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3年第09期-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年了,我不敢打听她的一切
  二十年了,风吹雨打二十年
  我欠小芳七千二百个日出日落
  我知道我还不起这笔良心债
  太重了啊,永远无法了结
  
  正是早晨,炊烟袅袅
  羊出圈了,鸡出窝了
  小山村又披上了二十年前的雾霭
  一个熟透的早晨
  洋洋洒洒铺满山坡
  村里没变,我变老了
  没有人认出那段历史
  负心汉已被无情的山村忽略
  
  我不认为小芳的故事老掉了牙
  不是说历史总是重复吗
  包括故事的每个细节
  老槐树,告诉我吧
  我要知道小芳的现在
  我有权知道
  老槐树你为什么不说
  
  弯下腰,我捡起老槐树的一片落叶
  放在记忆里,让时光凝固
  在二十年前的焦点时刻
  我知道我永远走不进小芳的故事了
  老槐树啊,我也永远走不出
  你苍凉的抚摸……
  
  
  


唐宋才女(组诗)
■  刘松林
  
  薛媛
  
  真算高明
  凭一首诗一幅画
  就牵回了家中的日月
  
  让你丈夫觉得
  还是你那寂寞的容颜
  和带泪的双眸
  芳香可口
  
  这一着
  赛过了多少
  想晾干自己的面子而又
  只顾横着竹竿的
  女人
  
  鱼玄机
  
  天生是水
  当了人家的小老婆
  还是一条大江
  
  日夜滔滔
  那片归帆
  难泊波心
  
  游不进大海
  弯一弯没入袅袅香烟
  缘着钟声
  绕上了云天
  
  花蕊夫人
  
  好硬的骨气
  藏在深宫
  不露
  
  那城上竖起的
  不是降旗
  是君王的脸色
  
  不过擦亮赵匡胤的眼神的
  还是你那罗裙的颜色
  十四万男儿
  即使衣服脱光
  又有啥用
  
  李清照
  
  是你丢失了什么
  总是寻寻觅觅
  是你衣裳太薄
  总觉冷冷清清
  
  既然双溪的春在喊你
  何必把寸寸柔肠宛转成
  压在头顶的山冈
  倒不如让舴艋舟
  载几片笑语
  擦响那粼粼的波光
  
  明知花自飘零水自流
  何苦还用串串泪珠
  垂钓那
  西沉的日头
  
  家事国事
  春情世情
  是云是水还是烟
  是蒸是熬还是煎
  眨眼熟了才华
  瘦了芳颜
  
  你的忧愁
  是一壶愈陈愈醇的佳酿
  千年万年
  也能引爆血液中的春天
  
  朱淑真
  
  娇娇痴痴
  把厚厚的世俗
  轻轻一撕
  就扑进了他的怀里
  
  一觉醒来
  掉进了波涛滚滚的漩涡
  岸边搁浅着她的呼喊
  本期诗歌责任编辑胡翔
  
  


走在春天的路上(组诗)
■  肖 筱
  
  流浪夫妻
  
  在长江渡口,情哥哥带妹妹走四方
  ——路迢迢,水长长
  从音乐里走过来的人
  告别了家乡,又回到灵魂的殿堂
  两张风雨斑驳的脸呵
  却从此让我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多年来,我也想做一个流浪者
  活着并且歌唱
  古老的观念,围成的栅栏
  谁来鼓励我畏怯的目光
  谁来替我把户外的情弦擦亮
  爱人和家园,系在我年年漂泊的心上
  流浪,流浪
  我的想法多么圣洁,又是多么悲凉
  
  多年的夙愿,此时实现在身旁
  沾满灰尘的衣衫,证明着他们的经历
  江风徐过,青春的花朵
  在憔悴中凋落,他们使我看到
  生命的短暂,自由和爱情的久长
  
  走在春天的路上
  
  走在春天的路上,和一对归巢的鸟儿相逢
  心头,涌起一千种妒意
  
  其实,我也是朝家的方向走去
  
  放下书写的锄头和耕种的笔,萍
  我来赴你的约会
  不知你此时是否在那棵千年古树下
  静静地经历一次心跳的袭击
  
  此时我是一人走在春天的路上
  桃花盛开,窈窕的女子
  面若桃花,婉转一路歌咏
  我想象得到,萍
  你比她们任何一朵都
  光洁,纯美
  你那明亮的眼睛
  定能将春天的空气滤静
  我想象得到,萍
  你的周围,一定
  泉流山间,鸟鸣枝头
  还飞动着一只鸽的身影
  
  萍,在这清澈的阳光里
  让我们美丽的相依
  从一个侧面,高高传颂爱情
  
  婚礼
  
  我应邀参加你的婚礼
  我本来可以不去
  但我知道
  参加,很重要
  虽然,我和你的对弈
  你和另一个人赢得了胜利
  
  我不想去跳舞
  独坐于一角
  对面的情人座空着,苍白无力
  我走到那一边
  以一种冷静的呼吸听音乐
  一张张脸谱
  美丽红润
  恍惚着幸福
  
  歌为你而歌,舞为你而舞
  冬日皑皑白雪
  冰封了室外的风景
  我的温度始终停在原点
  听见酒杯里一个声音
  淡淡地说着祝福
  
  山里女人
  
  赶马的男人,已走了
  黢黑的夜以及黢黑的木桌
  一盏煤油灯昏黄
  
  想起槌衣晚景
  无遮无掩,和风伴着清唱
  那说着痞话的汉子
  不分大小的玩笑
  随意漂浮在水上
  
  可爱的女儿
  熟睡的脸蛋是世上最美的花朵
  任何时候
  世上也只有这一朵花最为真实
  而男人的眼神
  如烟似雾
  笼罩着每一段动人的韵致
  
  山里女人
  想起孩子的无辜
  眸子便注满一潭酸涩
  
  


蝉声
■  刘正权
  
  七月的蝉声
  泊满稻花飘香的村庄
  一任我童年的花信子
  在葱茏的艾蒿地里
  了无羁绊的疯长
  
  站在城乡边缘的结合部
  依稀可见
  清水河畔的那株弱柳
  不知何时斑驳了
  我床前如水的月光
  
  而今我在远离蝉声的都市
  越陷越深
  林立的高楼豪华的包厢
  令我贮满蝉声的心房
  波动一片无音的幽伤
  
  蝉声
  我少年时代陌生而又熟悉的旋律
  夹在今夜淅淅沥沥的雨中
  依然还能润透我
  不曾风干的衷肠
  
  


旅欧掠影
■  赵 玫
  
  米兰贝尔花园
  
  2002年8月4日,星期日。
  是弥撒的日子。
  昨晚的大雨延续着。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萨尔茨堡,让大雨清洗得更加寒冷。若若换上了牛仔裤,我也加上了一件蓝色的外衣。幸亏出国前电视中的气象预报一再说欧洲在下雨,所以我们带上了伞。只是雨伞遮盖了视线,景物在雨伞下变得有点支离破碎了。有时候要想看到完整的景观,我们就只好拿开雨伞,让眼睛沐浴在大雨中。
  雨中的萨尔茨堡在远远的高处,被云雾缭绕,迷迷朦朦,时隐时现,像梦幻一般。
  这一天参观游览的第一站,便是著名的米兰贝尔花园。米兰贝尔,多美的名字。昨晚天晴时车过米兰贝尔,我们曾透过窄门,看到了匆匆闪过的花园中那么丰富的色彩。于是车子里发出共同的惊呼,那是被掠过的美丽所震惊。
  我们踏看雨中的碎石,悄然走进这座真的很美很美的花园。有时候雨中的色彩会更丰富,那是一种被雨水分辨过的沉着的艳丽。
  欧洲的花园是真正的美,当然那是人工的美。这样堪称为美的花园的第一要素,便是这花园一定是浩大的,那些浩大的被人工精心修剪过的花草和树木。修剪的图案也要格外严谨,甚至夸张,既要对称又要不断地变化。而花园的设计又要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花的颜色也是精心选择的五彩缤纷,而植物的绿色层层递进,深深浅浅,造成凹凸的效果。花园中的那些花墙、树墙都是被年深日久打磨出来的,那些立体的图案也渗透了设计者的心血和花匠的辛勤。与此同时,这样的花园还要配以无数精美的雕像,一座连着一座,就是喷水池也是由雕像构成的。还要有铁艺的栏杆,浩大的湖泊,以及远方那一望无尽的森林。米兰贝尔花园就是这样的欧洲花园的典范,而它的背后便是高高耸入云雾之中的霍亨萨尔茨堡。
  米兰贝尔花园之所以有名,还因为美国的那部电影《音乐之声》是在这里拍摄的。那是用现代的方式拍摄的萨尔茨堡从前的故事,但显然这种传播的方式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所铭记,乃至于对那遥远的历史都丧失了兴致。这或许也是一种腐蚀?
  于是萨尔茨堡遍布电影的痕迹,而那部电影中的故事也被人们广为流传。想做修女的玛丽亚被修道院指派去男爵乔治家做家庭教师。男爵的妻子死了,却留下七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玛丽亚对孩子们的爱而使她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母亲……故事很俗套,但留下了《哆,来,咪》,以及萨尔茨堡迷人的景色。米兰贝尔花园中的一排楼梯,就是当年家庭女教师带着孩子们唱歌的地方,很多人在那里拍照。就仿佛他们也成为了电影中的角色。
  而真正的米兰贝尔花园意味了什么?而它连接着萨尔茨堡又说明了什么?大抵这样的欧洲花园都与皇宫相连,而萨尔茨堡这座堪称欧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堡垒其实是由历代大主教所建。从1007年大主教吉比哈德破土动工,直到十七世纪才算全部完成(欧洲的很多建筑都是经历了好几个世纪才最终完成的,譬如,气势雄伟的凡尔赛宫;还譬如,代表着德意志精神的那座雄伟的科隆大教堂)。在这漫长的修建过程中,其中的一位名叫沃夫·迪特里希的大主教,不仅在此修建了教堂、官邸和宫殿,还为他的情妇呕心沥血地建造了这座美丽的用于取悦的花园。花园的侧面就是米兰贝尔宫,但显然那里早已不再拥有当年的气息。
  一个供奉于上帝的神职人员竟然有情妇?他并且敢于在布道的祭坛下明目张胆地为她修建乐园?这说明了什么?
  据说主教在中世纪的权力是超越了一切的,甚至国王。那个时期,是宗教在统治着整个欧洲。主教就是王,就是皇帝,就是上天与尘世的所有主宰。
  便是因了主教的情爱或者淫乱才有了美丽而壮观的米兰贝尔花园,让我们得以在今天惊叹这里最美的花草树木、典雅的雕塑以及华丽的喷泉。
  真的很美,美到令人震撼。只是在雨中,雨中的另一种美。
  后来我们又曾游览了很多这样的与皇宫相连的花园。其中有维也纳雄勃朗宫的后花园、慕尼黑宁芬堡宫的后花园,以及巴黎凡尔赛宫的后花园……这所有的花园都浩大,种着名贵的花草,并拥有大量的园丁每日栽种修剪。让花园看起来每一天都是清新的,甚至看不到哪怕一片凋谢的花瓣,这需要怎样的尽心尽力?
  无疑,打理这样的花园是昂贵的。那昂贵是能够看得见的,但欧洲这些昂贵的花园却从来不收费(只是当你要参观皇宫的房间时才需要买门票),可以供所有的游人免费参观游览,并玩耍嬉戏。于是面对这不收费而漂亮的花园有了许多感慨,首先是觉得欧洲人真是幸福,他们总是能够在如此漂亮的环境中自由行走,被大自然的和人工的美所滋养、所熏陶。特别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甚至襁褓中的婴儿,也会在周末的时候被他们的家长带来这里,让他们从小就被这样浩大而壮丽的景象养育着。接下来就是联想到国内的一些花园,且不说几乎没有如此浩大的公园景观,而一旦有修剪一类的劳动力体现在园林中,这里的门票便往往会十分昂贵,甚至每一个小的景点还要独立收费,让旅游者为此感慨不已,又无可奈何……
  离开米兰贝尔花园的时候依然阴雨蒙蒙。
  那遥远的凄迷所讲述的是主教和女人的故事。
  
  飞翔的莫扎特
  
  纪德说,莫扎特的快乐,能让人感觉是一种持续的快乐。那快乐是由安详构成的,他的乐句宛若一种平静的思想。他的音乐的朴实完全是纯洁的,是一件晶莹透明的东西,其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激情,但是仿佛已经升华。那是快乐的思想。
  这是法国作家纪德。他是从小在钢琴上弹奏着莫扎特长大的。那种快乐的思想应当是纪德用毕生来感受的。那是心灵的一种深邃的了悟。
  离开凄迷的米兰贝尔花园,我们穿越烟雨茫茫的萨尔茨河。
  记得昨晚的萨尔茨河清晰而壮丽。哪怕是在夜幕降临的那一片深沉中,河水仿佛依然在闪动着迷蒙动人的光。但清晨雨中的萨尔茨河就迥然不同了,你不再能看到它宛若丝带一般的迷人闪光,眼前的大河是一片苍茫的灰色,那是雨的颜色,天空的颜色。河水就那么匆匆地流淌着,向着一个我们看不见的远方。
  而在这铅灰色流淌的后面,就是那座雄伟的萨尔茨堡。它也如河流般不再是昨晚黄昏时灿烂的景象,而变成一片凄冷的迷蒙。因迷蒙而显得遥远,甚至轮廓不清,但却更像是梦,那种梦中虚无飘渺的境界。但那就是萨尔茨堡,无论在风中,在雨中,还是在云雾缭绕中,它都会巍然挺立在那里。就这样,穿越着将近一千年的历史。
  穿过萨尔茨河我们将去拜谒另一位音乐大师。
  我们知道萨尔茨堡就是莫扎特城堡,那么,在这以莫扎特命名的小城中,还会有别的音乐大师吗?
  我们在一座白色的房子前停下来。透过黑色的雕花栏杆,看到一个当代人的青铜雕像。那人仿佛正在启示着交响乐队中某个恢弘的声部,一副执著而深情的样子……
  身上是现代人的服装,当然不是莫扎特。
  那么在萨尔茨堡这个只属于莫扎特的地方,他又能是谁呢?
  卡拉扬?
  原来这就是卡拉扬的故居,在青铜雕像背后,就是他曾经居住的房子。就像知道莫扎特,任何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也不会不知道卡拉扬,那个上世纪最激情也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是值得人们为他树立雕像的艺术家,他的指挥天赋也让他像莫扎特,像施特劳斯一样,成为了奥地利骄傲的一部分。
  卡拉扬就出生在萨尔茨堡这个远离首都的地方,也是萨尔茨河养育了他,就像养育了莫扎特,而在卡拉扬的成长中,一定还有一份莫扎特所给予他的灵魂的财富。只是在萨尔茨堡卡拉扬的名声显然不如莫扎特大,那是因为他出生在这个崇尚历史的小城中。卡拉扬太年轻了,而莫扎特太伟大了。于是他只能如此默默地站在萨尔茨河畔,被莫扎特的阴影所遮掩。也许如果卡拉扬不是莫扎特的同乡,他的名声会更为显赫。
  而与卡拉扬雕像相映成趣的,是小街对面的一座诙谐的现代雕塑。一个人非常悠闲地站在路边,双腿交叉,而他的身后是一辆简朴的自行车。这是典型的那种城市雕塑,代表着萨尔茨堡对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崇尚。因为这个城市很小,用自行车已经足以代步了。而在卡拉扬房前的便道上,事实上已经排满了五颜六色的自行车。
  依然在雨中。然后我们就来到了那座黄色山墙的房子前。
  莫扎特故居。整个奥地利的骄傲,不,是整个世界的骄傲,就那么夺目地,埋藏在哥特莱德小街各式古老的建筑中。
  然后就是纪德的那句话,那是莫扎特快乐的思想。他真的快乐吗?还是只有乐曲的快乐?那静静流淌的一种纯净的思想?
  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恰逢奥地利伟大的女皇特瑞萨的年代。那是哈布斯堡王朝用战争铸造的辉煌,于是特瑞萨便将维也纳修建成为了一处最美的人间天堂,无论城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宫还是美丽郊外的雄勃朗宫,都足以代表当时奥地利王国的奢华与富有。但是在莫扎特出生的萨尔茨堡,即便是在特瑞萨强盛的年代却依旧是贫穷的。但无论怎样贫穷,一个天才还是诞生了,就在哥特莱德街上这座简朴的房子里。莫扎特生于一个小地方,但却成为了一个大人物。
  莫扎特是那种真正堪称天才的音乐家,尽管有些人不喜欢他,以为在他的音乐中听不到悲愤,而只有流畅欢乐纯净的鸣响。这个萨尔茨堡的孩子四岁开始弹琴,六岁就能够作曲,而他的音乐天赋完全得益于当时担任萨尔茨堡大主教乐团指挥的父亲。当莫扎特的才华在家乡得到充分的展示之后,他便开始跟随父亲周游欧洲,巡回演出。甚至这个天才的儿童还走进过雄勃朗皇宫,为那位欣赏他的神圣皇后特瑞萨演奏。后来他紧步父亲后尘,也成为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御用音师。主教的权威在当时的年代甚至超越了皇室,但是后来莫扎特还是奋力挣脱了萨尔茨堡的大主教,来到维也纳,在特瑞萨的儿子、约瑟夫皇帝的皇室中碰运气。
  据说那个时代的音乐人,最高的位置也就是皇室的室内乐作曲家。而莫扎特以他出众的才华和成就,为自己赢得了这个音乐人生的制高点。这样的荣誉显然为莫扎特带来了巨大的名望,他并且终于得以和那些皇室成员以及有钱的富人生活在一起,在他们中间穿梭往复,尽展才华。
  然而莫扎特到底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所以在维也纳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快乐。那么纪德关于莫扎特那种快乐的阐释又从何谈起呢?莫扎特不仅不快乐,他甚至被那个傲慢的维也纳所轻视。因为他毕竟是来自萨尔茨堡,而萨尔茨堡毕竟是一个小地方,而那个小地方里的莫扎特家族毕竟是贫穷的,哪怕他本人的天才是那么光彩夺目。
  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他在那里死去的时候年仅三十五岁。
  于是有评论家为他深感悲哀:他从他为之服务的人那里得不到尊重;他要和最富有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他自己又贫穷得可悲……
  与莫扎特在皇室中争风吃醋的,是另一位作曲家萨里耶里。据说约瑟夫皇帝更喜欢萨里耶里,而对年轻气盛又充满活力的莫扎特不屑一顾。于是萨里耶里就成为了莫扎特的竞争者,并无形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