言语、名、名称、立名、词、文、立论言是等为词法。一切法即词路。云何为施设法?即彼等法诸所有之名目、约束之言语、施设、言语、名、名称、立名、词、文、立论言是等为施设法。一切法即施设路。

五百六十一、什么是名?什么是色?答: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无为界…是言为名。云何为色?即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是言为色。

五百六十二、什么是质直、柔和、堪忍、可乐?答:即质直性、不歪性、不曲性、正直性是言为质直。云何为柔和?所有之软性、柔和性,不硬性、不坚性、心之谦让性是言为柔和。云何为堪忍?所有之堪忍、忍耐性、受容性、不逆性、非暴恶性、心之喜悦性是言为堪忍。云何为可乐?所有身之不过、语之不过、身语之不过是言为可乐。

五百六十三、什么是和顺、供养?答:所有之舍离以粗恶、粗暴之语而苦他、怒他,与忿怒其而不益于定语,如斯则有温顺而顺耳、可乐、彻心、可爱、爱于多人、乐于多人之语。其处有优雅之语、亲密之语、柔和之语…是言为和顺。云何为供养?即二种供之养食供养与法供养。此处或有供养者。即依食供养或依法供养,是为供养。

五百六十四、什么是不护根门?答:此处有人。由于眼见色已,取相、随好,不防眼根而住,故贪、忧、恶不善法之流入。为防彼故不行、不守护眼根,于眼根而不防护。由耳而闻声已。。由鼻而嗅香已。。由舌而味味已。由身而触所触已。。由意而识法已,取相、随好,不防意根而住,故贪、忧、恶不善法之流入。为防彼故不行、不守护意根,于意根而不防护。是等不护、不守护、不拥护、不防护六根者是言为不护根门。云何为能护根门?此处有人。由于眼见色已,不取相、随好、不防眼根而住,故贪、忧、恶不善法之流入。为防彼故行、守护眼根,于眼根而防护,由耳而闻声已。。由鼻而嗅香已。。由舌而味味已。。由身而触所触已。由意而识法已,不取相、随好,不防意根而住,故贪、忧、恶不善法之流入。为防彼故行、守护意根、于意根而防护。是等护、守护、拥护、防护六根者…是言为能护根门。

五百六十五、什么是食不知量?答:此处有人为游戏、为傲逸、为装饰、为严饰而不思择不如理摄食。其处于食有不知足之性、不知量之性、不思择者是言为食不知量。云何于食知量?此处有人。非为游戏、傲逸、装饰、严饰乃至唯为此身之住、为活、为害之息、为修梵行而思择如理摄食,如斯我旧受亡而新受不生。我亦可生存、无罪、住于安稳,其处于食有知足性、知量性、思择者…是言为于食知量。

五百六十六、什么是失念、不正知?答:所有之不念、不随念、不专念、不忆念、不忆持、浮游性、忘性…是言为失念。云何为不正知?所有之无智、无见。。无明栅、痴之不善根…是言为不正知。

五百六十七、什么是正念、正知?答: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忆持、不浮游性、不忘性…是言为正念。云何为正知?所有之慧、智慧、思择力、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正知。

五百六十八、什么是破戒?答:所有身之过失或错误、语之过失、身语之过失是言为破戒。一切之恶戒亦为破戒。云何为具戒?即身之无过失或无错、语之无过失、身语之无过失是言为具戒。一切之戒律仪亦为具戒。

五百六十九、什么是破见?答:即无惠施、亲爱、祠祀、无妙行、恶行之业果异熟,无此世、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间无自通达此世、彼世,作证教他正至正行之沙门婆罗门,如斯见、成见。。。。颠倒执…是言为破见。一切之邪见亦言为破见。云何为具见?即有惠施、亲爱、祠祀,有妙行、恶行之业果异熟,有此世、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间有自通达此世、彼世,作证教他正至正行之沙门婆屋门,如斯有慧、智慧。。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具见。

五百七十、什么是小所缘法?答:即一切欲界之异熟所应作意界、所应作因、意识界善俱行是等为小所缘法。云何为大所缘法?即识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是等为大所缘法。云何为无量所缘法耶?即四道非所摄及四沙门果…是等为无量所缘法。由欲界善之四智不相应心之生起,由所应作之四智不相应心之生起,一切之不善…是等之诸法者即应为小所缘、大所缘、非无量所缘。色及涅槃者为无所缘。

五百七十一、什么是劣法?答:即十二不善心之生起是等为劣法。云何为中法?即于三地之善、于三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及一切之色法,是等为中法。云何为胜法耶?即四道非所摄及四沙门果及涅槃是等为胜法。

五百七十二、什么是已生法?答:即于四地之异熟及色之业说作而成,是等之诸法者即应为已生,应为当生,不可言为不已生。于四地之善、不善,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及色之非业所作而成是等之诸法者即可为已生,可为不已生。不可言为当生。涅槃者即不可言为已生、不已生、当生。除涅槃,一切之诸法者即应为过去、未来、现在。涅槃者不可言为过去或未来或现在。

五百七十三、什么是未来所缘法?答:即二之五识及三之意识界是等为未来所缘法。由欲界善异熟之十心生起,由不善异熟之意识界舍俱行所应作因意识界喜俱行是等之诸法者即应为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由欲界善不善所应作之九心生起,由色界第四静虑之善及所应作而成,是等之诸法者即应为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不可言为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由色界三法四法静虑之善异熟、所应作及第四静虑之异熟、虚空无边处、无所有处、四道非所摄及四沙门果是等之诸法者即不可言为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色及涅槃者即为无所缘。

五百七十四、什么是因法?答:即三善因、三不善因、三无记因。无贪者为善因、无瞋者为善因、无痴者为善因。是等于四地之善生,无痴之善因者即除自欲界善之四智不相应心之生起而于四地之善生。贪者即于八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嗔者即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痴者即于一切之不善而生。无贪者为异熟因,无瞋者为异熟因。是等除由欲界异熟之无因心之生起而于四地之异熟生。无痴之异熟因者即除由欲界异熟之无因心,除四智不相应心之生起而于四地之异熟生。无贪者为所应作因,无瞋者为所应作因。是等除自欲界所应作之无因心而于三地之所应作生。无痴之所应作因者除由欲界所应作之无因心生起、除四智不相应心之生起而于三地之所应作生是等为因法。云何为非因法?即除因于四地之善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及涅槃是等为无因法。

五百七十五、什么是结法?答:即十结欲贪结、嗔结、慢结、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有贪结、嫉结、悭结、无明结。欲贪结者于八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瞋结者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慢结者于四成见不相应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见结者于四成见相应心之生起而生,疑结者于疑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戒禁取结者于四成见相应心之生起而生.有贪结者于四成见不相应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嫉结及悭结者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无明结者于一切之不善而生…是等为结法。

五百七十六、什么是非结法?答:即除诸结、余之不善,于四地之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及涅槃是等为非结法。云何为系法?即四系贪声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贪身系者于八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嗔身系者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戒禁取系及此实执取身系者于四成见相应心之生起而生是等为系法。云何为非系法?即除诸系,余之不善,于四地之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及涅槃…是等为非系法。

五百七十七、什么是盖法?答:即六盖欲贪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无明盖。欲贪盖者于八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瞋恚盖者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昏沉睡眠盖者于有行之不善而生,掉举盖者于掉举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恶作盖者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疑盖者于疑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无明盖者于一切之不善而生是等为盖法。云何为非盖法?即除诸盖,余之不善,于四地之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及涅槃…是等为非盖法。

五百七十八、什么是有缘法?答:即于四地之善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二地之所应作无记是等为有缘法。云何为无缘法?即色及涅槃是等为无缘法。

五百七十九、什么是心法?答: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界、意识界,是等为心法。云何为非心法?即受蕴、想蕴、行蕴、色及涅槃,是等为非心法。

五百八十、什么是心等起法?答:即受蕴、想蕴、行蕴、身表、语表,其他更亦有色之心生心因,心等起者为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空界、水界、色轻性、色软性、色适应性、色积集、色持续、搏食是等为心等起法。云何为非心等起法?即心与余色及涅槃是等为非心等起法。

五百八十一、什么是十恶业?答:十恶业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嗔恨、邪见。当中,‘杀生’是指快速或残暴地杀害生命,意即屠宰或杀害众生。在此,于普通用语,‘生命’(pana,直译为有呼吸者)是指有情;在究竟界上则是指‘命根’。‘杀生’一词则是指人虽明知该有情是活的,却依旧刻意通过身门或语门致力于截断该有情的命根。对于毫无德行的畜生,杀害小的生物是轻微的恶业,杀害大的生物则是重大的恶业。为何?因为所付出的努力大;若是付出相等的努力,则因为对象的体积大。对于人类等等,由于他们能具备德行,杀害德行低劣者恶业较轻微;杀害德行高尚者恶业深重。当被杀者的德行相等时,恶业之轻重则有视凶手的烦恼是强或弱,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是大或小。杀生有五个条件:活着的生命、明知该有情是活着的、杀意、致力杀生、结果对象被杀死了。而六种致力的方法是:亲手、煽动、抛掷、固定的陷阱、诡计及超能力。有意知其详细解说者应参考律藏的注疏──《普端严》。
‘偷盗’是指‘不与而取’;亦即偷他人的东西、抢劫或当盗贼。在此‘不与’是指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或财物。若别人对某件财物有自主权,可以任意使用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谴责,该物即是属于那人的。明知该物是属于他人所有,而怀着贼意地致力获取该物即名为‘偷盗’。若属于他人之物低劣,所造的恶业即轻微;若属于他人之物珍贵,所造的恶业即重大。为何?因为其物珍贵。若它们的价值相等,偷属于品德高尚者之物即恶业较重,偷属于品德低劣者之物即恶业较轻。(偷盗)有五个条件:他人之物、明知是如此、贼意、致力及结果移动了该物。方法则有六种,即:亲手等等。每一种偷盗的方法都能依以下的情况进行:吃秤头、强硬手段、隐瞒、设计或伪造。
‘邪淫’里的‘欲乐’是指‘性交’;‘邪行’是指‘低贱及实应受到谴责的行为’。‘邪欲乐行’的特相是生起于身门的思(意愿),具有侵犯自己无权同其行房者的不如法意念。于此,男人无权与之行房者是:(甲)十种未婚女人,即:一、为母所护;二、为父所护;三、为父母所护;四、为兄弟所护;五、为姐妹所护;六、为亲戚所护;七、为族人所护;八、为宗教导师所护;九、已订婚;十、正受惩罚;以及(乙)十种已婚女人,即:一、以钱财买来的妻子;二、自愿为人妻者;三、为了财富而为人妻者;四、为了服饰而为人妻者;五、由双亲执行婚礼,把新郎新娘之手浸入一只碗里的水,而如法地成为人妻者;六、从社会阶级较低阶层里获得的妻子;七、奴隶妻;八、佣人妻;九、战俘妻;十、短暂的妻子。当中,有十二种女人是其他男人不可侵犯的,即:已订婚和正受惩罚的女人,以及后面十种已婚女人。所造的恶业之轻重有视被侵犯的对象是否有持戒等德行。此恶业有四个条件:有心想要享受不可侵犯的对象、致力于享受、设计占有、结果占有了。方法则只有一个,即:亲身体验。
‘妄语’是欲欺骗他人者的身或语的行动,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怀有欺骗他人的意念,而致使采取身体或言语行动去欺骗的思,名为妄语。另一个定义:‘妄’是不真实或不存在的事物;‘语’是表达它为真实。‘妄语’的特相是想要让他人以为不真实的为真实,而又造成相符的表达的思。此罪业是重是轻有视他人受到损害的利益是大是小。或者,对于在家居士,若他们由于不想施舍自己的东西,而骗说:‘我没有那东西’,这是轻罪;若作为证人却发伪誓,以致他人遭受损失则是重罪。若沙门在只得到些少油或奶油时,开玩笑地以反语说:‘我想,今天是有条油河流进了村子’,这是轻罪;若对未曾见过的事物说为有见过则是重罪。此罪有四个条件:不真实之事、欲欺骗的意念、致力欺骗、传达该事给其他人。方法只有一种,即:亲自行动;当知这是通过身体、附在身上之物、或言语的欺骗行动。若该行动令到他人明白其意,产生该行动的思在当下即成为欺骗的行为。人能通过行动、附在身上之物或言语欺骗他人,同样地,人们亦能煽动第三者道:‘跟他这么说’,或把一片写了字的贝叶放在他人面前,或永恒性地写在墙上等,期望‘(他人)会因此明白其意’,这些都是欺骗他人。所以把煽动、传达和永恒的记录视为这种恶业亦是有理。然而注疏并没有提到这点,所以应当深入检讨后才好接受。
‘两舌’是指诽谤的言语,说了之后会导致对方对另一者之爱降至零点。令到自己粗野的言语,或导致他人粗野的言语,它本身即是粗野的,不悦耳亦不令心欢喜;这种言语名为‘恶口’。‘绮语’是说毫无意义且无用的废话。当知称为‘两舌’等的即是作为这些言语之根源的思。以邪恶之心,通过身行言语播下挑拨离间的种子之思,或向他人谄媚之思即是两舌之思。其罪之轻重有视受离间者之德行是低劣或高尚。此罪的四个条件是:一、有受离间的人;二、有‘让他们分裂’的目的;三、付诸实行;四、表达交流。但若他人并没有因此决裂,那么,该罪是不足罪,是‘未足道之业’;只有在导致决裂时才是足罪。‘恶口’是指粗野之思,致使实行于身或语,给与他人致命伤般的重击。以下的故事可以说明这点:据说有位男孩不听母亲的话而去到森林里。由于无法制止他,其母即诅咒他道:‘愿有只野母水牛追你!’果真即有一只母水牛因此而出现在森林里。该男孩即宣说真实语之后发愿道:‘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