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科学的真与伪-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推想使火花亮度有明显增加的是某种新的辐射形式。布伦德洛后来用自
己所在学校的名字(Nancy)来命名新射线,称为N射线。
    布伦德洛不断改进他的检测方法,研制了一种照相设备来记录火花强
度,接连对N射线的性能和射线源做了广泛的研究。1903年初,法国科学院
的年刊上公布了他对 N射线的发现。随后就很快吸引了许多物理学家、生理
学家和心理学家投入了新射线的研究工作。新的研究报告不断涌现出来。大
量报告表明,几乎所有可被N射线穿透的物质,都不透可见光,如木头、纸、
薄铁、云母、石英、石腊等等。而水和岩盐能阻挡这种射线,所以可用来屏
蔽这种射线。
    在N射线源方面也有不少发现,除了放电管外,还有当时用作家庭照明
的威尔斯巴赫煤气灯,用一种稀土元素氧化物细棒通电加热到白炽的能斯特
灯,小块银片和铁片在加热后也能发出N射线,据说太阳也发出N射线。1903
年末,南锡大学的医学物理学教授A。萨尔庞契耶断定人体的肌肉、神经和脑
都可发射很强的N射线。一位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还著文予以证实。
对这种新射线的研究,一下子成了科学的热点,甚至像其他重大新发现一样,
还围绕优先权的问题发生了争议。
     1904年法国科学院向布伦德洛颁发了5万法郎的拉兰德奖金,授奖原因
中包括他对N射线的发现和研究。这一鼓励更使N射线的研究活跃起来。在
1904年上半年的法国科学院年刊上,有关这个问题的论文多达54篇。但是,
下一年的年刊中却连一篇都不见了,为什么嘎地一声刹了车呢?
    原来是当发现新射线的消息公布之后,一些国外的科学家也依照布伦德
洛的设计进行实验验证,他们没能再现布伦德洛的实验结果。人们催促观察
敏锐而又认真好事的R。伍德(美国物理学家,1868~1955)到大洋彼岸走一
着,亲眼去看一看。伍德认为在布伦德洛的实验室里可能“存在着出现这种
最难以捉摸的辐射形式所必需的而又显然是特殊的条件”。
    布伦德洛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按新的改进方案进行
的。在实验装置中加了一个棱镜,能斯特灯发射的N射线被棱镜集中到火花
隙检测器的火花上。客人被告知,如果观察者把手放在射线源与火花之间射
线通路上的任何一点,随着火花亮度的减弱,就可以看出射线受到了阻挡。
在检测器对着射线源的那一侧有一小块毛玻璃,起着弥散火花亮度的作用,
可便于观察。伍德在事后说:“据人们说,(火花亮度的起伏)极为清晰可
辨,但我却看不到一点儿变化。这被解释为我的眼睛的灵敏性太差。为了检
验这一点,我提出请他们看着玻璃试说出我是什么时候把手伸进射线通路
的。结果他们一次也没有说对。当我把手放在射线通路上不动时,他们一会
儿说亮了,一会儿说暗了。而当我移动手时,他们所说的亮度起伏又同手的
运动没有任何关系。”
     接着,布伦德洛又用摄影来证明N射线的存在。他向伍德展示了许多用
他设计的方法摄制的照片,有一张是当面曝光的,看起来似乎满像是那么一
回事儿。而伍德却指出,这些照片全都是“在可能有许多误差来源的条件下”
摄制的。单是火花亮度的自然起伏这一事实就足以使精确的工作无法进行。
而且,在这个实验中,每一组有N射线和无N射线的照片都是通过将底面两
侧曝光多次来摄制的,所以两种实验状态的任何差异都会得到强化。每次曝
光要持续5秒种,因而实验者必须每隔5秒钟使底片从一侧滑动到另一侧。
伍德指出:“在我看来,映象亮度的差别很可能是由于一个映象的曝光的累
积有利性所造成的。这种累积有利性可能是完全无意识的,它可能取决于事
先对仪器布置的了解程度。”普通眼睛无法觉察到的N射线“打开”和“关
闭”时出现的强度变化,在照片上居然会显得非常清晰,这是很难让人相信
的。伍德认为,为了证实N射线的有或无,这个实验还应该做出严格的设计。
     又一个新的演示是为了表明N射线具有4种不同的波长。在实验装置中
加进棱镜可以把不同波长的N射线分开,并测得各自的折射系数。使伍德感
到迷惑的是,射线束穿过的缝宽3毫米,而演示者说检测器移动不到0。1毫
米就可以引起磷光涂料由暗变亮,再重新从亮变暗。布伦德洛强调说:“这
是N射线的最令人惊异的性质之一,它不服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普通物理学
规律。”而当伍德将检测设备沿N射线谱来回移动时,却觉察不到亮度有什
么变化。这时,他便准备开一个认真的玩笑:在做实验的暗室中移走了实验
设备中最主要的部件——棱镜。结果是布伦德洛的测量结果井没有因为棱镜
的有无而发生变化。在另一间实验室里做N射线源的演示实验时,伍德又偷
偷地把作为射线源的大钢挫换上了一块大小、形状都与其相同但不是所谓N
射线源的木头,布伦德洛的实验结果也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
     基于上述考察,伍德否定了布伦德洛的“新发现”,并不指名地在英国
 《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报告,法国之外对N射线的支持就告结束了。
     法国国内还有支持者。布伦德洛本人也极力为自己辩护,他说在过去做
过的40个实验中,只有伍德参观的这一个是失败的。1905年,他就如何才
能观察到N射线现象写了一套详细的指南,告诉观察者必须观察光源,却不
能正对着它看,而是要瞥视(违者就会失掉饱此眼福的机会)。还必须安静,
禁止吸烟,观察者必须使自己习惯于以画家 (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观察风景
的方式来观看发光的检测器。要学会这些本领就要练习,而且肯定不容易学
会,甚至是根本学不会的。这样一来,对于布伦德洛及其热情的支持者来说,
N射线是否存在的问题已转化成为观察者是否灵敏的问题。后来,这场争议
又进一步蒙上了沙文主义的色彩。有人认为只有拉丁人种才具备检测到N射
线现象所必需的智力以及感觉的灵敏性。据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感觉能力由
于长期受浓雾的影响而降低了,条顿人的感觉能力则因为长期饮用啤酒而变
迟钝了。
     当然,这些并不代表法国的整个科学界。1903年初,法国科学界诚然欢
呼过由法国人发现N射线,并曾有20位科学家宣布过对它存在的证实。亲眼
见到布伦德洛演示而又毫不怀疑自己眼睛的人,那就更不可胜数了。但是,
在科学家们按着伍德指出的问题重新进行实验验证之后,科学家中的大多数
支持者都改变了态度。继续表示肯定意见的人都集中在布伦德洛所在的南锡
周围。
     法国的《科学评论》杂志编辑部在挽回法国科学的国际信誉方面做出了
可贵的努力,它除了为讨论N射线提供论坛外,还努力迫使布伦德洛做一个
判定实验。具体办法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小木盒,一个内装一块回火钢片(所
谓的N射线源),另一个装一块铅片 (未被列入N射线源);两盒重量完全
一样,封好后除了识别号码外,两者是无法区别的;请布伦德洛确定哪个盒
子装的是发射N射线的回火钢片。
     尽管总会有 50%的“成功”率,布伦德洛还是没有敢于接受这个试题。
他拖了很长时间没有做出回答,最后在  1906年做了这样的答复:“请允许
我完全拒绝你们要找我合作进行这个过于简单化的实验的建议。N射线现象
极为精微,不适于做这种实验。让每个人根据他自己的实验或根据他所信任
的人的实验形成他本人对N射线的看法好了。”这样,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客
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等等,就对N射线失效了。
     后人对布伦德洛的评价是不一致的,有人说他的发现是一场误会,并非
故意欺骗;有人则说他利用了人们对于似见非见的临界现象的某种特殊的视
觉效应,玩了一个“魔术”,是一个骗局。当然,也可能起初是幻觉,在被
指出错误之后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使后来的诡辩带有欺骗性。不过,对
我们来说,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经实验证实并没有N射线的存在,免得后人
受愚弄;二是各种各样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吸取些重要的教训。请看今日
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宣传中,有没有“N射线”式的幻影在人们眼前晃动呢?
                            19世纪的“巨人化石”
     美国宾哈姆敦附近,曾有一个叫乔治·赫尔的人,以经营雪茄制造业为
生。他平素好幻想而不着边际,搞些创造发明也成效甚微,但却不住地寻找
机会以图一鸣惊人并赚笔大钱。
     有一次,赫尔听一位传教士说《圣经》的《创世纪》里有这样一段话:
 “那时候,地球上存在着巨人。”由此,他产生了一个念头——造个假巨人
化石。
     1868年6月,赫尔到衣阿华州的道奇堡石膏矿采了一块巨石,长12英
尺,宽4英尺,厚2英尺。然后运到芝加哥,请一位石匠按赫尔的设计雕刻
成巨人的形象。巨人取仰卧姿势,身子略向右偏,左腿歪扭上翻,右手紧按
胃部以示痛苦而死,但面部却显得很安详并暗带着微笑。巨人是秃头(赫尔
知道头发不会石化),一丝不挂,只用一片无花果叶遮羞。石膏本身的条纹
产生了静脉和肌肉的外观,再用绑着针的木槌在雕像身上打出汗毛孔,经硫
酸处理后显得很古老。
     造好了这个身长10英尺4英寸、重约3千磅的巨人之后,赫尔把它托运
到纽约尤联火车站,再用马车转运到谷仓与奥纳塔加河之间的一块沼泽地。
他与其姻兄纽厄尔在那里挖了个深坑,把巨人石雕像埋好。这时是 1868年
11月间。至此,赫尔为这个骗局投资了2600美元。
      “巨人”在地下睡了不到一年,翌年秋天,由纽厄尔雇了两个本地人到
指定地点去打井。10月16日(星期六)这一天动工,当然很快就挖出了“巨
人”。
     这消息一传开,很快就轰动了。当地的《西拉克斯日报》迅即做了报道。
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地涌到现场,都认为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到了星期一,在
大坑上已支起了一顶帐篷,参观者须花50美分买一张门票,每隔15分钟换
一场。各地来人络绎不绝,只周末一天的门票收入就捞回了赫尔当初用于制
造此骗局的花费。
     来瞻仰的人中不乏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中有人说这是
人的化石,有的说这是250年前一名法国耶稣会教士刻出来的。两种观点的
论战立即在报纸上展开,而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怀疑到是赫尔和纽厄尔在一年
前造的假。论战比广告更能帮赫尔的忙,他借机大发其财。本地商人组成了
5人辛迪加,以3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3/4的股份,然后把巨人挖出来运到
西拉克斯,这就更加热闹了。当时特意临时增加了一个车站,以便过往旅客
能去看看这一时代的“奇迹”。
     一些科学家却始终以审查的眼光注视着这个突然问世的巨人化石。有一
家报纸以整版篇幅刊登了一篇文章,通栏标题是《最近对石头巨人进行科学
鉴定的科学的正式报告》。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马撒在检查过石人之后断定:
 “这是个刚造出来的东西,是最明显不过的骗局。”他指出石人身上有新鲜
的凿痕和磨光的表面。此后,当人们做追踪调查时,原先雕刻石像的一位助
手供出了部分真情,到了12月初,赫尔在各方面的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
招认了整个经过。
     现在,这个“巨人”躺在纽约州库柏士敦的农夫博物馆里,还为它按100
年前的样子,重建了个小棚子。人们可以买门票去参观,这倒是一件别开生
面的“文物”,可使人们记起一段受骗的往事。
                           20世纪的“皮尔当人”
     由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人们一般都接受了人类和类人猿有共同祖先
的观点。而从猿到人的进化都经过了哪些环节呢?每一环节出现在什么地点
和什么时间呢?这些是学术界普遍重视的大问题,许多人就致力于寻找这些
 “缺环”。
     1911年,一位英国乡村律师查理·多森(1886~1938)声称在苏塞克斯
郡皮尔当的沙层中发现了一些头骨碎片,同时找到了一些较古老的石器和动
物化石。他把这些材料送给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地质部长 A。S。伍德沃德
 (1864~1944)去研究。这位古生物学家在第二年又随多森到现场共同挖掘,
又发现了一些头骨碎片和半块下颌骨。经伍德沃德鉴定,认为这是约50万年
以前的猿人遗骨,一起挖出来的若干动物化石也是50万年前的,这又可作为
佐证。
     英国学术界为在英国找到了原始人而十分振奋,特地组织了“皮尔当人
研究委员会”来专门研究这些化石。最早曾有一位牙科医生指出化石的上颌
和下颌的牙齿并不属于同一个体,但大多数人都听不进这个意见。1915年,
多森又挖出了另一组头盖骨和颌骨,为伍德沃德的论点提供了新证据。学术
界为了表彰多森,甚至把新鉴定的猿人命名为“多森原始人”(也称“皮尔
当人”)。
     两种意见的争论在继续。赞成派中有人据此论证人类一开始出现就是大
脑袋的,而欧洲人种很早就比其他地区的优越。有些人出于一种虚荣心,为
弄虚作假的行为打掩护。例如多森故意把出土地点的海拔高度提高了 18英
尺,以此来显示地层的古老程度,有人指出了这一作弊事实之后,也竟被置
之不顾。再如有人在1937年揭发多森当年曾用重铬酸钾溶液浸泡化石以改变
其颜色,使之显得古老,而伍德沃德却辩解说多森这样做是“误以为会使它
们变硬加固”。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卷进了这场争论。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曾于
1936年到发掘现场考察。他指出那里的地质年代并不古老,“皮尔当人”的
头骨是人属的,而下颌骨是大猩猩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定化石年代
的方法也日益精确起来,多森的化石也愈来愈多地显露出破绽。最终由严肃
的英国科学家起来戳穿那些冒牌的和华而不实的科学家。1953年 11月12
 日,大英博物馆的奥克莱、克拉克和韦诺这3位学者在英国地质学会的会议
上,联名发表了一篇对多森化石进行辨伪的科学论文。他们从形态学、含氟
量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测定等多方面做了认真研究,证明皮尔当人的头骨
是晚期智人的,下颌骨和犬齿是用现代类人猿的材料假造的,在显微镜下可
以清楚地看到人工刮磨的痕迹。
     这场争论到此结束了。实际情况是多森为了骗取科学上的荣誉,把人的
头骨打碎后混入到古老的动物化石和石器中间,又从一个海外归来的水兵手
中买了一块猩猩的下颌骨,精心加工后用重铬酸钾溶液和氧化铁染成红棕
色,一起埋入地下,以后再挖出来。伍德沃德轻信了他,再加上还有其他权
威人物的认同,使这骗局竟得以支撑了40年之久。
                                  西方伪科学
                             探矿魔杖与探矿魔摆
     近几十年来,地球物理学家已发明了许多精巧的仪器,用以勘探地下的
地质面貌。譬如,在石油工业中,有一种地震计可以相当精确地测定不同地
层的深度。它虽不能探明是否存在石油,但能发现可能含有石油的岩石结构。
即使如此,科学还没有找到任何方法,不经过实际钻探就能够从地面上探明
在地层深处是否真的埋藏着某些矿物 (如石油或水)。
     伪科学却不受这种限制。在本章中,我们将论述两种探矿的奇异仪器—
—探矿魔杖和探矿魔摆,并简略地介绍一下如何使用这两种仪器以及类似的
勘探石油的新奇方法 (通称为“探矿魔法”)。
     所谓魔杖探矿就是用一根一头有叉的细棒来寻找地下水源或其他物质。
用此法探矿者每只手紧握此杖,带叉的一端朝上。他走过地面,突然,魔杖
在手中转动起来,好像有一种强大的、无法阻挡的力量推动它一样。有时候,
转动得十分厉害,竟使得杖上的树皮被紧握的拳头所剥落。魔杖在哪里指向
下面,哪里当然就可以找到水源。
     各种木头都曾用来作为探矿魔杖,但更常使用的似乎是榛木、桃木和柳
木。有些魔杖探矿者还会用其他物质,如象牙、金属、金属丝等进行这种工
作。有少数术士,特别是在印度 (当地的术士往往从地方上的水利局领取薪
水),则只用两只空手。据这些徒手的探矿者说,当他们走到地下水源的上
面的时候,手心就感到像受了电击一样。能够用魔杖探矿的,似乎只限于某
些人。一些最出名的魔杖探矿者都是文盲,他们自己对这种特异功能也完全
莫名其妙,作不出任何解释。
     利用各种样式的棍杖占卜,早在古代的希腊和埃及就已有过。不过,那
时人们只限于以此预卜未来,侦查罪犯,以及施行诸如此类的魔法。在中世
纪,许多教士是用棍杖来占卜,但已与魔鬼的努力联系起来。利用带叉的魔
杖寻找矿藏,显然只是到了 15世纪德意志人在哈尔茨山矿区探矿时才开始
的。16世纪德意志人采矿者进入英国,带来了这种方法。到了英国,魔杖的
应用又从探矿转到了寻找水源。
     到17世纪末,魔杖探矿在英国和整个欧洲已被广泛使用,科学家们对此
大力争论,针锋相对。“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告诉我们,这儿离矿床
还有多远?”像这样的套话,常常为魔杖探矿者所使用,但教会仍然反对这
种做法。1659年,耶稣会长老加斯帕德·肖特著书谴责这种做法是邪门歪道,
不过到后来他也改变了看法,赞同那种认为人的肌肉会产生一种无意识的动
作的理论。17世纪著名的魔杖探矿者博索利埃男爵曾被控施行巫术并死于狱
中。1701年,宗教法庭颁布法令,禁止用神杖来进行审判。
     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