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启-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要建几座高炉,什么规格?”于乐问,他本就是赶企业出身的,对这很有兴趣。

“高炉高炉,不高怎么行?”黄昏笑道:“直径十五米,高三十米。”

“这么高!”众人都吸了一口冷气。

“你们不要闹,听我说明一下。”黄昏下来之后查阅了很多水泥资料,又实地去了几家水泥厂考察过,他说:“生料库三座,规格同高炉;熟料库三座,规格同前;成品库三座,以上。货站台一座,长五十米。我们要一比一复制一座水泥厂出来。”

“老天!”众人都惊叫起来,如果黄昏这么弄不花上一千多万才怪,再填上两千万可以新建一座水泥厂了。

“黄先生,这个投资是不是大了点,也没必要。”于乐小心地提出疑问,“要不,顺便对付一下好了。”

“不行,我需要的是真实。”黄昏立即否决,转头对于乐说:“工程你来筹建,一个月搞定。你是干企业的,是内行,你来弄。弄好我发两万红包给你。”

“一个月是不是有点紧。”

“就一个月。对了,你们的附属设施就不要弄了,只垒一个外形出来。时间应该够用。施工方面的人员你来定。”

“恩。”于乐点头,“如果那样,没问题的,交给我。”

    第五卷 新一年

第五十四章 水泥,水泥

有钱好办事。

不几天,大批工程机械开进红光电子厂家属区,开始建设那一条所谓的水泥生产线。工程地址选择在家属区体育场。这是一片很空旷的地域,又两个篮球场和一大片绿化带组成,大约有二十来亩土地。刚好将这条空壳子水泥线装下去。

未来半年之内,这里将是《南京,1937》的主拍摄现场。

地方不错,周围是一大片古旧的职工宿舍,有着浓烈的旧社会建筑风格。在此前,黄昏等人查阅过大量的老南京照片,觉得这一片风景简直就是穿越时空被人直接搬迁到新时代来,不禁让黄昏大感欣慰。唯一不满的地方是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电线和天线,需要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倍加小心。否则,一个不小心,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中国移动或者中国联通的地面基站,那个笑话就闹大了。黄昏还记得当初去看美国电影《特洛伊》时,在古希腊背景的城市中看到电线杆子时的心情,感觉像是吞下一个大苍蝇一般,恶心无比。自然,那部电影无论如何是看不下去了。

红光电子公司的工人失业日久,见工地开工,便自动请缨,来建筑队打工。薪水不错,大家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当初,扬子集团购买整个红光电子公司时,本来整备整体买入的。但一想,像这么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厂,不良资产不少,如果为了这么一块地皮背上沉重的负担,得不偿失。杨之远购买红光电子的条件是红光电子遗留下的剥离债权债务。双方经过协商,家属区的土地就不列入购买清单之中,由市政府国资办统一调配。也就是说,家属区不列入扬子集团土地开发范围之内,工人在短期之内还不用被迁走。

因为杨之远的目的不过是想在红光的厂区地皮上搞房地产开发,所以一直想动手拆掉厂房。但这么一来,工人们就得直接面对失业的命运。因此,双方一直对峙,扬子集团的那个项目也就开展不下去,摆在那里。

黄昏的高炉一开始建设,扬子集团有点慌神。他们本来打算在附近搞一个高尚住宅区的,如果黄昏的行动付诸实现,万丈高炉平地起,就算住宅区建成,住户推开窗户一看,一派工业革命的迹象,不投诉才怪。

想到这里,黄昏心中就是一阵暗笑。

据说,扬子集团最近派出人数众多的游说团去政府部门活动,要求政府部门出面制止水泥高炉的建设。不过,因为区光的关系,政府也不好说什么,敌对双方都是惹不起的角色。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保持缄默是最佳选择。再说了,黄昏也不是要在上海市区建水泥厂这种高污染的企业,他还没有这个胆子。

不过是搭建一个摄影场而已,早就向相关单位报备。现在就算黄昏要在上海市区垒一座自由女神像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反正他说过,只待电影拍摄完毕就拆除。当然,电影什么时候杀青就见仁见智了,据说,有部逆天电影的拍摄时间拖了将近五年。

扬子集团和黄昏文化积怨由来已久,迟早有一次大的冲突。双方都在积蓄能量寻找对手的弱点。

不管怎么说,高炉顺利地打下了地基。

因为仅仅是做一个背景,工程也有点水。为了赶工期,地基挖的也浅。大坑之中用钢筋编成框架,倒上混凝土就OK啦。唯一麻烦的是,上海市区不允许开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需要在郊区的搅拌站做好,用卡车一车车运过来,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的投资。

黄昏感觉自己现在简直是在拿着钱在烧着玩,而且,随着火势,钱也烧得越来越快。

一星期过去了,整个地基都弄好。因为使用的是早强水泥,地基干得也快,不等基础弄牢固,黄昏命令,“在此基础上,开始往上给我码主体建筑。”

“好像不是很安全吧?”于乐提出自己的疑问。

“不用管,只管去弄,只要不坍塌就可以了。将来拆除的时候也可少些麻烦。”

“好吧,你是老板,你说了算。”

工程人员都没有办法,还真没有见过这么搞建筑地。不过,这种速度还真让人兴奋啊!

这一段时间,黄昏恶补了一阵水泥生产的基本知识,大开了眼睛。这种泥巴一样的粉末看起来很普通,但真要烧制出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先要将石灰石和无烟煤破碎,然后用大磨研磨成百分之十二以下的粉末,这种粉末用行业内术语来讲就叫着“生料”,然后和上百分之十三以下的水分,搓成小药丸的模样,放入高炉之中煅烧。

当高炉温度达到摄氏九百度的时候,小丸子便被烧成半液体状的物体,里面的煤炭被完全烧尽。石灰石中的钙质也完全被激活出来,形成部分游离形态的钙,这样一来,水泥的强度就能得到基本的保证。

待到丸子成半流体状态后,高炉窑温慢慢冷却到八百度以下,那些丸子都开始凝结成形。这一烧结过程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水泥的质量。煅烧之后的小丸子就是所谓的“熟料”了。

熟料冷切之后再次进入磨子,加入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铁粉和石膏,研磨成细度为百分之三以下的粉末,这就是真正的水泥了。

整个工艺流程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是十分复杂。

想起以前看过的架空历史小说,那些普通人一个穿越,来到古代,什么都不懂就敢烧水泥烧玻璃,大发横财,想想就让人发笑。黄昏也算是懂得怎么烧水泥了,但现在真要他穿越到古代去烧水泥,他还是没有信心的。光窑子里的耐火砖就弄不出来,更不要说控制温度和水泥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了。

所以,架空书中的那些王八之气浓烈的大能主角超越时代的设想和举动根本就没有实现可能。

本故事纯粹虚构,如有雷同,纯属鬼扯。

黄昏现在搭建的水泥厂外壳简直就是在愚弄内行人的智商,不过速度倒是蛮快,很快地,主体建筑就平地而起,并且以肉眼能够看到的速度往天空伸展着雄姿。

这情形看起来很让人愉快。

黄昏现在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穿越之后的大能者,一种虚幻的成就感充斥心臆。

    第五卷 新一年

第五十五章 故事开始

1937年冬天,当他和妻子一起从美国回到父辈口中的故乡时,已经是初冬,下了第一场雪。他没有想到,江南的冬天也会这么冷,那种无孔不入的寒气顺着裤管往上延伸,直到将你冻僵。

同样的雪他在纽约法拉盛看过,在伊利诺依看过,在盐湖城看过。但他无法想像,雪也可以下得如此凄苦。坐在江轮上,放眼过去,天地之间只有黑白两色。除了风声和江流声,天地之间一片静默。

沉重地推开工厂的大门,雪开始下得密集。看不到一个人。工厂已经停工将近半年,连连大战,空前灾荒,让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限于停滞。

若不是低廉得让人无法想像的价格,他根本不会想到在有生之年会回到传说中的故乡。

他叫黄昏,一个华乐街的有识中产阶级。带着几辈人在异国他乡奋斗而来的财产,怀着一个发财梦,他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南京,开始新的人生。

新的开始并不一定会有圆满的结局。

他们都没有预料到,1937年的冬天是如此的冷,如此的长。

……

“摄影师,推一个广角镜头出来。对,大画面,要弄出航拍效果。”黄昏大叫,指挥着摄影师:“扫个半圆,全景式地拍出那种灰暗的效果。”

“啊欠!”黄昏鼻孔发痒。天气很热。为了弄出下雪的效果,鼓风机开到最大,将无数的白色绒毛吹上天空制造着雪景。

“热死了。脸上的化妆都被汗水冲掉了。”王茹穿着一件上世纪初期的西式礼服,又大又厚,热得浑身是汗。

新片在秋天正式开机,秋老虎厉害,热得让人发狂。站在报影车吊臂上地摄影师更是脱得只剩下一条三角裤。

上午的时候还好,黄昏和王茹拍了一组在江轮上的镜头。长江上风很大吹得人十分舒服。到下午回到工厂拍摄地时候就让人无法忍受了。只觉得浑身都像是安装了水龙头。汗水不停地往外喷。

拍了夫妻二人进厂的场景之后,黄昏立即以不逊色于消防队员的速度开始扒下自己身上的礼服。索性也和所有男性剧组成员一样,赤条条只剩下一块遮羞布。

可以骄傲地说,黄昏的身材不错,浑身肌肉。脂肪含量百分之十以下。简直可以媲美美术馆作品里的人体模特。

开机时,红光电子厂的家属们都来观战。见到黄昏地身体都议论起来,“这孩子长得真是结实。”

“是啊,是啊,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的。”

“你这不是废话吗?”

“你看那腿,田鸡似地,好粗,踢足球的吧?”

“……”

剧组人员面面相觑,都嘴角含笑。

黄昏干脆让摄影师现场给自己拍了一组写真,如果这部片子红了,自己出本写真集,不定很赚的。

“王茹。来来来,一起拍。”黄昏去拉王茹。

王茹“啊!”的一声,连忙跑开,又弄出一身臭汗。对今天地毒日头,她是烦透了。

用黑白胶片拍摄电影,那是五十多年前的手段。现在拍电影的唯恐自己拍摄的画面不够绚烂不够华丽,唯恐色彩不够丰富。黄昏也曾经看过不少所谓的大片,感觉有些导演地思路出了问题,仅仅满足于用画面糊弄观众,而不是想办法去弄好故事。舍本逐末,过尤不级。按照黄昏的说法,“这种大片就是在强奸观众的眼睛。”观众一进电影院,就完全被那种铺天盖地的色彩给淹没掉,完全没有自主思考的余地。

其实,这种电影只要钱足够多,任何人都能弄出来。反倒是黄昏现在所拍摄的《南京,1937》很是考量剧本和导演以及演员的功力。摄影师的能力大小反倒不是那么重本。

“放心地搞,听我地指挥。”黄昏这么对摄影师说:“不要怕弄不好,大不了拍成纪录片的风格。你不用考虑技巧上的东西,那些东西没用。对这部电影也不起什么作用。我的设想是,静态画面要多过动态画面。”

“镜头不要集中在演员身上,演员不重要,在大历史背景下,个人是可以忽略的。”

“打开摄像机,将它摆放在那里就可以了。剩下的工作我们会做好。”

“将人物往后推,推到看不见的程度。”

“将背景和氛围拉到观众面前,让那种沉重排山倒海而来。压迫他们,窒息他们。”

“不不不,不需要感动观众。不需要的。对于看不懂我电影的观众,我鄙视。”

“好了,我累了……时间停止。”

如此种种,简直可以编辑一本《黄氏语录大全》。不过,黄昏不想这么做。历史是不能亵渎的。

……

他们开始招收工人。

电影画面上,白色开始增加,天空开始变得明亮。新的人生开始了。

低廉的人工,巨大的市场让华侨黄昏惊喜莫名。

“会发财的。”看着排队前来应聘的工人,隔着玻璃窗户,他手中拿着一只粗大的雪茄,用打火机打着火。

特写镜头:拿打火机的手微微颤抖,夹雪茄的左手无名指上,一只硕大的钻石戒子不停晃动,逐渐占据整个画面。

王茹走进办公室,从后面抱住黄昏,用非常非常土气的美国英语喃喃自语:“亲爱的,我很不安。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啊?”

“会的,一定会。”黄昏回头吻了吻自己的妻子,轻轻说:“看看外面,这么多人眼睛里的渴望。是一个伟大的,热爱生活的民族。上帝说,都要幸福,所有的人都要进入天堂。”

二次大战开始前的那一面段时期正是美国经济大腾飞的时代,仿佛只要一弯腰,地上就会有黄金在闪光。

自信满满的中产阶级一直都在乐观地信奉一个朴素的真理,“只要你努力,生活就会回报你甘美的果实。”

1937年初冬……还是有着一丝温暖的。

他们都相信。

    第五卷 新一年

第五十六章 《情人》出版

“多少?”

“二千一。”电话那头柳青青老师声音激动。

“才这么点?好像我还从来没有拿到多这么低的稿费。”黄昏很郁闷。

“给我你的银行卡好,开户行地址。”柳老师声音洪亮,“黄昏,你应该明白一点,你那篇东西才三万多字,已经千字八十块了,而且上的是一流刊物,这是一种荣誉。”

“知道知道,我只是在郁闷。如果我真的靠稿费过日子,这半年已经足够拖杀掉我这个天才了。”

拖欠两月,《收获》那边的稿费终于支付到黄昏手里。当时,黄昏还很自信,自己那篇《情人》一出就会名利双收,引起巨大轰动。然后,新一代的文学大师就破茧而出。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黄昏大师,呵呵,很动听的名字啊!

可是,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结果。

太让人生气了。

最让黄昏气愤的是,预先设定好的出版路径也出了点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那边本来已经答应出版《情人》的单行本,责任编辑对这本书也赞誉有加。不过,现在一上杂志,反响平平,心中便开始忐忑。他们虽然是一家纯文学出版社,也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出这种书,不赔死才怪?

想到这里,黄昏气就不打一处出来。他禁不住呵斥柳青青。“你是怎么做事的,有你这么做事的吗?”

虽然柳老师是自己名义上的老师,可他拿了自己的钱,二人的人际交往就有了一种质的变化,变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不知觉中,黄昏的语气开始硬起来。

“我们一起见一见编辑好不好?”柳青青哀求黄昏。他最近日子过得不错,手头除了黄昏给的大笔活动经费,每个月还在黄昏文化领一笔数目不菲的工资。他这个大亨学生非常有钱,也非常大方,但对人有的时候刻薄了点。不到万不得已,他还不想放弃这种生活方式。现在真要让他回到以前那种案犊劳形般的编辑生涯之中,还真不适应。

“有必要吗?”

“有有,编辑说要做一点修改,小小的一点修改。”柳青青老师开始有点不自然。

“我那东西还需要修改吗?”

虽然隔着电话,老柳似乎还是能够看到黄昏的白眼,他连忙回答说:“见见又何妨。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多认识下也好。”

“行,你来安排。”黄昏终于答应。

放下手中的工作,黄昏买了两张当日返程的机票,和柳青青老师一起飞到北京,在一间堆满书籍的办公室见到了自己的责任编辑,一个面色苍白的带着文学气质的中年人。

“你这个东西需要大修。”编辑拿着黄昏的稿子轻佻地晃动。

看着他一脸的无所谓,黄昏心中就来气,本来还打算敬上一支香烟的,想了想,还是算了,话也懒得说一句。

柳青青有点尴尬,问:“不知道要怎么修改,什么地方还需要完善?”

“柳老师,你是前辈,我就不玩虚的。”编辑淡淡地说:“这种东西,说他是黄金他就是黄金,说他是大便也可以。一句话,文字优美,结构混乱,故事晦涩。不要说普通读者,就连我这个专业人士也是看了三天,下了很大决心才读完的。出版之后的前景不妙啊。要做大修改。”

沉默许久的黄昏突然说话:“请问,要做什么样的修改?”

编辑坐直身体,他看了看,歪歪斜斜靠着椅子的黄昏,心中非常不爽,做编辑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过这么NB的作者。平时,不管怎么大牌的作家见了自己都会恭恭敬敬地喊一声“老师”。看黄昏今天的模样,大概是没有这个想法吧。若不是看在柳青青的面子上,自己早将他赶出门去。

编辑喝了一口茶,说:“你先将故事于故事之间的先后关系理一下,一件事一件事地连接。不要东写一点,西挖一瓢。读者看你的书不是来找罪受的。然后,文字也要做大修,不要再玩文字上的花样。简单地写,将故事说清楚就可以了。优美、优雅没有用处的。实际上,你可能不知道,做编辑这么多年,我下班之后就不会看纯文学方面的东西,相反,像什么《知音》,《读者》到是经常阅读。很轻松,很舒服。”

黄昏有点发怒,心道,如果真那么写我还来找你个屁。通俗文学,老子可是那方面的王者,随便出版一本武侠小说,销量都上百万。

便有点不耐烦,说:“你的意思是像《故事会》那么写了?”

编辑点点头,回答:“是啊,那么写才有销量。”

黄昏哈哈一笑,心道,原来这个编辑也是一个大俗人,这个出版社也是奔钱去的,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看来,是离去的时刻:“那么,文学呢,你是怎么看的?”他站起身来,“对不起,打搅你了。”回头对柳青青道:“柳老,我们回上海。”

对于黄昏的无礼,编辑也发怒了,讥俏道:“文学,文学就是个屁。你还年轻,等你混到六十岁,在圈子里站稳了脚步再说吧!实话对你说,这个圈子是很排外的,你一个外人,不要以为有老柳帮忙就回一帆风顺。”

不知怎么的,编辑看黄昏非常不顺眼。看着黄昏和柳青青离去的背影,他嘴角挂着讽刺的笑容,想在文学界混出点名堂,看运气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