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宗哲学象征·txt-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突破了“本净”、“始净”的相对性,如此一来,“宗教行为,即发心、修行、证悟和涅槃,构成了一个无限的圆圈,其中每一点既是开端也是终点”。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第70页。  “常清净”的“佛性”,尽管有其普遍性和永恒性,仍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活泼泼地显示其自身,成为我们随时随地净化这世界的真正起点。“佛性常清净”和“时时勤拂拭”是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体。 
    “佛性常清净”后来被改成“本来无一物”,慧能的那首偈子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两副面貌。《坛经》的十几种本子中有代表性的计四种: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现存最古的为敦煌本,是日本学者矢吹庆辉于1923年从伦敦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中发现的。一般认为,敦煌本出自完成于唐代中叶的《坛经》原本,原本为法海根据慧能的说法记录而成。为了适应禅宗思想的发展变化,后世禅僧借慧能之名一再对《坛经》加以改编,时有增补。依郭朋先生的看法,这句偈语的首窜者先把《般若》性空误解为“本无”,再以“本无”来窜改“佛性”。郭朋先生指出,般若系经典的思想在世界观上是“性空缘起”论,核心是一切皆空,一空到底,没有任何保留,是一种全称否定,不仅否定现实世界,而且连彼岸世界也彻底否定;而慧能是位“真心”一元论——“真如缘起” 论者,思想得力于《涅槃经》一类大乘经典。《涅槃》所讲的空,只是空掉一些世俗事物,至于佛性是“不名为空”的,所以它只是一种特称否定,只空现象,不空本体。故而《般若》空宗同《涅槃》一类经典中的佛性论思想,是分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本来无一物”反映了被误解的《般若》思想,因为 “本来无一物”其实是“本无”思想的重复,而“本无”是“性空”一词不确切的译语。“性空”指宇宙万有无自性,仅有假象,“缘起有,自性空”,它空掉的只是事物的“自性”本体,至于事物的现象,它是承认其为假有“缘起有”的。所以,“本来无一物”不仅同“佛性”思想背道而驰,而且也同“性空”之说相悖。可见窜改这句的人,不仅不了解“佛性”论,也不了解“性空” 说。郭朋《坛经校释·序言》第3~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得出“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决不相同的结论,是基于对“无一物” 就是什么也没有的理解。实际上,“本来”即是“佛性”,“无一物”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没有任何形状、超越一切形相而言,指无染无净、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精神存在,犹如虚空之不受尘染。这个“无一物”正是不思善不思恶、超越二分法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本来无一物”的意思乃是指本来就没有善恶、是非、迷悟、净染,正是“佛性常清净”之意。这两句话表达的都是超越清净与不清净二分法的禅悟体验,并无抵牾,之所以出现文字的不同,只不过是后来者想使这种认识表达得更为明朗、形象罢了。 
    禅宗化解各种对立以获得主体精神无限超越的法宝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中道哲学高度发展的结果,在《维摩经》中被大力阐发,被禅宗视为家宝。 参拙文《论〈维摩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信心铭》指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去除了妄想分别,大道就会明明白白地呈现在目前。“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一生起相对的意念,就会扰乱破坏原本宁静圆满的心态。因此不可住于两边,凡是涉及到相对的见解,都要加以扬弃,片刻也不让其停留心中。“一切二边,良由斟酌”,相对的二元意识的生起,是由于人的分别,而“要急相应,唯言不二”,要想与大道相应,就必须证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将好恶、是非、美丑、有无、大小、一多等相对观念打成一片。 
    慧能在大庾岭头启发禅心,开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 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坛经·行由品》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慧能所运用的正是不二法门。善、恶代表诸如黑白、是非、真伪、美丑、净垢、得失、迷悟等一切相对意识。二元对待的思维习惯地将一切事物相对地区分为善恶,然后执着一方,憎恶另一方。“正与么时”则是相对认识尚未产生之时,“本来面目”存在于善恶二分法产生之前。重现“本来面目”就是要超越二分法而进入一念不生的境界:“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 《五灯》卷3《道一》“不思善不思恶”,遂成为禅宗精神超越的根本原则:“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同上卷3《怀海》“善恶莫思,神清物表。”同上卷4《普满》“若也是非齐丧,善恶都忘,坐断报化佛头,截却圣凡途路。”同上卷12《普能》  “做功夫,非一切有作思惟之所能,是离一切分别之大人境界。”《中峰广录》卷4 
    禅宗将剿绝情识的不二法门,喻为“一刀两断”,谓师家采取峻烈而迅猛之手段,斩却学人邪妄见解。禅宗指出,聪明灵利之人,多被俗智所障,以致道眼不开,触途成滞。必须将相对的意念斩断,才能复活本心的妙用。“众生无始以来,为心意识所使,流浪生死,不得自在。果欲出离生死,作快活汉,须是一刀两断,绝却心意识路头,方有少分相应。”《大慧录》卷29“无非向一念欲起未起时提起,一刀两断,自然内空外空,有为空无为空,四方八面,空索索地。”《密庵语录》禅宗随说随扫,“一刀两断”之后,对“一刀两断” 也予以超越。“一刀两断,未称宗师。就下平高,固非作者。”《五灯》卷12《文悦》“一刀两断,埋没宗风;师子翻身,拖泥带水。”同上卷15《惟简》 
    “一刀两断”也叫“一刀截断”:“若是利根汉,一刀截断,不落第二见,不落第二机,直下便承当。”《圆悟录》卷4“无计较情尘,一刀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碧岩录》第1则 
    “截断两头”是与“一刀两断”、“一刀截断”相同的表征:“如今直须截断两头句,透那边,不被凡圣拘系,心如枯木,始有少许相应。”《古尊宿》卷12《普愿》“夫出家者,须禀丈夫决烈之志,截断两头,归家稳坐。” 《黄龙四家录·黄龙南》“但截断两头,有无诸法。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禅林僧宝传》卷13《警玄》 
    与“截断两头”相类的表示剿绝相对观念的常用禅语是“坐断两头”。禅宗用它表征遮断从此岸凡渡到彼岸圣的渡口津要,断绝凡圣、生佛、迷悟、修证的所有对待关系,“坐断情尘意想,不落见闻觉知”《密庵语录》。  
    1坐断两头。坐断两头,即可彻见澄明的本心:“两头坐断,中道不拘。净裸裸绝承当,赤洒洒无回互。”《圆悟录》卷9坐断两头,般若利剑耿耿倚天,寒锋凛凛:“两头都坐断,一剑倚天寒。”《颂古》卷25冶父川颂  坐断两头,便有清风拂面的畅适:“两头俱坐断,八面起清风。”《大慧录》卷6坐断两头,古老的精神港湾中浪静风恬:“坐断两头,古渡风恬。” 《宏智广录》卷7“两头”是相对的认识方法。与“两头”相同的象征是 “两边”:“不问有无言,言前立问端。两边俱坐断,一剑倚天寒。”《圆悟录》卷18 
    2坐断是非。“辟开荆棘路,坐断是非关。”《圆悟录》卷20 “是非”代表一切相对的观念,“坐断是非”就是将相对观念悉行铲除。其中 “异同”、“凡圣”既可以看作是“是非”的两种,也可以看作“是非”的本身: “坐断要津,不通凡圣,千人万人罗笼不住,百千境界转变不得。”同上卷3  “坐断异同,不通凡圣。”同上卷4同样,“明暗”、“有无”亦可作是观:“坐断日头天地黑,万象森罗在目前。”《古尊宿》卷10《善昭》  “有无俱坐断,独露一山河。人境元非二,心尘不隔多。”《青州百问》 
    3坐断十方。“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坐断十方,不通凡圣。”《续古》卷6《竹庵邦》“坐断十方,千差路绝。”《宏智广录》卷3这是用横的空间“十方”来象征,实则“十方”的空间包含着“古今”的时间。 
    4坐断古今。“凡出一言半句,不是心机意识思量鬼窟里作活计,直是超群拔萃,坐断古今,不容拟议。”《碧岩录》第5则这是用纵的时间的 “古今”来象征,实则“古今”的时间包含着“十方”的空间。 
    5坐断千差。“坐断千差路,不立一纤尘。”《圆悟录》卷8 “坐断千差路,舒光照万机。”《人天眼目》卷6“是非”是总说,“千差”是别说。 
    6坐断朕兆未分前。“直下向文彩未彰已前,一时坐断。”《圆悟录》卷9“朕兆未分已前见得,坐断要津;若朕兆才分见得,便有照用;若朕兆分后见得,落在意根。”《碧岩录》第37则 
    “不二法门”截断两头,不立二边。禅宗指出,“如今人多落在无,不然落在有,只管在有无处两头走”《碧岩录》第65则。 “两头”是相对的认识方法,要使相对的认识成立,至少要有两种东西相对立比较,这就是“两头”。禅宗认为,陷于“两头”,就是陷于分别计较,就会丧失生命的本真。因此必须运用不二法门将两头截断。截断两头,消除了相对的知识后,才有绝对的知识。因此,必须截断两头,方能归家稳坐。截断两头之后的境界是:“儒即释,释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圣,圣即凡;我即尔,尔即我;天即地,地即天;波即水,水即波。酥酪醍醐,搅成一味;瓶盘钗钏,熔成一金。”《大慧录》卷28容不得丝毫虚妄分别,完全是个平等光明的境界。 
    绝对的般若消融相对知识,禅宗还用“红炉片雪”来象征。《十牛图颂》已有“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之咏,是把红炉片雪视为调心臻于人牛俱忘时所获得的体验,有渐中顿的色彩。禅宗在使用红炉片雪象征时,更多的是注重它的顿悟性质。片雪投入彤红的炉中,立刻融化,象征般若空慧能当下消除一切执见和虚妄之情。所谓空慧,就是观察一切事物缘起性空的智慧。长髭见石头,一言之下,顿忘知解,说自己的感觉“如红炉上一点雪”,石头遂予印可 《祖堂集》卷5《长髭》。 这则公案为禅林所称道。《五灯》卷17《元佑》:“翻忆长髭见石头,解道红炉一点雪。”  禅僧喜用“红炉片雪” 表示纤尘不立的悟心。《五灯》卷19《慧勤》:“去年今日时,红炉片雪飞。” 同书卷20《绍悟》:“有时放下,似红炉点雪,虚含万象。”《续古》卷2《真歇了》:“幻妄浮尘,红炉片雪。”  其中圆悟克勤对“红炉片雪”喻尤喜运用,如:“到个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下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圆悟录》卷8“红炉上还着得一点雪么?到这里表里纯净,中外一如。”同上卷11“此中不唤作心,不唤作佛,亦不是物,直似红炉上着一点雪相似。”同上卷12“尔若道佛则著佛,尔若道祖则著祖。直须红炉一点雪相似始得。”同上卷13“应须净秽二边都不依怙,有心无心,有见无见,似红炉着一点雪,二六时中透顶透底、洒洒落落。” 同上卷15其弟子宗杲亦善用此喻,如:“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焰上雪华飞,一点清凉除热恼。”《大慧录》卷8“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同上卷11《送超僧鉴》与“红炉片雪”相类似的还有“红炉焰上碧波流”、“红炉焰里冰”等象征。《五灯》卷14《紫陵微》:“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红炉焰上碧波流。’”同卷14《契诠》:“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玉上青蝇。’曰:‘见后如何?’师曰:‘红炉焰里冰。’”意为一法不立,真性自见。   
    参禅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为了截断两头,禅宗在公案中故意设置了禅关,学人如果用思维定势去思考,就会两头受阻,决难突破。过关而去者,即能归家稳坐。触背关的设立,有其经典依据。《楞伽经》卷1指出,诸法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执有执无皆为愚夫妄想。《摄大乘论》说,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四句若离,百非自绝。《通玄抄》提出五种谤,其中“第一执有,是增益谤;第二执无,是减损谤”。故禅宗谓“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参《圆悟录》卷2,《大慧录》卷13,《宏智广录》卷5,《五灯》卷15《护国》、《光祚》,卷17《文准》,卷20《法如》、《方广深》,《古尊宿》卷38《守初》,卷39《光祚》,卷46《慧觉》,《续古》卷5《竹原元》、《石庵肩》等。  元安入灭前对僧众说:“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传灯》卷16《元安》一切法平等不二,离绝思量分别,是为“如如”。一经思量分别,就陷入有无等执见中,“如如”遂不复存在。对元安之问,若答是,则头上安头,属于增益谤;若答不是,则斩头求活,属于减损谤。是与不是,都是对平等不二的“如如”妄加增损,皆是妄想分别。芭蕉慧清示众谓:“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 《五灯》卷9《慧清》如果陷于有无、与夺等相对意识,就永远不能见道,正如义青所咏:“有无今古两重关,正眼禅人过者难。”《颂古》卷31投子青颂首山拈竹篦示众:“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甚么?” 《五灯》卷11《归省》引是著名的触背关。禅林颂云: 
    不触又不背,徒劳生拟议。开口更商量,白云千万里。《颂古》卷36此庵元颂 
    黑漆竹篦非触背,大地山河俱粉碎。咬人师子急反身,莫学韩卢犹逐块。 同上遁庵演颂 
    突破触背关,就是大地山河俱粉碎的开悟心态。对触背关,要像狮子翻身那样勇于突破,否则就成了追赶石块而放过掷块人的呆犬,弃本逐末,难有了悟之期。黄龙拳头、芭蕉拄杖、沩山水牯、仰山谛听、仰山碎镜、香严上树等,都是禅林著名的触背关。参《禅宗诗歌境界》之《沩仰宗禅诗》章。  云门宗、法眼宗也设立了很多触背关。参《禅宗诗歌境界》之《云门宗禅诗》、《法眼宗禅诗》章。  禅僧颂“麻谷振锡”《碧岩录》第31则公案云: 
    昨日出都门,忽逢二商旅。一指我南行,一指我北去。南行有官船过渡,北去有车马大路。虽然南北不通途,都在中华一国土。《颂古》卷12佛鉴勤颂 
    麻谷、章敬、南泉三人皆为马祖弟子。麻谷未悟时,希望获得法兄章敬、南泉的印可。章敬对麻谷振锡、卓然而立的机用,虽然用“是”加以肯定,实则是站在更高的立场运用“与”的接引机法给予肯定,也就是用放任自由的态度及手法来引导麻谷开悟。南泉对麻谷则用严格的“夺”法加以否定,通过陡峻的手法及态度,来祛除麻谷的妄见执着。麻谷对章敬的肯定回答认为已得到印可,对南泉的“不是”之喝遂生迷惑。如果麻谷机缘纯熟,在南泉“不是不是”言下就可以获得大悟,因此南泉说“此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指出绕床振锡、卓然而立等仅是肉体运动,而肉体无非地、水、火、风四大合成,终有无常败坏之日,丝毫无关于开悟解脱的弘旨。南泉用陡峻手法提撕麻谷,希望他超越“是”与 “不是”,体会到真正的禅旨与机用参《佛光》第4852页。 章敬、南泉一指往南行,一指向北去,虽然有“是”与“不是”的不同,但它们是超越 “是”与“不是”的“是”与“不是”,是离绝思量的向上一路。而麻谷偏偏钻入死胡同,因而遭到南泉的批评。 
    相形之下,邓隐峰突破触背关就显得干脆利落,颇有沩山踢倒净瓶的气概。南泉对邓隐峰说,不得动着境,给我把水端过来。隐峰将水泼掉,南泉只好作罢。隐峰的作略,一如宗杲所赞叹:“眼中无翳休挑刮,镜上无尘不用磨。信脚出门行大路,横担拄杖唱山歌。”《颂古》卷13径山杲颂可见突破触背关、破除迷执的最有效法宝就是不二法门。“干屎橛”、“麻三斤”、“吃茶去”是突破触背关中几则最为著名的公案。 
    “干屎橛”原指厕筹,禅宗为了粉碎凡夫迷执,促其开悟,对寻佛问法者,每每答以干屎橛。如僧问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罗湖野录》卷1; 僧问归省如何是清静法身,归省答“厕坑头筹子”《五灯》卷16《归省》;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洞山答“麻三斤”《碧岩录》第12则。 把尊贵的佛、清净法身同干屎橛、厕坑头筹子、麻三斤等拉扯到一起,旨在破斥学人对佛的清净性的执着,打破参问者的妄情执见,使之恍然有悟。妄情执见是烦恼痛苦之源,破除了参问者的一切分别取舍、是非得失,就自然会获得开悟: 
    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无门关》第18则 
    不念阿弥陀,南无干屎橛。无智痴人前,第一不得说。《五灯》卷14《法恭》 
    “吃茶去”也是蜚声禅林的公案。学人参访赵州,不论以前来过没有,赵州一概让他“吃茶去”。院主问赵州来过也吃茶去,没来过也吃茶去是什么意思,赵州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主张随缘任运,不涉言路,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一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乖离。参禅的第一步,乃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11《惟劲》, 除去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