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如期果至,虎与共语,了无异言,唯道陛下当终一柱殿下。虎不解此语,令送以诣澄。……澄与麻襦讲语终日,人莫能解。……
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石宣、石韬将图相杀,宣时到寺,与澄同坐。浮图一铃独鸣,澄谓宣曰:「解铃音乎?铃云:『胡子洛度』。」宣变色曰:「是何言欤?」澄谬曰:「老胡为道,不能山居无言。重茵美服,岂非洛度乎。」石韬后至,澄熟视良久,韬惧而问澄,澄曰:「怪公血臭,故相视耳。」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斋于别室。澄时暂入东阁,虎与后杜氏问讯澄。澄曰:「胁下有贼,不出十日,自佛图以西,此殿以东,当有流血,惧勿东行也。」杜后曰:「和尚耄耶,何处有贼?」澄即易语云:「六情所受,皆悉是贼。老自应耄⑿,但使少者不惛。」遂便寓言,不复彰的。后二日,宣果遣人害韬于佛寺中,欲因虎临丧,仍行大逆。虎以澄先诫,故获免。及宣事发被收,澄谏虎曰:「既是陛下之子,何为重祸耶?陛下若含怒加慈者,尚有六十余岁,如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邺宫也。」虎不从,以铁鏁穿宣颔,牵上薪积而焚之,收其官属三百余人,皆辕裂肢解,投之漳河。……
至十一月,虎大飨羣臣于太武前殿。澄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虎令发殴石下视之,有棘生焉,澄还寺,视佛像曰:「怅恨不得庄严。」独语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不得。」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乃无复言。还房谓弟子法祚曰:「戊申岁祸乱渐萌,己酉岁石氏当灭。吾及其未乱,先从化矣。」即遣人与虎辞曰:「物理必迁,身命非保,贫道炎幻之躯,化期已及,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闻。」虎怆然曰:「不闻和尚有疾,乃忽尔告终。」即自出宫寺而慰喻焉。澄谓虎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短分定,非所能延。夫道重行全,德贵无怠。苟业操无亏,虽亡若在。违而获延,非其所愿。今意未尽者,以国家心存佛理,奉法无吝,兴起寺庙,崇显壮丽,称斯德也。宜享休祉。而布政猛烈,淫刑酷滥,显违圣典,幽背法戒,不自惩革,终无福佑。若降心易虑,惠此下民,则国祚延长,道俗庆赖。毕命就尽,没无遗恨。」虎悲恸呜咽,知其必逝,即为凿圹营坟,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邺宫寺,是岁晋穆帚永和四年也。士庶悲恸哀号,奔赴倾国。春秋一百一十七矣。仍窆⒀于临漳西紫陌,即虎所创冢也。俄而梁犊作乱,明年虎死。冉闵篡戮,石种都尽。闵小字棘奴,澄先所谓「棘子成林」者也。
注释
①区夏:犹言诸夏。《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
②四灵:指鳞、凤、龟、龙。
③彗孛:「彗」即彗星,我国古代称之为「妖星」,通常叫「扫帚星」;「孛」乃彗星之别名。《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孛者何?彗星也。」
④休咎:「休」即吉庆;「咎」即灾祸。 「休咎」即吉凶之意。
⑤隍壍:「隍」,没有水之护城河;「壍」,护城濠沟。
⑥相轮:佛塔中,平头以上轮盘形,又作承露盘、轮盖。
⑦羯语:「羯」,一为佛教中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二指古族名,魏晋时,散居于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信奉袄教。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为十六国之一。 「羯语」当为羯族古族语。
⑧襄国:古县名,位于今河北邢台西南。
⑨内竖:古代宫内传达王命的小吏,后作为宦官之通称。
⑩月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⑾麻襦:麻布短袄。
⑿耄:昏乱。《楚辞。七谏。怨世》:「心悼怵而耄思。」
⒀窆:落葬。《周礼。地官。乡师》:「及窆,执斧以莅匠师。」
5 习禅
晋剡隐岳山帛僧光
译文
帛僧光,或者称为昙光,俗家姓氏及祖籍不详,少年出家习禅。晋永和初年游学于江东,止住于剡(今浙江嵊县西南)的石城山,当地的山民告诉他:「此山中原有猛兽,屡屡伤人,且常有山神鬼怪作祟,故行人很少到山上去,更没有人敢在山中居住。」僧光听后毫无惧色,雇人在荆棘丛上开出了一条路,自己就进山去了。定了几里路,忽然狂风大作,大雨滂涫,猿啼虎啸。僧光并没有被吓住,继续往前走。走到山南面时,见有一个石室,就在石室中合掌打坐,作为修禅之处。第二天大雨就停了,他下山到村庄里去乞食,晚上又回到石室中。如此在山上住了三日,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竞相来吓他,但他一点也不怕。再过三天,又梦见山神对他说:「我们要移到章安县(今江苏宜兴)韩石山去居住,此石室就让给你吧。」后来,到山上去砍柴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还经常有一些人到山上去拜访他,而那些参禅问道者,则在石室旁盖起简易草房,后来这些房子又逐渐改建成为寺舍,遂名为隐岳。
僧光每次入定,则七日不起。在山上住了五十三年,世寿一百一十,于晋太元末年,用衲衣蒙头,安坐而卒。众僧都以为他跟平常一样入定。七天以后,怎么还不起来,于是大众去看他。从表面看,形色与平时无异,只是已无气息。虽然入灭已久,但形体不朽烂。到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公元四五五年),郭鸿任职于剡,遂入山礼拜,他试以如意拨其胸,突然风起,披在僧光身上的衲衣消散,只剩下一具骷髅,郭鸿大吃一惊,就收检其遗骨,把它放在石室中,用砖塞住洞口,然后用泥土把洞口封上,在泥墙上画上其画像,此画像于今尚存。
原典
帛僧光,或云昙光,未详何许人,少习禅业。晋永和初,游于江东,投剡①之石城山,山民咸云:「此中旧有猛兽之灾,及山神纵暴,人踪久绝。」光了无惧色,雇人开翦,负杖而前。行入数里,忽大风雨,羣虎号呜。光于山南见一石室,仍止其中,安禅合掌,以为栖神之处。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复还中。经三日,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竞来怖光,光一皆不恐。经三日,又梦见山神,自言移往章安②县韩石山住,推室以相奉。尔后薪采通流,道俗宗事,乐禅来学者,起茅茨于室侧,渐成寺舍,因名隐岳。
光每入定,辄七日不起。处山五十三载,春秋一百一十岁。晋太元之末,以衣蒙头,安坐而卒。众僧咸谓依常入定,过七日后,怪其不起,乃共看之,颜色如常,唯鼻中无气,神迁虽久,而形骸不析。至宋孝建二年,郭鸿任剡,入山礼拜,试以如意拨(上匈下月),飒然风起,衣服消散,唯白骨在焉。鸿大愧惧,收之于室,以砖迭其外而泥之,画其形像,于今尚存。
注释
①剡:今浙江嵊县西南。
②章安:今江苏宜兴。
6 明律
齐京师建初寺释僧佑
译文
释僧佑,俗姓俞,祖先彭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其父始迁居建业(今南京)。僧佑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跟大人一起去建初寺拜佛,结果一至寺里,就欢欣跳跃,十分高兴,甚至不愿意回家。其父母成全了他的意愿,让他出家学佛,师事僧范道人。十四岁时,家里的人暗中为他定下一门亲事,僧佑知道以后,就悄悄避至定林寺,从法达法师受学。法达法师戒行精峻,乃当时沙门之栋梁。僧佑对法达法师非常崇敬,修习很是精勤,到二十岁时,德操卓越、坚定。
起初,僧佑师事过法颖法师。法颖法师也是当时的佛门名匠,尤精律学,僧佑修习专心致志,夜以继日,终于精通律藏,甚至超过前贤往哲。齐竞陵王每一次请他讲律,听众常有七、八百人。永明年间,敕他入吴,让他甄选五众,并请他讲《十诵律》及受戒之法。凡是被他看中的,都被派去定林寺、建初寺进一步修学。他还修缮各寺,并建无遮大会、舍身斋,还整理经藏,校阅经卷,使得寺门广开,佛法隆盛,这些都是僧佑的功劳。
僧佑天机聪颖,悟性过人,佛像等能自行设计,等匠人建造时,竟然尺寸下差,如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都是由僧佑倡议建造的,且是他亲自设计的。当朝的皇帝对他十分崇敬,凡是佛界中难以处理的事,都交他审定。晚年患脚疾,特允许他乘车入内殿,为六宫受戒,其受尊崇、推重,一至于此。
开善智藏、法音慧廓,都推崇僧佑之道行、德操,请求拜他为师。梁临川王宏、南平王伟、陈郡袁昂、水康定公主、贵嫔丁氏等,都十分赞赏他的律学造诣,像对待自己老师一样尊敬他,其僧俗二界的弟子、学生达一万一千多人。于天监十七年(公元五一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世寿七十四。葬于开善路西定林寺之墓地。弟子正度,为他立碑撰颂:东莞刘勰撰文。起初,僧佑搜集经藏完毕,让人代抄提要,亦即后来之《出三藏记集》、《法苑记》、《世界记》 、 《释迦谱》及《弘明集》等,这些都流行于世。
原典
释僧佑,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①人。父世居于建业。佑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师事僧范道人。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佑知而避至定林,投法达法师。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佑师奉竭诚,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
初,受业于沙门法颖。颖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佑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迈先哲。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中,勑入吴,试简五众,并宣讲《十诵》,更伸受戒之法。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及修缮诸寺,并建无遮大集、舍身斋等。及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使夫寺庙广开,法言无坠,成其力也。
佑为性巧思,能自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左山右聶)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佑经始,准画仪则。今上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皆勑就审决。年衰脚疾,勑听乘舆入内殿,为六宫受戒,其见重如此。
开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素,请事师礼。梁临川王宏、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贵嫔丁氏,并崇其戒范,尽师资之敬,凡白黑门徒一万一千余人。以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因窆于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墓也。弟子正度,立碑颂德,东莞刘勰制文。初佑集经藏既成,使人抄撰要事,为《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及《弘明集》等,皆行于世。
注释
①彭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7 忘身
宋彭城驾山释昙称
译文
释昙称,河北人,幼年时就富有仁爱之心,不敢踏伤蝼蚁。晋代末年到彭城,见有一对老夫妇,两人相依为命,家中穷困潦倒,昙称就还俗去他家当奴仆,终年一边劳作,一边修道,从未曾间断过,众乡邻都十分赞叹。二老去世后,他又舍身给别人为奴,所获钱财,都用于料理二老之后事。役期满后,欲回寺院为僧,但法物未备,未能如愿。
其时,彭城驾山下发生虎灾,村里的百姓每天都有一、二人死于虎口,昙称就对村里的老百姓说:「老虎如果吃了我,就不会再吃别人,虎患也就不复存在了。」村里百姓苦苦相劝,他执意不从。于是就在当天夜里独坐于草丛之中,呪愿曰:「以我之身躯,让你饱餐一顿,请你今后不要再害其他人,未来当得无上法食。」村里的人知道他用心所在,都痛哭与之辞别。到那天晚上四更时分,大家听到老虎把昙称叨走,遂追至南山,看见昙称已被吃得只剩下一些骨头了,大家就把他的骨头收检起来,并为之立塔。后来,当地的虎患果然消失了。
原典
释昙称,河北人。少而仁爱,惠及昆虫。晋末至彭城,见有老人,年八十,夫妻穷悴,乃舍戒为奴,累年执役。而内修道德,未尝有废,乡邻嗟之。及二老卒,佣赁①获直,悉为二老福用,拟以自赎。事毕,欲还道,法物未备。
宋初彭城驾山下虎灾,村人遇害,日有一两,称乃谓村人曰:「虎若食我,灾必当消。」村人苦谏,不从。即于是夜独坐草中,呪愿曰:「以我此身,充汝饥渴,令汝从今息怨害意,未来当得无上法食。」村人知其意正,各泣拜而还。至四更中,闻虎取称,村人逐至南山,噉身都尽,唯有头存。因葬而起塔,尔后虎灾遂息。
注释
①佣赁:受雇为人劳役。
8 诵经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
译文
释僧生,俗姓袁,四川郫(位于四川平原中部)人。少年出家,以苦行著称,成都宋丰等,请他去三贤寺当寺主。他诵《法华》等经不辍,同时修习禅定。
有一次,他在山中诵经,有只老虎来蹲在他跟前,他诵完经后,老虎自行离去。后来,每次诵经时,则见左右有四人给他当侍卫。到了晚年,仍诵经下歇。有一次,他身体略有不适,便对侍者说:「我将入寂了,我死后可把我的身体火化掉。」其弟子遵其遗嘱,火化了他的遗体。
原典
释僧生,姓袁,蜀郡郫①人。少出家,以苦行致称。成都宋丰等,请为三贤寺主,诵《法华》,习禅定。
尝于山中诵经,有虎来蹲其前,诵竟乃去。后每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卫。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厉。后徽疾,便语侍者云:「吾将去矣,于后可为烧身。」弟子谨依遗命。
注释
①郫:在今四川平原中部。
9 兴幅
宋京师释僧亮
译文
释僧亮,俗家姓氏不详,其祖籍及出生年月也不可考。少年时就以戒行闻名。有一次,他欲建造丈六金身,所需之铜,不是靠少量化缘所能解决,听说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有很多铜器,而此庙甚是威严,无人敢到庙里去。僧亮听到这消息后,就欲到该庙去运一些铜器来建造佛像。他请求刺史张劭借给他百位健壮劳力,大船十艘。刺史张劭对他说:「此庙向来都很灵验,有触犯它者必死无疑,现在还有一些当地土人在那里守护,怎么能运得了铜器呢?」僧亮曰:「如果能运出铜器,造像兴顺,我愿与施主分享;如果因此受到庙神惩罚,我愿意一个人承担。」张劭就给了他所需的劳力、船只,走了三日三夜,到了该庙所在地。僧亮就与众劳力一起进入庙里。
距离庙有二十多步远处,有两个铜鼎,各可容百斗。鼎中有一条大蛇,长十余丈,当他们欲进庙时,那蛇就爬出来挡路。僧亮执锡念咒数十遍,蛇忽然隐没。过了片刻时间,又见到一个人手持竹板,从里面出来,并说:「知悉法师道业非凡,今欲用这些铜造像兴福,现就把这些送予你吧。」于是僧亮令众劳力搬取。因为庙里的铜器很多,所取十不及一,而船已经满载。当时庙里神床头有一唾壶,中有一条蜥蜴,长约二尺,在那里进出,大家私下都在议论说:「庙神最喜爱此生物。」僧亮遂不取此唾壶。等船上装满铜器后,大家就出发了。途中遇大风,船顺流而下,走得很快,当地的土人得知庙中的铜器被人运走后,都出来追赶,但怎么也赶不上了。回都城后,僧亮就用这些铜器造像。佛像造成后,觉得不很明亮,宋文帝又赐予金箔饰像,并把佛像安置于彭城寺。到宋太始年间,明帝又把此像移至湘宫寺中,于今犹存。
原典
释僧亮,未知何许人,少以戒行著名,欲造丈六金像,用铜不少,非细乞能办,闻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多有铜器,而庙甚威严,无人敢近,亮闻而造焉。告刺史张劭,借健人百头,大船十艘。劭曰:「庙既灵验,犯者必毙,且有蛮人守护,诳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与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当之。」劭即给人船,三日三夕行至庙所,亮与手力一时俱进。
去庙屋二十许步,有两铜镬①,容百余斛,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亮乃正仪执锡,呪愿数十言,蛇忽然而隐。俄见一人秉竹笏②而出,云:「闻法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今特相随喜。」于是令人辇取,庙铜既多,十未取一,而舫已满。唯神床头有一唾壶,中有一蝘蜓③,长二尺许,乍出乍入,议者咸云神最爱此物,亮遂不取。于是而去,遇风水甚利,比羣蛮相报,追逐不复能及。还都铸像既成,唯焰光未备。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至宋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今犹在焉。
注释
①铜镬:古代指无足之铜鼎,南方亦以指锅。
②竹笏:用竹片制成的竹板。
③蝘蜓:蜥蜴之属。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蝘蜓,一名龙子,一曰守宫,其长细五色者,名为蜥蝎。」
10 经师
宋安乐寺释道慧
译文
释道慧,俗姓张,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二十四岁出家,止住于庐山寺。道行坚贞、清纯,博览群经,尤善于体味自然的声音,故偏好转读,发音清妙,而又没有固定的格式可循;剖析经句,则极是清晰分明。后来,他到了京都,止住于安乐寺,擅长转读之名声大振于京城。晚年移居朱方(今江苏丹徒县)竹林寺,诵经数万言。每天傍晚诵经转读时,隐隐约约地伴有弹指唱萨之声。宋大明二年(公元四五八年)卒,世寿五十一。
原典
释道慧,姓张,浔阳柴桑①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庐山寺。志行清贞,博涉经典,特禀自然之声,故偏好转读,发响合奇,制无定准,条章析句,绮丽分明。后出都,止安乐寺。转读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诵经数万言。每夕讽咏,转闻闇中有弹指唱萨之声。宋大明二年卒,春秋五十有一。
注释
①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11 唱导
宋京师祇洹寺释道照
译文
释道照,俗姓曲,西平(今河南境内)人,少年时擅长于书写,并博览经史,十八岁出家,止住于京都祇洹寺,遍读羣籍,以宣唱为业。他宣唱时吐音嘹亮,颇能洗涤尘心;譬喻精彩、丰富,使听者兴致盎然。刘宋初年,独步于佛教界。宋武帝曾于内殿设斋请他宣唱经典。开始时,道照简叙世事无常,百年迅速,生住异灭,念念不住,苦乐参差,皆由因果。如来慈及六道,陛下救济哀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