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蓝衣社和CC系之间的一次——他都不加干预。的确,蒋介石实际上鼓励派
系之间的竞争。因为派系间的斗争使任何一个派系不致过于强大,蒋介石从
而得以确保他对所有派系的至高权力。
国民党统治通常被认为是“保守的”。然而,这易于使人误解,因为这
个政权的领导人事实上强烈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期望骤然地,甚至“彻底地”
与中国当前的民族衰老状况分手。例如,他们赞美西方科学及工业的进步,
热切期望运用西方技术来改善中国民众的经济福利。他们也希望重建中国的
社会、政治秩序。蒋介石理想的社会模式不在中国的往昔,而是在日本、意
大利及德国独特的军国主义。他回想起他在日本军校的学生时代,声称那里
严格的兵营纪律,大体上恰恰体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理想。①他认为法西斯的
意大利和德国实现了那种理想。他羡慕地声称,“按照法西斯主义,组织、
精神和活动都须军事化……在家庭、工厂和政府机关,每个人的活动必须和
在军队中一样……换句话说,必须有服从、牺牲、严格、清洁、准确、勤奋、
保密……大家在一起必须坚定地、勇敢地为团体和国家做出牺牲”。②
蒋介石热切希望在中国创造的,正是这样一个具有严格纪律和无条件服
从领袖意志的军事化的社会形象。他在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并自吹自
擂地说它能为医治中国的痼疾提供基本良方。从他下面的言论可以看出新生
活运动的目标。“什么是我现在提倡的新生活运动?”蒋介石问道。“简单
地说,就是把全国公民的生活彻底军事化,以便他们能培养勇敢敏捷,吃苦
耐劳,特别是一致行动的习惯和能力,以便能在任何时候为国家做出牺牲。”
③显然,他的法西斯主义形象实际上完整无缺地转变成了新生活运动。
然而,蒋介石及国民党领导人也尊崇儒家的道德标准;正是这一点使得
许多观察家确信,国民党政权实际上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势力。例如,
蒋介石通常宣称新生活运动的目标是儒家的道德礼、义、廉、耻。蒋介石非
常敬佩晚清保守的儒家官吏曾国藩和胡林翼。而且,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正
式恢复了尊孔,宣布孔子诞辰为国定节日,鼓励学生和军官学习儒家经典著
① 刘健群访问记,台北,1969年5月27日。
①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之要义》,《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第12卷,第110页。
② '岩井英一':《蓝衣社调查》(日文),第37—38页。
③ 蒋介石:《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第12卷,第111页。关于新生活运动,见阿里夫〓德里克:《新生活
运动的思想意识基础:反革命研究》,《亚洲研究杂志》,第34卷第4期(1975年8月),第945—980
页;易劳逸:《夭折的革命》,第66—70页。
作。
国民党政权的传统主义,可以与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提倡的古典主
义相比。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本身不是提出的目标,而是以之作为中国民众
向新社会前进时有助于增强凝聚力的道德因素。正如CC系的一个成员所说,
儒家思想提供一个“中心信念”,没有这个信念,中国民众在政治上就会陷
于无政府状态,道德上就会陷于混乱。①于是,蒋介石常常以中国传统的惯用
语讲话。事实上蒋介石的许多方法和观点——如强调传统道德,他的教育的
政治功能的观念和杰出人物统治论——确实显示出他的现代世界的眼光十分
有限。但是他的政治目标,即一个彻底管辖起来的社会的目标,与中国儒家
的往昔并无相似之处。他要成为一个极权主义者,一心想把他的政权一直控
制到地方,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服从这个政权,达到清朝历代皇帝甚至未曾
梦想到的程度。这绝不是一个保守的理想,因为它从根本上既不同于往昔的
理想,也不同于往昔的实际。
① 方治:《民族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10 日),第20页。
国民党政权的成就
对南京10年国民党的成就看法不一。一些历史学者断定国民党人建立了
基本健全的统治制度,并为建设一个强大、民主和繁荣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虽然这个充满希望的开端由于1937年中日战争的爆发而夭折。另有一些历
史学者则坚决认为国民党人建立的政府腐败无能,国民党领导人不理解他们
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对可供抉择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战略一无所知。因此,根
据这种看法,即使日本人不发动侵略战争,这个政权也注定要失败。①
这些都是热烈辩论的问题;也许永远也解决不了,因为如果日本当时不
进攻中国,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点就其实质来说是无法证明的。然而,
有两个事实很明显。第一,国民党人面临的任务——即扭转国家分裂的潮流
——是巨大的。第二,他们试图完成这项任务所处的环境,对成功或迅速地
解决这项任务极不相宜。经济不景气、外国侵略和内讧——这些状况大多是
国民党人无法控制的——妨碍执行有意义的改革。此外,因为南京10年的头
四年主要致力于巩固政权,他们只有大约六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改革。
国民党人显著的成就是扭转了领土走向分裂的趋势。他们在1927年取得
权力时,仅控制了江苏、浙江及安徽的一部分。由于1929—1931年的内战,
中央政府的势力威震各省军阀,从而保证了南京政府的生存;但是,中央政
府的政令在1931年仍然被限制在星座般的华中的几省或其一部分(最显著的
是在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及福建,各省程度不同)。①
然而,在蒋介石对共产党人进行第五次围剿之后,南京的有效权力扩展
得很快。蒋介石战略思想的主要前提,是攘外必先安内。他喜欢说,“日本
人如皮肤之疾,共产党人是心腹之患”。为治心腹之患,蒋介石在1930年
10月,紧接着平定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反叛之后,在江西对共产党人发动了第
一次围剿。然而,共产党人运用游击战的机动战术,在1931年1月1日击退
了国民党进攻者。其他各次围剿接连进行。但是,直到1933—1934年第五次
围剿——这次蒋介石动用了大约80万军队,由德国及日本军官担任顾问,并
对共产党区域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来加强军事进攻压力——才对共产党人取
得几近决定性的胜利。共产党人在军事上失败,特别是粮食、盐极为匮乏,
最后集合他们的后备力量,鼓起勇气,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并于1934
年10月开始了长征。
成为共产党革命史传奇的长征,给蒋介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把他
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力打入华南及华西各省。蒋介石装备精良的军队尾追撤
退的共产党人,进入湖南、贵州、云南及四川。地方军阀感受到共产党军到
来的危险,欢迎国民党军——并非全心全意,因为国民党军也威胁到他们的
地方自治,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蒋介石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因为
蒋介石剿匪军一旦进入一个省,他的人员就开始强行实施旨在打破该省隔离
状态的“改革”。例如,在四川,曾作为几个军阀活动的军事及经济基地的
防区被废除,开始实行更中央集权化的地方行政制度。一个旨在政治上和军
事上把四川与全国结合起来的大规模的公路建设计划已开始实施。由于广泛
① 看法对国民党人有利的研究是多梅斯和杨格的著作;对国民党人不甚有利的 研究是田弘茂和易劳逸的著
作,均已在上面引用。
① 多梅斯:《推迟的革命》,第486页。
使用国民党的法币以取代四川几家银行发行的钞票,四川也纳入了南京的经
济轨道。①中日战争以前,这类改革已经减弱,并未打破西南各省习以为常的
独立,地方当局继续竭力抗拒中央政府不断加强的触手。例如,1937年春,
蒋介石与四川大军阀刘湘的关系非常紧张,一场新的内战仅得幸免。然而,
由于蒋介石1934—1935年反共战役的结果,湖南、云南、贵州及四川四省地
方军阀的自治和政治机动性都大为减弱;而南京政府的权力和威望则大为增
强。
反共战役之果,直到1936年广东最后完全受制于中央政府之时才算成
熟。虽然北伐以前广东曾是国民党的革命根据地,但是,它从未有效地合并
到南京政府的政治和财政的体系中去。特别是自1931年军阀陈济棠成为广东
省主席以来,广东实际上即自行其是,完全不理会中央政府。陈济棠与桂系
领袖李宗仁和白崇禧一起,在1931年末建立起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央
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这些党、政机关构成了强大的反南京的地方联盟的
基础,把广东富裕的经济资源与广西的军事技术和战斗素质结合起来。这一
反南京联盟的政治挑战,又由于国民党大理论家和革命老前辈胡汉民(虽然
在1932年仅52岁)的加入而大为加强;他赋予所谓的西南分离运动以合法
性,而这是其他反蒋运动所缺乏的。五年来,蒋介石忍受着广东和广西的痛
骂和批评,因为两广是一股难于对付的政治、军事力量,尤其是因为两广有
福建、湖南及贵州等半自治省份形成的缓冲地带保护。然而,由于蒋介石尾
追共产党的长征,到1935年末已消除了那一缓冲地带。蒋介石还在两广边境
集结军队,在相邻的湖南修建机场,并加速粤汉铁路的工程以期早日完工。
1936年5月,胡汉民突然去世,蒋介石抓住胡汉民治丧的机会,向两广
领袖挑战,要求他们服从中央政府。最后通牒遭到拒绝,西南当局在6月初
开始调动军队向北进入湖南省。他们公开宣布的目的是与华北的日本侵略者
作战。然而,蒋介石推断陈济棠及桂系领袖在计划进攻,企图推翻南京政府。
这个推断或许是实情。
蒋介石政治操纵的天才,在这种局势中大显身手。他一方面收买广东空
军,使之在7月全部投奔中央政府;然后又对反叛的领袖兼施军事威胁和许
以高官,终于使反叛在9月归于失败。结果,在南京政权时期广东第一次被
置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广西仍保留了一些以前自治的痕迹,但已被
制服,不再能向南京挑战。
因此,到1936年末,蒋介石已经巩固对全国较大地区的政治控制——中
国本土18个省中,仅有7个保持基本自治——从而为一个可行的政治制度奠
定了基础。然而,他为取得政治控制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坚决依靠武
装力量,不仅使国家受到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把这个政权的注意力从
迫切需要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改革转移开去。蒋介石的顾问有时告诫他,不
要过分依靠武力来达到政治目的。他在反省时甚至也承认这一缺点。然而,
他是一个军人,达到国家统一的其他战略似乎从没有引起他的兴趣。例如,
他本可满足于各种地方军阀只是名义上的拥护,然后努力在自己控制的地区
建立政治、经济及社会改革的样板。这样去做,他就可以避免流血的代价很
大的内战,就可以建立经济及财政的稳定,并且可以发挥行政及技术的专门
知识。这样的专门知识,在其他省份渐渐纳入南京政府的经济及政治轨道时,
① 罗伯特〓A。卡普:《四川与中华民国:地方军阀与中央政权,1911—1938 年》,第99—120页。
肯定会有助于蒋介石。也许在长江下游省份建立模范区的这一方案——事实
上它是南京政府的经济顾问杨格在当时设想的,①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天真,而
不是实干家的现实精神。然而,这10年的历史使人想到,这种方案取得成功
的可能性不会小于蒋介石奉行的政策。因为蒋介石想要控制的太多,以致什
么也未控制好。这一点在经济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压倒一切的中国经济,是农业的和传统的经济。例如,在1933年,现代
制造业、采矿业及公用事业部门仅占国内生产净值的3。4%左右。而在另一方
面,每五个中国人中就有四个从事农业,生产占国内生产净值的65%左右。
农民生活的贫困骇人听闻,遇上疾病流行或天气恶劣的年份,他们的生存就
会受到威胁。贫困的程度难于测度,但是,从下列事实可以粗略地看出中国
民众的悲惨境地,1930年中国死亡率大约是世界上最高的,高于美国死亡率
2。5倍,甚至显著高于印度的死亡率。①
许多当代中外观察家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分配不均。
他们强调说,少数地主拥有多得太不相称的耕地,把它们以过高的租率租给
佃户。正如国际联盟驻中国首席农业专家路德维希〓赖赫曼在1934年说的,
“在'造成农村危机的'经济及社会因素中,也许租佃制度是最令人不安的因
素”。②
在胡汉民的领导下,立法院起草了土地法来解决这一问题。1930年颁布
的土地法,规定了最高的佃租率(收获量的37。5%)。土地法还提出了消除
地主所有制的前景,规定不在乡地主的佃户,若已耕种该土地10年以上,有
权购买他们的耕地。1930年的土地法始终不过是一份极好的表达意向的文
件,因为南京政府从未执行过。佃户继续缴纳主要收获量50%至70%的地租;
中国大约一半的农民继续租种其全部或部分土地。国民党人害怕搞乱农村的
社会经济关系。正如杨格所暗示的,他们可能为地主阶级设身处地地考虑,
所以不希望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剥夺或疏远地主。①或者,像另外暗示的那样,
他们害怕解决租佃制度会引起社会革命,其结果他们既不能控制,也无法预
见。②不论是什么理由,租佃率在南京的10年事实上一直未变。
然而,租佃制只是中国农村社会和政治不公平的一个直接原因。农村贫
穷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和粮食生产间的不适宜的比例,而这是国民党人首先
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主要通过全国经济委员会——得到国际联盟著名专家赖赫曼和阿瑟〓索
尔特爵士的帮助——和实业部的有关农业的主管局,南京政府着手推行一项
提高农民的生产率的广泛计划。这项计划倡议进行种子新品种、杀虫剂及肥
料的研究。为防止水灾,在长江、黄河及淮河流域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建
设灌溉系统,并通过采用抗病植物和改进销售技术,努力使丝、棉及茶的生
产恢复生机。
① 杨格:《中国的建国成就》,第425页。
① 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国民所得与经济发展,1933—1959年》, 第66、69页;卜凯:
《中国土地的利用》,第387页。
② 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与中国技术合作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会技术人员关于从 任命日直到1934年4月1
日为止在中国使命的报告》,第18页。
① 杨格:《中国的建国成就》,第389页。
② 易劳逸:《夭折的革命》,第217页。
这些改革计划对农业地区影响轻微。例如,1934—1936年政府开支总额
不到4%用于经济发展。③而且,连这笔微薄的款项也大多乱花在官僚政治的
无价值的项目中,积极成就微不足道。正如一个国民党支持者在1937年所
写:“前年,工作是调查某某地区;去年,工作也是调查某某地区;今年,
工作依然只是调查、收集统计数字,画地图和召开会议。然而,由于拨款已
用完,实际工程却无法进行。”④
有迹象表明,南京的农业专家在研究领域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
那些研究成果没有有效地交给农民。何廉写道,“从1927到1937年这一时
期,在农业发展上,就全国而言没有超出过计划阶段。”①灌溉工程项目与中
国的需要相比也完全微不足道,灌溉面积总共只有大约6000平方英里。1937
年,一位政府的辩护士承认,“'政府建设措施'给民众的直接利益很小”,
因为“政府并不谋求通过彻底的变革给民众以即刻的和直接的帮助,而是宁
愿遵循缓慢的、渐进的政策,以避免国家动乱太大”。②他的话概述了国民党
农村建设政策的不成功和南京政权害怕引起社会革命。
可见国民党人在南京的10年为改善农村的贫穷状况做得很少。然而,农
村问题那么严重,而给南京政权的时间又那么短,以致期望在1937年以前农
村经济能得到改造是荒谬的。而且,经济因素和气候因素结合起来,使中国
农民在1932—1935年甚至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造成这个危机的一个主要原
因,是随着世界经济萧条而来的给中国以打击的通货紧缩趋势。农产品价格
因而猛跌,在1934年下跌到低于1931年水平58%的最低点。通货紧缩使得
农民特别艰难,他们必须以现金还债、纳税或付租。在这同一时期,全国大
部分地区又遇到记忆所及的最坏天气。特别是在1934—1935年,金融萧条处
于低谷,旱灾、水灾、风灾和雹灾造成大范围的破坏。据中央研究院一位非
常受人尊敬的农业专家测算,1934年稻米收获量低于1931年收获量的34%;
大豆几乎下降36%,小麦下降7%。棉花是当年唯一超过1931年水平的主要农
作物。①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从1931年的244。3亿元下降至1934年的
130。7亿元(时价)。②这些数据在细节上不完全可靠,但是,当时目击者的
报道证实了农村严重贫困,特别是在1934年和1935年。③
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个地方政府的政策及行动,都不是造成这种农
业危机的原因。不过,政府的政策及行动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增加新的负担
加重了农民的困境。由于国民党人竭力把他们的控制扩展到乡村,县级或区
级的机关规模增大。任命了更多的行政人员及税务员;警察及民团的规模也
扩大了。这些新的地方当局很少提供明显的使农民受益的服务,可却要给这
③ 从载在杨格:《中国的建国成就》第437、439页上的数字计算出来。(“建 设”是用来表示经济发展
的术语,见杨格著作第77页。)
① 何廉:《改造中国农业的最初尝试,1927—1937年:评论》,载薛光前编:《紧 张的10年:中国建国
的努力,1927—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