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巡视地方。当然不能只找地方的错漏,重要的工作还是拾遗补缺,以天使持节,帮助地方郡守。处理一些郡守不好处理或者不敢处理的人或者事。

    譬如当年。留候张良的儿子张不疑,伙同自己的门大夫,谋杀了楚国内史。

    楚元王根本不敢处置,只能上书朝廷,请求廷尉、内史、御史大夫共审。

    这样思虑着,窦太后就回过味来了。

    窦太后可不是什么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何不食肉糜的人物。

    她可是在吕后身边伺候过。跟着太宗皇帝,一路从代国。入主长安,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见过了数不清的明枪暗箭的女强人。

    很多事情,根本不必跟她说透,只要点一下关键,人家立刻就知道原因出在哪里了。

    “是河南郡请求的天使巡视?”窦太后心中疑惑着。

    假如是这样,一切都能解释的清楚了。

    河南郡郡守郅都,遇到了他很难解决,或者说不好解决的事情。

    于是上书天子,请求天使巡视。

    简单的来说,就是郅都觉得,以自己的能耐,搞不定某人了,而某人又是非除不可,至少,不除掉他,就没办法正常施政。

    只能请求朝廷出面,用天使来查处此人。

    这很好理解,河南、河东、河西、河内这些地方上,遍布着汉家列侯家族。

    这四个郡,也是经常请求天使巡视的四郡。

    在窦太后看来,这事情很显然就是河南郡搞不定任家了,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让天使去搞定。

    而且,必然还有了确凿的证据。

    只是,那些老臣们说的话,似乎也好像也很有道理。

    任家是太宗皇帝表彰过的,天下地主的楷模,就这么拿下,置太宗皇帝于何处?

    在窦太后看来,任家这样的地主,无非就是多占点土地,多蓄点奴婢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不是跟吴楚或者其他居心叵测的家伙一样,私蓄甲兵,图谋不轨。

    于是,窦太后道:“是这样啊,那皇帝跟哀家说说,这使者去了河南郡后,可有所获?”

    这就又是一个说话的艺术了。

    现在皇帝已经是大权在握了,即使窦太后都必须承认,这个孙子上台不过一年多,就已经掌握了大局。

    朝野各方势力都是服服帖帖的,关中的民望也是达到了太宗皇帝后的顶点。

    对于这样的一个能干的孙子,窦太后是即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这刘氏江山稳固,这样,百年后与太宗九泉相见,也不至于无颜以对。

    但担忧的却是自己的地位和威权。

    老太太眼睛瞎了,对权力这东西,就更敏感了。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女强人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窦太后这么说,其实就是一个试探,看看皇帝孙子对自己这个瞎眼老太婆是个什么态度。

    另外呢,也是不想因此引起皇帝孙子的抵触心理。

    年轻人嘛,难免气盛,万一要是因为这外人的事情闹得祖孙不快,那就不合适了。

    刘彻微微一笑,跪坐到窦太后身边,道:“回禀皇祖母,孙儿刚刚得到河南郡八百里加急快报,天使王温舒与河南郡郡守郅都、荥阳令窦融,一并拿下了任氏全家上下……”

    听到荥阳令三个字,窦太后的脸上终于是喜笑颜开。

    窦融是她的侄子,窦婴的同产胞弟。

    虽然在长安城的时候,窦氏上下都觉得,其不如窦婴远矣,不过就是些有小聪明。

    但终究是姓窦嘛。

    皇帝既然让窦融插手进去,那就说明,皇帝对她对窦氏还是非常尊重,非常亲近的。

    这就够了!

    说句老实话,一个地方土财主的死活,与东宫又有什么干系,与她又有什么干系?

    要不是元老勋臣日日哭诉,又干系着太宗颜面,窦太后才懒得去管呢!

    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好好的宫里面听几回《道德经》,让人好好讲讲黄老无为,清净自然。

    这下子好了。

    既然有着窦融也参与进来,更是有着河南郡郡守郅都背书,那这任家犯得罪,肯定是证据确凿了。

    这样老臣们再来哭诉,她也有办法回绝了。

    汉法威严,岂应人情而变?

    当初,开国功臣,公认功劳排名第一的瓒候萧何,犯法,尚且要去一趟监狱,何况其他人?

    刘彻却是觉得不太保险,接着道:“皇祖母,此乃河南郡郡守郅都、荥阳令窦融,及王温舒的联合奏疏。孙儿,念给您听:累计收缴黄金,四千七百五十金,各色制钱,柒仟伍佰余万枚,清查田亩,三仟一佰余顷,牲畜数以千计,查实任氏命案数十起,伤人者无数,另外,其家族仓储之中,尚有海量财富以及各种粮食,尚未清点完毕……”

    窦太后一听,脸都绿了。

    妈蛋,黄金四千七百多金?

    一般的诸侯王的王宫所存的黄金储备,也不过如此了吧?

    且按照如今汉室侍死如奉生的传统,历代任氏先人下葬后,陪葬的财富又该是多少?

    更别说那些土地、铜钱以及牲畜等财富了!

    这么富裕的一个土豪,别说是有罪了。

    就算真是所谓的良善人家,积善之家,朝廷抄了他,也是应该!

    你一个地主商贾,没事攒这么多财富在雒阳附近,还千方百计,百般推脱,不肯来长安。

    你是想干嘛?

    而且还把名声刷的这么响亮!

    真是居心叵测,图谋不轨。

    岂不知,就连萧何都要自污名声,来表明自己绝无异心的态度。

    真是作死!

    “若是如此,让廷尉去审理此案吧……”窦太后淡淡的道。

    这等于是判处了任氏的死刑。

    在封建社会,有钱本身就已经是天大的罪过了!

    有钱又没抱紧皇帝的大腿,那就更是找死了!(未完待续……)

    PS:听说贼道三痴先生去世,真是百感交集。

    虽然我基本没跟三痴兄打过交道,但三痴兄的作品上品寒士却是我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

    哎,只能说,命运弄人。

    希望三痴兄的家人能节哀顺变吧。

请假条

    今天卡文好厉害~感觉怎么都写不好~

    明天好好理清楚一下头绪~(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一节

    走出窦太后的万寿殿,刘彻轻轻出了一口气。

    用着真真假假的话,总算是搞定了窦后。

    只是……

    刘彻惮了惮手上拿着的那份郅都从宣曲县发来的八百里加急奏疏,这上面所载的任氏财富统计,刘彻知道,这其实顶多只有真正查抄出来的财富的一半多一些。

    刘彻安插在郅都身边,王温舒身边的密探,对此也都发回来了报道。

    郅都在奏疏中也隐约有提及。

    这抄家,哪里能真的全抄进国库里?

    要不是刘彻留了一手,密令郅都直接插手,恐怕最后报上来查抄出的黄金,也就剩下个几百金。

    各式制钱倒是可能留下大半……

    钱太重,而且也很难在众目睽睽下,左手倒右手。

    但即使有郅都插手,也至少有超过五千金的黄金,消失在了查抄过程中。

    只要想着这个事情,刘彻就感觉嘴角都有些抽搐了。

    抿着嘴唇,刘彻对王道招手,道:“明天召集绣衣卫所有四百石以上的官员,到温室殿来,朕要对绣衣卫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这次的事情,让刘彻深深的认识到,绣衣卫必须更专业。

    作为皇帝的眼睛和耳朵,它必须成为一个没有自己思想和意志的纯粹暴力机构。

    像王温舒这样的事情,今后必须杜绝。

    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杜绝?

    刘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逃得开官僚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束缚。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是人的本性和本能。

    哪怕再过两千年,两万年。人类也不可能摆脱这与生俱来的本能。

    “只能用些特殊手段了……”刘彻的眼中,元首、斯达舒的颜容闪过。

    没有办法。虽然明知道,这样做是打激素。

    药效一过。估计就要回复原状。

    甚至因为药效过去,理想破灭或者三观崩坏,出现更糟糕的情况。

    但是,未来十到二十年,是汉室关键的对外扩张期。

    所谓一股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民心士气不可能无限制的挥霍。

    总有着一个极限。

    当极限到来,得不到足够的好处,人民就不会愿意再跟着统治者瞎闹了。

    就好比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举国上下,全部支持,无数百姓和豪杰自带干粮前往从军。

    整个大军气势如虹,无人能敌,就连突厥人也退避三舍,不敢争锋。

    但到了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时,就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天下怨怼四起,海内豪杰苦隋。

    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英雄反隋。

    所以。绣衣卫的能力,必须全部发挥出来。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号的东厂、锦衣卫。连克格勃的毛都不如,更遑论与cia,fbi媲美了。

    “诺!”王道低头领命。

    他当然知道。这次,王温舒把事情办砸了。在天子面前,整个绣衣卫上上下下。脸都丢尽了。

    所以,这绣衣卫,必须改。

    而且是来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肃。

    天子鹰犬,就该有个天子鹰犬的模样。

    满脑子都是自私自利的想法的人,必须全部清除出去!

    “走吧,去母后那边请安吧……”刘彻吩咐着。

    于是,御驾转向,前往另一侧的薄后寝殿。

    比起窦太后,薄太后就更好说服(忽悠)了。

    何况薄氏向来不爱干政,当初,已故的太皇太后,就连自己亲弟弟都不救,更别说一个事不关己的乡下土财主。

    因此,在刘彻说了一下任氏的罪证(罪证不要太多了,特别是任家被控制以后,为了活命,任氏内部就互相咬了起来。)薄太后立刻就表面了自己绝不干政也不会以任何方法干预朝政的态度。

    只是,末了,薄太后忍不住劝道:“皇帝如何施政,哀家一介女流,不明朝政,本不该多说,只是,那鸣雌亭候与商洛候,陛下还是给些面子的,毕竟,这二位在太宗朝时,曾出入宫闱,深的太宗皇帝信重,又是四朝元老……”

    薄太后不提那许负夫妻还好,一提这对神棍夫妇,刘彻就气不打一处来。

    只是当着薄太后的面,刘彻不好发作。

    许负夫妻与薄氏的关系,向来是很近的。

    当初,许负致仕时已故的薄太后还曾赏赐了许多财物,并且,在世之时,常常邀请许负来东宫作伴。

    这就是坊间流言,许负曾有恩薄太后的传言的源头。

    但对于刘彻来说,这却是无法接受的一个事情。

    对皇帝来说——就算你曾经有恩于他,但是,你老老实实的把这个事情埋在心里就好了,许负这样,生怕别人不知道,到处瞎嚷嚷,简直就是作死!

    更别说,在事实上,压根就没有那么一回事!

    就更别提,绣衣卫报告的,许负在民间传播的其他一些给她脸上贴金的流言了。

    譬如,坊间有传闻说,太宗孝文皇帝,曾经在宫中称呼许负为义母,其夫为亚父。

    当刘彻得知此事后,心里面真是有着一百万头草泥马狂奔而过,恨不得立刻派人去抓了这许负,投进廷尉大牢,用十八般刑具好好教育教育她。

    许负的所作所为,其实很寻常,一点都不新奇。

    自古以来的神棍,都是这么玩的。

    为了彰显自己确实很厉害,于是编造出统治者也曾经受过自己指点,乃至于感恩戴德的流言。

    自己呢,稳坐钓鱼台。

    谨慎一点的,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让流言充分发酵,然后就等着王公贵族主动上门送钱。

    胆子大的,到处宣扬,甚至将自己与皇帝、国家领导人的故事、画像、合影、照片到处撒播。

    这样子一来,有的是人愿意主动将自己的钱财献来,只求大师指点迷津。

    在后世,有个叫我是小狗的家伙,就曾经把这一套手法玩的天花乱坠,忽悠了无数人,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干部、大学生。

    在这西元前的时代,许负玩这么一套把戏,虽然受限于技术手段,没有我是小狗那么强,但也忽悠了无数人。

    但与我是小狗一样,许负的这套把戏,最致命的地方在于——不能被皇帝(国家领导人)知道了。

    知道了的话,这把戏就成了猴戏了。

    但对许负,刘彻目前,真没什么好办法处置。

    因为许负曾经在汉室做过官,也受到过历代天子册封,在神秘学界,大抵地位相当于后世天朝的活佛OR宗教界领袖。

    在这西元前的时代,假如刘彻要动许负的话,等于自己扇自己耳光,更麻烦的是,会拔掉皇帝身上‘君权天授’的外衣。

    你想,连历代天子册封、承认,还曾经封赏的人,都是个骗子。

    你皇帝身上所谓的神圣,在大家眼中会变成什么?

    这种事情,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刘彻也不愿意冒险。

    所以在知道了许负的那些事情后,刘彻就开始命令绣衣卫开始关注另外一个人的行踪了。

    此人就是汉室宗教界唯一一个能与许负掰腕子,天下闻名的日者司马季主。

    司马季主的生平,不需要介绍太多。

    你只需要知道,当年,贾谊与宋平两个好基友在见了司马季主后,出了其家门,从此再也不敢主动登门了。

    而且,一个算命的江湖术士,最后,居然能让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之中专门为其单开一篇,作传列名,叙其生平。

    你就应当知道,此人,不仅仅只是一个江湖术士。

    准确的来说,他是一个思想界,哲学家。

    算命只是兼职。

    就好比留候张良,军事家和政治家只是其兼职,本职是修仙者一样(虽然他走错了位面……)。(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二节 诱饵

    司马季主向来神龙见首不见尾,常常带着门下弟子与童子,周游天下。

    刘彻即位曾经三番五次,派出使者前去寻找这个汉室神棍界的巨头。

    当然,只是做做样子的。

    司马季主是当世为数不多,真正不想当官的人。

    太宗在位时,曾经屡次征辟司马季主。

    但人家只想逍遥自在的过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趟政治这趟浑水。

    所以,历次礼娉,都被拒绝。

    但样子还是要做。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这样的把戏,就是后世蒙元与满清都要冠冕堂皇的做做样子。

    所以刘彻登基后,照例就派出了使者,征辟那些天下知名的各派名士,自然,司马季主也在其中。

    价码嘛,也很高。

    全部是以千石甚至两千石的待遇礼娉。

    只是职位,全部都是博士……(这是刘彻发明的,跟以前比,博士官职变得有等级了,有八百石、千石、两千石等三个级别)

    跟后世的想象不同,汉室初期,征辟名士,一般都不会直接任命实权官职。

    当初,吕后延请天下闻名的大名士‘商山四皓’来给刘盈的太子大位保驾护航,给出的价码,也不过是所谓的建成候吕泽客卿,虽然财物待遇比拟王侯,但职位却是连编制也没给……

    征辟名士,真正给出编制和地位的,还是太宗。

    但那也只是博士而已。

    虽然职位待遇,都比较高。

    但实权却是一点也没有。

    皇帝高兴或者兴趣来了。就去公车署或者传召博士们随行,谈经论道。

    除此之外。博士官们想要插手朝政,影响政局。几乎是不可能的。

    翻开史书,小猪之前,真正能将名声转换成权力的,一个也没有。

    哪怕是教育出了晁错这样的法家能臣的法家巨头张恢,曾经门下有着两代楚王,四位九卿,两千石数以十计的浮丘公,也不曾因其名声,出任过什么官职。

    最多。就是统治者会非常尊重他们。

    但想要实权?

    免谈!

    这个政策,刘彻认为是很好的。

    务虚的,搞理论的,就去务虚,搞理论吧!

    跑出来当官那是害人害己。

    当然,你实在想做官,也不是不行。

    你要愿意从基层干起,刘彻举双手欢迎。

    只是,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证明。刘彻的改革非常成功。

    许多过去‘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巨头,这次纷纷倒在了两千石博士的糖衣炮弹下,乖乖的跟着使者来到长安,出任了千石至两千石不等的博士官。

    虽然他们很快发现。除了级别变了外,一切然并卵,甚至连常朝。他们都不能参与,只能在朔望朝刷刷存在感。

    九卿各衙门和少府兰台尚书们的闭门会议。更是连结果与讨论的内容,都不给他们打声招呼。

    但。文人嘛,就是那样,面子上满足了就好。

    许多人对两千石这个头衔,甘之如饴。对自己的绶带与官印的颜色,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当然,本着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最近,刘彻开始在博士们中间动员起来,鼓动他们去即将成立的太学与大汉皇家学苑担任祭酒、主教,教育年轻学子。

    效果还不错。

    只是,世界上总有些异类或者说真正淡泊名利的高人。

    司马季主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刘彻直接开出了两千石的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博士的价码,但人家依然是不鸟。

    好吧,不鸟就不鸟吧。

    当时刘彻也没放在心上。

    但许负的事情被刘彻调查清楚后,刘彻就开始重视司马季主的作用了。

    因为刘彻发现,汉室的宗教界或者说神棍界,比他想象的更加混乱无序。

    虽然在前世,刘彻就听说过一个笑话。

    这个笑话是这样的。

    某次,皇帝(小猪)开了趴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