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老子本义(灵井冲虚子)-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本义》第二十八章 
  原 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tè);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译 文 
  虽然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小溪;甘作天下的小溪,永恒的“德”才不会背离;永恒的“德”不背离,就又回归到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虽然心里什么都清楚,却安守昏昧,愿作天下的典范;愿作天下的典范,永恒的“德”才不会有差错;永恒的“德”没有差错,就又回归于无穷无尽的混沌状态。虽然懂得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处天下的低谷;甘处天下的低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永恒的“德”达到充足,就又回归于“道”了。如果把“道”分散、割裂(即失‘道’)就会变成一般的世俗之人,而圣人因为运用“道”,所以就成为天下人的领导。要知道,大“道”是不能被割裂、分散的。   
  冲虚子简析:“道”本为一,俗人却妄分为二,皆因其不知“道”之动也。道“动”却以“不动”观之,与刻舟求剑何异乎?故“道”失而“德”离,不亦愚乎?圣人知之,故混沌不分而能为“器”之长也。   
  注 释 
  1·知其雄,守其雌: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柔弱。 雄:比喻刚强。 雌:比喻柔弱。 据:《第十章》“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第三十六章》“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四十一章》“弱也者,道之用也”;《第六十一章》“牝恒以静胜牡”。 
  2·恒:永恒。 
  3·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永恒的“德”不背离,就又回归于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 婴儿:道家认为婴儿无知无欲,以此来比喻纯真状态。 据:《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4·知其白,守其黑:心里什么都清楚,却安守昏昧。 据:《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5·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永恒的“德”没有差错,就又回归于无穷无尽的混沌状态。 忒:差错、过失。 无极:没有终极,不能穷尽。 
  6·知其荣,守其辱: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 据:《第九章》“贵富而骄,自遗咎也”;《第十三章》“宠之为下也”;《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7·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永恒的“德”达到充足,就又回归于“道”了。 朴:本义指原初未动的木材,这里比喻“道”,可参阅《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微,而天下弗敢臣”。 据:《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养之复之”;《第五十九章》“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8·朴散则为器:把“道”分散、割裂就会变成一般的世俗之人。 器:器物,比喻世俗人,一般的人,也就是失“道”的人。 据:《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六十九章》“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9·圣人用则为官长:圣人运用“道(朴)”就成为天下人的领导。 据:《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弗矜故能长”;《第三十四章》“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七章》“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第三十九章》“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六十九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等。 
  10·夫大制无割:大“道”是不能被割裂、分散的。 制:法式,式样。 大制:大的法式,这里指“大道”。 据:《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先后之相随,恒也”;《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恍呵!其未央才”;《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第三十九章》“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依……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等。                    
《老子本义》第二十九章 
  原 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陪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 
  译 文 
  要想通过强行治理来获取天下,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的。“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是不能通过“妄为”来治理的。任气妄为必然导致失败,强行控制只会失去更多。要知道,世间万物各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强健,有的瘦弱;有的增益,有的减损。因此,圣人常顺应“自然”去作为(故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摈弃那些极端的、过分的、夸大的“人为”举动(即要罢黜违反万物自身特点的行为)。   
  冲虚子简析:天地万物形成以先,已为“道”所命定,各有其“轨”也。故循“轨”而为,则无败矣。   
  注 释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非可为者也:要想通过强行治理来获取天下,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的。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是不能通过“妄为”来治理的。 为:不顺应自然而去刻意人为的意思。 已:句末语气词,表示确定语气。 神器:神圣的器物,此指天下。 据:《第四十八章》“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 
  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任气妄为必然导致失败,强行控制只会失失去更多。 据:《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3·嘘:吐气缓。   吹:出气急。 
  4·陪:增厚,增益。 隳:毁坏,减损。 
  5·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因此,圣人常顺应“自然”去作为,而摈弃那些极端的、过分的、夸大的“人为”举动。 甚:极端。 奢:夸大、过分。 据:《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第五十八章》“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另参阅:《第二章》与《第三十二章》。                    
《老子本义》第三十章 
  原 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jīng)棘(jí)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jīn),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 文 
  利用“道”来辅助君王,不要以军队逞强于天下;因为用兵这件事,往往会有报应的。要知道,军队驻扎的地方,常常是荆棘丛生(即环境恶劣)。因此,善于以“道”辅助君王的人用兵,只不过是取得胜利罢了,决不会用武力去逞强。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了不要自大,胜利了不要夸耀,胜利是出于不得已。只要做到这些,就叫做取胜却不逞强。要知道,万物如果过分逞强就必然会转向衰败,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冲虚子简析:用兵贵乎不得已,而世之用兵者,常以“杀戮”众多为功,以取胜逞强为能,真荒谬之极也,呜呼,悲哉!   
  注 释 
  1?以道佐人主……其事好还:利用“道”来辅助君王,不要以军队逞强于天下;因为用兵这件事,往往会有报应的。 佐:辅助、辅佐。 强:使强盛、逞强。 还:返、回,引申为报应。 据:《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 
  2?荆棘:丛生带刺的小灌木。 
  3?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善于以“道”辅助君王的人用兵,不过是取得胜利罢了,决不会用武力去逞强。 善者:指善于守“道”的人,即“以道佐人主”者。 果:成功、胜利。 据:《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死”;《第七十一章》“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第七十八章》“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4?矜:自以为贤能。 
  5?果而毋得已:胜利是出于不得已。 据:《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6?居是,谓果而不强:只要做到这些,就叫做取胜却不逞强。 是:这些。 据:《第四十一章》“弱也者,道之用也”;《第六十九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如以慈卫之”;故不失“道”矣。 
  7?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万物如果过分逞强就必然会转向衰败,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壮:壮盛。 已:止、完。 早已:早早败亡。 据:《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另参阅:《第二十三章》。                    
《老子本义》第三十一章 
  原 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xiān)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lì)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 文 
  “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世俗人都厌恶它,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使用它。有“德”的君子平时安居把左边看作上位,只有用兵时才把右边看作上位,所以“兵器”也不是有“德”的君子所需要的东西。“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君子实在是不得已才动用它。虽然“兵器”以锋利便于刺入为上等,但不能因此就对精良兵器加以赞美。如果赞美它,就是喜好杀人。而喜好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实现统治天下的志向的。因此,吉庆的事以“左边”为上位;丧事则以“右边”为上位。所以战时偏将军位于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这就是说要按丧礼来处理战事。因为杀人众多是迫不得已,所以要怀着怜悯慈柔之心去战斗;虽然打了胜仗,也应按丧礼来对待胜利。   
  冲虚子曰:战争,则伤亡众多也,不“道”也,故圣人弗居,不得已而用之。因其不得已,故常怀悲悯之心也,虽胜亦以丧礼居之。而世之用兵者则不然,常以杀人毁城为功,不亦悲乎?   
  注 释 
  1?兵:指兵器,侧重于武力、战争方面。 祥:吉祥、吉利。 
  2?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世俗人都厌恶它,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使用它。 据:《第二十二章》注释。 
  3?君子:指有德守“道”之人。 
  4?偏将军:偏将。 偏:辅佐。 
  5?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喜好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实现统治天下的志向的。 据:《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第二十六章》“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威……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夫代大匠斫者,则稀不伤其手矣”。 
  6?杀人众,以悲哀莅之:因为杀人众多是迫不得已,所以要怀着怜悯慈柔之心去战斗。 悲哀:怜悯,且有慈柔的含义。 莅:帛书本作“立”,莅临、到场。 据:《第六十九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如以慈卫之”;《第七十章》“善战者不怒”;《第七十一章》“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故能“战胜”也。 
  另参阅:《第三十章》。                    
《老子本义》第三十二章 
  原 文 
  道恒无名,朴虽微,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bǐ)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译 文 
  “道”常常因无形而无法命名,虽然看不见它,可是天下谁也不敢去支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就会自动归附;它使天地相互配合,因而能降下甘露,尽管没有谁命令却能自然均匀分布。“道”一旦开始制定出有名有形的万物,那么万物的这种状态就会被命定下来,万物也将因此而懂得守静(即要守‘道’而不妄动),懂得守静,所以就不会有危险。使“道”永远存在于天下,那么万物归顺,就好像小溪最终都要回归于江海一样。   
  冲虚子简析:“道”虽无名,却中有“象”、“物”、“精”,若守之,则能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故能使万物归而甘露均也。始制有名,则应循“名”而守“道”,不可“妄为”也,故能不殆。然则世人常越“名”而“妄为”,甚矣哉,不慧之至也!   
  注 释 
  1?道恒无名:“道”常常因无形而无法命名。 据:《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第四十章》“道褒无名”。 
  2?朴虽微:“道”虽然看不见。 朴:指“道”。 据:《第十四章》“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 
  3?而天下弗敢臣:可是天下谁也不敢去支配它。 臣:使……臣服。 据:《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主也”等。 
  4?宾:服从、归顺。 
  5?始制有名:“道”开始制定出有名有形的万物。 据:《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6?夫亦将知止:万物也将应懂得守静(即要守‘道’而不妄动)。 止:静止,此指“守静”,即要“无为”,要顺从“道”。 据:《第一章》“有名,万物之母也”;《第十六章》“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7?知止所以不殆:懂得守静,所以就不会有危险。 据:《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没身不殆”。 
  8?俾:使。 
  9?犹小谷之与江海也:好像小溪最终都要回归于江海一样。 据:《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                    
《老子本义》第三十三章 
  原 文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强行者,有志也;知足者,富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译 文 
  世俗人常常把阅历丰富、明辨万物之人,看作是有才智;圣人却把洞悉自我、清静无为之人,称为聪明。世俗人常常把争强好胜、蛮横霸道之人,看作是有力量;圣人却把战胜自我、甘居柔弱之人,称为强大。世俗人常常把妄为不息、逞勇冒进之人,看作是有志气;圣人却把懂得满足、退让不争之人,称为富有。因此,至始至终都不丢弃“道”的,才能长久;临近死亡却能保守“道”的,方能长寿。   
  冲虚子简析:有形与无形,其本为“精”。世人不知,故常求“外”也,任气使强,精“逆”而“道”失,是以不能长寿也;圣人知之,故常求“内”也,俭啬守弱,精“和”而“道”存,是以能长生久视也。   
  注 释 
  1?知人者,智也:世俗人常常把阅历丰富、明辨万物之人,看作是有才智。 智:才智,即前人所积累之知识、经验,属于主观“人为”现象,因不合乎“自然”,故圣人弃之。 据:《第十章》“明白四达,能毋以智乎”;《第二十章》“绝学无尤: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才”、“鬻人昭昭”、“鬻人察察”;《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第三十八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等。 
  2?自知者,明也:圣人却把洞悉自我、清静无为之人,称为聪明。 明:聪明,是因为“守静”而不去主观“人为”。 据:《第十六章》“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第二十三章》“不自见故明”;《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第四十八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五十二章》“塞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