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片子又叫骇客帝国,占邦特导演,奇洛·李维斯主演。故事情节还是好莱坞的老套,新科技在老套的正义与丑恶的伦理中运用起来,主人公经过很多牺牲,终于战胜了可恶的电脑人,恢复了正义与人类的光荣。
值得注意的是那个虚拟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融,这片子虽然没有提到人类在未来穿越时空障碍的可能性,但现在人们基本都知道,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
骇客帝国的世界彷佛是两个世界,先进的世界与原始的世界,这世界似乎指出了另一种生活所存在的可能性——艰难困苦然而是真实的生活与受人控制而不自觉的生活之间的战斗。
更重要的是,在那些一向只改革形式不改革内容的好莱坞大片里面,关于民主的概念化的垃圾那样多。而善于制造一个新世界,一个在人们头脑里幻想出来的新世界,一个强有力的反抗者形象,真是极生动的电影教化了。
难道我们真是野蛮人吗?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作者:陈镭
感谢作者陈镭授权
作者专栏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双溪蚱蜢舟
最近打一篇纪实的东西,每天从早打到晚,累也累死了。
加大工作量好像是好事也是坏事,至少我一天到晚没那么多时间来做自己的事儿了。晚上一回到自个儿的小屋,就只想倒头大睡。
思考,人类最犀利的武器。在锻炼它的时候,却会使人感到痛苦。也许最快乐的就是无所事事与混混沌沌的状态罢。可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不知道是简单还是复杂。
李清照一首词里讲,〃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现在好像没有这么多愁可以乘着小船古典地你来我往。知识也不是蚱蜢舟,但渺小的个人,一想到在浩瀚的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就觉得自己也实在像那江汉之间捉鱼的小舟,实在是载不动,那已经很胖很胖的许多愁。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作者:陈镭
感谢作者陈镭授权
作者专栏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金庸、《明报》、政治
最近看了一本《金庸传奇》,有点意思。随便说说。
金庸的爸爸叫查枢卿,解放后被镇压了,金庸说自己曾经北上外交部求职,乔冠华曾接见过他,但要他到人民大学写自传检讨,原因是他出身于地主阶级。当时还叫作查良镛的金庸就放弃了这次机会,审时度势,选择了南下香江。就个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以后,虽然他在大陆改革开放后再中英的香港问题上大有作为,但是,他一生不提自己的父亲查枢卿的事略。只是在他的随笔和小说(大陆出版的东西里,见《三剑偻随笔》和《鹿鼎记》)中对他的先辈查慎行有所追思,也算是曲折地反映了他当年北上京华后又被迫南下香江,在浙江的父亲又被镇压,那种内心深处的家国之痛吧。
金庸之所以这样著名,主要是因为他的武侠小说。但是他在香港知识分子中的地位,却是靠他一手创立的《明报》和他的政论得来的。
文革时期的金庸,始创立《明报》,《明报》刚开始,是走中性道路,顾及到知识分子与普通读者的双重需求,因此,既有严肃严谨的政论,也有风花雪月无边。但是金庸一手做成的政论,却能够以其准确的分析,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大陆的政治形势作出准确的评论与预测。〃书生论政〃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也是比较积极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态度,而近代报纸,颇有敢为天下之公器的气度,这一点,在张季鸾创办的《大公报》和被蒋介石暗杀的史量才的《申报》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金庸的《明报》,继承了报界这一优良的传统。能够本着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对事件作出报道。《明报》也因此,在极左的时期被认为是右派,〃反动报纸〃,受到冲击;在文革平息后,又被认为是左派,不见荣于另一个〃当局〃。而他的武侠小说,一开始也由于《笑傲江湖》与《鹿鼎记》里面的政治意识——尤其是对暴力政治和极权统治的曲折描写,都引起了两岸的审查部门议论纷纷,甚至禁止发行。
香港的作家沈西城先生曾描写过金庸的政治意识,在政论中,金庸甚至可以远在千里之外,预测到文革后剧烈的政治变动,这其中包括了江青的倒台,邓小平的复出。这有点类似于神话,但是我认为,金庸在内心深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士大夫,因此,虽然他创办了带有西方报业民主性质的《明报》,但是他本人却是了解中国传统政治的,因此通过准确的分析,可以切中要害,而不像空言西方政治传统的人那样不切实际,仅注重于理想。
《明报》的传统是中间立场,为此它还是被很多人所不喜。但是和学生的意见一样,这种报纸的力量虽然带有清谈的味道,但是还是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报纸还需要向《明报》学习。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作者:陈镭
感谢作者陈镭授权
作者专栏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万里夕阳垂地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宋·朱敦儒《相见欢》词
今日读完顾宏义的《天裂——12世纪宋金和战实录》。
12世纪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战争,惊醒了100多年来的辽宋和平的现实。彻底地瓦解了封建汉文明极度灿烂的北宋王朝。而在中原的大地上,女真人肆无忌惮,四处横行。宋王朝危如累卵,中原大乱,生民涂炭。忠臣与志士,汉奸与阴谋,伴随着〃伪楚、伪齐〃傀儡政权的出现,纷纷登场。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的大灾难时期,更在民族心理上出现了最严重的后果。
1、汉民族信心自宋以后一蹶不振,自此后,〃中国〃之人,形成了在战斗上自认为羸弱不如人的心理暗面,遇强敌则逃,并且还有一套自欺欺人的辩护哲学。更产生了超过任何一个前朝的汉奸数量,并在这个数量上相应产生了浓重的〃汉奸心理〃。而昔日所谓的〃夷狄〃,也形成了南人羸弱,可轻易战胜的战争神话。〃中国〃之灾难,可以说正是从这种以正统汉文明为虽富饶而实可欺的心理出发,弄得〃怀璧其罪〃,引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循环入侵,中间虽然有明代的中兴,但从来没有恢复过汉唐时相应强势的心理。这种情况直到清代同治中兴的时代才由曾李这些人开始转变。而基本扭转,还得通过整整五十年的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这其中包括了几乎亡国灭种的日本侵华战争,还有损失殆重的援朝战争。而要想让这种心理完全扭转,尚还得冀望于将来,这其中,至少还得有一次与世上最强国的战争。
2、再造新的数字管理下的中国的努力尽成泡影。其中,在漫长的封而建的社会形态下,惟一具有现代色彩的经济努力还是被赵氏王朝的国耻家仇所终结。纵观千秋事业,王安石的陆上变法行动实质上已经不逊于威尼斯海上贸易促成的商业组织,而新的海上帝国的努力在北宋时已有高峰的势头,而新兴的商业组织可以说在社会组织的现实力量上具有向另外的一条资本道路突破的迹象。而所谓的奇工技巧,新的发明在当时层出不穷,有新兴科技促进新型工业大规模发展的趋势,这样的王朝,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外族入侵,我们很难说会被内乱颠覆。宋王朝对付内乱的经验丰富,名将迭出。事实上具有向内平定与向外发展商业的双重趋势。而正是这种趋势,会使12世纪后的中国走入一个怎样的新前途,会让中国人怎样去认识新世界,都是崭新的问题。但是由于金的内侵,使得这一切努力与希望都成泡影。
3、新体制难有突破。从北宋亡后的900年来,金元明清,都没有再改革体制的勇气,中国的封建体制在这一时期被成为衰落时期,并不是偶然的,这四个朝代的变化只有汉民族建立的明王朝有一些退步的较大动作的体制改革。这并不是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没有建立与改革新体制的努力,但是他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纯粹军事化征服并不能为中国带来新希望。正如宋以后人们普遍养成了南人羸弱的心理一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继承原有汉族王朝的体制已经成为习惯,这不仅仅汉因为汉族王朝的体制更为先进,而是只有如此,似乎才能使国家有相当长的安定。而几乎每一个汉王朝新立后,都会对原有的王朝体制的进行新的改造,使其缺点得以克服,优点继续。我们不能不说,在创新的这一面,自宋以后,以少数民族为统治者主体的王朝,对体制改革毫无作为,新体制难有突破。
此外,也是从宋代起,虽然宋军事上羸弱不堪,但是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不可否认,城市生活的市井繁华一面,已与今日大有接近,宋代终究还是商业的宋代,而近代学生干政的积极风气,在所有的封建王朝中,由于有相传宋太祖传于子孙后世不可妄杀一士的故事,已可以看出宋统治者对待文士的独特态度。而山河残破中,虽有无数媚颜事敌的无耻士人,但更多的是在〃万里夕阳垂地〃的惨淡形势中力图振作、〃精忠报国〃的文臣与将士们。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作者:陈镭
感谢作者陈镭授权
作者专栏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谈谈龙卷风
龙卷风,又叫龙卷,是一种自积雨云底部下垂的漏斗状云及其所伴随的非常猛烈的气旋性(低压)风暴。在它的中心附近有强烈的上曳气流,具有很强的吮吸作用,当漏斗云伸到陆地表面时,可把大量沙尘吸到空中形成尘柱,称陆龙卷;当它伸到海面时,能吸起高大水柱,称海龙卷。它的出现很突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力,把很重的物体如树木、汽车、铁路、轮船及建筑物抛起、掀翻甚至摧毁,是自然界最具破坏性的现象之一。
龙卷风就像地震一样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很久以来,它像〃幽灵〃一样神秘莫测。近年来,由于一些研究人员勇敢并执着地冲进这块〃幽灵〃的腹地,因此它的特性、形成以及爆发的机理被逐渐揭示出来。了解它的产生和变化可以帮助人们在将来预测龙卷风。
就世界范围而言,龙卷风主要发生在中纬度(20―50)地区。美国是受龙卷风侵害最多的国家。在我国,1967年3月26日,中国上海地区出现一次强龙卷风,毁坏房屋1万多间,22座可承受两倍于12级大风风力的高压电线铁塔被拔起或扭折。长期以来,由于龙卷风产生得十分突然,而同时对它进行观察又十分困难和危险,故对这种灾害程度的估计只是基于它所造成的损失上。
这是一本杂志上对于龙卷风的知识介绍,对具有巨大危害的自然现象,人民政府还是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与技术研究的。中国过去有句古话:〃人定胜天〃。
但是想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小事,在世界影像的中心好莱坞,似乎专门有一种类型的片子――〃灾难片〃,就是专门拍龙卷风之类的事情的,好像销量还不错。人战胜自然毕竟是件壮丽的事情。
除资料记录外,中国基本没有这样的片子。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作者:陈镭
感谢作者陈镭授权
作者专栏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从来诗词论气节
1、诗词的价值判断上,政治的立场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不是《诗刊》的作者们所立足的那种立场。
汪精卫、梁鸿志等人的诗词都不错,汪更有〃叹护林心事,尽付东流〃的喟叹,但是一想到那是在南京伪政府时期的创作,汪〃欲盖弥彰〃的心事就昭然若揭了。岳飞的《满江红》昂扬激愤,但能传于后世,亦未尝不在于岳飞本人是悲剧性的爱国名将。至于像龙榆生能够〃倭汉一家〃的词学大师,虽然我佩服他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识见,心下也很为此人惋惜,但〃曲学阿世〃这个问题摆在那儿,还是莫提为妙。
在这一点上,无论阴暗人性也好,还是帮闲奴才也好,关键问题在于他们的高度和深度。政治立场稳不稳实际已涉及到个人的气节问题。是影响旧体诗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台、港、新、印的旧体诗词是有很多的,台静农只是一个。南渡后的民国小朝廷未尝没有黍离之悲。于右任的旧体诗就写得很不错,国民党的元老中,旧学底子好的人多有,胡汉民的东西也很有台阁的风度。
台静农的胸怀尚不如于、胡二位,只能说艺术上有点意思。
这是必须补充的,在旧体诗的末期。大陆之外,尚有亿万华人的基础。
3、老报人曹聚仁引的对毛润之诗词的评价,还算得体,抄来大家看看:
〃毛氏文学修养很高,年轻时已能掌握诗词的纯熟技巧。他的诗词,都有内容,而富有想象力;他敢在李杜苏辛神位前翻筋斗,旧瓶中装的是新酒,这是曹操以后功业与文学兼胜的新人。〃
对与不对,容共商榷。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作者:陈镭
感谢作者陈镭授权
作者专栏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从吉田松阴到高杉晋作
――狂飙突进的维新思想源泉
日本的明治维新,事实上早在思想上做了一个预备。
萨摩、佐贺、肥后、长州是西部的四强藩。在倒幕运动中起了主要作用。
与其他的强藩相比,长州可谓得人才之盛。这与历史上长州一向注意人材的培养与家臣的团结很有关系。早在纷乱的日本战国时期,被誉为〃战国第一智将〃的毛利元就通过联姻、挑拨别家内讧等种种手段统一了安芸,后来拓展到整个日本的〃中国〃地区(相当于中部的意思),并留下了著名的〃三箭之誓〃的佳话。而此后继任的元就的孙子毛利辉元等人,虽然在著名的关原之战中失败,但还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长州的尊王攘夷思想之祖,当然是吉田松阴(1830?1859),他的门下,除高杉、伊藤外,还有在师门下高杉齐名的入江久一(1837?1864)、久坂志瑞(1840?1864)、吉田稔?O(1841?1864)以及品川弥公郎(1843?1900)、益田右卫门介(1833?1864)等,都为维新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而松阴所以能够明目张胆地鼓吹尊王思想,与长州重臣周布政之助(1823?1864)的支持有很大关系。此外,长井雅乐(1819?1863)的《航海运略策》则为维新志士从攘夷到开国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
吉田松阴同时也是一个积极鼓吹〃拓疆〃的人物。他尚未看到思想变为现实,就带着满腔的遗憾在幕府的监狱中病死了。
非出松阴门下而成为长州维新领袖的有方泽真臣(1833?1871),他曾与大久保利通一同进京接受讨幕的密诏。不过,他最后的下场也和大久保一样,被人给刺杀了。
此外,长州的乃木希典(1849?1912),此人维新后才加入陆军,曾参加甲午中日战争,后任台湾总督,又在旅顺和俄国人鏖战过(真是我国之大仇敌)。不过他之所以出名,在于明治天皇去世时,乃木夫妇自杀以殉,所以被日本军国主义份子尊为〃军神〃,竟与南北朝时楠木正成相提并论。杰出的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将军》中,倒是把他骂到狗血喷头。
明治维新有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但同时代另有三人的声名更在三杰之上,即前面提到的吉田松阴的弟子――长州的高杉晋作,以及土佐的坂本龙马和幕臣胜海舟。
高杉晋作初名和介,又名春风,号东行,藩主亦曾名为东一(东邦第一人)和谷潜藏(深谷潜龙)。他家世为长州谱代重臣,曾就学于大思想家吉田松阴门下,与久坂玄瑞,入江久一并称为〃松下三高足〃。
1862年,高杉远航中国,目睹满清遭受列强压迫,沦为半殖民地的现状,激发其危机意识。回国后,即领导藩内的武士开展倒幕运动。他提出〃大割据〃策略,组织以平民和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深为毛利敬新所重。
1864年,英、法、荷、美四国舰队进攻长州下关,长军战败,其后不久,幕府又发动了第一次征长战争。长州的守旧势力趁机夺取藩政,向幕府投降谢罪。12月15日,高杉在马关功山寺以八十人起义,短短三个月即横扫整个长州,夺回了政权。
1866年,幕府发动第二次征长战争,出动二十几个藩十五万大军,沿大岛口、艺州口、石州口、九州口四路进兵,故又称〃四境战争〃。高杉担任长州海军总督兼九州口参谋,以一当十,获得全胜,并于次年1月,逼降征长主力小仓藩。4月,高杉肺结核病发作去世。
高杉是维新时代最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当时代人称其〃无人可以企及〃。高杉曾出访中国,在上海居住过,对中国一直怀有强烈的友好感情,这也是与其它志士不同的地方。
但是有趣的是,高杉虽然鼓吹〃四民平等〃,吸收农民参加奇兵队,但他本身却往往一副上级武士的臭架子。生前,他自称〃奇兵队开辟总督〃,率扈从,携艺妓,张羽伞,悠然醉步于马关街头,并告诫其妻雅子〃牢记武士之妻与町人百姓之妻的身份区别〃。他死后,雅子也因此始终不接受身居高位的高杉旧友伊藤博文与山县有朋等人资助,说:〃武士之妻,再穷也不能靠足轻辈的接济过活。〃
更令人一提的是,号称〃日本伏尔泰〃的福泽渝吉在他晚年的自述里,说他看到自己一手创办的庆应大学欣欣向荣,已足欣慰。但更让人欣喜的是,看到国家在日清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得重大的胜利,虽已高龄,仍然喜不自胜,觉得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