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驿亭中吃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听到外面的叫嚣声耸然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紧紧攫住了贵妃的心。有人报告:宰相杨国忠已被叛乱的龙武军杀死。皇帝闻言大吃一惊,容不得他多想,叛乱的士兵已围住了驿馆,龙武将军陈玄礼大声说:
“宰相杨国忠谋反已被臣等杀死,然而祸根却还留在宫中,请陛下割爱正法!”
玄宗舍不得心爱的杨贵妃,掩面而泣,陈玄礼所指他当然明白,可是士兵聚集不动,满脸杀气,形势非常紧迫。“陛下,”高力士急促地说:“贵妃确实是无罪的,可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贵妃还在宫中,将士们怎能安心?请陛下想一想,将士心安陛下才能身安!”
早已听到外面情况的杨贵妃明白自己决无可能逃脱劫难,她含泪向皇帝长辞:
“愿陛下珍重圣体,平安到蜀,妾死九泉亦当瞑目!”
看着心爱的杨贵妃,玄宗泪落如雨,但是高力士说得对,只有将士们安心,自己的皇位才能安稳。他掩面挥了挥手,对高力士说道:
“把贵妃引到佛堂那边去吧,莫用刀剑!”
年仅38岁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的杨贵妃在马嵬驿佛堂前的梨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权倾天下的杨氏一门在各地被同时扫荡。
杨贵妃死后,玄宗命人将其就地葬于马嵬坡。此墓冢封土传说可以润肤,故游人有好奇取土者。
第二百章 江采苹唐玄宗李隆基爱妃
姓名:姓江,名采苹,小名阿珍
籍贯:闽中
婚配:唐玄宗李隆基
封号:梅妃
梅妃,闽地饱读诗书开明秀才、儒医江仲逊之女。其容貌秀美,慧敏能文,通诸子百家,擅琴棋书画。唐开元中被选入宫,受玄宗宠爱。因其酷爱梅花,被玄宗赐名为“梅妃”。
梅之高洁让江采苹陶醉。其父深解女儿脱俗超凡的精神世界,故不惜钱财,在各地寻找买回多种梅树,精心种植在自家院里院外,以熏染、满足女儿的生性需要。就是这院里院外、房前屋后的棵棵梅树,润育着她的心灵、陶冶着她的情操,涤荡着她的胸怀,不断拓展着她的睿智与视野。采苹聪颖过人,她不仅6岁能文,9岁能诗,13岁即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并脱俗超人地写出了《梅亭》、《萧兰》等八篇赋文,又能歌善舞,工于吹笛,对琴、棋、书、画样样都通,成了南国一位才色双全的著名杰女。
时深受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重用、玄宗的心腹宦官高力士,奉命到全国各地秘密选美,后终在山清水秀、富贵温润的闽中莆田,找到了一位聪颖雅秀、性情温婉、知书达理、多才多艺的南国绝色美女江采苹,然后以当今皇上唐玄宗特使身份说明情况,遂赐江家以重礼,携采苹速回京师。
高力士携江采苹于梅花盛开时节回到长安。因采苹喜梅,又人如梅花,故特意在长安的梅林中设下酒宴,玄宗在春风微拂、花香宜人的梅林中步入宴席,当南国绝色少女江采苹映入玄宗眼帘时,玄宗立刻精神焕发,仿佛又进入了一个清新甜美的世界。此时,在玄宗与采苹谈话间,已知采苹不仅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还擅长吹笛和巧作“惊鸿舞”,又特喜梅花,故遂封采苹为“梅妃”,并命宫中处处栽梅,称梅间楼台、小亭为“梅阁”、“梅亭”。
唐玄宗是个非常注重兄弟情分的人。这时,经高力士的一番苦心,他十分满意地获得了梅妃,于是便特设酒宴,款待末、申、宁、薛等诸王。诸王坐定,玄宗宣梅妃即席,遂兴致勃勃地向诸王介绍梅妃,又令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其笛音美妙婉转,引人入胜;舞起轻盈似飞令人颇感神奇。梅妃舞罢入座,宴席生辉。席间,玄宗命梅妃向诸王斟酒,当梅妃最后走到已有几分醉意的宁王跟前时,宁王一时被梅妃美貌所迷,顷刻神魂颠倒,竟情不由己地将脚伸出,紧紧勾住梅妃的秀足不放,梅妃为不伤宴请和气,脸上无异色显露,继续劝宁王饮酒,下面则用力抽腿倒脚,以脱宁王纠缠。且说宁王回府酒醒后则惊惧万分,彻夜难眠,遂于次日早晨,跪行入宫,向皇上请罪,说明昨夜宴席酒醉后触皇嫂荒唐之事,罪该万死,请皇兄发落。玄宗经问及梅妃,知宁王仅是酒醉失态,故大度处事,不予追究。
梅妃自16岁入宫,受玄宗宠爱长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梅妃以自己贤淑之品和高洁清雅之质,深深影响着玄宗,使玄宗继续坚持以德治国,保持着整个国家的强盛。
之后,唐玄宗则志得意满,于是便开始追求享受,兴建豪华宫室,广召天下美女,并于公元745年,即天宝四年,又极尽淫乐之能事,旋纳儿媳杨玉环为妃,从此整日与杨玉环饮酒作乐,缠绵不离。这样,梅妃和杨贵妃似如两株奇花,争相开放献美。梅妃稍瘦,宛如梅花冰肌玉骨,清香高洁;杨贵妃稍胖,犹如牡丹丰丽富贵,国色天香。两人在争宠斗争中,梅妃常称杨贵妃是“肥婆”,杨贵妃则说梅妃是“梅精”。毕竟还是后来者居上,杨贵妃终以丰丽娇艳取胜,得玄宗专宠;梅妃则失宠冷落,移居上阳宫,从此再无机会与玄宗相会。后玄宗曾思念梅妃,并派人向梅妃密赐珍珠。梅妃拒收赐物,并回“赠”《谢赐珍珠》诗一首:“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在梅妃身上,玄宗可能觉得内心有愧,故对诗中“何必珍珠慰寂寥”的重语反问不仅未加治罪,据说还为其“双眉不描”、“残妆常泪”而感叹,以示爱怜之情。后安禄山起兵叛乱,攻陷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仓促出逃入蜀,江采苹遂死于兵乱之中,时年约40岁。一说,安禄山攻入长安,梅妃恐被贼欺辱,遂用一束白绢在庭院梅树上自尽,在她就要气绝时,突然被一白衣女仙(自称是玄宗殿前仙师张果之妻)闯进救下,并用白驴将其送入修真观,又嘱梅妃说“你以后还有重见皇上之日”。后肃宗即位,平定叛乱,玄宗被尊为太上皇,由蜀返回长安,居兴庆宫,此时,玄宗因整日闲暇无事,则又思念起与杨贵妃和梅妃旧情。时杨贵妃已在逃难中死去,再无缘相见。而梅妃则传说不一,下落不明。后由肃宗派人,于修真观将梅妃找回,梅妃于兴庆宫与玄宗相见,并跪拜在地,久久涕哭不起,玄宗将梅妃搀起抱住,二人悲喜交加,泣不成声。梅妃尽受冷落与苦难后,好像是再世姻缘,又在兴庆宫重伴玄宗,逍遥暮年。只可惜逍遥时间不长,梅妃很快患病,不久便先于玄宗而去。时玄宗长时失声痛哭,并亲自写下悼文,以贵妃礼为其殓葬。
第二百零一章 张良娣唐肃宗李亨皇后
姓名:张良娣
生卒年:?~762年
籍贯:唐邓州向城(今河南邓县)
婚配:唐肃宗李亨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758年
子女:二子李佋(兴王)、李侗(定王)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挥师直取京师长安。
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当行至马嵬驿时,军队发生哗变,有逃难吏民跪在太子马首恳请太子主政,唐玄宗得报,立即颁布诏书,准太子李亨留驻马嵬驿主政监国,收拾残局。
太子妃良娣张氏与东宫太监李辅国劝说李亨顺应吏民百姓的要求,留马嵬驿统领各镇勤王之师,迎战叛军。
因为李亨曾任朔方节度使,在那里有一定的基础。朔方路途不远,又有朔方留守杜鸿渐和行军司马裴冕在那里镇守。经多年经营,兵精马壮。因此,李亨决定西去朔方灵武(今宁夏灵武)。征集兵马,再兵发长安。
这时,张良娣已有孕在身,随军西去朔方,餐风露宿,一路十分劳苦。李亨随从军卒为数不多,一路上和逃难百姓同行,杂混一处,更觉混乱。为了保障李亨的安全,每晚住宿,张良娣都将自己的被褥安置在前厅,让李亨住到后室,以防不测。李亨非常感恩。
不久,李亨、张良娣一行顺利到达了朔方灵武。广集各镇兵马,准备兴兵讨伐安史叛军。李光弼、郭子仪等人,闻知监国太子李亨已抵灵武,纷纷率部队前来会合。
抵达灵武以后,张良娣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佋。产下三天,张良娣不顾自己产后体虚,起身亲自带领随军女眷,为前线将士赶制战袍军服。使太子深受感动。
公元756年,在张良娣、李辅国及文武官员的要求下,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肃宗即皇帝位后,立即诏令各部唐军,进剿叛军。李光弼、郭子仪率唐军及部分借用的回纥兵,大举进攻,很快就收复了京城长安。
公元758年,肃宗李亨、张良娣等返回长安,改年号为“乾元”。
肃宗回京后,即册晋张良娣为“淑妃”。同时,他又派人到成都接回太上皇李隆基,于城南兴庆宫居住。
接着,唐肃宗又任张淑妃的父亲张去逸为尚书省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义章县县主。姐姐封清河郡主。妹妹封郕国夫人。弟弟张清尚大宁公主,晋升为太常寺卿,张潜尚廷和公主。一家皆加爵升官,因此显贵。
公元758年,肃宗诏告天下,立张淑妃为皇后。
公元759年,为了加强对各方镇的控制,强调皇帝的权威,唐肃宗李亨诏令群臣重议帝号。经过廷议,上尊号为“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张皇后闻知,也要求为自己上尊号为“翊圣”,“翊圣”即为拥戴辅佐皇帝的圣贤之人。不想激起了朝臣的强烈反对。
恰好当天晚上,出现月食天象,京城内外,十分惊慌。朝中盛传,皇后阴德过盛,以阴压阳,因此天降灾象,以示惩戒。为避天灾,唐肃宗这才诏令三省各部,禁止为张皇后议上尊号。从此以后,唐肃宗对张皇后日渐疏远。
张氏既然已经做了皇后,当然也就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张皇后曾恳请肃宗立她生的儿子李佋为太子。遭到肃宗第三子建宁王李倓的强烈反对。不久,李佋夭折。从此张皇后和建宁王李倓结下了怨恨,并多次谗害李倓,终使肃宗下诏赐死了李倓。
太子李豫,率唐军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关中、河南一带得以安定。这样,太子李豫名震天下,万民翘首以待。
张皇后虽然常以李豫非嫡出为由,希望肃宗改立她的小儿子李侗为太子。但是,由于李侗年幼而李豫威望极高,加上李泌及朝中文武大臣又强烈反对,肃宗一直未予应允。特别是太上皇李隆基也极为反对,他格外喜爱李豫这个孙子。他认为,恢复李唐江山的重任,只有李豫才能承担。
张皇后由此深恨太上皇,于是勾结宦官李辅国,怀疑太上皇李隆基欲复帝位,多次密奏肃宗,要肃宗将太上皇迁出幽禁。此时,肃宗李亨因内外忧虑、心烦成疾,以致病危。
唐肃宗病后,张皇后乘机矫诏逼迫太上皇李隆基迁入西宫甘露殿,同时,又将高力士流放巫州(今四川巫山)。
太上皇李隆基被软禁甘露殿以后,染病不起。公元760年,太上皇李隆基病逝于甘露殿。
唐肃宗正在病中,闻此噩耗,病势更加严重。弥留之际,他终于颁布诏令,命太子李豫主政监国,掌管一切军国政事。
诏书颁布以后,太子李豫将继大统的局势已定。李辅国见肃宗命在旦夕,张皇后大势已去,转而投靠太子李豫。
张皇后见状十分恼怒,转而勾结肃宗第二子、越王李係,图谋贬废李豫,立李係为太子。
李係应允以后,张皇后立即假传圣旨,急召太子李豫到长生殿觐见,企图捕杀太子李豫。
张皇后所做所为,早有程元振的心腹太监密报了李辅国、程元振。李辅国等在凌霄门拦住了太子李豫,将张皇后的阴谋禀告了李豫,从而保太子未被杀害。
当天夜里,李辅国、程元振亲自率禁军冲入长生殿,唐肃宗于病榻上,忽见禁军冲入殿前,受到惊吓,当即毙命。
李辅国控制了局面以后,立即赶到后宫,将张皇后押解出宫,幽禁于别殿。
公元762年,太子李豫即皇帝位,是为代宗。
唐代宗经廷议议决,颁诏历数张皇后的罪薮,贬张皇后为“庶人”,后杀于宫中。张皇后族人及亲信,全部被杀。张皇后的弟弟张清、张潜亦被流放。
第二百零二章 吴氏唐肃宗李亨皇后
姓名:吴氏
生卒年:不详
籍贯:唐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
婚配:唐肃宗李亨
封号:皇后
子女:一子李豫(唐代宗)
谥号:章敬皇后
吴皇后,太尉吴令珪之女,唐肃宗李亨皇后。她是一位貌美且性格谦柔的女子。
吴氏父吴令珪因罪罢官,后被囚而死。此时吴氏依唐制规定,遂以罪者之女的身份没入掖庭宫。吴氏初入掖庭,整日浇花、洒水,以杂役默默度日。后玄宗到太子李亨府,见太子好学,屋内书籍、乐器颇多,然且多有尘土,又不见服侍的宫女,遂令高力士为太子选妃。经高力士在掖庭宫仔细挑选,最后选吴氏等三位美女入太子府侍奉太子。吴氏时年16岁,聪明伶俐、性情柔和,且谦让知礼,对太子又十分关切体贴,太子对其亦颇为宠爱。不久吴氏怀孕,于玄宗开元十四年生下儿子,初取名李俶,后改名李豫,这就是后来继承帝位、做了17年皇帝的唐代宗。吴氏于18岁早逝,时李豫还小,李亨极为悲痛。
公元762年,即宝应元年,肃宗李亨病逝,李豫即位为代宗。时由郭子仪等大臣上奏,认为吴氏生前颇有母仪天下之质,应追尊为皇后,并与肃宗合葬。代宗纳群臣谏请,遂追谥生母为“章敬皇后”,并与肃宗李亨合葬于建陵。
第二百零三章 沈氏唐代宗李豫皇后
姓名:沈氏
生卒年:不详
籍贯:唐吴兴(今浙江吴兴)
婚配:唐代宗李豫
封后时间:公元780年
子女:一子李适(即唐德宗)
谥号:睿真皇后
沈氏之族,世为冠族仕宦之家。玄宗开元末年,沈氏以良家之女被选入东宫,为太子李亨长子广平王李豫妃。沈氏后生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
公元755年,即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率嫔妃及皇子皇孙仓皇出逃往蜀,沈氏一步走迟,落于敌手,被安禄山乱兵解至东都洛阳。翌年,李亨即位为肃宗,其子李豫为兵马大元帅。在李豫率兵收复东都洛阳时,李豫与沈氏在洛阳宫中相逢,二人悲喜交集,相拥难离,但因军情紧急,未安置沈氏,便匆促北征。时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从安禄山叛,再次攻陷洛阳,沈氏又陷入敌营。当平定“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李豫遂派人寻找沈氏,然终未找见,从此沈氏失踪。
据人们推测,沈氏很可能是死于史思明乱军刀枪之下,时年约30岁。
公元780年,李适即位为德宗,尊生母沈氏为皇太后。后在德宗继续派人寻找母亲下落时,曾先后有人前来冒充,德宗均免罪释放。最终,德宗觉得寻母无望,便令人为母亲做了一套太后朝服,又选择吉日,将太后朝服奉迎于代宗元陵(今陕西富平县),附葬于代宗陵寝之侧。顺宗李诵(德宗长子)时,又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谥为“睿真皇后”。
第二百零四章 独孤氏唐代宗李豫贵妃
姓名:独孤氏
生卒年:?~775年
籍贯:不详
婚配:唐代宗李豫
封号:贵妃
子女:一子李迥(被封为韩王)、一女华阳公主
谥号:贞懿皇后
独孤氏出身名门,她是工部尚书独孤颖之女。被代宗李豫封为贵妃。
唐代宗李豫原名李俶,是肃宗长子,玄宗长孙。15岁被封为广平王,当时由玄宗做主,把李俶乳母之女沈珍珠给他当了侍女,第二年沈珍珠便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德宗李适,李俶与珍珠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甚笃。后来,韩国夫人又把女儿崔氏嫁给了李俶,被册为王妃,崔氏倚仗其母杨氏的权势,极为骄纵,李俶并不喜欢她,可又惧她三分,因而,沈氏一直未能立为王妃。安史之乱发生后,杨家败亡,肃宗即位,玄宗成了太上皇,李俶也于至德三年(758年)被立为太子,并改名为李豫。
公元759年,即乾元二年,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从此,沈氏便下落不明。
太上皇李隆基看到太子李豫对崔妃非常冷漠,沈氏又踪迹全无,在李豫所居的东宫缺少一个李豫所中意的人,便派人去选士家女子到东宫侍奉太子。独孤氏因其貌德双全,能母仪天下而入选。她螓首蛾眉,肤若凝脂,生得特别美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一种摄人心扉的魅力。同时,她的性情十分宽仁慧达,善解人意,这些对处于忧愁焦虑寂寞之中的李豫来说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也正因为如此,使李豫思念沈氏的痴情终于有了一个寄托和着落。
公元762年,即宝应元年四月,太上皇李隆基忧郁而死,唐肃宗李亨也病危。此时,李辅国专权,张皇后也要受他挟制,两人致成嫌隙。张皇后因幼子仅3岁,恐太子李豫功高难制,她便趁李亨病危,要除掉李辅国与太子李豫,并谋立李係为太子。李辅国得知此事后,先期发难,和另一宦官程元振,带兵冲进殿中,杀死张皇后和皇子李係、李侗等,唐肃宗受惊而死。太子李豫即皇帝位于柩前,后被称为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更加喜爱独孤氏,独孤氏却并不因此而无视朝规,丝毫不肯干预朝政,只是一个心思服侍代宗,养育子女,闲暇之时,做一些女红,全然一种娴雅贤淑之风韵。代宗觉得独孤氏是最可亲近、信赖之人,每遇朝廷有疑难棘手的事,总想与独孤氏来商量定夺。但独孤氏总是对此再三避让,说:“妇人见识短浅,不应当参预国家大事,不然误了国家,岂不使皇上遭到非议?”代宗为了讨独孤氏的欢心,便派人寻访独孤氏的子侄辈,欲赐以官爵,独孤氏知道后,竭力辞谢说:“皇上的好心妾知道。妾能够服侍皇上已深感万幸,妾的亲戚却不该享受这非分之福。”代宗见独孤氏如此贤德明达,深受感动,对她更是爱怜有加,渐渐对别的妃嫔都冷落了。
尽管唐代宗李豫十分宠爱独孤氏,但他并没有册立她为皇后,仅在大历三年(768年)二月封她为贵妃,而虚皇后之位,等待着沈氏能够被寻找回来。对此,独孤氏十分理解李豫的一片苦心,因为李豫对沈氏依然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