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带着家里的菜刀来到课堂——“今天我们技能课学习自己动手切黄瓜。”有一位学生这样告诉家长。只见每个学生的面前都横着小案板,上面搁着几根绿油油的黄瓜,30个学生几乎人手一把明晃晃的菜刀跃跃欲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举着笨重的菜刀,眼睛紧盯着黄瓜,一刀一刀小心地切着。他们对老师的教导记得很清楚“左手空握拳按住菜,右手用刀,使刀锋向外,这样就不会切着手。”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切完了,毕竟是第一次动手,黄瓜的形状可谓是千奇百怪。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心情,他将自己的黄瓜放入碗里,撒上盐、酱油、醋和味精等调味料,“味道不错!”孩子吃着自己的战利品,不禁发出这样的感言。

    教育学家们一致表示,让孩子自带刀上课的确有些危险,但也确实有锻炼孩子的动力能力与行动力的作用,只要做好保障,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说:“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也曾提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机会动手。”孩子所处的时期是身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多加锻炼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对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会打下牢固的基石。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第一,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

    在孩子的视野中,大自然就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父母当然也要将这些天然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春天可以到野外放风筝,踏青;夏天可以到水池中游泳、捉鱼;秋天可以到野外拾落叶,做树叶标本;冬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大自然中蕴藏无限内涵,吸引着孩子去探索,如果父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在植树时,尽量让孩子动手翻土、种植、浇水、施肥。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孩子体验活动的乐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多举办一些比如叠被子、系鞋带、编花篮、扣扣子等活动,从而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

    3。在自由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游戏器材,来激发孩子的动手意识,促进动手能力的发展。

    第三,运用家庭式教育,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知道应该注重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但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多为让孩子参加这个训练班、那个兴趣组,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一些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而言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的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孩提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广大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新世纪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而奋斗。

    题后感悟:

    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看到这些,不知家长们作何感想呢?

    

第一篇 当孩子在家里 三、独处能力,看清“虚假的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把与人交往、待客能力看作是孩子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在某种情况下,独处能力甚至比其他能力更加重要。因此有人这样说,不善于与人交往、待客等交际能力固然是一种遗憾,但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能力,是让一个人具备应对孤独和寂寞的策略。也就是说,具备了独处能力就不会再害怕寂寞,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不会寂寞,而是要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有关专家认为,人在寂寞时分别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惴惴不安、做事无头绪、一心想逃出寂寞;其次是逐渐习惯寂寞,可用一些其他的事务来驱除寂寞,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最后是把寂寞当作一片诗情画意的肥沃土壤,一种创新的契机,一种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很显然,最佳的状态应该属于第三种。

    因此,独处能力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尤为重要的,但是人们要清楚,独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应从小就培养及训练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成长的过程看清“虚假的自我”。

    孩子也需要“一个人”的空间

    5岁的明珠现在上幼儿园中班,从外观上来看,她有一副饱满的额头,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给人十分机灵的感觉,也很讨人喜欢。可最近不知怎么了,原来十分活泼的明珠喜欢上了“独处”,她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很多次,妈妈看到她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手里也不停在摆弄着玩具,这些异常的状态令父母十分担心。有时候,妈妈也会关切地问女儿在做什么,可是明珠却并不配合,每次她都心不在焉地说道:“没有干什么啊?”明珠到底是怎么了?小小的年纪难道就有心事了吗?

    其实像明珠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此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因为“独处”并不是大人们的专利,小孩子也同样需要享受“一个人”的空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的情感越来越丰富,虽然脑子中的相法不如大人那样复杂缠绵,但毕竟还是有属于自己的认识。因此,他们也会静静地在一旁“思索”一下。事实证明,不管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有多深,他们还是仍然会为自己保留一块“独处地”,只供自己享受。而这种状况多发生在五、六岁左右的孩子身上。

    专家还指出,“独处”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都不能离开他,一离开就不做功课,逃出去玩。”有些父母还说:“这孩子实在太缺少‘独处’了,而且从小就难得孤独。”其实,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造成这一切后果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打从孩子一生下来,他便成为全家人的“焦点”,一颦一笑牵动着全家的心,一哭一闹都不会逃出大人们的视野。因此,造成了他们根本就没有“独处”的机会,长大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大人的陪伴。也许在小时候,这样的依赖并不能显现出它的弊端『性』,可是长大后又该怎么办呢?这些,不知家长们有没有想过?

    可以看出,孩子如果不会独处,就很可能缺乏独立自主『性』,不仅是生活上的独立,更缺少思维上的独立『性』、创造『性』。试想,没有“独立”的锻炼,又怎么可能体验“独立”的快乐?“独处”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玩耍、解决困难,更能保证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

    因此,专家建议已为人父为人母的朋友们,给孩子们独处的时间吧,孩子也需要“一个人”的空间,请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势在必行

    张女士一直都特别喜欢小孩子,有一年暑假,她带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去公园玩,大的今年7岁,刚上一年级,小的今年刚满4岁。在玩的过程中,小丽发现两个孩子非常不一样:7岁的孩子做起事来就有板有眼的,皮球就是拍的,跳绳就是跳的;而那个4岁的孩子呢?他就像是一个小猴子,一会儿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儿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儿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看他那开心的样子,玩得是不亦乐乎!后来居然连年长他3岁的邻居哥哥也来模仿他玩耍的姿势……

    张女士对于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是再熟悉不过了,7岁孩子的父母非常的“用心”,对孩子照料地是无微不至,有求必应,还给孩子安排了诸多的额外发展及学习内容。从孩子4岁起就开始让他学钢琴、学书法,难得有“独处”的时间;而相反那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比较“粗心”,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父母的粗心也越来越严重,很多时候都让孩子一个人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在外人看来这孩子总是“孤独”的。但就是由于家长的“粗心”,才造就了这个4岁的“小鬼”充满独立而富有的创造『性』!

    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独处”的能力呢?这里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当你一个人独处时,是感觉特别无聊、难以忍受呢?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十分享受呢?如果是前者,则就表明独处的能力还不够强,若是后者则说明可以很好地将寂寞运用起来,独处能力很好。如果你想试一试孩子是否有独处能力,不妨用这个方法来试试“小精灵”?

    西方的一些专家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的内容是孩子的哭闹行为,结果发现,哭了之后立即收到反应的婴儿,1岁后还会哭闹的比率比较低。该研究的负责人表示,母亲对婴儿的需求愈是敏感,婴儿就愈有安全感,除了能与父母建立起浓厚的亲情外,还敢于外出探索新鲜事物,逃脱家人的依赖感。

    在现如今的社会,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你没有独当一面的勇气与魄力,那么就会被残酷的现实所淘汰。家长必须明白,放任孩子独处,并不是冷落他或是不关心他,而是让他真正去体验并学习生活的实质。在独处的时间里,父母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他时候很难发现的能力。只要他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最好不要去打扰他,如果在他玩的过程中,遇上了一点小挫折,家长尽量不要去帮助他,让他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若他开始吵闹时,不妨试着先和他先说会儿话,用声音来安慰他,等到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去抱抱他。如此一来,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不是那么的不被重视,同时也让他知道父母也有事情做,他必须要学会等待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父母不要以为让他们独处的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不是的,凡事过犹不及,过长地放任孩子独处,很可能让他们产生“没人愿意理我”的感觉。

    也许很多家长都以为,喜欢独处的人往往『性』格都比较内向,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不利。事实上并非如此,有独处爱好的人与其『性』格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爱好独处的人并不是木讷、反应迟钝的人,在和他人接触时,他们也会表现地十分活泼开朗。只是不管他怎么与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更多的则是一种更为富有的知识与理『性』思维。

    题后感悟:

    独处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极佳机会。

    

第一篇 当孩子在家里 四、待客能力,文明礼貌尽现其中

    中国乃礼仪之邦,礼貌待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圣人孔子曾说:“齐之以德,道之以礼”、“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在现代社会交往中,礼貌也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因此,从小教育孩子懂礼节、礼貌待客尤为重要。同时,待客能力也是孩子学会处事明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家里来了长辈或是同龄人,家长不妨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呼客人,不但可以锻炼他们做事的态度,还可以锻炼他们与人友好相处、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在中国,很多传统的父母都十分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家里来了客人时,小孩子最好回避一下,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大没小的。听起来,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很多人小时候就是这样度过的,家长们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只会消磨孩子们的待客能力。等到他们长大后,当他们面对客人不知所措、语无伦次、脸红心跳时,父母就会品尝到自己当年种下的那颗“苦果”了。

    不以“失礼”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礼”

    一天,小琳的妈妈在家里办了一个朋友聚会。“小琳穿得好漂亮呀,谁给你买的呀?”其中一位女客人热情地蹲下来与孩子打招呼,只见小琳怔怔地看着女客人,一言不发,不说也不笑。突然,她伸出小手,一把抓住女客人的头发,“哎哟……”一声惨叫,女客人痛得大叫了出来。看到女儿做出如此“失礼”的事情,妈妈一气之下“啪”地一下打在小琳的屁股上,之后小琳大哭不已。聚会还没有开始,局面就尴尬不堪:一个失态大叫,一个恼羞成怒,一个哇哇大哭。

    小琳的妈妈用“失礼”的方式来教训孩子的“失礼”,其结果不但没有让孩子明白到底该怎么做,还当场把矛盾激化了。父母应该明白,“失礼”是教不出“有礼”孩子的,如果孩子真的当众做出了什么令人难堪事情,千万不要再将难堪扩大化,要知道这样不仅令孩子更加伤心,自己也很有可能下不来台。因此,父母要注意维护孩子的“面子”,不要当着众人的面直接怒斥或打骂孩子,也许家长会问:到底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拉到一旁,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需要注意。那就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无礼”表现常常掉以轻心,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嘛!”还有的出于“护短”:“这孩子天生这种『性』格,管也没有用,只要不给大人惹出是非就行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证明,一个从小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若对幼小时期的“小恶”听之任之,日后很可能酿成大祸。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礼仪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待客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要热情待客。家里来了客人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主动起身迎接客人进门,不要等到客人问起孩子时才从后面跑来。然后,再热情大方地向客人问好:“您好”或“叔叔好”、“阿姨好”……这些都是恰如其分的称呼。父母应教导孩子:凡是来家里的人都是客,都要热情接待,不要“冷客”,更不要“逐客”——包括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也同样应当以礼相待。

    2。客人进屋后要给客人让座,邀请客人喝茶、吃水果。同时父母还要教育孩子,不要抢在客人面前去吃食物,要先让客人。

    3。和客人说话时应当大大方方的,不要小气扭捏。当客人问自己问题时,应大方回答客人;在家人与客人谈话时,孩子最好不要去打扰;在客人面前不要跟父母发脾气、争吵、磨着客人答应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等。

    4。学会和同龄人玩耍。如果客人带来的有小朋友,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接待小客人,教育孩子与小客人友爱相处,并拿出自己的玩具、图书、零食等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即使是客人有不合自己心意的表现时,也要宽容大度,不要斤斤计较。

    5。若客人送给孩子礼物,父母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向客人表示感谢。哪怕这件礼物并不十分符合自己的心意,也不要表现出不高兴的表情。

    6。当客人离开时,要让孩子和大人一起跟客人道“再见”,然后送客到门外,应目送客人走出视线以外再回屋关门。

    给孩子携带的“教养名片”

    李佳应邀来张伟家做客,他轻轻地叩开张伟家的门,开门的是朋友家9岁的独生女小丽,小丽将李佳迎进客厅,天真地说:“爸爸妈妈出去买菜了,一会儿就回来,叔叔你先坐。”李佳应声坐在沙发上。落座后,小丽问:“叔叔,你是喝冷饮还是喝热茶?”李佳委婉地拒绝了,说等她爸爸妈妈回来再说。小丽却说:“不要坐在这儿干等吗?我父母见了,一定会批评我的。”李佳盛情难却,就要了一杯饮料。不到半分钟,一杯柠檬水就放在李佳的面前。之后,小丽坐在他旁边和他聊天,俨然一个“成熟”的小主人。那颗可爱的童心,那份火一般的热情,那份恰到好处的待客风采,深深地打动了李佳,这个孩子的待客能力可与成年人相媲美,而孩子的文明礼貌表现也尽在其中。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家长们明白:教孩子学会待客之道,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小丽的待客之道的确是非常令人非常赞叹的,这当然与父母平时的教育是离不开关系的,她不可能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其实在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就应该像小丽的父母一样,不要总是怕孩子是否会给自己丢脸。试想,不经历跌倒,又怎么能更加坚忍不拔呢?家长为孩子铺设的金钱路、鲜花路,绝不是成才之路,而待客能力却是十分值得提倡的。

    当然,父母的榜样力量也是具有无穷力量的。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果孩子比较懂得待客之道,那么其父母必定也有高超的待客能力。因此,父母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榜样力量,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

    大部分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和才学、机遇有关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彬彬有礼的风度。而这风度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其实并不难,因为这风度就体现在待客时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待客能力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日后有一番作为,就不要忘了对他们进行待客能力的训练。

    孩子在健康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当然其中有很多深奥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待客能力,礼貌待人”,既没有难以理解的深刻道理,也没有『操』作复杂的技术要领,都是一些平常琐事,只要用心就可以学的很好。遗憾的是,这些小细节往往被父母列为“不拘小节”之列。

    题后感悟:

    “教孩子学会待客,讲文明礼貌”,这不是什么教育的大课题,但它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篇 当孩子在家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