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的游戏之我是星球的远大意志-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部分是边缘族群,记载了一些不属于波旁系的族群,丰富了全书的内容,使全书变得更加完整,清晰的记载了16世纪时波旁的海诸族群。

    第五部分是失落的族群,记载了一些曾经出现过但是在作者活着的时候已经消失的族群,还有周边的未开化族群。

    该书的作者是16世纪的北波乌图人,被誉为“族群学家”的卢尔·沙特斯,生卒年为1610年至1692年,享年82岁。

    卢尔本人出生于埃多楠半岛的河楚,当时河楚是属于波利管辖,但其实河楚所在的中土林间殖民卫所有极大的自治权,波利很难对当地有影响力。

    卢尔的沙特斯家族原来是老航道的波旁人,在林间殖民卫所反抗波旁的时候投奔,最终被册封为贵族,在当地的河楚扎根下来。

    除了《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以外,卢尔一生还有两个值得称道的事情,一是在他的航行下,波利与拉文蒂卡接触;二是他有着一个好儿子“贤人”索利特,尽管如今“族群学家”卢尔的名声比“贤人”还大,但是在当时“贤人”索利特是比卢尔更加著名的人。

    在人生的年轻时候,卢尔一直在当官,根据《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中序言的说法,卢尔当过议员和驻拉文蒂卡的外交代表,此后在本土负责外交事务,但是后来他认为闲散的官员生涯太过无聊,没法体现他的价值,所以就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辞去了官职。

    就现如今所拥有的资料来看,可以肯定卢尔是当过议员和外交代表,但是卢尔当的议员,很早就在换届中被撤换,而从卢尔被撤换以后的职务与岁数来判断,并不是荣归故里的养老职务,更像是被打落发配的职务。

    并且卢尔三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只有这两个职务可以确定,其他职务并没有明显资料证明,那个人就是他。

    因此现在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认为,卢尔在被撤换掉议员席位以后,就得不到重用,因此他在五十多岁时自己告辞离开,而并非其序言自称的“没法体现他的价值”。

    在序言中他还说,他修身养性了几年,从1663年开始撰写这一步千古名著。由于资料匮乏,这一点只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没人能去提供其他的建议。

    如果以1663年开始算起,卢尔为了写这本《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一共花费了23年,直到1686年卢尔才将此书正式出版,在出版以后过了6年,卢尔就去世了。

    卢尔去世时间是很肯定的,因为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儿子“贤人”索利特为他在卡塔拉学院修建了雕像,上面标明了他的生卒年与索利特的悼词。

    不过可惜的是,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雕像,在后来的波旁的海战争中被波利摧毁,因此后人无缘看到。唯一值得庆幸的一点,就是许多去卡塔拉学院浏览的古人,都有对雕像的记载,上面确实刻着“生卒年:1610年——1692年”

    回到《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先说第一部分,总序。

    总序是非常有价值的,头一段感谢海神恩典的悼词,可以让我们看到16世纪时北波乌图人是如何祈祷的,为后世提供了论证。至于本书意义这一部分,则可以略过。

    而卢尔对其生平的介绍也非常值得一看,可以让人浮光掠影的了解到那个时代贵族的生平,并且这也是后世研究“贤人”索利特早年经历的重要资料,还有些研究波旁解体的学者,也会从这里引用一些资料。

    第二部分是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讲述作者本人的看法。这一部分许多的论点在现在看来已经明显是错误的,是反动的,是路线不明的,但是在当时却促进了那个时代的学者思考这一方面的内容。

    “北波乌图人、波旁人、波利人、南波乌图人、波康人、波特卢人、波埃米人,是如何从古波旁人中分离出来的?他们是如何从古波旁人原有的一个地域文化,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族群的?地域文化与族群之间的分野又应该在哪里?”

    在这一部分中,对后世贡献最大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提出了“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界限在哪里”的问题,这个问题到如今仍然还在撕逼,有说全世界族群大团结的,有说族群分那么多纯属傻逼的。

    第二处的影响就更加大了,甚至成为波旁系共有的理念,那就是提出了古波旁人这一概念。

    古波旁人这个概念早有,卢尔在书中就称,他过去就在学院中听到这种说法,但是卢尔是第一个将这种说法写到书中的,后人了解古波旁人这个概念时,也是通过卢尔的书来系统的了解。

    在书中,他将波旁的历史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段,二十四执政长之年之前的与二十四执政长之年之后的。在之前,波旁是波旁人的波旁;在之后,波旁是古波旁人的波旁。

    卢尔以海洋为例,认为这个世界是“海洋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没死掉的死剩种,就是古波旁人”。

    卢尔还认为,“波旁人”并不是一家的族群概念,并不是指波旁的居民就叫做波旁人,那波旁人应该是什么呢?卢尔认为“波旁人”是一种代称,理性的代称,波旁人这个概念与血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而是与个性有着关系。

    在卢尔的观点中,“波旁人”代表着文明、正义和虔诚,不是因为波旁人是“波旁人”才建立了波旁的海,而是因为昔日那个共和国的波旁人成了“波旁人”才建立波旁的海。当他们堕落到不配称之为“波旁人”时,他们的霸业自然就消散了。

    所以,只要你是一个“勇敢、正义、文明、荣耀”之人,你就是“波旁人”,一群和你一样的人掌控了一个国家,你们就可以建立新的波旁的海,继承“波旁的海”。并且,如果你们如同过去的波旁人一样堕落了,那么你们也将会像他们一样,失去波旁的海。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看法,卢尔将当时龟缩到老航道的波旁,称之为古波旁人,在书中他这么直白的说道,“说他们是古波旁人而不是老航道人或者其他什么的,这只是为了奖励、称赞他们曾经配称为‘波旁人’,如果他们能恢复自尊重新崛起,当然可以摘掉那个‘古’,但很明显那帮傲慢的古波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波旁人的桂冕与他们无关”。

    卢尔有关波旁人的“古波旁人”说法,对于当时那些叛乱者之国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露的幼苗。

    因为不管他们再怎么为自己寻找合法性,声称什么推翻暴政,“背叛者”这一称呼始终都与他们脱离不了干系,只要这片海域仍然被称为波旁的海,那么他们作为波旁背叛者的冠冕,就摘不掉。

    然而在得到卢尔的理论以后,波旁的海背叛者诸国立刻抓住机会,他们纷纷继承并发展了卢尔的理念,迅速将“古波旁人”这一概念发展完善。

    即,波旁人是波旁的海合法的统治者,而只有品德高尚的波旁人才能称之为波旁人,在波旁后期,波旁人已经在波旁中凋零殆尽,所以当时波旁的居民不配称之为波旁人,而应该叫做古波旁人,那也就没有统治波旁的海的资格。

    那么波旁人的继承者到哪去了呢?移居到其他地方,波利,波里斯,都是波旁人移居的地方。因此他们才是“波旁人”,拥有对波旁的海名正言顺的统治权。

    这一理论造成了两个结果,一个长期结果和一个短期结果。

    长期结果就是,在波旁的海诸国中诞生了一个统治权理论,哪一个国家拥有了“波旁人”,他就应该统治整个波旁的海。而“波旁人”并不是波旁人,“波旁人”指的是“文明、勇敢、正义”之人。

    为了将“波旁人”与波里斯的主体族群波旁人区分开,后来人将“波旁人”单词进行大写。

    而这一概念的短期结果,是维利斯战争。

    要说维利斯战争,就需要先提前说明一点,《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并不是一次性出完的,在完全版出版的1686年之前,卢尔就已经在1676年时出版了初版。

    76年的初版中只有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完全版基本一致,第四部分就是完全版的第四、第五部分糅合在一起。

    在前三部分的版本中,“古波旁人”这一概念受到了波利与波里斯的极大推崇,他们试图以此来粉饰当初独立叛乱的合法性,这引起了波旁的相当不满,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挑衅和羞辱。

    当时波特卢以此为借口,趁机插手波旁,与波旁于1677年签署了《波特卢与波旁友好贸易协定》,试图借用波旁的港口,将势力踏足到波旁岛上。

    波特卢这一举动引起了波里斯与波利的极大不满,波里斯恼怒波特卢的插手,波利更是早就视波旁为自己的俎上肉。

    在这种情况下,1684年爆发了波康与波旁的维利斯战争,波康这一次对波旁宣战,得到了波里斯与波利的默许。波里斯与波利尽管在当时,早就因为三十年前的拉文蒂卡贸易冲突而陷入冷战,却在此时在波旁方面再度联手,严禁波特卢插手。

    维利斯战争的结果惨不忍睹,波旁被打的只剩下6座主城,如果不是波里斯居心叵测的调停,波旁很有可能遭到灭国的厄运,而波特卢对波旁岛干涉的企图,自然也在这场战争中灰飞烟灭。

    在战后的辩解中,波旁狡辩声称是受到《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的刺激,才让自己想去和波特卢联盟,后世也因此将维利斯战争称为一本书引发的战争。

    但其实看到从后世的一些资料先是,两国的靠拢已经预谋已久,卢尔的这本书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借口而已,不过这也可以当做一个笑谈来看待。

第三百七十六章:《史海沉钩·经典书籍之<;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下)() 
《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的第三部分叫做“实证”,是全书最有史料价值的一个章节,作者进行了设身处地的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第二部分的结论。

    考虑到那个时代,再考虑到作者贵族的身份,身为一个贵族,愿意去如此细致的询问、调查下层,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罕见的,尽管作者在调查中仍然保留着一些贵族的傲慢,但是瑕不掩瑜。

    当时写论文的人并没有后世那么规范,而作者在“实证”中,调查的资料是以作者调查的时间顺序来呈现,而非将同一类人归纳呈现,这导致给后世阅读该段时增添了不少困难,不过也让人可以从“实证”的顺序来推测作者调查的顺序。

    从“实证”中可以确认,作者早年是在埃多楠半岛的中土林间殖民卫所进行调查,提供了当地北波乌图人、波利人的资料,以及一些来这里行商的波旁人供词。

    接着出现的资料是来自波利本土的波利人,行商的波旁人、古波旁人、波康人,此外作者甚至到边境去调查一些波恩人,这是整个16世纪唯一一则亲自与波恩人对话的资料,非常珍贵。

    再出现的资料,来源地是下埃多楠半岛,作者在这里调查了当地的南波乌图人、埃多楠人、波利人,甚至到南方的波里斯殖民地调查那里的波旁人。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资料都来自沿海地带,作者并没有深入到埃多楠国家去调查。

    离开下埃多楠半岛以后,作者先去了波里斯的都末廖中转道,在这里进行调查,然后又去了波里斯的首都,还参观了那波利卡宫与哈迪斯广场,就作者在总序中说的,他甚至在当地画了一幅画。

    波里斯之后,作者没有去波特卢,而是北上到波旁,在波旁中作者闭口不提他的“古波旁人”理论,所以过得还算愉快。

    说起这个,不能不提一个轶事,根据后来参观者的记载说道,在卢尔死后“贤人”索利特给他竖的碑中,悼词里以开玩笑的口吻介绍到,当“古波旁人”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有几个波旁的居民千里迢迢跑到河楚,对作者扔臭鸡蛋。

    “贤人”索利特在碑中洋洋得意的这么说,“正是因为父亲的理论是正确的,无法接受事实的古波旁人才不得不试图通过污蔑肉体来无视真理”。

    波旁之后的资料是来自波康,作者在这里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他去过边境探寻过波康边境的波恩人,还差点被波恩人掳走。

    作者对于波康人这个概念是如何诞生的非常感兴趣,他在对波康曾经的“波恩酋长—波旁人贵族代表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是第一个对这一体系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学者,该书这段文字至今仍然非常重要,是了解波康人演变必不可少的资料。

    根据总序所说的,在波康调查完毕以后,作者就回到了河楚,开始整理自己调查的资料,并最终集结成书,这就是1677年出版的初版《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

    初版美中不足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对波特卢人与波埃米人的调查非常少,他仅仅是在波里斯与波旁国境内见过一些波特卢人的行商,作者本人没有亲自调查过波埃米人,他对波埃米人的资料,全部都是来自波特卢人的介绍。

    所以初版第三部分末尾介绍波特卢人与波埃米人的地方,可信度非常低。而在第四部分也非常简陋,作者将失落族群与波旁的海其他族群全部糅合在这一部分里,其中道听途说的地方非常多。

    不过作者有一个优点,他每引用一段论证,总是会细致的写上这一段论证的由来,今天许多已经失传的书籍,可以通过他的初版来寻找到断章,因此《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的初版,也是有史料价值的。

    没能去腾龙大陆,一直是作者的一个心病,在总序中作者就这么说道,“他人云我已经六七十岁,不必远离故土去战乱之地。其言之有理,但事已至此,予一生仅此一书,若此时弃,终究心有不甘。思前想后三月,终定主意,离河楚而去。”

    文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不必远离故土去战乱之地”,这句话就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关了。

    埃多楠半岛、乃至波旁岛,曾经也是烽火连天的地域,不过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战争已经远离他的家乡很久。

    波旁岛上离作者最近的一场战争,是1561年至1576年共持续15年的波旁岛战争,这场战争一是在作者出生前四十年就结束了,二是根本没有打到林间卫所上,因此作者对这场战争毫无印象。

    埃多楠半岛上离作者最近的一场战争,是1606年至1620年共持续14年的第三次埃多楠战争,这场战争在作者10岁的时候就已经结束,而且主战场始终是在下埃多楠半岛,与林间卫所所在的上埃多楠半岛隔了一道海峡。

    第三次埃多楠战争结束以后,不管是埃多楠半岛还是波旁岛都没有发生过战争,处于和平状态,下一场发生的维利斯战争是在1684年,此时作者的寿命只剩下8年。

    此外作者活跃的时代,不管是波利还是作者的林间卫所,都依靠拉文蒂卡贸易赚着大把的钱,期间爆发过最严重的冲突,也不过就是1652年时波利与波里斯的贸易战,但那远不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因此可以在战乱频繁的古代,将作者称为和平的幸运儿,一辈子几乎都是在和平中度过的,这是无数乱世人渴望的对象。

    所以在16世纪,和平与贸易是埃多楠半岛与波旁人的主旋律,战争远离了这里,可是对于腾龙大陆西海岸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作者恐惧的将那里称为“战乱之地”,这一说法完全没错。

    1632年至1639年共持续7年,发生在印安地与波特卢之间的苏巴克战争。

    1633年至1646年共持续13年,由于乌尔奇三领主内战导致波特卢与迈席卡军事入侵,引发三国大混战的第二次三领主战争。

    1658年至1670年共持续12年,由于布拉亚松“内国治所”(废除内国,改为设立卫所)导致的布拉亚松内战,被称为改制战争。

    1661年至1667年共持续6年,迈席卡贵族们推翻新提洛王朝的内战,反提洛战争。

    1674年至1688年共持续14年,由迈席卡内战引发波特卢与乌尔奇武装干涉(即只派出雇佣军,没有正式宣战)的寡头战争。

    为什么拉文蒂卡贸易会迅速压倒持续已久的布拉亚松贸易?因为在16世纪时,整个腾龙大陆接连不断的爆发战争,并且进入17世纪以后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迅速演变为四大国大混战。

    长久且持续不断的战争打乱了腾龙大陆原有的老牌贸易项目,这就让拉文蒂卡贸易异军突起,迅速抢占了原有的市场。而也正是因为腾龙大陆在大打出手,作者才能享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

    当作者准备去波特卢的时候,波特卢虽然没有宣战,但本身扶持了一个寡头,正在派遣雇佣军去迈席卡加入混战,并不算多么太平,这也是其他人劝作者不要现在就去波特卢的理由。

    不过从总序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坚持去了,在到波特卢以后,得到了当地贵族的热烈欢迎,授予作者可以观看藏书阁的资格。

    可惜的是,作者此时已经彻底老了,因此这一次波特卢之旅没能再像过去一样,亲自去底层调查资料,作者所写的资料,都是由波特卢派人提供。

    这也就是本书初版和完全版支持者争论的原因,初版支持者对完全版发出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完全版中大肆删改了原来波特卢人的资料,这已经不是什么查缺补漏,而是修改上波特卢人认为合适的资料,所以这一部分的史料价值非常低。

    波特卢之旅,作者先是去阿达西,评论了“厄波斯事件”之后的修复情况如何,接着在波特卢的首都欧利,最后去了西艾萨克斯瞻仰了古迹(那里是“航海家”卢尔登陆迈拉米半岛的地方)。

    这三处地方浏览完以后,作者就打道回府,中间因为天气原因导致身体虚弱,在都末廖中转道休息了一阵。

    回到河楚以后,作者就在总序中感叹,“躯体越发虚弱,离世之时不远,无法与昔日一般,亲至下层,深感遗憾。”

    接着,作者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修改稿子,确立了最终版的《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然后于1686年出版了这一步千古名著。

    在总序的最后,作者是这么说的。

    “本书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