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阳光大宋-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半,一半要去抵挡赵元昊,另一半就是剩下耀德到萌井、盐、洪直到牛心亭一线。到时候宋军可分两路,一路从通远、环州沿河直上。逼近萌井,牵制盐、洪二州的党项军;另一路从三川口西北直上,径取银、夏二州。此时是党项右厢神勇军最为空虚时候,精锐尽出,跟随赵元昊造反去了。腹地是茫茫沙漠,赵元昊回身困难,赵德明进退维谷,的确是一举拿下银、夏,巩固防线,回手消灭右厢神勇军的最佳时机。

现在的情形。已经同三人的预测完全吻合,当然应该果断出击。

韩琦奏本写得兴致勃勃。笔走龙蛇之际,甚至连出兵理由都替朝廷想好:就说党项人伦败坏,父子相残,身为宗主之国,真心看不下去,果断出手,要帮党项捋顺阶级关系。

怎么样,这个理由够充分了吧?

王德用和梁丰齐声夸奖小韩:“果然够充分了,堂堂正正,显得咱们师出有名极了!”

八百里加急送出,王德用整顿三军,厉兵秣马,只待朝廷一声令下,就可开打。王德用用兵谨慎,顺手修书一封永安军节度使折惟忠,通报敌情,并请严密防范金肃、河清两军。若党项右厢神勇抵抗顽强,也请施以援手,发兵狙击之。

折惟忠的回信比朝廷快多了,简单明了,只有几个字:“敢不从命,枕戈以待!”王德用心头大稳,连忙又专门布置永兴军与永安军的联络关系,来往情报传递事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谁知这风在京城里,居然刮成了旋风。

寇准接到奏本,大喜过望,马上谒见太后,谨呈作战计划,要求按原先的布置立即开战。

刘娥也激动了,自己当政这几年,守成有余,拓展不足。若能以疆土之功留于青史,岂非锦上添花?当然支持,马上传召政事堂和枢密院集体商议,并三司拿出钱来,兵部、户部负责筹备辎重粮饷,务必全力以赴打赢这场大战。

可惜,吵架了。

起居舍人、知制诰、右谏议大夫蔡齐第一个跳出来不答应。连夜上书说道:“彼酋内乱,正欲出堂堂之使,为其调停劝说,使其心归化圣道,复得和睦。至斯时方感我中国之厚待,并施予教化,彼两败俱伤之时,必定痛定思痛,涕零上国,无复重滋轻慢之心矣!是为上策。若一味穷兵,两家生灵涂炭,朝廷耗钱千万,不过几处不毛之地,于我朝能增益几何?反留趁火打劫之骂名,史笔如铁,乃知千秋之下,以遗今日之羞也!官家、太后三思。”

蔡大夫说,人家国家内乱,咱们正该派出和平使节赶去调停劝说,让他家父子重新和顺和睦起来。到那时候,自然会感激咱们大宋的仁厚,咱们再教育教育,他们会更加痛定思痛,感激涕零,就不会继续轻视慢待我们了。如果非要打,苦的是老百姓,耗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争来争去,无非弄几块盐碱地过来,又不长粮食不长金银的,拿来有个球用啊?反而叫咱们背个乘火打劫的恶名,以后历史上写了这么一段,惭愧哩!

此话一出,朝廷将近一半的文官纷纷响应,都上本劝阻太后莫要擅动刀兵,还是消停些好。咱们是历来自称仁厚的,哪能做这种落井下石的事儿呢?

寇准一看这阵势,气得不行,你们这帮书呆子臭老九,懂个屁的国家大事。党项那是人么?比他妈豺狼还不如的东西,你们要去感化他?真是抓狗屎都不知道臭!

他六十好几的人了,脾气却老而弥辣,也懒得同这帮子闲人扯淡,直接就去找鲁宗道开方子:“贯之你看着办吧,老汉我不是来和你谈打不打的问题,是谈给多少钱,啥时候打的问题。”

鲁宗道却有些退缩了,毕竟他最爱惜羽毛,日常当首相,都是下面这帮小弟抬举帮忙的,现在这么多人说打仗不好,自己就要掂量掂量。于是推脱道:“莱公稍安勿躁,如今物议纷纷,贸然出兵,胜负难料,咱们何必担此骂名?且待太后决断。”

“鲁贯之,当初说得好好的事,你怎么能说变就变?现在机会千载难逢,难道你不记得太宗、先帝几次三番被赵德明父子等折辱之耻了么?不记得咱们的土地一寸寸被占了去,现在他们都在内部称帝了,你们还要装聋作哑不成?”

鲁宗道虽然敬畏寇准,但毕竟也把首相的板凳给坐热乎了,不再像起初那么战战兢兢,被寇准抢白几句,就有些挂不住,便耍赖道:“莱公言重了,什么当初什么现在?难道本官便不是为朝廷打算么?陈年旧事,总是去提它做甚,现在赵德明对我大宋称臣,何曾有称帝之说?无非是乡野顽童,不谙礼制,或有僭越罢了。我们教化指正便可,岂能为了些许小事就大动干戈?何况朝廷有没有这笔钱还两说,要是没钱,说啥都是白搭!”

寇准看鲁宗道翻脸不认账,浑身发抖,却还真的拿他没办法。级别上人家现在还高自己半级呢,能上去咬他?一时间须发戟张,怒气冲冲就去叩阙,要面呈太后,讨个决断。

刘娥也正难过得紧,桌子上放着的可不光蔡齐的本子,还有那个老搅屎棍孙姡А⑻K虑湔碌孟蟆⒓富赝分胸┎良缍某轮粗械鹊龋龈龆际峭醮竽锏墓挪迹殖粲殖ぃ诿髁顺德聿蝗贸⒊霰�

反之,京城的武将们却是一片喊打喊杀之声,纷纷议论,朝廷早该出兵教训党项这帮兔崽子了,现在机会难得,不上去捅他娘的菊花一下子真亏得慌。尤其以撤了职的杨崇勋、石元孙等叫得最响。后来居然连折家老太太也在某些场合表态:“老太婆一个孙子已经去戍边了,若是需要,剩下两个加起来三百多斤,也可以一起交给朝廷!”

老娘们儿都说这话,可见京城乱不乱?

新贵宠臣夏竦却一直按兵不动,冷眼观察世态,暗地里同赵老八联系研究了半天,最后得出结论是:不能让太后同武将们一条心!必须给她们之间造成隔阂,这样一来,武将离心离德,对早日促使官家亲政有莫大的好处。反正西北土地放在那儿又跑不了,等将来官家屁股坐稳,再讨伐不迟。机会么,总会有的。

计较商定,夏竦便向刘娥说了两句话:“文臣劝谏出兵,非是畏战,而是为了朝局稳定。区区党项,癣疥之疾,何足挂齿?倒是武将们的情绪要注意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人在背后煽风点火,万一大队人马集结西北,忽然做起乱来,可不太好收拾!”

刘老太太冷汗淋漓,赶紧决定,暂不出兵。只是吩咐西北诸边严阵以待,以防难民逃窜夹带奸细或者忽然变为匪患侵略国土。

这个破诏书一传到永兴军,王德用目瞪口呆,如锤擂胸般地难受。韩琦更是涨得小脸通红,心里怒骂朝廷那帮蠢材!

这不等于打麻将清一色都落听了,关键时候摸了个红中起来,还有比这个更气人的吗?

只有梁丰似乎还好些,他是领教过那些狗皮膏药的,还不死心,连夜密信写罢,派人抓紧时间送回京城,直呈官家预览。

因为这时候那边两父子又对峙上了,暂时还是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势态。

梁丰心中存了万一的希望,觉得小官家这时候怎么也该出把力气了。好歹也是为他办事不是么?

他想了又想,干脆提笔又接连写了两封信,还附带自己的一封奏本。信还是寄给赵祯,奏本则是呈朝廷决断。几篇文章隔一天发一篇,呈流水状态向京城送去。

第三百六十一章 又被贬官

皇城福宁殿暖阁里,赵祯认真地看着梁丰的来信。好久没接着他的信了,有一种兴奋和喜悦交织。

信里没什么特别的言语,只不过把王德用的奏本描述,说得更详尽一些罢了。历数了石敬瑭之后,大宋开国以来所经历的各次外战之败北大概,直接点明,目前大宋无险可守,无关可扼,对党项用兵,绝非区区一城一地之争夺,而是必须要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战略上来。现在赵元昊父子既向大宋称臣,又对北辽俯首,这是首鼠两端的作法。

但是北辽此时正在国力上升阶段,战斗力又强,他们是惹不起的,党项本穷,要想过日子,咱们大宋就是他们眼中的肥肉。不吃白不吃,吃了也是白吃,白吃谁不吃?

要避免这种被动局面,尤其是万一哪天同北辽不合,难保双方不勾结起来夹击大宋,到时候左支右拙,不是难堪的问题,而是存亡的关系。

因此,为大宋基业计。还请官家果断出手。同太后备陈因果。朝廷速作决断,切莫坐失良机。

今天的当值是阎文应,他小心翼翼看着官家皱着眉头的神情,这表情最近越来越多,可见其心烦事真的不少。不知这个梁玉田又出了什么难题,让官家如此费心。

“唉!”赵祯长叹一声,望向白纸糊得厚厚的窗户。

赵祯忽然发现自己是在自言自语,不免有些萧索起来。回头看看阎文应说道:“梁丰私信给朕,痛陈厉害,要朕与太后陈说,同意出兵呢。”

短短一两年时间,阎文应已经是赵祯除了李石彬外,第二个宫里绝对信任的人,超过了张景宗。才有此一问。

阎文应细声道:“官家且仔细些,前几日与太后论此,太后不是已经有些不愉了么?奴婢斗胆进言,何必再碰这钉子呢?”

“梁丰第一次如此慎重开口求朕。岂能寒了他心?朕很对不起他,再碰钉子。也得去说说。”赵祯摇摇头,有些愧疚道。

第二日早朝,最近像火山爆发一样的寇准又出手了,抽出一本奏章道:“太后、官家,昨日接八百里加急,永兴军军巡使梁丰具本上奏,恳请朝廷发兵,阻止党项赵德明父子相残,生灵涂炭,以显上国之威,以绝池鱼之患!”

说完便递了上去。

刘娥不置可否接了本子来看。她也很为难,虽然听了夏竦的话,下诏不许永兴军出兵,但也深知这是个大好机会,白白放过十分可惜。因此对梁丰的奏本倒不是十分反感。

鲁宗道为了这事,已经基本和寇准宣布决裂,此时已再不容情,说道:“朝廷已下了决断,这个梁丰到底要做甚?这一两年来,他闹得事还不多么?为官为政,不看大局,只瞧着一隅之私放肆胡言,不堪大用!”

“鲁相高明,请问大局是什么?我西北土地每每被党项蚕食鲸吞,防线后撤有年矣,果真次次都是因为大局而退缩么?如今机会难逢,西北将士军心可用,正是一举光复旧地,重振国威之时,鲁相却一味退缩裹足,不知你的大局在哪里?”寇准冷冷道。

鲁宗道噎了一下,马上恢复正常,毕竟这主意不是他拍的板,自己的心理负担不重,反倒是太后压力山大。他心里暗暗高兴,寇准骂自己越狠,太后的面皮便会越加难看,寇老西这是在隔山打牛而不自知啊。呵呵,索性再逗逗这老家伙,让他跟太后一拍两散那就完美了。

想毕,宰相度量地笑笑道:“莱公三朝老臣,国之柱石,又为国立过大功,自然底气十足、说得有理。抑且深得军心,众望所归,文臣们不懂大局,武将们个个奋勇,要跟随莱公收复故土。如此,下官也不好多言了,且恭候佳音!”说完退到一旁,白眼看天。

拿主意,下诏书的刘娥坐在帘子后面,脸色沉了下来。看着东西两府斗嘴。听到鲁宗道说“武将奋勇”时,心情果然糟糕之极,马上联想到当年寇准挟持先帝澶渊之盟,身穿黄袍醉酒过市,军令如山无人敢违的往事。

寇准仍不自知,鄙视道:“鲁相今天说话语气如此酸溜溜地好笑煞人。既然自知不懂大局,何必多言?臣伏请太后早做决断,莫为迂见相左右,痛失良机!”

刘娥勃然大怒,心道你这是说鲁宗道还是说哀家呢?诏书是我下的,难道我便是不懂大局?正要驳斥寇准,旁边赵祯忽然开口道:“母后,儿臣有一言想说。”

刘娥被岔了一下,转头对赵祯道:“官家请言。”

“彼时内乱,机会难得,让将士们试一试恐怕也好。天与不取,反遭其咎。万一党项内乱不堪,北辽乘机南下取之。咱们岂不更陷北朝包围之中?那时恐怕我朝更危矣!”

“官家这番见识,是谁说的话?”刘娥反应极快,根本就不相信这样的见解能出自赵祯原创。

赵祯沉吟了一下,还是决定说实话:“是梁丰私信儿臣,儿臣亦以为有理。”

赵祯话才说完,立刻感到帘后两道冷冷的目光直逼过来。马上悚然反应,自己犯了大错。

刘娥此时对梁丰的反感到了极点。既然已经上了奏本,还要私下写信给官家,明显就是对掌权之人的极不信任。上次报纸风波,已经让刘娥震怒,这回又玩这种把戏,哼哼,果然是官家的好班底啊。动不动就可以写私信,这回是说边事,以前说过些什么?有没有教唆官家夺权呢?大大地可能!

想到这里,老太太进一步地引申联想,假若表面上是为了边事,或许有深层的原因吧?官家此时站出来表示对军队的支持,若真让他们打这一仗,那今后军队的立场可就明朗了,自己岂不是要被赵祯逐渐取而代之么?

赵祯沉默良久,听到帘后淡淡的声音道:“朝廷诏书已下,岂可朝令夕改?勿用议了,退朝吧。”

梁丰和赵祯这一次都过于天真了,梁丰以为如果能通过赵祯之口说出意见,刘娥再胆小也应该重视一下。所以才写信求援。却忘记自己几次三番已经触及了刘娥的底线,用这种敲边鼓的方式去劝谏,其实在对方眼里,等于就是要挟!

赵祯又太老实,以为可以乘机给梁丰加分的,话出口了才知道,其实做成了减法。

当他闷闷地回到宫里,才喘口气的功夫,阎文应匆匆跑来秘密禀报:“太后降旨,梁丰不遵朝廷诏书,罔顾大局,恣言干政,除承议郎、永兴军军巡使职,改奉议郎、永兴军团练副使。已交政事堂背书用印,吏部发公文了。”降了梁丰一级,实职变成了从八品。

赵祯忽然站起,心中大急。就为了自己一句话么?二话不说,拔腿就朝慈宁殿走去,要找大娘娘讨个说法。

阎文应赶紧上前跪下阻拦道:“官家哪里去?”

“朕找大娘娘,不准便罢了,何必拿梁丰撒气?”语气中满是委屈和愤怒。

“官家息怒三思,这么做恐怕是火上浇油,去不得啊!”

“为何去不得?话是朕说的,大娘娘训朕好了,干梁丰何事?他为了朕好,反而受此委屈,朕再不去说话,对得起他么?!”

“官家固然对梁探花眷宠,可真要去了,太后岂不更加恼怒梁探花?那时就更对不起他了!”阎文应急道。

赵祯的脚步顿住,胸中一股愤怒和无力,发愣半晌,转身慢慢回了暖阁,终于忍耐不住,咣当一声,踢翻了一座香炉。

消息传到延州,领了旨的梁丰站在德胜楼头,凭栏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心里从没有过的愤怒和失望。他不是为了自己被降职,而是从心底里切齿这个北宋朝廷的无能与懦弱。自己好容易一番心血换来的大好时机,就如此被那些无知无能的文臣们白白浪费掉。

此时兴州赵德明已经非常吃紧,赵元昊步步紧逼,如果没有意外,攻下兴州打进皇宫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党项有消息传来,赵德明的老二和老三成遇和成嵬分别调集自己所掌的甘肃军和保泰军阻击赵元昊,已经被杀得大败。现在赵元昊的实力大大强过了父亲赵德明。

梁丰手里紧紧握着酒杯,口里喃喃说道:“赵元昊,赵元昊!嘿嘿,真的天要成全你么?”

雪里梅款款走过去,将他手里的酒杯接过道:“已经冷了,带我重新给你温一下。”

梁丰恍如未闻,转头看着雪里梅道:“要是你,你会怎么做?”

“哼,怎么做?撒泼打滚,闹得满世界都知道他们理亏,成不了事,也要出一口恶气。一个破官儿罢了,不当便不当,没得受这股子鸟气!”雪里梅不屑地道。大宋不杀文官,顶多就是罢官夺职,犯了重罪才流放。是以这娘们儿底气颇足。

梁丰眼睛一亮,真的,老子怎么没想到呢。

二话不说,连篇累牍一封长信发到了封丘和尚仲殊的手里,末尾恶狠狠道:“发,拼着这次报纸被查禁,老子丢官流放,也要发!”

第三百六十二章 文官武斗

政治核心的争论被梁丰主导的《汴水闻见》一脚踢爆,给大宋乃至辽国都带来了强烈的震动。首先是一向以爱好和平提倡经济发展的耶律隆绪处于很被动的地位,辽国的内部因为大宋的反应而展开了激烈争论,一贯以软弱面貌呈现的南人,都有声音出现企图染指党项的巨大利益了,咱们兵强马壮的大辽还有理由坐视不理吗?

以契丹现在的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确没必要再跟大宋玩儿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游戏。等南人打下党项自己再出手?笑话,那跟自己先下手拿下党项的难度有和区别?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更何况,同南人讲道理,历来是大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如果让南朝占了先机取下党项,自己再去抢的话,这群聒噪的乌鸦必然会组团过来骂街,虽然癞蛤蟆上脚背,虽然不咬人,可那膈应的滋味还真心不好受!

尤其是以耶律宏为代表的宗亲鹰派,根本就不论什么政治影响,只知道拿下党项,让南朝处于大辽的包围圈之内,这里面的长远政治利益不用说了,光经济前景就足矣使大多数人垂涎三尺。从今以后,大辽就会又多出大片广袤而水草丰美的牧马之地,党项的青盐足矣解决大辽所需,不用再靠对南朝那点点的敲诈勒索和榷市的交易获得,得节省多少银子倒流回南朝?

最有利的就是南朝辛辛苦苦缔结的澶渊之盟,到时便成了一张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当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陡然摆开比以前多出一倍的阵线来面对一个软弱的经济帝国时,契约还有用么?就算老子不动手。就这么冷冷地看着你。你也得乖乖让出利益来供大爷挥霍!

耶律隆绪心动了。但以他稳妥的稳健性性格,还是决定模仿一下南朝文化,来个先礼后兵,师出有名。于是降诏大夏国,父子相残,实乃宗主国之所不能无视。要么你们放下刀兵和解,要么大辽来帮你们调解嫌隙。

诏书一下完,不等党项回音。大辽立刻沿途集结大军,分别从中京道、北京、西京、内州一路征调,组织了号称二十万大军陈兵三角川一带。

总算人家人性化,没顺着辽宋边界递进,可也把大宋边防吓了个半死,沿途从河间府到太原府一线,全像只受了惊吓的猫,浑身的毛倒竖起来,弓着背,瞪眼等着北辽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