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老子本义(灵井冲虚子)-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 文 
  被厚“德”蓄养而成的天下万物之形态,唯独顺从于“道”。“道”这个东西,恍惚不明,似有若无:恍惚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形象啊;不明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种类啊;隐微幽暗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精气啊,这些精气很真实,而且精气中蕴藏着万物先前的信息。从现在上溯至古代,它的这种“恍惚”无形的状态(即中有‘象’、‘物’、‘精’)也不会发生变化,因而能使天下万物的起始都顺从于“道”中的“象”、“物”、“精”。我凭什么知道天下万物起始时的样子呢?就是依靠的这恍惚无形之“道”(因万物之特征皆由道中之‘象’、‘物’、‘精’决定着)。   
  冲虚子简析:万物形成以先,其形象,其种类,已为“道”所命定。而“精”为万物之本,从古及今,随万物“有”、“无”而流转,其运动变化之轨迹,则形成精中之“信”,然则世俗人常因不守“道”,故为“信”所左右而有“宿命”也;圣人常“致虚、守静”而达“精和”,故不为其扰也。   
  注 释 
  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被厚“德”蓄养而成的天下万物之形态,唯独顺从于“道”。 孔:深。 孔德:厚德。 据:《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2·道之物,唯恍唯惚:“道”这个东西,恍惚不明,似有若无。 据:《第十四章》“一者,其上不谬……是谓惚恍”。 
  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那些精气很真实,而且精气中蕴藏着万物先前的信息。 据:《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4·自今及古……以顺众甫:从现今上溯至古代,“道”的这种恍惚的状态(即中有‘象’、‘物’、‘精’)也不会发生变化,因而能使天下万物的起始都顺从于“道”中的“象”,“物”、“精”。 名:名称,这里指状态。 顺:使……顺从。 甫:开始,起始。 众甫:指万物的起始。 据:《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也”;《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老子本义》第二十二章 
  原 文 
  吹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现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衿(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译 文 
  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得到彰显;自我表现的人,不能算是聪明;自我夸耀的人,不会获得成功;自以为贤能的人,不会成为领导。这些从“道”的角度来说:它们都属于剩饭和赘瘤一类。即使是世俗人也会厌恶它们,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这样做。 
  冲虚子简析:弱也者,“道”之用也。水之柔弱,故能胜刚强也。纵观古今之成大事者,无不守“弱”也。世俗人不知守“弱”也,虽偶有成事者,亦犹昙花一现也。岂不闻西楚霸王项羽乎?力拔山兮气盖世,而终乌江自刎,不亦悲乎? 
  注 释 
  1·吹:帛书本为“炊”,通假字,指自吹,抬高自己。 立:成就。 
  2·自现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不能算是聪明。 现:表现。 明:聪明。 据:《第七十四章》“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现也,自爱而不自贵也”;《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也”;《第二十三章》“不自现故明”。 
  3·伐:夸耀。     矜:自以为贤能。 
  4·物:以物代人,指大众,世俗人。 或:或许。 
  5·故有欲者弗居: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这样做。 有欲者:指有所施为的有“德”之人,即圣人。 据:《第一章》“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另参阅:《第四十一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九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三章 
  原 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译 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洼反而能盈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减少反而能获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遵守“道”而成为天下人的典范:不自以为是,所以会得到彰显;不自我表现,所以会显得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会获得成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会成为领导(即百姓公认且信服之领导而非世俗任命之领导)。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一个人和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才能保全”就是与此意义相近的话啊!确实这所有的效应全都要归功于“道”啊! 
  冲虚子简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不知其“动”,不知其“用”,焉能获“道”之助乎?圣人知之,故常守弱、守柔也;因其不争,是以无人能与之争也。 
  注 释 
  1·曲:委曲。 全:齐全。 
  2·枉:弯曲。 正:正直。 
  3·敝则新:陈旧反而能出新。 敝:破败。 据:《第十五章》“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新成”。 
  4·少则得:减少反而能获得。 据:《第二十章》“绝学无尤”;《第四十八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八章》“知者不博”。 
  5·多则惑:贪多反而会迷惑。 据:《第五章》“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第四十七章》“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第六十八章》“博者不知”。 
  6·执:持守。 一:指“道”。 式:法式,典范。 
  7·几:接近。 
  8·诚:确实。 
  另参阅:《第二十二章》、《第五十八章》、《第六十九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四章 
  原 文 
  稀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译 文 
  清静无为(即少颁布政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要知道,无论多么强的暴风或暴雨,都不会持续一天一夜的。那么谁使它们这样呢?既然天地的狂暴力量尚且不能持久,又何况是人呢(故要‘稀言’、‘无为’)?所以:能依照“道”规律行动的人,就会同“道”相合;能依照“德”规范做事的人,就会与“德”相合;不依照“道”、“德”规律办事的人,就会失“道”、失“德”;合乎“德”规范的人,也就是获得“道”了;违背“德”规范的人,也就是失去“道”了。 
  冲虚子简析:唯有少言,甚或不言、无为,方合乎“道”,合乎“德”。而世俗之人又何如呢?为政者,颁布政令多如牛毛,以显其功,而民益穷;为民者,肆意妄为犹如转轮,而终遭凶。故失“道”失“德”者,终为所弃,信矣哉! 
  注 释 
  1·稀言自然:清静无为(即少颁布政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稀:原文作“希”,通假字,少。 据:《第十七章》“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2·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暴风或暴雨都不会持续一天一夜的。 飘风:旋风,暴风。 终朝:整天。 
  3·又况于人乎:又何况是人呢(故要稀言、无为)? 又:帛书本作“有”,通假字。 据:《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能及之矣”。 
  4·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合乎“德”规范的人,也就是获得“道”了。 据:《第五十一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老子本义》第二十五章 
  原 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liáo)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 文 
  有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产生。寂静啊!虚空啊!它独立存在而且永恒不变,可以看作是天地之母。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给它取个表字叫做“道”。我又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啊!又称为消逝无踪;它消逝无踪啊!又称为深远至极;它深远至极啊!又重新回归于广大无边的状态。“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于它自身。 
  冲虚子简析:“道”大而无形,因其“虚”、“静”,故能永存不死;它自根自生,故能为天地母,万物宗也。 
  注 释 
  1·有物混成:有个东西浑然一体。 据:《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2·先天地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产生。 据:《第四章》“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3·寂呵!廖呵:寂静啊!虚空啊! 据:《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第三十五章》“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4·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独立存在而且永恒不变,可以看作是天地之母。 据:《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5·吾强为之名曰大……远曰返:我勉强给它取个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又称为消逝无踪,它消逝无踪又称为深远至极,它深远至极又返回到广大无边的状态。 返:原文“反”,通假字,返回。 据:《第一章》“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四章》“湛呵”(指‘逝’)、“渊呵”(指‘远’);《第四十章》“道褒无名”;《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6·王亦大:王也大。 据:《第十六章》“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因“王”顺应自然,遵守“道”,故大。 
  7·国:此指宇宙空间。 
  8·道法自然:“道”取法于它自身。 自然:天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据:《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微,而天下弗敢臣”;《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主也”等。                    
《老子本义》第二十六章 
  原 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zī)重;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 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有德的君子每天的所作所为,始终都不会背离他的根本…“道” (具体指以身为重、以静为君);即使有华美的宫室,也会安闲居处并能超然其外。那么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王,却以轻视(百姓的)生命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呢?要知道,轻视(百姓的)生命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多欲就会失去主宰。 
  冲虚子简析:修“道”者常以“生命”为贵,以“清静”为宝,故视“名利”为浮云也。世之“为政者”则不然,或颁法之多以显其威,或劳役(各种工程)之多以博其名,或争战之多以逞其能,或食税之多以达其欲,而使“人之饥”也,“百姓之不治”也,“民之轻死”也,故“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是以失其“本”,失其“君”而亡矣。 
  注 释 
  1·躁:躁动。 君:君王,可译为主宰。 
  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因此,有德的君子每天的所作所为,始终都不会背离他的根本:“道”。 君子:指有德守“道”之人。 行:行动,指所作所为。 辎重:指军中装载器械粮草的车子,以此来比喻君子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即以身为重、以静为君。 据:《第八章》“动善时”;《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第十六章》“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第三十一章》“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3·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即使有华美的宫室,也会安闲居处并能超然其外。 虽:即使。 荣馆:华美的宫室。 馆:帛书本作“官”,通假字。 宴:原文作“燕”,安,安闲。 据:《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二十章》“飂呵!其若无所止”。 
  4·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那么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王,却以轻视(百姓的)生命的态度来治理天下呢? 乘:古代一辆兵车四匹马叫“一乘”。 万乘之王:指古时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主。 身:指身体、生命。 以身轻:即以身为轻,把生命看为轻,也就是轻视生命。 据:《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盗夸,非道也”;《第七十七章》“人之饥也……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第七十四章》“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5·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视(百姓的)生命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多欲就会失去主宰。 据:《第二十章》“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第三十六章》“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夫代大匠斫者,则稀不伤其手矣”;“故:贵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第十三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七章 
  原 文 
  善行者无辙(zhé)迹,善言者无瑕(xiá)谪(zhé),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jiàn)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译 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说话的,没有差错让人指谪;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却谁也不能打开;善于打结的,不用绳束缚却谁也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从不废弃人,也从不废弃万物的任何优点(即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叫做沿袭了永恒不变的“道”。所以:善于守“道”的人,是不善于守“道”人的老师;不善于守“道”的人,是善于守“道”人的借鉴。不重视老师,不爱惜借鉴,即使表现得很智慧,其实也是个大糊涂虫,这就是玄妙之“道”的关键。   
  冲虚子简析:守“道”之人,因能顺应自然,故善知万物而不会厚此而薄彼也。此与彼,对“道”而言,本不存也,不过是“人为”之命定也。故圣人能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 释 
  1·辙:指车轮压出的痕迹。 
  2·瑕:指玉石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 谪:责备、指责。 
  3·筹策:古代用于记数、计算的竹制器具,也称筹码。 
  4·关楗:关闭门户的器具,即门闩。古代横用的为“关”,竖用的叫“楗”。 
  5·约:束缚、捆缚。 
  6·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从不废弃人,也从不废弃万物的任何优点。 救:帮助。 财:通“才”,才能,此指优点。 据:《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7·袭明:沿袭了永恒不变的“道”。 袭:因袭、沿袭。 明:代指永恒不变的“道”,据《第十六章》“知常,明也”。 
  8·善人:指善于守“道”之人。而善行者、善言者、善数者、善闭者、善结者也都属于善于守“道”之人。 
  9·资:资助,引申为借鉴。 
  10·不贵其师……是谓妙要:不重视老师,不爱惜借鉴,即使表现得很智慧,其实也是个大糊涂虫,这就是玄妙之“道”的关键。 妙:指玄妙之“道”,可参阅《第一章》“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要:要点、关键。 据:《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恍呵!其未央才”;《第二十八章》“夫大制无割”;《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依……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老子本义》第二十八章 
  原 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