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科学的真与伪-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炉把掺有碳的铁熔化,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铁水表面受冷而急剧收缩时会
产生强大的压力,使包裹在其中的碳按着金刚石的结构排列就位,再用酸将
铁溶解出来,就可能得到金刚石的小结晶体。
     这位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著名科学家,沿着自己设计的路子走下去了。
在1893年2月6日,他把碳铁化合物溶解于酸后得到的是一种淤泥状的物
质。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其中含有微小的闪闪发光的八面体,其中还竟有
一颗长度为0·7毫米,因为当时在世界上排于前5名的一颗钻石被称为“摄
政王”,所以人们把莫瓦桑金刚石颗粒中的佼佼者,也誉为“摄政王”。
     莫瓦桑兴高采烈地向报界、向科学院报告了这一重大成果。由于他近来
在氟化学研究和发明高温电炉方面获得的声誉,科学界也很相信他,所以立
即当作一件大喜事轰动起来。人们都真的以为人造金刚石成功了,正在探索
人造金刚石的其他科学家也放下了自己的工作。
     当评选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时,有人提议莫瓦桑作候选人,是因为他
在无机化学领域内取得的成就;另有人提议门捷列夫作获奖人,是因为众所
周知的他在化学元素周期律方面的贡献。争论到最后,由瑞典科学院化学分
部投票表决。10名委员中有5名同意莫瓦桑,4名同意门捷列夫,一名弃权。
结果是莫瓦桑以并非充分的理由获奖 (除人造金刚石外,他的贡献是要肯定
的,但还不足以获得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则因第二年逝世而失掉了再被评
选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诺贝尔奖历史中的一件憾事。
     应该指出,在发奖大会上,瑞典科学院的官方讲话中只表彰了莫瓦桑在
氟化学和发明、应用高温电炉方面的贡献,并未提及人造金刚石一事,只是
莫瓦桑在演说中强调了自己的这项得意的工作。
     莫瓦桑没有使他的人造金刚石进入生产阶段,也没有获得专利,他甚至
没有朝这方面努力的兴趣。他的“真正兴趣”是“开辟新天地”,“在广阔
的科学领域进行随心所欲的研究”。因此,尽管他的人造金刚石,从未得到
过实验重复,但他还是陶醉在胜利的欢乐中,一直到1907年闭目辞世而去。
     尽管没有人对莫瓦桑的人格表示怀疑,但是人们总是不能像莫瓦桑本人
那样满足于人造金刚石的一次实验。不管是从科学出发,还是从实利出发,
都还期望在莫瓦桑的基础上前进,并尽快转化为实用的生产技术。不知有多
少人多少次地按着莫瓦桑的设计去做重复实验,却又是从来没有人能够重复
它。科学家们不得不开始怀疑,并从“证实”开始转向“证伪”了。经过内
行人的仔细检查,发现了莫瓦桑实验的破绽。最后从莫瓦桑的遗孀那里了解
到,是莫瓦桑生前的实验助手对无休止的反复实验感到无比厌烦,又想讨莫
瓦桑的满意,就偷偷把过去实验剩下来的一颗金刚石颗粒混到实验材料中,
这样才有“摄政王”的出现。可怜的莫瓦桑,至死也不知道是受了骗,进而
又以他的名义骗了世人。
     直到本世纪 30年代,化学家们终于搞清了在一般实验室里是不能炼出
金刚石的。实现石墨向金刚石的转变,至少需要1万个大气压;若要使这个
过程不过于缓慢,又至少需要3万个大气压。而莫瓦桑实验中用铁水收缩所
能获得的至多有几千个大气压。这样,人造金刚石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获得高
压。
     1946年诺贝尔奖颁给了美国哈佛大学的P。W。布里奇曼教授,获奖原因是
他“发明了达到极高压力的装置,以及在高压物理领域中所作出的一些重要
发现”。在布里奇曼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研究小
组以石墨为原料,使用催化剂在1600℃高温和95000个大气压下,于1955
年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造金刚石的成功。
                                 大西洋神岛
     大西洋神岛的故事出于公元前4世纪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这个
神岛在直布罗陀海峡的西面,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大岛,居民们过着非常富裕
的生活。岛上矗立着宫殿,有巨大的运河,雄伟的大桥,镶嵌着金银的寺院,
还有庭园和运动场,是一个理想的天堂。这个岛出兵征服了西南欧和北非,
但最后败给了雅典的希腊人。后来,大西洋神岛的人们堕落了,干了不少坏
事,受到了洪水和地震的惩罚,一昼夜间便沉入了海底。这是在柏拉图时代
以前9000年发生的事情。
     中世纪以后,人们相信大西洋神岛的故事是真的,都想去发现这片陆地。
就是现在,也还有人相信大西洋神岛的存在,还在寻找这块陆地。有时还有
人声称真的发现了这块陆地。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保罗·施利曼。这是因
为保罗·施利曼的祖父是挖掘到希腊神话中传说的特罗伊遗址的有名的海因
利希·施利曼 (1822~1890年)。
    海因利希·施利曼的孙子保罗,1912年10月在纽约的一家杂志《美国
人》上发表长篇文章。文章说,他祖父去世时,留下了一封很厚的严密封存
的信。1906年,保罗拆开了这封信。他根据信中提供的线索,掌握了证明大
西洋神岛存在的若干证据。而且,保罗在以后的6年时间里,曾到秘鲁、埃
及和西藏去旅行。他发现,秘鲁的蒂亚瓦纳科的遗址是大西洋神岛的人们衰
亡后定居过的地方。他还从西藏的寺院里得到了记载有大西洋神岛灭亡过程
的古代巴比伦的抄本。保罗说,今后将继续进行研究,最终将公开出版解开
所有这些谜的书籍。
    考古学家们早就嘲笑那些热衷于寻找大西洋神岛的空想家们,但由于保
罗·施利曼有一个了不起的祖父,所以不能一笑了之。他们开始认真地证实
和调查保罗所谈的情况。破绽不断被发现。在他说是根据祖父留下的信发现
的物品中,有的东西在时间上有矛盾。也没有象样的证据证明保罗到各地旅
行调查过。参加海因利希·施利曼发掘的助手也说,施利曼并没有对大西洋
神岛问题进行大规模的研究。
     最后得知,保罗·施利曼写的全都是假话。在这次调查过程中,他一句
话也没有进行反驳,答应要写的书也没有写。他似乎是想利用祖父的威望来
树立自己的威望。他虽然一时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但结果只是留下了一个
坏名声,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
                                飞机的发明者
     1914年5月到6月,在美国纽约州哈蒙兹港附近的古卡湖进行了一次飞
行实验,飞机上系有浮筒,形状很奇怪。飞机曾多次飞离水面。飞行的最长
时间只有5秒。成绩虽然不大,但完成这次飞行实验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利害
冲突和阴谋,而且在以后近30年里产生了惊人的影响。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谈那 11年前的事。美国的莱特兄弟 (兄威尔伯,
1867~1912年,弟奥维尔, 1871~1948年)在北卡罗莱纳州基蒂霍克沙丘
成功地进行了人类首次机械飞行,这是在1903年12月17日的事。就在这次
飞行前9天,在华盛顿附近的波托马克河由有名的科学家塞缪尔·皮尔庞
特·兰莱(1834~1906年)进行了飞机的飞行实验。但是,这架飞机在飞离
发射台时坠毁,掉进河里。兰莱受到了世人的嘲笑,3年后无声无息地去世
了。
     兰莱当时是美国国立的大规模的学术机构斯密森协会的会长,是科学界
的代表人物。不久,莱特兄弟的成功为世人所知,人们热烈欢迎他们发明了
飞机。这时,科学家们心里却不服气,说“荣誉被一个自行车制造者夺走了”。
特别是继兰莱之后担任斯密森协会会长的查理·沃尔科特,早就想设法为上
届会长恢复名誉。
     到1914年,莱特兄弟的对手、著名飞行家格伦·柯蒂斯修复了兰莱飞机
的机体,想试验一下是否真不能飞行。
     其实,柯蒂斯是有阴谋的。围绕辅助翼的专利权问题,他同莱特兄弟进
行争夺,于不久前败诉。他毫不气馁,稍稍改变设想后,重新向莱特兄弟提
出挑战。同时积极活动,以便影响审判官的看法。他认为,如果能证明兰莱
的飞机确实能飞,表明莱特的功绩和技术并非空前绝后,那么,审判官也就
不会只听莱特的一面之词了。斯密森协会没有料到他的这种企图,于是高兴
地接受了柯蒂斯的要求,并支给他2000美元的试验费。
     就这样,柯蒂斯于1914年在古卡湖进行了试验,取得了重大成功。斯密
森协会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在那一年的年度报告中发表声明说:“这
个试验证明,兰莱的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能飞行的飞机。”
                              兰莱的飞机飞上天
     莱特兄弟早就研究过兰莱飞机的外形和结构,得出结论说,那是绝对飞
不起来的。所以,奥维尔·莱特 (其兄威尔伯·莱特已死)对于实验的意外
成功和后来斯密森协会的声明感到十分震惊。他认为其中一定有诈,立即开
始了调查。
     他把 1903年兰菜发表的关于机体的数据同斯密森协会发表的数据加以
对照,谜立刻就解开了。他发现,柯蒂斯驾驶的飞机,不是复原的兰莱飞机,
而且是与兰菜飞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飞机。只有外形与原来的飞机一模一
样,但机体的大小和结构都与原来的大不相同;使用了强度很大的材料,而
巨,引擎的马力也很大,螺旋桨改成了去掉尖头部分的合理形状,甚至还令
人吃惊地安上了莱特的专利中所包括的辅助翼。改动的地方实际上多达 35
处。这样,飞机的稳定性和易于驾驶性就空前地提高了,如果这样还飞不起
来,那才怪呢。
     奥维尔·莱特向斯密森协会强硬地指出了这些数据,要求取消不久前的
错误声明。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斯密森协会不承认错误。坚持说柯蒂斯的实验没
有假,并辩解说,即使机体有所改动,那也是微不足道的,不会影响试验结
果。
     莱特毫不畏惧,继续提出抗议。斯密森协会也毫不让步,从 1915年到
1918年,每年都在年度报告中反驳莱特。不管怎么说,斯密森协会是全国性
组织,代表着美国科学界,所以,人们往往相信它的话。
     而且,斯密森协会还把飞机改装成1903年时的样子,贴上了“这是能够
载人飞行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标签,放进了航空博物馆,大张旗鼓地展
出。照此下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认为兰莱飞机是最先发明的,莱特飞机是
随后发明的这种错误的航空历史,真可能固定下来,流传下去。
    伦敦科学博物馆向焦急不安的莱特提出请求,希望准许展出莱特的飞
机。莱特飞机的机体被放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仓库里,落满了灰尘。莱特想尽
可能给自己的飞机加上正确的说明在美国展出,所以,没有接受这一要求。
但是,斯密森协会依然顽固地听不进莱特的意见,因此,他不得不含泪于1928
年把自己心爱的飞机送到了英国。
    但是,前往欧洲参观的美国人意外地看到本国引为自豪的莱特飞机都惊
呆了。
     “这是国耻!运回美国去”的呼声高涨起来。在了解情况的人中,甚至
有人向议会提出了进行调查以便确定是莱特飞机早还是兰莱飞机早的议案。
继沃尔科特之后担任斯密森协会会长的查理·阿博特想设法改善同莱特的恶
化到极点的关系,因而重新组织委员会,调查1914年的试验真相。结果证明,
和莱特的说法一样,兰莱飞机复原时作了大幅度修改。
     1942年,斯密森协会发表了这项调查结果,撤销了28年前的声明,同
时发表声明向莱特表示道歉。
     莱特这才表示谅解,许诺把心爱的飞机运回美国。但是,由于世界大战
而迟迟未能运回,到1948年好不容易把飞机运回美国时,莱特已经不在人世
了。
                         永动机发明者骗人的鬼把戏
    骗人往往是要露馅的,但是,永动机这种一开始就不大为人所相信的“发
明”却巧妙地骗了很多人。“发明者”让人出了很多钱,一直到死也未被人
识破,在他死后几乎所有的人也没有感到受了骗。应该说“发明者”有惊人
的诈骗天才。据说美国的约翰·维勒尔·基利(1837~1898年)就是这样一
个骗子。
     不过,基利的发明比单纯的永动机精巧得多。他吹嘘,他不是凭空造出
能量,而是使用水这种常见的物质,通过“共震”使其重新结合起来,从而
取得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基利没受过教育,但他能说善辩,使用令人
难以理解的用词,竭力宣扬自己的想法,使人们迷惑,最后入迷。
     1872年,十来名工程师和资本家合计筹款一万美元,成立了基利永动机
公司。基利用这笔钱买下部件,他把金属管、金属球、金属阀和仪表组合起
来,装成了看上去非常精巧的机械。试验是1874年在费城有影响的人物面前
进行的。一名出席者报告说:“仪表指示了每平方时五万磅以上的压力。粗
粗的绳子被拉断,铁棒被压弯,打出的子弹穿透了十二时的厚板。”基利夸
口说:“我能够用一夸脱(约一公升)的水使一列火车从费城开到纽约。”
     由于公开试验取得重大成功,出资者的劲头提高了。基利开始生产商业
性的实用机械,并要求投资者增加投资,以充当生产所需要的费用。但是,
研究迟迟未取得进展。
     不知不觉过了20多年,1898年他死去了。出资者们一调查,发现连机
械设计图也没有,基利永动机的秘密,和基利一起消失了。合计多达数十万
美元的投资,都被基利在穷奢极欲的生活中挥霍掉了,出资者们连一文钱的
利润也没有得到。出资者们惊呆了,但他们还没有感到自己受了骗。
     最热心的投资者之一穆尔夫人的儿子克拉伦斯·B·穆尔早就对基利的行
径有怀疑。基利死后,他把基利试验所使用的房子租下来,进行了彻底检查。
结果发现,在试验所的地板下藏着高压气箱,用管道连通每个必要的部位,
用高压空气的力量推动机械运转。基利永动机并不是永动的。
                           将军上了炼金士的圈套
    德国的鲁登道夫将军(1865~1937年)是一位很难对付的人。他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塔内贝格会战中取得重大胜利,成为人民英雄,后来当上陆军副
总参谋长,指挥全军。战败后,继续作为右派的泰斗,同民主派和社会主义
者对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竟然轻易地上了炼金士的当,令人吃惊。1925
年,一个名叫弗朗茨·陶森特的德国人,宣称他发现了能使普通金属变成金
子的方法,通过人向鲁登道夫兜售。鲁登道夫起先半信半疑,于是叫他的义
子调查,结果他终于相信了陶森特。陶森特称炼金过程的最重要的最后一道
工序要绝对保密,从不让别人看。他说,做过四、五十次实验,炼出了别针
头大小的金粒。
    鲁登道夫动员过去相好的军人和贵族,筹措资金,于 1927年成立了以陶
森特为经理的炼金公司。在陶森特的骗人把戏败露后,他还辩解说,我们搞
这个事业,并不是为了个人赚钱,而是为了降低黄金的价格,使世界资本主
义发生混乱,克服德国的经济困难,使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强国。这在多大程
度上是真心话不得而知,只是,他们决定,公司为这种“爱国目的”赚取的
利润的 75/100归鲁登道夫,20/100归其他出资者,5/100归陶森特。
     陶森特随意自称男爵,流水般地使用公司的资金,住着宫殿般的住宅,
过着豪华的生活。但是,美梦不长。对黄金迟迟生产不出来感到奇怪的一位
出资者终于对他提出了指控,1929年底,陶森特以诈骗犯的罪名被捕。
     审判是1931年1月在慕尼黑进行的。被传出庭的证人的作证,有的有利
于陶森特,有的不利于陶森特,分成两派。不懂科学的人大体上都相信陶森
特真能炼出黄金来。但是,冶金和造币方面的专家们都谴责他是骗人。
    造币局的一个理事说:“在我在场的一次实验中,我偷偷地把陶森特炼
出的金粒带回去作了分析,结果证明是和金笔尖完全相同的14K金。陶森特
是不是在拿自己的钢笔巧妙地变魔术,造出了笔尖大的金粒?”事情的真相
很像是这样。
     结果,陶森特被认为有罪,判处三年零八个月的监禁。审判长在宣判时
说:“想利用三寸不烂之舌骗取重金,这样判是过轻了。”
    N射线的幻影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世界被科学的新发现弄得眼花绦乱。本来认为
原子是天衣无缝、牢不可破的那种观念,被X射线 (1895年,伦琴)、a射
线 (1897年,卢瑟福)、B射线(1897年,卢瑟福)、γ射线(1900年,维
拉德)之类噼噼啪啪地一阵猛“射”而散了架子。直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
道那些“射手”们的业迹,都好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不过,却很少有人
知道,在当初那一阵连射之中,还有一个虚幻的“N射线”。
    N射线的“发现”者是法国科学院院士、南锡大学教授R。布伦德洛(1849~
1930)。他的研究领域是在电磁辐射物理方面。在历史进入20世纪的时候,
这位科学家正在研究X射线是粒子还是波的问题。他推想,如果X射线是波,
那末,它从放电管中出来时会受到偏振。在X射线的路径上以各种取向放置
检测器 (由两根削尖的金属线组成,有短促的电火花呈直线跳动),当调整
电火花跳动所沿的直线方向时,电火花就会由于电磁波的电分量的作用而增
加亮度。这个设想得到了实验证实。
    布伦德洛在实验中又发现:作用在电火花上的辐射,在通过一个石英棱
镜时发生了折射。当时人们认为X射线通过这种棱镜是不会折射的,所以他
由此推想使火花亮度有明显增加的是某种新的辐射形式。布伦德洛后来用自
己所在学校的名字(Nancy)来命名新射线,称为N射线。
    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