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国藩的升迁之路-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春答:“斩立决!——擅卖赈粮,定斩不饶!”

曾国藩道:“叶子颂的人头目前还不能落地。”

和春道:“谁希望这样呢?本部院可没有抗旨的胆量!曾大人啊,听本部院的一句劝,好好将养将养身子吧。”这分明是怪他多管闲事

了。

曾国藩一听这话,神色大变,道:“本部堂并没有让中丞大人抗旨啊!——大人何出此言?”

这时,文庆急匆匆走了进来,一见桌案正中摆放整齐的圣旨,急忙跪请圣安。和春与曾国藩也急忙见礼,然后升炕。

不待文庆讲话,和春先道:“文大人来得正好!——圣旨已下,枉法的叶子颂判了个斩立决,曾大人让本部院刀下留人,这——”

文庆狐疑地望了望曾国藩。

曾国藩道:“文大人听禀:东平的赈款、赈粮还没有查实,叶子颂这时如何能死?本部堂又如何让中丞大人抗旨来着?——中丞大人在

证据不全的情况下便匆匆向圣上请旨,这不是草菅人命吗?——中丞大人如何就不调查一下叶子颂擅卖赈粮的起因呢?”

和春气得神色大变,他大叫道:“好你个曾涤生,你竟敢诬本部院草菅人命!——来人!传本部院的话,让抚标营现在清街,午时一到

,将叶子颂押赴法场就地正法!一刻不准延误!”

“你——”曾国藩气得浑身乱抖,险些昏厥。

文庆忙打圆场道:“和中丞莫生气,曾大人也消消火气。——照理说,赈款、赈粮没有查实之前杀叶子颂是匆忙了点,可圣旨已下,圣

命难违,又怎能不遵旨办理呢?曾大人你也该替和中丞想一想。”

曾国藩这时道:“由本部堂向圣上请旨总可以了吧?本部堂是查赈大臣,东平县的赈银、赈粮没有查实之前,叶子颂断不能斩!——和

中丞,请你着人速将人犯叶子颂押赴钦差行辕看押。本部堂回辕后,即向圣上请旨。如圣上怪罪下来,本部堂一人承当!决不牵累和中丞—

—”

和春冷笑一声道:“曾大人,你不怕本部院告你一个干扰地方的罪名吗?”

曾国藩忽然眯起三角眼,猛喝一声:“放肆!你难到忘了本部堂现在还是山东的放赈、查赈大臣吗?”说完,看也不看和春一眼,抬腿

走出巡抚衙门大堂。

文庆与和春一时僵在那里。

曾国藩回到行辕,立时便草就了一篇“山东省东平县正六品知县叶子颂枉法当斩请求缓行”折,交行辕的八百里快骑拜发。

不久,文庆也回到行辕。

得知曾国藩的折子已经发出,文庆顿足道:“涤生,你这事做得实在有些唐突!

我知道和春与你有些过节,也深知他的为人。和春其人,尽管贪财好色,但就目前来看,他也算满员里的能员了,还能干些事!如果没

有圣恩,岂能久历封疆!

近些年来,像陶澍、林则徐这样的敢于任事的封疆大员有几人呢?”

曾国藩叹了一口气道:“文大人哪,您老在我朝也是元老级的人物了,您老看事看人最是明白不过。这封疆大吏可比不得京官哪,京官

做到尚书也还是管理一个部门,用人行事都要看圣意定夺,本人是做不得多少主的。——可这封疆大员可是把一省或数省的百姓操在手里,

品级虽然是二品,可威仪权势连京里的正一品也比不得呢!像和春这样出身的人,充其量带上两营兵沙场对敌尚可。让和春做巡抚,不是糟

踏巡抚二字吗?巡抚不能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还算巡抚吗?”

文庆答道:“涤生啊,如何用人,皇上自有皇上的道理,咱们就不讲这个事了,咱还是说说眼前吧。——你上的折子皇上能准吗?”

曾国藩想了想道:“从查赈角度看,皇上能准;从维护封疆威望来看,皇上又不能准——按我大清律,巡抚、总督行事是不受上差限制

的,是可以酌情而定的。

可不管皇上准不准,下官也要为叶明府争一争。叶子颂是我大清难得的好官哪!

无非是变通了一下救济方式。这样敢于任事造福地方的官员我们不给予保护,我们这俸禄拿得不是太昧良心了吗?——文大人,你说呢

?”

文庆被曾国藩说得长叹了一口气,思索了许久才说道:“我满人都能像你曾大人这么想、这么做,我大清国就算省省遭灾也不用怕呀,

也垮不了啊!——好,我也给皇上上道折子,为你壮壮声势!”说着冲外面喊一声:“笔墨侍候!”

曾国藩一听这话,大受感动。他站起身,凝视着文庆好一会儿才道:“文大人,您老就莫这浑水了!——您犯不着与和春结仇呵!”

文庆哈哈大笑道:“你汉大臣都不怕,我一个满人,又怕什么呢?”

当夜,文庆的奏折也由行辕的八百里快骑拜发。

晚饭后,几名抚标兵由按察使带着,把叶子颂押进钦差行辕后院的临时大牢里,按察使司衙门专拨了一名看守看管。叶子颂其实是被抚

标兵们抬进大牢的。李保从看守那里得知,叶子颂已病到不能起来,现在是挨时辰。——看光景,这叶子颂可能挨不到圣旨下的那一天。

李保赶忙向曾国藩汇报了此事。

曾国藩沉思了一下,让李保偷偷去外面请一名郎中来,进大牢里为叶子颂诊病,并一再嘱咐李保,一定要打点好看守,不得走漏一点风

声,尤其不能让巡抚衙门的人知道,嘱之再三。李保悄悄地离去。

李保自去办理,果然隐秘,两天后,叶子颂开始进食。

曾国藩这才把一颗心放进肚里。对李保是愈发看重了。

这件事连文庆都瞒住了,巡抚衙门自然就更不知道端的。

和春几乎天天询问按察使,叶子颂病到何种程度,和春天天期盼叶子颂的死讯,叶子颂却一天天好起来。和春和按察使都暗暗称奇。

一晃五天过去,按时间推算,圣旨还不该来到行辕,而叶子颂已能在大 牢里走动。曾国藩就和文庆商量,准备提审叶子颂。文庆自无话

说。

曾国藩当天就着人备了刑具。这些刑具不是给犯人用的,是让犯人看的,也是给巡抚衙门和按察使司衙门看的。

主审是曾国藩,文庆也参加,文案也是现成的。按大清律例,查赈大臣有权独立审案,但须是赈案,与赈案无关的,则交由地方审理。

赈灾大臣审赈案,巡抚衙门不准干涉。如其不然,赈灾大臣有权对地方巡抚实行弹劾。

叶子颂是早已知道自己项上的这颗人头是曾国藩担着处分的风险保留到现在的,心里已是存了老大的感激。

《曾国藩的升迁之路》第三部分(24)

叶子颂出身卑微,中举较早,因凑不齐进京的盘费,加之广东与京师又恁遥远,所以与进士无缘。后来广东闹“会匪”,朝廷号召乡绅

办团练,他也在花县练了一团人。碰巧“会匪”攻打县衙,他带人抵抗,竟获成功。于是被保举了个从四品宣抚使衔,分发山东,自此进入

仕途。叶子颂的经历和江忠源颇相近,只是不如江忠源运气好。

叶子颂被带上大堂,当中跪下。

曾国藩看那叶子颂,果然恢复得比见时还好,就开口问话:“叶明府,你抬起头来。你的案子已惊动了朝廷,本部堂和文大人就你的案

子问你一些话,你要据实回答,不得说谎。”

叶子颂跪着,恭恭敬敬地答了一声:“是,二位大人尽管问话。”

文庆小声对曾国藩道:“称呼错了,该称人犯才对。”

曾国藩点点头,开口问道:“人犯,你知道你犯的什么罪吗?”

叶子颂答道:“知道,欺君罔上,犯了死罪,子颂服罪。”

曾国藩又问:“就这些吗?”

叶子颂答:“就这些。”

文庆忽然问:“人犯,你为什么要变卖朝廷的赈粮呢?——你不知道这是百姓的救命粮吗?”

叶子颂冲口而出:“朝廷给东平县的赈粮全年才一千万斤,而我东平县的百姓却有十五万四千人,每人六十斤粮不到。三百六十五日,

让百姓如何活命啊。”

文庆追问一句:“那你把赈粮卖掉,不是更把百姓往死里逼吗?”

叶子颂回答:“子颂卖掉有数的一千万斤赈粮,却为东平县的百姓购进三万担红薯和一千万担桑叶。——这笔账,钱谷师爷记得明明白

白,请大人明察。”

曾国藩问:“人犯,你这么做,固然有你的道理。但你知道,按我大清律例,地方官员要动赈银、赈粮,是要上报布政使的,由布政使

再上报巡抚衙门,批准后,才可进行。不经批准擅动赈粮,不管什么用心,是要被杀头的,你应该明白。



叶子颂答:“子颂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厉害,但子颂给巡抚衙门连上了三道呈文,均无答复。为这事,子颂专程跑到省城面呈和中丞。但

和中丞因无先例,不敢照准。子颂被逼无奈,才决定舍弃项上的这颗人头,来保东平百姓碗里的稀粥。”

文庆问:“叶子颂,皇上已下旨将你正法,你不觉得委屈吗?”

叶子颂回答:“回大人话,子颂不觉得委屈。”双眼忽地涌出泪水,他低下头,顿了顿,才接着说:“只要东平的十五万四千七百人能

活命,子颂的这颗头掉得值!子颂已过知命之年,死而何憾!”

大堂一时沉寂,记录的文案也跟着掉了眼泪,唏嘘之声清晰可闻。

案子审不下去了,曾国藩只好让人把叶子颂重新押进大牢。

又静默了好一会儿,文庆才对曾国藩道:“涤生啊,你想没想过,像叶子颂这样的地方官,如果不是与巡抚衙门有什么过节,像和春这

样久历封疆的人,是不能下这种毒手的。你没发现吗?叶子颂被判斩刑,全是和春与巡抚衙门一手造成的。”

曾国藩想了想,叹了一口气道:“真不知像和大人这样在旗的人是怎么想的,像叶子颂这样一心为民的官员多难得呀!”

文庆道:“我敢判定,这件案子背后肯定还有隐情!——看样子得访一访。”

“是啊。”曾国藩接口道,“像这样私访的事,有一个人在这里可就好了,保证三天之内,访得明明白白,你我全不用费力。”

文庆奇怪,问:“你说的是谁呀?我怎么就想不起这么个人呢?”

曾国藩神秘地一笑,答道:“肃顺肃雨亭啊!肃侍卫要是在身边——”

“肃顺?”文庆一愣,接着道,“你不说我还真把他忘了。——他现在已是大内从三品顶戴,王府一等侍卫。看样子不久就要进入部院

,恐怕再没机会私访了!



曾国藩道:“依下官看来,这肃侍卫还真是个能办大事的人!”

文庆沉思着回答:“办大事固然能办大事,只是狠了些,只怕难得善终啊!弄不好,连郑亲王端华都要受他的牵累。”

曾国藩不愿更深地谈论朝中的是非,就没有接口,低头喝了口茶。

文庆了解曾国藩,笑了笑,说了句“咱们还是歇着罢”,就走出大堂。

曾国藩回到卧房,把李保、刘横叫到身边,悄悄道:“本部堂给二位一个差事,只许悄悄进行不可有半点张扬。——明天一早,你二人

就换上便服一个去城南,一个往城北。记住,哪儿热闹往哪儿去,偷偷地打听一下和中丞与东平县知县叶子颂有什么过节没有。本部堂推断

,像叶子颂这样得民心的官员,老百姓不可能没有谈论。——千万不准暴露身份。晚上不用回行辕,可以住到客栈或戏园子里。什么时候打

听明白了再回来,听明白了吗?”

李保和刘横对望了一眼,回答:“回大人话,卑职明白了。”

“好!”曾国藩挥了挥手,“明天就不用见我了,下去吧。”

二人退出卧房。

第二天,文庆约曾国藩去游城南的关帝庙。曾国藩怕圣旨到时无人接旨给和春留下把柄,就推托身子不爽,委婉地拒绝了。文庆实在憋

得慌,就带人独自去了关帝庙。

曾国藩这里则打发戈什哈,分头传济宁州州同洪财及汶上县现署任,着二人带赈粮发放明细案底,速来钦差行辕问话。叶子颂的事情因

无头绪,只好暂放一边。

转天傍晚,洪财及汶上县现署任来到钦差行辕。

曾国藩先让他们及随员吃了饭,便让汶上县现署任到大堂问话。

因为这是曾国藩查赈,文庆不好也不愿插手。曾国藩只好一个人问话,文案及一班差役是随时侍候的,无需细说。

接替叶子颂汶上县现署任的是山东候补道,两榜出身的山西人李延申。让候补道署知县,而且是署理从七品的小县,这又让曾国藩大惑

不解:道员是正四品衔,照常理应放知府才合适。

李延申一进大堂,先向曾国藩施礼打躬,不说职道却称下官;礼毕落座,也只坐半个屁股。

曾国藩看那李延申,五十开外年纪,穿一件破的官服,顶戴也磨得没了光泽,拖一把黄胡须,高高的个子,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这哪

有知县气派,分明是个落魄的老秀才!——寒酸得着实可怜。

曾国藩咳了一声,开始发问:“李观察,你来山东几年了?”

李延申急忙站起身,垂手回答:“下官来山东已经八年了。”

曾国藩忙摆摆手:“李观察,你不必起身答话。”

《曾国藩的升迁之路》第三部分(25)

李延申道:“下官不敢,还是站着回答的好,大人只管问话就是。”

曾国藩只好道:“李观察,本部堂还没有看到你的履历,你就简单介绍一下吧。

本部堂对你也好有个了解。”

李延申站着恭恭敬敬地回答:“下官是道光七年的进士,殿试后就被吏部分发到江宁府候补知县。在江宁十年,署过两年知县。之后又

被升调广东,署了一年州同。被吏部记了个大优,又被部院保举进京引见。引见后,赏了四品道员衔,分发到山东巡抚衙门。说出来不怕大

人笑话,下官整整在山东候补了八年,才蒙和中丞照顾,让下官去署理汶上县。下官的履历实在简单,扰大人的烦了。”

曾国藩万没想到堂堂的大清国竟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两榜出身的官员,二十年当中只做了两年知县、一年州同,还都是署理!说

出去,恐怕连皇上本人都不会相信!

一丝怜悯之情,从曾国藩的心底滋生。

曾国藩重重叹了一口气,道:“李观察,汶上县的赈粮、赈银发放明细案底,想必已经带来了吧?”

李延申答:“回大人话,六大本全带在张师爷身上。——张师爷就候在门外,大人随时可以传唤”

曾国藩道:“呈上来吧。”

李延申答应一声“是”,便转身走出去。一会儿,便拎进来一大捆账册,双手呈放到曾国藩的面前,口里说一句“请大人过目”,便退

回原处,仍旧站着。

曾国藩翻开第一册账页,见上面多了许多条条点点,而他在汶上看时却没有,显然是后加上去的。

曾国藩边看边问:“李观察,这账面上的条条点点是怎么回事啊?本部堂在汶上时是看过这簿子的,里面并不曾被画过。”

李延申答道:“回大人话,上面的条条点点是下官画上去的。下官接印的第二天,就带着师爷,按着明细上所记,一个都一个甲地核对

,发现了许多难解之迷。

下官解不开,就画了条条点点,想等核对完毕,到州上找洪大人请教。”

曾国藩问:“李观察,你不要和本部堂兜圈子,有什么话你就直说。”

李延申回答:“是,大人。下官在城关镇找到了几个人,按册页查找,该人领赈粮数与登记的是一致的,但在三丰都的十几个甲,下官

虽然看到了保长、甲长,但领的粮额和所记载的却大相径庭。——更有一桩怪事,下官一直不解,像十二甲有个徐老三,已是死去三年的人

,账册上竟也领了赈粮。”

曾国藩道:“李观察,同你去的师爷你为什么不问问呢?这些账册均由师爷一手造出,笔笔数额的来源,师爷该是最清楚不过。”

李延申回答:“大人教训的是,但原任师爷已随洪大人去了州上,现任师爷同下官一样在汶上是两眼一抹黑,他是和下官同一天到任的

。”

“哦,”曾国藩点了点头,道,“李观察,难得你这般心细!也难怪你二十年官场得不到实缺。——好!你下去吧。”

李保申急忙施礼,然后慢慢地退出去。

李延申走出去后,曾国藩这才冲门外喊一声:“传洪州驾!”

门上便一连声地呼应:“传洪州驾!”

洪财大步跨进来,见了曾国藩,仍然是谦恭地一揖到地,口称大人。礼毕,归座。

曾国藩用手指着账册道:“洪州驾,在汶上时,本部堂就对这账册有些疑惑,但正逢州驾卸任升州,而本部堂也正巧癣疾发作,所以没

有及时请教。——洪州驾,这几次的赈粮发放,你可清楚?”

洪财站起身答道:“回大人话。下官掌握全局,具体事情均由张典史和钱谷艾师爷承办。”

曾国藩问道:“张典史和艾师爷可曾随州驾前来?”

洪财答道:“回大人话。张典史已在一月前心疯病发作故去,艾师爷已于下官卸任的第二天赴奉天奔父丧去了。艾师爷走时即已对下官

言明,因年老体弱不再回来了。请大人明察。”

曾国藩冷笑一声道:“照州驾的意思来看,这死的死,走的走,本部堂对这赈粮是查不成了!”

洪财道:“下官不敢,只是查起来费些周折罢了。”

曾国藩沉吟了一下,道:“本部堂虽久历京师,但地方的事情,有些也是知道的。你先下去吧,容本部堂好好想想。你暂在行辕宽住几

日,本部堂有不明之处请教起来也方便。州里的事情州驾先缓办几天,本部堂这里发个札子替你告假。你到下处歇息去吧!”

洪财只好打躬告退。

曾国藩二次又把李延申传上来,道:“李观察,非常时期,地方父母直接关系百姓的存亡,本部堂就不留你过夜了,账册案底你先带回

去,请继续详加核对。汶上受灾较重,李观察也不能专顾了核对赈额,对百姓的出路也该想想办法才是。

——汶上十室九空,明年的春耕如何进行?——本部堂和文大人商量,想办法从别省为汶上百姓借调些红薯、桑叶,争取把流落到外省

的荒民招回来,把即将要逃荒的百姓留住。荒民外流,势必增加外省的负担。长此下去,势必形成匪多民少,那如何得了!——李观察,汶

上的百姓可就全看你了。你连夜动身回署,本部堂就不送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