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芄槐谎罢一乩础6源耍拦率鲜掷斫饫钤サ囊黄嘈模蛭钤ザ陨蚴弦廊灰煌樯睿耸币蚜⑸蚴系那咨永钍饰印M保绻硗獠崃⒒屎螅蚧嵩斐山椿实鬯梦恢斐尚值芟嗖械幕炻揖置妫钤ケ救司驮硎芷淇啵幌M木匮荨

独孤氏入宫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李迥,后来被封为韩王。几年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就是华阳公主。华阳公主生得和她母亲一般美丽可爱,且聪明过人,悟性极好,十分乖巧。代宗对她十分喜爱,加之华阳公主又是他最宠爱的独孤贵妃所生,爱屋及乌,代宗更是爱若掌上明珠。华阳公主能够看代宗的脸色说话做事。当看到父皇高兴时,便让父皇陪她玩耍;当看到父皇忧愁时,便牵着父皇的手,撒着娇逗他,直到逗得他哈哈大笑为止。华阳公主自小便十分懂事听话,父母说好的事情,她总是模仿着去做;父母说不好的事情,她情愿放弃掉,而不去做。代宗与华阳公主在一块儿时总是特别开心。

公元774年,即大历九年,华阳公主突患重病,多方治疗均不奏效。代宗心急如焚,便令道教的宗师,接华阳公主到一所玄元皇帝庙中做道士女冠去修行,以期使她得到上苍的保佑,早日康复。道教宗师为华阳公主取名叫“琼华真人”。但华阳公主的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严重,及至病危,代宗亲临探视。华阳公主弥留之际,代宗不忍看到她痛苦的样子,难过得竟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可见他对华阳公主的疼爱有多么深。

华阳公主死后,代宗和独孤贵妃万分悲痛。代宗好几天不吃饭,不睡觉,很长时间没有上朝。文武大臣联名上谏,劝他以国家为重,宜节哀保重,“得失谬于毫厘,安危存于晷刻”。代宗这才开始听朝。可是独孤贵妃却因为日夜啼哭,过度哀伤悲痛,病倒在床,竟一病不起,于第二年五月便香消玉殒了。

代宗刚失去爱女,又失去了爱妃,他的精神处于崩溃之际。他在位的这些年,藩镇割据之势已经形成。朝政更是紊乱不堪,先是几个宦官乱政,李辅国自恃拥立代宗有功,专横跋扈,恣意妄行,后来代之者程元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再继任者鱼朝恩也是天下共怨之。后来元载虽不是宦官,但也是一个弄权舞智、贪污奢侈之徒。此外,外患频起,国家经济每况愈下等,这些都使唐代宗焦头烂额,难以应付。能够使他得到暂时逃避和安慰的莫过于独孤贵妃和华阳公主了,可是这些也都没有了,他变得精神恍惚,形容憔悴,涕哭不止,抱着独孤氏的遗体不肯放手。经过一些元老大臣跪求着,他才把独孤氏的遗体收殓,把灵柩停在内殿。代宗吃饭、睡觉都伴着这灵柩,昼夜不肯离开。几个月都不上朝。满朝的文武大臣忧虑彷徨,天天在商议着劝谏代宗的话。其中有一位補阙官姚南仲,上了一道奏章,力劝皇上要养身节哀,说皇上宜上体祖宗付托之重,下慰贵妃九泉之心,也不该随意糟蹋自己的龙体,这才多少对代宗有点触动。

唐代宗追封独孤氏为贞懿皇后。他将独孤氏的灵柩停放在内殿多年不忍心埋葬。到大历十二年(777年),独孤皇后的遗体开始腐烂,实在无法再在内殿存放了,他才下旨,派人在长安城东、宫中能够看到的地方为独孤皇后治陵,以便能与她朝夕相见。后经姚南仲和群臣再三劝谏,代宗才下旨,把独孤皇后葬在庄陵安葬。

独孤皇后的死对唐代宗李豫的精神打击巨大。自此,他茶饭不思,时时默默流泪。过度哀伤所致,身体极度虚弱。

公元779年,即大历十四年五月,唐代宗李豫也病死于长安紫宸内殿。

第二百零五章 王氏唐德宗李适皇后

姓名:王氏

生卒年:?~786年

婚配:唐德宗李适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786年

子女:一子一女

谥号:昭德皇后

公元763年,唐代宗继位,封长子李适(即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鲁王。这期间,李适纳出身名门的王氏为妻。不久,王氏生下一子,取名李诵,即后来的顺宗。李适很高兴,对她更加宠爱。

公元779年,代宗去世,李适即位,是为德宗,立即封王氏为淑妃,排在众嫔妃之首,行使皇后的权利。几年后,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爆发了泾原之乱,叛乱的将领占领了长安,德宗仓皇逃往陕西乾县,因出逃时仓促,连玉玺都忘了带,幸亏王淑妃心细,把玉玺藏在衣服里,待德宗因需要玉玺匆忙寻找时,王淑妃将大印交出,解了燃眉之急,此事为德宗夸奖不已。由于离开长安后几年的奔波,特别是女儿生下后即夭折,对王淑妃打击很大。回到长安后,王淑妃便一病不起。

公元786年年末,德宗宣布立王淑妃为皇后,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朝廷中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这个仪式,甚至在病中的王皇后也挣扎着与百官见面。然而隆重的加冕典礼刚落下帷幕,王皇后便撒手归西,德宗悲伤万分,又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于皇陵园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赐谥号为“昭德皇后”。

第二百零六章 王珠唐德宗李适贵妃

姓名:王珠

生卒年:不详

婚配:唐德宗李适

封号:贵妃

封妃时间:约公元780年

德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一个叫王承升的好朋友,二人均喜爱弹琴赋诗,志趣相投。

一次二人正在王承升家客厅中开怀畅饮,只听见后面书房中传出一阵阵悠扬的琴声,那琴声忽如鸾凤和鸣,忽如风涛怒吼,一曲弹罢,德宗拍案叫绝,追问是何人所弹。王承升回答是其妹王珠在弹琴。德宗也曾听说王承升之妹不仅姿色过人,而且棋琴书画无不精通。便让王承升请其妹出来相见。王承升见太子夸奖其妹,自然高兴,急忙进后院书房催其妹打扮与太子相见。但王珠久久不愿出来。王承升怕得罪太子,好说歹劝,王珠才来到前厅与太子施礼。德宗见王珠虽不施粉脂,却有天姿国色,止不住内心冲动,情不自禁地要上前扶她。但王珠却一溜身又进到屋里去了。

这次与王珠见面之后,德宗恋上了王珠,整日朝思暮想,饮食无味。皇太后得知此事后,就要纳王珠为太子妃。谁知无论怎么劝说,王珠也不愿进宫侍奉太子,她施缓兵之计说:“我现在年纪尚小,不懂得宫中礼节,如到宫中有失礼的地方,恐怕要连累家里人,望哥哥转告太子,待太子继承皇位,册立我为贵妃时,再进宫也不迟。”王承升知道其妹性情刚烈,如逼的过急,恐怕会闹出人命来。只好把这番话告诉了德宗。德宗虽想念王珠,却也无可奈何,再加上身边有王淑妃等嫔妃,对王珠之事也就冷淡下来。

公元780年,德宗即位,其原配王淑妃被封为皇后,但很快病死。德宗下诏,册立王珠为懿贵妃,并召她立即进宫。王珠万般无奈,因有前言在先,也只好服从命运安排,来到德宗身边。

自王珠进宫后,德宗与她形影不离。为讨好王贵妃,他把宫中收藏最好的宝珠串成衣服让王贵妃穿。王贵妃素来爱清洁,每天要洗3次澡,更3次衣。每当她洗澡更衣时,德宗都要派一大批宫女伺候,每当贵妃吃饭时,必有8个宫女端茶盛饭。特别是当王贵妃在宫内里活动时,几十个宫女、宦官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为让王贵妃欢喜,德宗还特地为她建造一座水晶楼。楼中以水晶为壁,人行室中,影在四壁,气派非凡。但尽管德宗对王珠百依百顺,她自进宫后还是不露笑脸,任凭德宗如何哄劝,她整日低头沉默,少言寡语,弄得德宗皇帝也不知如何对待才好。甚至对身边宦官说:“如见王贵妃一笑,即便皇位不要也在所不惜。”

水晶楼完工这天,德宗在此大宴宾客,然而王贵妃迟迟不到,德宗亲自派人去请,王贵妃突然跪在德宗身边,放声大哭。德宗大惊,问其缘由。王贵妃说:“万岁爷饶了我吧,我自知命薄,受不了您天大恩宠,也受不了宫廷中这般受拘束的生活。我自入宫以来,想念家中,心如刀割,又因宫中礼节繁琐,行动受监视,宛如狱中囚徒,所以饮食无味,睡卧不安。万岁爷如可怜我命小福薄,务求放妾出宫,还我自然,我将永远感激万岁爷天高地厚之恩。”德宗本来正在兴头上,听王贵妃说出这般话,大为扫兴,本想训斥她一番,但又见贵妃哭的像个泪人儿,只好悻悻而去。

德宗另外两个妃子,借机争宠,德宗对王贵妃也逐渐疏远。一次德宗又到王贵妃住处,看王珠头发散乱,身着宫女粗布衣服,正与宫女混在一起干活,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王珠见德宗后,只求让她出宫。德宗更是恼火,骂道:“你这贱骨头,无可救药!”立即下令除去王贵妃的名号,让她身穿入宫时的衣服,退回王承升家,并不准她嫁入仕宦之家。王承升受到皇帝讥笑,心中闷闷不乐,很想责骂妹妹几句,但一看回到家中后的妹妹笑逐颜开,一副天真烂漫的神态,和家中丫环们弹琴嬉戏,很是快活,也就没有再指责她。

王珠回家不久,中书舍人元士会到王承升家玩,碰巧与王珠相见。这位元公子面貌清秀,深通音律,被当时文人称为“才子”,他早已与王珠认识并颇有好感,两人还曾在一起商榷过音律之事。此时恰好元士会的夫人病故,王珠也被赶回家中。二人再次相见,不由引发了旧情,很快相恋起来,并情愿结为夫妻。但因德宗皇帝有言在先,不准王珠嫁入官宦之家,元士会为了爱情,竟辞官不做,携王珠双双返回故乡,过了一段好光景之后,元士会家因遭强盗袭击,家产尽焚。

再后来王承升也去世了,二人均失去了依靠,只好流落民间务农。虽为农民,但他们的生活过得充实且快乐,而他们的真挚爱情也成为后人流传的一段美谈。

第二百零七章 王氏唐顺宗李诵皇后

姓名:王氏

生卒年:公元753~816年

籍贯:琅琊(今山东临沂)

婚配:唐顺宗李诵

封号:皇后(追封)

子女:二子(长子李纯即“宪宗”)

谥号:顺宗庄宪皇后

王氏生于乱世,成长于将门之家,性格朴实宽厚。

王氏聪慧善良,丽质天生,幼年被选入宫,为才人。代宗见她年幼可爱,温文尔稚,又将她赏给了自己的长孙宣城郡王李诵,当时王氏年仅13岁。

公元779年,王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纯。

公元779年,李诵晋封宣王,王氏被立为宣王孺人。同年五月,德宗李适即位,立李诵为太子,王氏封为“良娣”。

李诵娶王良娣在太子妃之前,而且是王良娣生有两个儿子,特别是大儿子李纯,在李诵的27个儿子中位居最长,但仅为“庶长子”。如果王良娣有争嫡立长的野心,这是可以利用的最好机会,但王良娣对太子妃始终十分尊重,从不搞那种争宠斗艳、落井下石的阴谋诡计。

公元794~804年间,即贞元后期,政治的紊乱和朝廷对国家事务的失控,使奢侈享乐、得过且过的风气日盛一日,唐德宗在政治上失意以后,便放纵享乐,沉湎于酒色。

面对国家、朝廷如此状况,太子李诵忧心如焚,积劳成疾。王良娣焦急万分,她不仅日夜守候在李诵身边,而且身体力行,用度简朴,对待其他嫔妃,甚至是宫女也都十分友善,以致宫内风气大为好转。

王良娣的两个女儿,长女汉阳公主、次女恭靖公主,这时都已长大外嫁。由于王良娣家教严格,汉阳公主姊妹俩格外节俭,计算收入,量入为出,从不攀比。一直到文宗即位之时,府邸中器用衣物等,还是十几年前结婚时母亲赐送的器物。

鉴于历代外戚依靠后妃得宠而弄权聚财的教训,王良娣对自己的族人倍加抑制,从不妄加赏赐,索官请爵。王良娣的兄弟王重荣,这时被唐德宗任命为王良娣的小儿子福王李涫的师傅,晋升为太子宾客、金吾将军,常常出入太子东宫。王良娣对王重荣训导严厉,以防止自家族人妄加干政,结党营私。史称王良娣有“古后妃风”。

公元804年,忧国忧民的太子李诵突然得了中风病,口不能言,瘫痪在床。第二年,唐德宗病逝,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改年号为“永贞”。

顺宗李诵在做太子的时候,对藩镇割据、特别是宦官专权的祸害已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顺宗继位以后,虽然病重卧床,还是立即起用了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改革弊政。史称为“水贞革新”。

当时,顺宗的中风病已很严重,所以许多革新的诏令,都是通过在身边侍奉的王良娣传达给内侍太监李忠言,然后再交由王叔文、王伾颁布出去。这样,也就为权阉俱文珍等人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永贞革新,不但损害了宦官的利益,也损害了腐朽的旧官僚的切身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联合反对。宦官俱文珍首先策动一部分藩镇的节度使,纷纷上表于朝廷,称顺宗久病,无法正常处理国家大事,应让位于太子。

顺宗自知不久于人世了,面对朝野的一片反对,改革新政也无法实行,政治上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生前唯一可憾之事,就是还没有正式册封王良娣为皇后。

正当顺宗准备册封王良娣为皇后时,病情突然加重,册封皇后之事不得不中止。

公元805年秋,只做了8个月皇帝的顺宗李诵,在朝野官僚和宦官的一片反对声中,不得不“禅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同时册立王良娣为“太上皇后”。

公元806年正月,顺宗病逝,唐宪宗李纯迫于宦官集团的压力,将太上皇后王氏的封号改为“皇太后”。

册封“皇太后”的典礼刚刚完毕,宪宗就将自己的母亲王氏迁出后宫,送到长安城东南的兴庆宫居住。朝政大权完全落于权阉集团之手,宪宗李纯实际上成为一个傀儡皇帝。

公元816年,皇太后王氏因为长期不得与儿子李纯相见,忧郁成疾,命在旦夕,临终之前,她留言给宪宗:“世人任何事,无论如何,最终都有一个了结极限,我现在虽然还活着,但已受尽了人间风霜冷漠的苦楚,身体也一天天地衰病,如果有一个善终,死后能和先皇上埋葬在一起,侍奉先皇,我的意愿也就实现了,既然我很满足,还有什么可以哀伤的呢?日月相易,旧去新来,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我死以后,皇上悼丧三天,就去处理国家政务,穿孝服27天就可脱掉了。至于文武官吏和天下黎民百姓,举哀三天就足够了。宫中用不着天天来守灵,不要悲哭丧事。朝外,不要禁止文武官员、黎民百姓的婚姻嫁娶,祀祠典礼,不要禁止喝酒吃荤,庆喜宴席,服丧期满以后,就让人们去尽兴欢乐吧!我死了以后,为我治病的侍医也不要任意加罪,埋葬仪式和陪葬的明器,按照以往的旧制就可以了。”

不久,太后王氏病逝于兴庆宫咸宁殿,时年54岁。王氏去世以后,朝议尊谥号为“顺宗庄宪皇后”,与唐顺宗李诵合葬于丰陵。

第二百零八章 郭氏唐宪宗李纯贵妃

姓名:郭氏

生卒年:不详

籍贯:汾阳(今属山西)

婚配:唐宪宗李纯

封号:贵妃

封妃时间:公元806年

子女:一子李恒(即穆宗),一女岐阳公主

谥号:懿安皇后

公元788年,唐顺宗的长子李纯被封为广陵郡王。

公元805年顺宗驾崩,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

在李纯还是一位少年王爷之时,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与升平公主所生的女儿郭氏被纳为妃。顺宗对这个儿媳妇特别宠爱,李纯也非常喜欢郭氏的大家闺秀仪容和贤淑的德行,两人十分相爱。

公元795年,郭氏生下儿子李恒,为李纯的第三子。郭氏还为李纯生了一个女儿。

李纯即位做了皇帝后,按照祖制,应该册封后、妃,将子女分封为王子、公主。宪宗只将郭氏封为贵妃,虽然比那些淑妃、美人高了一等,但并未封为皇后。

朝中群臣认为国中不应有帝无后,而且郭贵妃出身名门,且生有子,并且入宫前后,均以贤淑达礼而著称于宫阙内外,于是在公元813年末联名上表,请宪宗立郭贵妃为皇后。

宪宗当朝未语,回到后宫之后,看到他喜欢的妃嫔宫女纷纷迎上,他可任意召幸,遂掷回表章,不同意册封皇后。群臣不平,先后三次上奏表章,述及国不可无母,只有郭贵妃宜册为后。宪宗还是一再推诿。为了肆意花丛,宪宗在位的时候,始终未封皇后。宪宗这种做法也为唐代晚期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其后连续有五朝皇帝都不立皇后。

不过,郭贵妃虽未被册封为皇后,但她的言谈举止仍很恭谨有礼,谦和仁爱,在宫中倍受尊敬。她的女儿岐阳公主秉性贤慧,女道淑娴,也像她的母亲一样,在宫中颇受上下称道。

公主下嫁太子司仪郎杜悰之前,郭贵妃召之,谆谆教诲,告以妇人之道,要敬夫孝婆,不可以金枝玉叶自居颐指气使。果然,岐阳公主下嫁杜悰以后,她丝毫没有骄态,孝事舅姑,敬事尊长,杜家老少长幼数百人,公主均以礼相待,府邸之中,人们在称赞公主的同时,也称颂郭贵妃教女有方。

郭贵妃所生之子李恒,是宪宗的第三子,因郭贵妃教子有方,李恒从小就聪敏贤能,深得宪宗喜爱。前太子李宁病死后,宪宗便立李恒为太子。

宪宗即位之初,尚能勤于政事,但后来却逐渐沉湎于享乐。尤其是相信方士,寻求长生不死药,甚至让方士在宫中大炼金丹。但因他服食金丹过多,脾气暴躁,动辄杀死宦官、大臣,郭贵妃曾多次劝解,都未奏效。

公元820年初,宪宗病危,内侍陈弘志便率兵杀死了吐突承璀和李恽,并且潜入宪宗寝殿,将宪宗毒死。随后,便拥立太子李恒为皇帝,是为唐穆宗。穆宗尊他的生母郭贵妃为皇太后。

对于穆宗在宦官拥立之下做了皇帝,朝中上下虽有些议论,但对郭贵妃尊册为皇太后,却普遍欢迎,共相庆贺。群臣及命妇们虽不能入宫,也纷纷到光顾门祝贺,可见郭贵妃久得人心。

穆宗对郭贵妃的祖辈和亲属也分别给予不同的追封或加封。自祖父郭子仪以来,郭家获得历朝殊荣,现在又受追封、晋封。这当然使郭太后感到欣慰。

郭太后迁居兴庆宫。穆宗对母后十分孝敬,每月逢初一、十五都要请安参拜。每年逢太后的寿诞之日,皇帝亲率朝中百官到宫门为太后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