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下不知道怎么形容,只能够说军户和乞丐差不多了,吃不饱穿不暖,养不活家人,女人嫁给军户,那是倒了八辈子霉,军士没有办法,偷东西,买兵器,这还不说,就是军饷都拿不到手,属下以前所在的卫所,兄弟们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拿到军饷,都要活不下去了,差点就要造反了,属下看到最为痛心的事情,就是一些兄弟实在没有办法了,卖儿卖女,甚至连婆娘都要卖出去。。。”
杨贺有些说不下去了。
郑勋睿微微摇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原来实际情况真的这样严重,难怪有那么多的军士哗变,这样的情况不解决,大明垮掉是很快的事情,神仙都救不了。
“军士的军饷是多少。”
“能有多少啊,普通军士,每月一两二钱银子,米价早就涨上去了,这点军饷,买米都不够,更不要说买盐了,就这点军饷,还要拖欠和克扣,这样下去,谁能够活得下去。”
一两二钱银子,按照市驰格,能够买四斛米,也就是八十斤大米,****一两二钱食盐,这点银子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这可真的是要逼死人了。
大明维持军队的主要开销,来自于屯田制,也就是朝廷给地方驻军****耕地,让军户耕种,收成的绝大部分都拿来养活军人,留下一部分给军户维持生活,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军户耕种土地,收成的百分之七十五都要上缴,而且上缴的数目是固定的,不管当年是不是受灾了,是不是颗粒无收了,粮食都是必须上缴的,有些军户遭受灾害之后,无法上缴粮食,只能够卖掉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足银两,抵作上缴的粮食,而且军队对军户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不能够上缴粮食,遭受的是最为严厉的惩罚。
军队之中的武将,只要是能够掌控权力的,几乎个个都是贪墨的,他们无情的盘剥军士,对下克扣军饷,对上谎报军士数额,套取军饷,截取到的银子全部都归自己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大量的兼并土地,将朝廷划拨的耕地据为己有,根本不管军户和军士的死活,这些军官,甚至将军队也视作自身所有,专门培养数量不少的亲兵,护卫自身的安全,这些亲兵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有着一定的战斗力。
这完全是逼着军户造反。
郑勋睿有些失神,慢慢走着,好半天没有开口说话。
杨贺的脸色很不好,说到军户的遭遇,他心如刀割,可惜他无力改变如此的状况,他也不相信郑勋睿能够改变这样的情形,朝廷又不是不知道,南方稳定了几百年的时间,没有出现什么战事,朝廷早就无所谓了。
“杨贺,辽东的战事,你知道一些吗。”
“知道一些,朝廷对辽东的军士还是不错的,听说辽东的关宁铁骑都是配备的蒙古马,这样的情形,南京京营都做不到。”
郑勋睿有些无语,信息闭塞到如此的程度,这是大明的悲哀,崇祯元年的时候,宁远兵变,就是因为朝廷拖欠了四个月的军饷,巡抚毕自肃****身亡,蓟门驻军也因为拖欠军饷的事情,发生了哗变,要知道宁远驻军和蓟门驻军,是直接面对后金军士的,他们的军饷都不能够保证,何况南方卫所军士的军饷。
至于说朝廷引以为傲的关宁铁骑,不要两年时间,也将灰飞烟灭,明末三大军的其余两支军队,孙传庭领导的秦兵,卢象升领导的天雄军,天雄军刚刚开始组建,秦兵尚未出现,可惜两支军队维持的时间也不长,最终被后金军队和农民起义军所剿灭。
郑勋睿明白了,依照大明如今的体制,想着改造某支军队,可能性不是很大,唯有另起炉灶,重新打造一支军队,就如同秦兵一样,那样才有可能缔造出来百战百胜的军队。
继续交谈没有多大的意义,体力消耗过度,郑勋睿也感觉到疲惫,他慢慢朝着客栈的方向走去,低头沉思。
杨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拒说他没有多少的学识,是军户出身,可是他能够感觉到郑勋睿的真诚,感觉到郑勋睿是真正关心那些军户的,若是军队之中有这样的将帅,那将是军户的福气。
可惜这一天还很遥远,再说郑勋睿也许是过于的年轻了,激昂之下,想问题太简单,以为仅仅解决了军饷就能够化解所有矛盾,殊不知要维持军队的强悍,不仅仅需要银子,还要有非同一般的气魄,更是要爱兵
如子,军士悍不畏死,军队才有可能强悍。
。
第四十二章 天堂苏杭()
(求收藏,求点击,,求读者大大的鼓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是唐朝时候就流传开的,也就是说苏州和杭州代表了江南的美丽和富庶,让郑勋睿印象更加深刻的地方,那就是苏州出的人才特别多,卢象升、周延儒、钱谦益、陈于廷、陈于泰、吴伟业、陈维嵩、严绳孙、张溥、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吴昌时等等,这些都是明朝末年出现的人才,大名鼎鼎,其中有江左三大家、阳羡词派的领袖、云门十子等等,而且在朝廷之中的人也是不少的,作为其中优秀代表的卢象升,更是亲手创建了明末三大军之一的天雄军。
小小的一个苏州,就出现了这么多的人才,可谓是人杰地灵之地。
进入苏州府城的时候,郑勋睿内心是带着好奇和崇敬的,拒说前世去过苏州好多次,可如今苏州在大明的地位,与后世的苏州市是完全不一样的。
扑面而来的热闹景象,给郑勋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商铺,富丽堂皇的酒楼,干净整洁的大街,伴随还有小桥流水的江南独特氛围,这一切都让人想起那首江南好的诗词。
苏州其实是遭遇过重创的,特别是在明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迁怒于张士诚,迁怒于苏州的百姓支持和拥护张士诚,所以给苏州一带定下了非常重的赋税,这里的百姓无法承受,人口出逃,土地抛荒严重,导致了苏州的凋零和衰落,建文帝的时候,发现了苏州的衰败,略微减轻了苏州的负担,之后苏州出现了一个大人才姚广孝,这人是明成祖朱棣最为信任的谋士,后来出任国师,他为苏州真正减轻了负担,为苏州的再次繁荣奠定了基础。
苏州人性格平和,不喜欢争斗,习惯谢即安,逆来顺受,和北方人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形延续到几百年之后,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的富足,也许是因为对生活的认识不同,导致了这样的风气。
此外就是这里的学风很盛,著名的东林书院,就诞生在苏州府所辖的无锡境内。
东林书院在明末的影响非常之大,拒魏忠贤曾经在天启年间下令捣毁了东林书院,可魏忠贤被斩杀之后,东林书院再次兴盛起来,在苏州府城直接设立了分院,慕名攀附的读书人数不胜数,导致了东林书院的再次兴盛。
因为东林书院的兴盛,伴随出现的就是东林党。
历史上对东林党的评价莫衷一是,有赞誉的,有痛斥的,也有站在中间立场的。
来到了苏州,郑勋睿很清楚,他恐怕要直接面对东林书院,亦或是东林党了。
杨廷枢对苏州是异常熟悉的,毕竟是苏州吴县人,又在苏州的府学读书一年多时间,所以进入苏州府城的时候,表现的很是平静,一路上,他不断的为郑勋睿解说,包括苏州城的东直大街为府衙所在地,诸多的士绅富户也是居住在东直大街的,东林书院的分院,同样在东直大街,南直大街为酒楼、茶楼、客栈和**聚集的地方,这里还有苏州所特有的弹词,外地人来到苏州,往往是听不懂的,此外就是城南胡同了,居住着苏州的老百姓。
苏州最为外人称道的,就是丝绸织锦业,曾经因为官府直接把持丝绸织锦业,让苏州的商贾忍受不住,还出现了造反的情形,也是因为丝绸织锦业,让苏州出现了不少的大商贾,这些商贾在赚取银子之后,深感权势地位之重要,故而大力推进家族和苏州的教育事业,期望朝廷之中能够出现他们的代言人。
这大概也是苏州人才辈出的一个原因吧。
后来的东林党,之所以汇集了江南士大夫,以及商贾,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商贾的大力支持,壮大之后的东林党自然成为了商贾的代言人,东林党人提议减少甚至免去商业赋税、增加农业赋税,导致大明朝廷赋税骤然减少、农民不堪重负造反,可以说在大明灭亡的事情上面,东林党是有重大责任的。
白天的南直大街,同样是热闹的,不过和夜间的南直大街比较,还是有着一些差距的,外来的客人几乎都是在南直大街找寻酒楼客栈。
杨廷枢带着众人,直接来到了太白酒楼。
太白酒楼是苏州名气很大的酒楼,既有吃饭喝酒的地方,也有住宿的地方,颇似后世的宾馆,依照杨廷枢和郑勋睿两人的身份,勉强可以到官驿去住宿,特别是杨廷枢的身份特殊了,不过两人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不缺银子,不需要去占那样的便宜。
**的歇息,众人的身体基本都恢复了
,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神态颇为悠闲。。
所有人之中,最为辛苦的其实是郑锦宏和杨忠两人,两人的神色略微紧张。
郑锦宏的身上带着一百两黄金,此外还有一些碎银子,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黄金白银的他,自然是非常紧张的,也是不敢有任何疏忽的,前往苏州的路上,他一直都是非常警惕的,黄金白银被裹在腰带里面,贴身系着,外面再穿上衣服,怀里留下的就是一些碎银子。
杨忠的身上自然也是有银子的,出门毕竟需要开销,再说杨廷枢的身份也不一样了,至于说有多少的银子,外人就不知道了。
一路上的开销不是很大,但完全都是郑勋睿负责的,杨廷枢也没有拒绝,因为抵达苏州府之后,绝大部分的开销肯定是杨廷枢负责,两人对此是心照不宣的。
两人对钱财看的都不是很重,特别是这些小的开销方面。
骑着阿拉伯马和乌珠穆沁马,不想被注意都是很难的,毕竟如此的骏马,在苏州也不是很常见,能够骑着这样的骏马,非富即贵,所以在南直大街的时候,周遭的很多人都是纷纷避让的,他们可不愿意和这些人发生冲撞自找麻烦。
大明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格,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百姓,出门都是需要官府开出的路引,若是没有路引,很有可能被官府直接缉拿,更不要说进入到城池之中,杨廷枢手里所持的路引,是南京兵部直接开出来的,这样的路引,在南直隶就是特别通行证,无人敢于招惹。
拒南直隶普遍有着表面上的富庶,可是进入每一个城池,守卫城门的兵豆是要收取钱财的,一个到两个铜钱不等,这也是兵丁的主要收入之一,不过杨廷枢等人进入到苏州府城的时候,兵儿本不敢收取任何的费用,且不说众人的气度不凡,胯下的骏马不是寻常百姓能够拥有的,就说南京兵部开出来的路引,也让他们畏惧。
太白酒楼的规模很大,分为前后两个院子,前院子主要是经营酒楼的生意,后院子是专门用来住宿的,前后两栋楼相聚有几十米,中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庭院,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蕴含了江南的氛围。
来到太白酒楼的门口,眼尖的伙计早就上千来招呼了,嘴里说着带着地方口音的官话,热情的招呼众人进入酒楼之中,知道几个人确定在太白酒楼住宿,而且时间可能不短的时候,一面高声吆喝,一面大声的告知了酒楼的掌柜。
坐在柜台里面的掌柜,听到伙计的喊声之后,立马出来了。
掌柜是见过世面的,不说其他的,就是五人骑乘的骏马,价格就非同一般了,这样的人住宿到酒楼,求之不得。
伙计牵着骏马朝着侧面的马棚而去,杨廷枢顺手拿出一块碎银子,递给了伙计,要求伙计好好招呼骏马,必须要喂食燕麦和黄豆等等精饲料,不要喂食草料,所有的开销,最后都是一起来计算的。
伙计面带笑容答应下来,小心的牵着马朝着马棚而去了。
掌柜注意到了这一幕,内心暗暗有了计划。
开房的时候,掌柜很自然的开出了两间甲等的上房,还有三间上房。
杨廷枢没有询问价格,点头答应了。
掌柜脸上的笑容,马上变得亲切了,从气度上面,他看出了杨廷枢和郑勋睿两人的身份不同,其余三人应该是下人的身份,所以很自然的开出了五间客房,要知道若不是特别有钱的主儿,一般是不会给下人安排上房的,毕竟上房都是单间,价格不一样的。
细心的郑勋睿,还是看了看柜台墙上挂着的木牌子,上面有房间的价格,甲等上房是五钱银子一宿,上房是三钱银子一宿,也就是说五人在太白酒楼住宿,**就需要耗费三两银子左右,可以****一石大米了,这样的开销,寻常百姓根本吃不消。
好的酒楼,价格就是不一样,这也让郑勋睿对苏州的消费,有了大体的认识,看来到苏州来的游客,想着住宿好的地方,必须有承受能力,住宿只是一方面,吃饭饮酒方面,耗费怕是更多。
经过中间的小院,进入客房的时候,郑勋睿很快注意了这个精致的小院子,难怪客房的价格如此之高,条件的确是不错。
。
第四十三章 理想与现实()
九月三十日从南京出发,十月初一的夜间就到了苏州,十月初二就进入苏州府城,这样的游历速度,也是郑勋睿等人的首创,大凡读书人游历,一路上都是要吟诗作画,最不济也是领略沿途的风光,走路慢吞吞的,一日能够行进三十里到五十里地,就算是很不错了,从南京到苏州,至少也需要十日左右的时间。
杨廷枢其实早就做了安排,只不过他们抵达苏州的时间太快了,以至于一切的安排,都来不及铺开,故而刚刚抵达苏州的前两日,两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苏州城内闲逛,观看城内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这种没有目的的闲逛,让杨廷枢觉得无聊。
可是这样的闲逛,对于郑勋睿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他的心思没有在小桥流水上面,也没有在苏州城的富庶和美丽方面,他关注的是苏州的商贸,以及商品的价格。
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米,价格基本稳定,每石大米的价格,基本都是三两二钱银子左右,比南京的价格稍微高一些,食盐的价格让郑勋睿吃惊,一两食盐居然需要一两银子,也就是说一斤食盐的价格,达到了十六两白银,相当于五石大米的价格,这在几百年之后是难以想象的。
苏州有不少依靠放盐发财的巨富,其实食盐的成本很低,若是真正计算下来,每石食盐的成本,不会超过一百两银子,可是卖出来却是每石三千二百两的价格,这里面的利润过于的疯狂了,盐商不想发财都难,当然食盐价格过高的原因,还有朝廷实行盐铁专营的因素,以前的盐铁专营,朝廷获取的赋税同样是巨大的。
崇祯元年,东林党人提出了减少商贸赋税,甚至要取消盐铁专营的规定,大部分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这些被采纳的建议,意味着苏州的商贾走在了暴富的大道之上。
丝绸的价格稍微便宜一些,每匹一两八钱银子,大概是因为这里出产丝绸,茶叶的价格不等,也是因为好坏不一样,难以真正统计。
大致了解价格,领略了苏州商铺生意之兴隆之后,郑勋睿对东林党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作为一名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对东林党是站在中间立场看的,认为东林党人在自身的品格要求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只不过陷入到书生误国的怪圈之中。
活生生的现实,让郑勋睿开始厌恶东林党人,且不说东林党人是不是为了家国天下,就算是从经济学的基本角度出发,他们也应该清楚南方商贾的富庶,让这些商贾承担赋税,不存在伤经动骨,可他们视而不见,却将负担增加到农民的头上,让朝廷增加农业赋税,导致农民失去了活路,陷入到无底的深渊之中。
朝廷想要富裕,唯有从商贸上面做文章,对于农户是应该体恤的,一方面促使商贸的大发展,从中收取大量的赋税,维持诸多的开销,一方面让百姓和农户安居乐业,生活保持稳定,有可能的情况之下,还可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这才是长治久安的稳定之道。
当然也不是郑勋睿理解的那么简单,土地兼并也促使了巨富的出现,而且这些巨富,绝大部分都是士大夫阶层的,一方面是代表商贾利益的东林党人呼吁朝廷减轻商贸赋税,一方面是有着功名在身的士大夫,利用各种手段逃脱赋税,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的负担不断的增加,遇见灾荒年的时候,无法按时上缴赋税,导致彻底的崩溃。
从这个层面来说,东林党人是不折不扣的罪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得到了商贾的好处,因为他们提出来的政策措施,直接导致了国库的空虚,赋税的流失,以及百姓负担的增加。
苏州就是这方面最好的缩影,难怪这里能够成为东林党人的大本营,无数从这里走出去的朝廷官员,不遗余力的为商贾争取到利益,一点点的蚕食大明本来就破败不堪的肌体,反过来这些东林党人,也受到了商贾的吹捧和支持,让他们有着足够的实力于外界抗衡。
放任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就是大明的轰然倒塌,其后入主中原大地的后金,毫不客气的剥夺了这些商贾的财富,连抢带杀,让江南的繁华在瞬间消失。可所谓的诸多东林党人,却面不改色的投降了后金,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十月初四,一大早起身的郑勋睿,就听到了前面院子传来的嘈杂的声音,有笑声,也有问候的声音。
略微的推开窗子,郑勋睿看到了站在院子里的杨廷枢,也看到了围着杨廷枢的一班人,这些人他基本不认识,但是脑海里面却有着模糊的印象。
慢慢的收拾完毕,走下楼去。
看见郑勋睿下来,兴致勃勃的杨廷枢连忙走过来了。
“清扬,给你介绍一下老朋友。。。”
杨廷枢身边的五六人,看见郑勋睿之后,神色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