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鲁迅-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
因为当时
饮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
多,既经见惯,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当然的。
例如看北朝的
墓志,官位升进,往往详细写着,再仔细一看,他是已经经历过两三个朝代了,但
当时似乎并不为奇。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
“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既然是超出于世,
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

  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
我。

  〔69〕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
因为若做出书来
给别人看,便变成“为人”了。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
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70〕。
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
不同的人物罢。

  自汉末至晋末文章的一部分的变化与药及酒之关系,据我所知的大概是这样。

但我学识太少,没有详细的研究,在这样的热天和雨天费去了诸位这许多时光,是
很抱歉的。
现在这个题目总算是讲完了。


         ※        ※         ※

  〔1〕本篇记录稿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六、
十七日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现代青年》第一七三至一七八期;改定稿发表于一
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号。

  〔2〕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 国民党政府广州市教育局主办,一九二七年七月十
八日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开幕式。
当时的广州市长林云陔、教育局长刘懋
初等均在会上作反共演说。
他们打着“学术”的旗号,也“邀请”学者演讲。
作者
这篇演讲是在七月二十三日、二十六日的会上所作的(题下注“九月间”有误)。

作者后来说过:
  “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致陈濬信)
他在这次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演讲里,曲折地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3〕黄巾 指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起义,参加的人都以黄巾缠头为标志,称为“黄巾军”。
他们提出“苍天已死,黄
天当立”的口号,攻占城邑,焚烧官府,旬日之间,全国响应,给东汉政权以沉重
的打击。
但后来终于在官军和地主武装的残酷镇压下失败。

  〔4〕董卓(?—192) 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的大
军阀。
灵帝时为并州牧,灵帝死后,外戚首领大将军何进为了对抗宦官,召他率兵
入朝相助,他到洛阳后,即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自任丞相,专断朝
政。
献帝初平元年(190),山东河北等地军阀袁绍、韩馥等为了和董卓争权,联合
起兵讨卓,他便劫持献帝迁都长安,自为太师。
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他在离洛阳
时,焚烧宫殿府库民房,二百里内尽成墟土;又驱数百万人口入关,积尸盈途。

他被杀以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又攻破长安,焚掠屠杀,人民受害甚烈。

  〔5〕党锢 东汉末年,宦官擅权,政治黑暗,民生痛苦。
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
比较正直的官僚,为了维护刘汉政权和自己的地位,便与太学生互通声气,议论朝
政,揭露宦官集团的罪恶。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宦官诬告司隶校尉李膺、太仆
杜密和太学生领袖郭泰、贾彪等人结党为乱,桓帝便捕李膺、范滂等下狱,株连二
百余人。
以后又于灵帝建宁二年(169),熹平元年(172),熹平五年(176)三次
捕杀党人,更诏各州郡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有做官的,都免官禁锢。

直到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才下诏将他们赦免。

  这件事,史称“党锢之祸”。

  〔6〕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二十岁举孝廉,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封魏王。
曹丕篡汉后追尊为武帝。
他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
诗人。
他和其子曹丕、曹植,都喜欢延揽文士,奖励文学,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

后人把他的诗文编为《魏武帝集》。

  〔7〕《三国志演义》 即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著。
书中将
曹操描写为“奸雄”。

  〔8〕严可均(1762—1843) 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吴兴)人。
清嘉
庆举人,曾任建德教谕。
他自嘉庆十三年(1808)起,开始搜集唐以前的文章,历
二十余年,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内收作者三千四百多人,分代编辑
为十五集,总计七四六卷。
稍后,他的同乡蒋壑为作编目一○三卷,并以为原书题
名不能概括全书,故将书名改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
原书于光绪
二十年(1894)由黄冈王毓藻刊于广州。

  〔9〕丁福保(1874—1952) 字仲祜,江苏无锡人。
清末肄业江阴南菁书院,
后习医,曾至日本考察医学,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医学书局。
他所辑的《全汉三国晋
南北朝诗》,收作者七百余人,依时代分为十一集,总计五十四卷。
一九一六年上
海医学书局出版。

  〔10〕刘师培(1884—1919) 一名光汉,字申叔,江苏仪征人。

  清末曾参加同盟会的活动,常在《民报》发表鼓吹反清的文字;但后来为清朝
两江总督端方所收买,出卖革命党人。
入民国后,他又依附袁世凯,与杨度、孙毓
筠等人组织筹安会,竭力赞助袁世凯窃国称帝的阴谋。
他的著作很多,《中国中古
文学史》是他在民国初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时所编的讲义,后收入《刘申叔遗书》中。


  〔1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曹操于汉献帝建
安十五年(210)下令“自明本志”,表白他自己并无篡汉的意思,内有“设使国家
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话。

  〔12〕《太平御览》卷四二五引谢承《后汉书》:“范丹姊病,往看之,姊设
食;丹以姊婿不德,出门留二百钱,姊使人追索还之,丹不得已受之。
闻里中刍藁
童仆更相怒曰:‘言汝清高,岂范史云辈而云不盗我菜乎?’丹闻之,曰:‘吾之
微志,乃在童竖之口,不可不勉。
’遂投钱去。
”按范丹(112—185),一作范冉,
字史云,后汉陈留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北)人。

  〔13〕曹操曾于建安十五年(210)、二十二年(217)下求贤令,又于建安十
九年(214)令有司取士毋废“偏短”,每次都强调以才能为用人的标准。
《魏书·
武帝纪》载建安十五年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若必廉士
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
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又裴
注引王沈《魏书》所载二十二年令说:“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
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14〕“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见《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裴注引《英雄
记》载曹操《董卓歌》:“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
图命尽于园桑。
”按郑康成(127—200),名玄,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
汉经学家,其生存时代较曹操约早二十余年。

  〔15〕曹操的遗令,散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及其他古书中,严可均
缀合为一篇,收入《全三国文》卷三,其中有这样的话: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
……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
舍中(按指诸妾)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
吾历宫所得绶(印绶),皆著藏中,
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16〕陆机(261—303) 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晋代诗人。

他评曹操的话,见萧统《文选》卷六十《吊魏武帝文》:
  “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
”唐代李善注:“言裘绂轻微何所有,而空
贻尘谤而及后王。

  〔17〕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的次子(按操长子名昂字子修,随操
征张绣阵亡,故一般都以曹丕为操的长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废汉献帝自立为
帝,即魏文帝。
他爱好文学,创作之外,兼擅批评,所著《典论》,《隋书·经籍
志》著录五卷,已佚,严可均《全三国文》内有辑佚一卷。
其中《论文》篇论各种
文体的特征说: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又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18〕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
曾封东阿王,后封陈王,
死谥思,后世称陈思王。
他是建安时代重要诗人之一,流传下来的著作,以清代丁
晏所编的《曹集诠评》搜罗较为完备。

  〔19〕曹叡(204—239) 字元仲,曹丕的儿子,即魏明帝。

  〔20〕《文选》 南朝梁昭明太子箫统编选。
内选秦汉至齐梁间的诗文,共三
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分为六十卷。
曹丕《典论
·论文》,见该书第五十二卷。

  〔21〕“为艺术而艺术”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戈蒂叶(T.Gautier)提出的一
种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见小说《莫班小姐》序)。
它认为艺术可以超越一切功利而
存在,创作的目的就在于艺术作品的本身,与社会政治无关。

  〔22〕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
自传于后。

  〔23〕文章小道 曹植《与杨德祖(修)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
义,彰示来世也。
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
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
辞赋为君子哉!”
  〔24〕曹植早年以文才为曹操所爱,屡次想立他为太子;他也结纳杨修、丁仪、
丁廙等为羽翼,在曹操面前和曹丕争宠。
但他后来因为任性骄纵,失去了曹操的欢
心,终于未得嗣立。
到了曹丕即位以后,他常被猜忌,更觉雄才无所施展。
明帝时
又一再上表求“自试”,希望能够用他带兵去征吴伐蜀,建功立业,但他的要求也
未实现。

  〔25〕“建安七子” 这个名称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
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
应络觯搅蹊骞桑核蛊咦诱撸谘匏牛诖俏匏伲桃宰猿益髀砺
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后人据此便称孔融等为“建安七子”。
按孔融(153—2
08),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为北海相,太中大夫。
陈琳(?—217),
广陵(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司空(曹操)军谋祭酒。
王粲(177—217),山阳高
平(今山东邹县)人,曾任丞相(曹操)军谋祭酒、侍中。
徐干(171—217),北
海(今山东潍坊西南)人,曾任司空军谋祭酒、五官将(曹丕)文学。
阮瑀(?—
212),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曾任司空军谋祭酒。
应瑒(?—217),汝南
(今河南汝南)人,曾任丞相掾属、五官将文学。
刘桢(?—217),东平(今山东
东平)人,曾任丞相掾属。

  〔2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论孔融的文章说: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
所善,扬、班俦也。
”按“建安七子”中,陈琳等都是曹操门下的属官,只有孔融
例外;在年龄上,他比其余六人约长十余岁而又最先逝世,年辈也不相同。
他没有
应酬和颂扬曹氏父子的作品,而且还常常讽刺曹操。
《后汉书·孔融传》载:‘曹
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不私纳袁熙(按为袁绍子)妻甄氏。
融乃
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
对曰:‘以今
度之,想当然耳。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引孔融与曹操论酒禁书,其中有“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
今令不断婚姻。
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等语。

  〔27〕“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见曹操的《短歌行》。
杜康,相传为周代人,
善造酒。

  〔28〕关于曹操杀孔融的经过,《后汉书·孔融传》说:“曹操既积嫌忌,而
郗虑复搆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
  ‘……(融)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
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大逆不道,
宜极重诛。
’书奏,下狱弃市。
”又《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注引孙盛《魏氏春
秋》,内载曹操宣布孔融罪状的令文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
譬若缶瓦器,寄盛其中。

  又言若遭饿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
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
犹恨其晚。

  〔29〕祢衡(173—198) 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汉末文学家。

他很有文才,与孔融、杨修友善,曾屡次辱骂曹操;因为他文名很大,曹操虽想杀
他而又有所顾忌,便将他送到刘表处去,后因侮慢刘表,又被送给江夏太守黄祖,
终于为黄祖所杀,死时年二十六。

  〔30〕何晏(?—249) 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曹操的女婿。

王曹芳时,曹爽执政,用他为吏部尚书,后与曹爽同时被司马懿所杀。
《三国志·
魏书·曹爽传》说他“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
十篇”。

  〔31〕关于何晏搽粉的事,《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引鱼豢《魏略》说:
“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但晋代人裴启所著《语林》则说:
“(晏)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后正夏月,唤来,与热汤饼,既炎,
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洁,帝始信之。

  〔32〕关于何晏服药的事,《世说新语·言语》载:“何平叔云: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刘孝标注引秦丞相(按当作秦承祖)
《寒食散论》说:“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
魏尚书何晏
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
”又隋代巢元方《诗病源候论》卷六《寒食
散发候》篇说:“皇甫(谧)云: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佗,或曰仲景(张
机)。
……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
心加开朗,体力转强。
京师翕然,
传以相授。
……
  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

  〔33〕巢元方 隋炀帝大业中,为太医博士,奉诏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

关于寒食散的服法与解法,详见该书卷六《寒食散发候》篇。

  〔34〕“扪虱而谈” 这是王猛的故事。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
(今山东寿光)人。
《晋书·王猛传》说:“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
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35〕葛洪(约283—363) 字稚川,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晋书·葛洪传》说他“为人木讷,不好荣利,……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
之法。
”所著《抱朴子》,共八卷,分内外二篇,内篇论神仙方药,外篇论时政人
事。
关于服散的记载,见该书内篇。

  〔36〕关于服散作假的事,《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侯白《启颜录》载:“后
魏孝文帝时,诸王及贵臣多服石药,皆称石发。
乃有热者,非富贵者,亦云服石发
热,时人多嫌其诈作富贵体。
有一人于市门前卧,宛转称热,要人竞看,同伴怪之,
报曰:‘我石发。
’同伴人曰:
  ‘君何时服石,今得石发?’曰:‘我昨市米中有石,食之今发。
’众人大笑。

自后少有人称患石发者。

  〔37〕关于闻讳而哭的事,《世说新语·任诞》载:“桓南郡(桓玄)被召作
太子洗马,船泊荻渚。
王大(王忱)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
频语左右,令温酒来。
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
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
我家讳,何预卿事。
’王叹曰:
  ‘灵宝(桓玄小名)故自达。
’”按桓玄的父亲名温,所以他听见王忱叫人温
酒便哭泣起来。

  〔38〕王弼(226—249) 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

  王粲的族孙。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说:“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
及老子,为尚书郎。
”夏侯玄(209—254),字太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说:“(玄)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正始
初,曹爽辅政。
玄,爽之姑子也。
累迁散骑常侍、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