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亏夏国相机敏,关口才失而复得,这些都是朱国治在背后指使的,没想到姓朱的今天竟自己送上门来,见朱国治依旧平日那副桀做不驯的样子,吴三桂不由火往上撞,道:“你不过是一个贪污小吏,本藩瞧着都是汉人的份上,素来容让你三分,你倒越发的不识抬举!” 
  “我受了什么贿?谁是贿主?贿银多少?何人为证?”朱国治身子一挺,眼也不眨地盯着吴三桂,连珠炮似地发问,“既是贪污,王爷为何不具本参劾?” 
  “我若参你,你还能站在这儿跟本藩讲话?朝廷每年拨我一千万银子,为何只给我九百万?余下的一百万何人拿去了?”吴三桂强压怒火道。 
  “这个……”朱国治一惊道:“王爷说得未免少了一点,朝廷每年实拨一二千万银子,经我手分发三藩。王爷独得九百万,真是欲壑难填!” 
  言犹未毕,一旁的胡国柱喝道:“朱国治,你不用嘴硬,你是个什么东西,素日蛮横无礼,说人话不办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无耻小人!” 
  “我怎么是小人?我可曾逆叛君父?”朱国治倏地扭睑,眼中怒火迸射。 
  吴三桂又接口说道:“你当初是怎么发迹的?不过一个五品堂官,芝麻大的前程,只因你献上一张美人图,靠拍马屁升官,本藩何曾屈枉于你!”吴三桂对这颗钉子心里盘算了好久,要在他临死前尽情羞辱一番:“我吴三桂纵不济,靠的也是血汗功劳,抬起哪只脚,也比你的脸干净些!” 
  朱国治清楚吴三桂今天恐怕就要誓师造反了。 
  他突然纵声大笑道:“天地君亲师,王尊至正,还有拍马屁一说?先帝思念董贵妃,我荐吴三门画工画贵妃像以治先帝心病,又有何过错?至于王爷的脚嘛,正应了众人的一句话:莫谓天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明是嘲讽吴三桂欲降李自成,又“冲冠为红颜”向清借兵的事。 
  吴三桂再也压不住怒火,大喝一声:“把这鞑虏的狗奴才给我拿下!” 
  站在两旁的大汉,往上一撞,不容分说即把朱国治五花大绑。 
  “朱国治,你运气不错,恰碰上本藩要杀人祭旗,起兵攻狄!”吴三桂一阵冷笑。 
  “我朱国治乃朝廷一品命官,皇上御赐紫禁城骑马,谁敢斩我!”朱国治依然不服而愤。 
  “好,本藩就让你心服旧服,做个明白鬼!”吴三桂点了点头道:“我来问你,你为何派人在本藩祭陵路上截杀于我?” 
  朱国治冷笑了一声道:“我何曾做过这等事来,王爷可有证据?”朱国治自知派出的人全已被吴三桂杀光,而且他们身上没有任何证物,因此才如此坦然。 
  “好,就算这件事与你无关,我再来问你,你因何派马强夜反虎头关,袭我宫寨,杀我军士?吴三桂向侍卫一挥手,只见侍卫从后面押上一个身着百姓服装浑身是伤的人.吴三桂指着又问:“你可曾认得此人?” 
  朱国治定睛瞧看,心里就翻了几翻,原来押上来的正是他府中的一名贴身侍卫,看罢之后把头一抬大声回道;“对,这人就是我的手下,营也是我派人劫的,只可惜没能取你的贼头。皇上以国士待我,我自以性命报之,纵死而无憾!”说罢仰面大笑。 
  “杀他祭旗!”吴三桂冷冷吩咐一句,坐回椅上。 
  三声大炮斥空而过,号角手将长长的画角高高举起,“呜呜”一阵悲鸣,空寂的峰峦回音不绝,惨淡的阳光下,冉冉升起一面明朝黄龙大旗,“皇周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十三个大字,放射出惨淡的幽光。 
  不到一刻功夫,数千名军士全都换上了白衣白甲,将发辫散了,照着先明发式挽于头顶。 
  吴三桂站在校台上,亲自检阅了三军仪仗,命侍卫将朱国治拖至旗下,这才向夏国相点头示意。 
  此时的朱国治,披头散发,早已被剥下官服,被身后的侍卫按跪在大旗之下,他仍然似哭似笑地大声吼道:“吴三桂老贼,我生不能杀你,死了也要变成厉鬼杀死你!哈哈……哈哈哈!” 
  夏国相见吴三桂令下,神色庄重地大踏步登上台阶,对行刑的刽子手大声道: 
  “开——刀——祭——旗!” 
  接着又是三声巨响,朱国治那颗血淋淋的人头便滚落在潮湿的草上地。 
  这时夏国相又复高声赞礼:“诸位将士,请静听大元帅讨清檄文!” 
  胡国柱忙清了清嗓子,双手捧着檄文登上校台,向吴三桂恭施一礼。吴三桂忙起身还了一礼站在一旁。三军将士侧耳静听,胡国柱抑扬顿挫高声读道: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名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道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陷京师,缢皇上,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欲报君仇,借清军十万,斩将入关,李贼逃遁。方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不意那多尔衮逆天背盟,乘我内虚占据北京,窃我先朝种器,变我中国冠裳。本欲反戈北逐,适值先皇太子幼孩,清军势盛,未敢轻举。故避居云贵伺机待时,今清君无道,佞臣当政,君昏臣暗,正当我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时,故率文武谋义举,推奉三太子,水陆并发。各处大明遗臣故民,共举大业。 
  吴三桂俯首听完檄文,移步过来,朝袅袅香烟后供着的“明烈皇”崇祯牌位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手捧一碗清酒,肃穆地朝天一拜,轻洒地下。这才转身又来到点将台上,大声说道:“失道寡助,得道多助!谨告三军将士:福建曹中吉、广东尚之信、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各路勤王义师已举旗起兵,同讨丑虏,不日之内将会师长江!” 
  大校场内一片欢声雷动,众将主刀枪并举,振臂高呼:“大周万岁!大元帅万岁!” 
  风暴中心就这样在中国南方席卷而起。就在吴三桂在云南砍朱治国的头祭旗,大校场内众将士刀枪并举,振臂启呼“大周万岁?大元帅万元!”的同一时刻,一连晴了数日的京城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可怕的乌云堆得密密层层,不慌不忙地推过来,又大大黑的破布从那团云的边上挂下来,大地顿时一片浊暗得如夜晚一般。 
  康熙正在殿上批阅文件,点灯也来不及就干脆放下笔,踱到殿门前看着天空出神,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天气,晴得好好的天却忽然变成这个样子。他正在对天出神之时,汤若望被大风刮得十分狼狈,满头满脑都是黄土,慌慌张张地跑进来,道: 
  “皇上,快、快准备弓箭!” 
  康熙自是一惊,他从没见过这个外国人如此惊慌的,刚想问为什么,汤若望又道: 
  “皇上。是你争疆土的时候了,你拿上弓箭,片刻便知。” 
  康熙知道这汤若望知天文晓地理的知识渊博朝中无人能及,他诀不会胡言乱语.便道: 
  “小毛子,快给朕把龙弓箭取来。” 
  已被这种天气吓得在一旁发抖的小毛子快步走过去把那雕有龙的弓与箭取过来,托在手中恭恭敬敬地递给康熙。 
  康熙取过弓拾上箭,狐疑地看着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西边的那片黑云的汤若望,汤若望对康熙说: 
  “皇上,你对吴三桂怎么处置?” 
  康熙说: 
  “我用这箭射死他。” 
  汤若望说: 
  “这就对了,等会你对吴三桂有多大恨就用多大力射这一箭。” 
  康熙仍不明白汤若望的话,但他知道汤若望这样说必有缘故,见他一脸的严肃和紧张觉得此时不便多问。 
  又过了一袋烟功夫,陡然一下,天空被一条莫测短长的火蛇划破了,这火蛇因发出使人眩的惨白的光,苍穹似乎开裂了,随即是一声可怕的,震耳欲聋的霹雳,天空碎裂了,大地在呻吟和颤抖…… 
  汤若望指着那条在西边天空不停地蹿动的火蛇对康熙说: 
  “皇上,请射那条火蛇。” 
  康熙全身顿时紧张起来,举起弓箭锋利的箭头直指天空,当那条火蛇再次出现在天空之时.他奋尽全力把手中的龙箭射出去。 
  汤若望立马跪下拜倒在地,道: 
  “皇上,天下太平!” 
  康熙看到自己所射出的箭,一到空中便化作了一条小金龙直逼那条在空中蹿动的火蛇,那火蛇慌忙窜逃,再也没在天空出现。 
  康熙此时在对跪拜在地上的汤若望道: 
  “爱卿,平身!” 
  汤若望道: 
  “谢皇上” 
  说罢,站起来。天上那浓重黑幕一般的乌云一点一点地散开,雷声仍一个一个地相互追逐,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吼叫,只是声音不停地在弱下去。 
  汤若望看着天自语自言道; 
  “果然如此,果真……” 
  康熙见乌云渐渐散开,天又重放光明,大地如常,一切依旧。康熙莫名其妙地被汤若望折腾了一番便想问个明白是何缘故。 
  “汤爱卿刚才你要我射了一箭真管用,天又重放光明,这是何原故,你慢慢给我讲来。” 
  说罢,让汤若望坐下。 
  康熙与这洋人有一段交往历程,几年前,汤若望钦天监推算日食有误,和钦天监的汉宫双方激辩。钦天监的汉宫杨光先辩不过,就找了他的茬子,上了一道奏章,说汤若望制定的那部《大清时宪历》,一共只推算了二百年,可是谁不希望自己的江山得上天眷佑,圣祚无疆,万万年。 
  汤若望只推二百年历,那是在咒大清只有二百年天下吗? 
  当时鳌拜当政,这家伙十分专横而且他篡夺皇位的野心日久,汤若望这样说就等于是在骂他,说汤若望咒诅朝廷,该当凌迟处死。 
  康熙当时甚小,但很有头脑,就问鳌拜这部《大清时宪历》是几时做的,鳌拜回奏是顺治十年做好的,当时先帝还下旨嘉奖了他并赐了他一个“通玄教师”的封号。 
  康熙对鳌拜说: 
  “我六七岁时,就已在书房里见过这部《大清时宪历》了,这部历书已做成了十年为什么当时大家不说他不对?这时候争他不过,便来翻他的老账?那可不公道呀!” 
  鳌拜听了康熙这番话想想倒也不错,便没杀这个洋传教士,将他关在牢里。鳖拜倒台后康熙便把这洋人放出了牢房,并让他去造炮。 
  汤若望见自己的老命都是康熙救的,对他感激得了不得,为康熙造了多门精良的大炮,还为康熙出了许多关于改良工农业的主意。 
  汤若望原是一传教士,知识颇渊博,更通中国的玄学,天文地理无所不通,顺治曾了他一个“通玄教师”的封号。 
  却说吴三桂把父母葬在西山龙口三年后,汤若望每次观天像,不论天晴或天阴,无论刮风或下雨,他总看到西山的上空有一片浮云,初时看这片浮云若隐若现,极不易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团云越来越大,有时并能看到一条蛇一般的东西在里面蠕动。 
  汤若望观察了这团云整整十多年,终是不解其意。最近随着吴三桂起兵造反的呼声愈高,他发现这团乌云越来越大,里面那条蛇的形状愈像一条正待长角的龙。 
  就在吴三桂在云南拿朱国治的人头开刀祭旗,建国号为大周,自封为大元帅之时.那团乌云散开来,遮住了明朗的天空,故汤若望奔进大殿进见皇上。 
  康熙听了汤若望这番原委,问道: 
  “我这一箭射出去有何应验,这乌云遮空蔽日又有何应验?” 
  汤若望道: 
  “乌云遮空蔽日吴三桂一定在云南已经起兵,至于这一箭嘛。” 
  康熙见汤若望说到这儿吞吞吐吐,说道: 
  “但说无妨!” 
  汤若望道: 
  “皇上如若是真龙天子,这一箭射出去空中那火蛇一定受伤,在西山某条溪沟内定能见到血水,如果不是真龙天子,这一箭定然伤不了此蛇。” 
  “伤不了又怎么样?”康熙问。 
  “伤不了此蛇它将乘云而飞腾即能为龙,吴三桂将领兵一路破皇上的城池,占皇上的疆土,大清江山将危矣。” 
  此时已是阳光普照,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风和日丽。 
  康熙听汤若望这么一说。全身不禁一阵冷汗,他沉吟了一下又问道: 
  “如若射中此蛇将如何?” 
  汤若望道; 
  “如若射中此蛇,无论伤于何处,它将潜回原地休养,待伤好之后再次升腾,这时皇上趁此蛇休养之时,伤他龙脉.断他气,吴三桂将兵败而死。” 
  康熙想了一遍自己当时迷迷糊糊放那一箭的前后经过,确实见到自己射出去的箭化成了一条小金龙,他想到当时自己这一箭射出去,汤若望便跪在自己面前,说“天下太平”,便问汤若望是何故。 
  汤若望说: 
  “皇上所射之箭威猛异常,非天子不能让天穹色变,依臣之见此蛇十有八九中箭潜于西山。” 
  康熙听汤若望说“此蛇十有八九中箭”,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立马命小毛子、魏东亭带御前卫士去西山察看山溪沟里是否有血水流出。 
  小毛子与魏东亭领兵而去。 
  康熙在大殿上走了两圈,回到座上又问汤若望为何断定此蛇就隐于西山,而天上就有浮云呢? 
  汤若望道: 
  “臣虽身为洋人,但对中国的地理风水玄学略通,此团云终年悬浮于西山之顶。按骨脉相传之理,我推断吴三桂的父母将葬于此地,臣数次去过西山,此真乃龙脉之地,故这蛇将隐身于此。至于为何终年浮云,按中国《葬书》论,天干地支不清,故有相克之处,不能成王便出反王……” 
  却说小毛子与魏东亭带着侍卫到了西山。 
  松柏苍翠,娇嫩的松球朵像黄澄澄的小灯笼似的闪亮。每一根松针都各自独立地闪烁着红里透蓝的色彩,鱼鳞状的绿色树干被点点阳光照耀得贝母般绚烂。松柏挺立着,枝权互相紧紧偎依在一起,浓密的枝叶织成了一把巨大的华盖;排列的树杆仿佛是一支处于戎备状态的军队,静候着冲击,救援、保卫、俘获敌人的命令。 
  小毛子和魏东亭率领军士寻遍了西山的沟沟塘塘,终于找到了一条杂草掩盖的小溪,溪水涓涓流淌鲜红鲜红,还伴有股腥臭味。 
  这如血一样的溪水一直流淌了数天才尽。 
  小毛子与魏东亭立马返回,如实禀奏了所看到的这一切。 
  康熙听后大骇,心想要不是有汤若望这个奇人在身边.江山不就丢在了我手里吗? 
  一天后,从云南火速传来消息,吴三桂果真就在那黑云遮空蔽日的同一天同一时刻,在云南砍了朱国治的头,吴三桂与广东尚之信,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举起反旗,并建立国号为大周,自封为元帅。 
  整个大清的南方江河色变,整个大清在颤抖。 
  康熙记起汤若望的话自语道:“我是真命天子,吴三桂是反王终为我擒”。康熙顿时信心百倍,他想既然有上天佑我,我一定能打败这些反贼。 
  康熙得知这些传来的消息都与汤若望所说无二,便立即传汤若望进见。 
  汤若望大步走进来,康熙迎上前去,拉着他的手,道: 
  “爱卿你快说说,吴三桂果真举兵造反,关于那龙脉的事,我们该咋办?” 
  汤若望道: 
  “吴三桂父母被李自成所杀,他就把父母密秘运往西山埋葬,无人知道他父母的所葬之处,自然不能挖坟崛墓了。”汤若望说到这儿顿了顿又遭:“现在的办法就只有镇死龙脉但北方就将不再出皇帝了。” 
  康熙道: 
  “那又该如何镇龙脉呢?” 
  汤若望道: 
  “这很容易,在龙的四腿头尾建上石塔就再也无法飞腾了。” 
  康熙道: 
  “朕让你负责此工程如何?” 
  汤若望道: 
  “臣当为皇上效力。” 
  汤若望领命而去,带了京城数位地理风水先生亲自踏了一遍西山。确定了龙脉的走向,命民工日夜赶工,军士搬砖运石,那石塔一天一天向上爬高。 
  在云南的吴三桂听到康熙正在西山山头大动土林建筑石塔,镇死他的龙脉,吴三桂目瞪口呆。整日坐卧不宁,龙脉一破,皇位就不稳了。他没想到康熙小皇帝会给他来这一着。 
  康熙破了吴三桂的龙脉的消息一传出,军心顿时涣散,这些跟着他造反的人,无非是想将来也能捞到好处,见他龙脉一破,早晚被康熙所败,自己又何必去送死呢? 
  那些还在观望中的将领,便按兵不动,原计划投靠吴三桂,此时便打消了念头。 
  开弓那有回头箭,无论成功与否也得拼死一搏了。吴三桂这时真希望有一个高人来给他指点一下迷津。 
  就在吴三桂焦头烂额对胜利的信心全失之时,刘玄初进言道: 
  “大帅,云龙山上有一世外高人,叫无名道人,何不请他指点一二。” 
  吴三桂急忙道: 
  “为何还不快快请来。” 
  刘玄初道: 
  “大师,此等高人当亲自拜访方可。” 
  吴三桂一想也觉如此,于是带上侍卫,用轿子抬了刘玄初向云龙山而去。 
  此山壁立的山峰,简直高耸到天上去了,从脚到顶,全是苍黑的岩石,有些地方非常突出,好像就要崩下一样,有些地方,山凹了进去,如同里面有很深的岩洞似的…… 
  北山山道狭窄陡峭不能乘马,又不能坐轿,全靠顺着石梯往上爬,刘玄初到山脚就走不动了,只好留下。吴三桂由侍卫陪着,军士在前开路。 
  吴三桂那里爬过山,走到半山腰就累得动不了啦,可一心想请这真人指点迷津的他,还是表现得那么虔诚,由侍卫架着他往上爬。快到山顶之时,已是傍晚时分。见路旁一人,睡在两块堆起的石头上。相距三四尺,高各一二尺。仰卧在上面。一块石头枕头,一块石头枕脚,身体僵直得像树木一样,横架在空中,看着像是一座桥,可睡得很香,鼾声如雷。 
  军士正要把这人赶开,吴三桂见此人很是奇怪,凡人那有这等本事。仔细一看看不出多大年龄,穿得破破烂烂,形容古怪,眉宇间自有一股道气。 
  吴三桂看着此人大概便是自己正要求见的人,便在旁边的石头上坐下,不许侍卫打扰。 
  这人足足睡了大半个时辰,天已完全黑了,才慢慢的醒来,睁开眼看着吴三桂道: 
  “请问你便是吴大帅?” 
  吴三桂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