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3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毒荩还苁窍苍没故蔷牵伎酥谱×耍挥辛⒓瓷锨埃橇财鹦渥樱掳荩档溃骸啊杏阙W尾,王室如燬’。夫君征战劳苦,今喜凯旋,贱妾恭迎。”

    袁薇是前年八月和周澈结的婚,时年十八,如今已是二十有一,经过新婚的滋润,脸上渐褪去了少女的稚嫩,有了些妇人的容光,然而毕竟还是年少,如今挽着妇人的发髻,穿着妇人的衣裙,庄重行礼,落入周澈眼中既觉好笑又觉感动。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出自《诗经……汝坟》。《汝坟》写的是妻子喜其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欢乐心情,此八字之意为:鲂鱼有着赤色的尾巴,就像王室被火烧了一样,意指国家有难,后边还有两句:“虽则如燬,父母孔迩”,“孔”意为“很”,“迩”意为“近”,意思就是说:国家虽然有难,但你回来了,父母离得很近了。“父母孔迩”,这一句说得很含蓄婉转,不说妻子想念丈夫,而是说能见到父母了,夫妻欢聚之乐也就意在言外了。

    周澈少读诗书,知此八字之意,有心也回她一句《诗经》里的诗:“既见君子,其乐如何?”但知袁薇幼受家教,谨守妇礼,冒失说此调笑言语恐会唐突佳人,便将此句咽下,回拜说道:“我征战在外,不能照顾家中,苦了吾妻了。”

    礼毕,两人站起。

    周澈问道:“何时来的?”

    袁薇答道:“前夜闻舞阳捷迅,知君将归郡,昨天早晨来的,下午到的。”

    前晚听到的捷迅,昨天早上就动身来了,周澈甚是感动,埋怨她道:“贼乱方息,道路不靖,你一个妇人怎能行此长途?”

    “不是妾一人来的,妾来时,有族中少年相送。”

    “噢?人呢?”

    “因舍中住不下,他们昨晚就回去了。”

    隔壁侧屋里的人听到了院中动静,推门出来。

    周澈转首看去,见是戚绣绣和黄莺儿。袁薇是“主母”,她来阳翟了,戚绣绣和黄莺儿自当跟从。戚绣绣看到周澈,还没等露出喜悦就看到了周澈的伤处,眼圈顿时红了,小跑过来,小心地触摸他的胳臂、胸腹,心疼地问道:“疼么?”周澈笑道:“都是轻伤,伤得不重,早就不疼了。”握住戚绣绣的手,为她擦去眼泪。

    袁薇拘於礼节,忍了半晌了,这会儿见戚绣绣过去,忙也趁势走到近前,亦抚周澈伤处,不忍观看似的,只看了一眼,就忙把头扭开,说道:“夫君说贱妾受苦,夫君才是受苦了!”

    “这点小伤算得什么?诶,你们别这样。见到我应该高兴才对,为何反而哭泣?男儿征战,哪有不受伤的呢?你们不知,在军中伤越多越得人崇仰,这次从我出征的将士,一大半都受的有伤。”说到此处,周澈想起了那个为他而死的亲兵,神色转为低落,叹了口气。

    都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说到伤心处,周澈不禁又伤感悲痛起来。往常回到家中或回到舍中,那亲兵必侍从左右,而今却再也看不到他了,触物伤情,泪水滴落。

    戚绣绣见他伤痛,忙挽住他没有受伤的臂膀,像以往一样安慰他。

    周澈收住泪水,强笑道:“眼见院中树案,不觉想起他在时。是我的不对,我刚才还说吾等相见应该高兴才对!罢了,罢了,不说这个了。”

    袁薇虽觉得那亲兵不错,但毕竟从未谋面,对他的阵亡没有太多伤感,说道:“他是为救君而阵亡的?”

    “是。”周澈把亲兵阵亡的经过简单说了一遍。

    袁薇肃然起敬,说道:“以前贱妾只觉行伍之人粗朴,却未想到他如此忠烈。夫君,他既是为救君而死,君当照顾他的家人,不如把他的父母妻子接来汝南吧?他有子女么?”

    “没有。”周澈说道,“我也正有此意。他是陈国人,家中除有老母、妻外,还有兄嫂,我明天就拍人去把他们全接来。这次阵亡的还有另外一个,我打算把他的父母妻子也接来。给他们买宅院土地奴婢,替阿偃、卓越养他们。你看如何?”

    袁薇说道:“此二人忠烈尽职,正该厚养其家人。”

    说办就办,周澈吩咐下此事,天已将晚,袁薇挽起袖子,和戚绣绣、黄莺儿去厨中给周澈做饭。前院的侍卫亲兵们则由舍中的苍头、奴婢伺候。

    暮色深时,后院饭香。

    袁薇做好了饭,放入食盒中,齐眉捧出,放到屋中案上,请周澈入席就餐。周澈叫她同坐就食,袁薇不肯,跪坐在周澈的手左,拿着箸匕,不时给他奉菜。两人不时抬起头看向对方,目光相对处,会心一笑。儒家讲究食不语,话虽不能说,笑足以传情。

    ……

    饭后,两人在院中闲坐。周澈问起安成和家中的情形。

    袁薇答道:“安成无恙,家中也无恙。”

    “征战月半,总算平定了颍川贼兵,我得给家里写几封信。”

    周澈携手袁薇去到屋中,点起烛火。

    袁薇乖巧地取来笔墨纸砚,周澈展笔写信,共写了三封,一封给族老,一封给周仓之父周鼎,一封给桓玄。

    信里差不多讲了平定波才、何曼的经过。又讲了亲兵的阵亡,最后说自己不日可能还会南下出征,如今颍川已定,勒令桓玄固守。

    写罢了信,周澈放下笔,叫人来把信拿走,明天送去安成,伸了个懒腰,牵扯到腰腹间的伤势,抽了一口冷气。

    袁薇忙扶他坐下,说道:“夫君的伤何时包扎的?需要换药么?”

    周澈笑道:“昨日才刚换的药,今儿就不劳烦娘子了。”

    “解开让妾看看。”

    周澈解去外衣,露出上身。烛火映照下,袁薇看到他的臂上、胸上、腹部、两肋,伤痕累累,旧创四五处,新伤六处,心疼之极,在这没有外人,只有夫妻两人的闺房中,终於真情流露,每抚摸一处伤处便就洒下几滴清泪。

    小别胜新婚,此夜本该春情满室,却因周澈之伤,两人只相拥而眠。

    (本章完)

第623章 三龙聚首话今宵 欢乐笑颜至天明() 
    次日,周澈起来询问周仓那两名亲兵家属派人去安顿了么:“元福!阿偃、阿越的家人,安顿了么?”

    “三叔啊!人已经接来了。”

    周仓这几天去了趟陈国,将亲兵阿偃的母亲、兄嫂、妻和亲兵阿越的家人都被他接了来。

    方悦这两天在县里跑了不少地方,选定了两处不错的宅院,买了下来,田地买了几百亩,奴婢买了七八个,之所以事情办得这么顺利全因战乱之故。波才攻阳翟时县里县外死了不少人,空出的宅院、田地甚多。奴婢更不必说,穷人多的是,任何时候都能买到。

    周澈亲自接住阿偃、阿越的家人,一见面就对阿偃的老母和阿越的父母说道:“阿偃、阿越为我而死,我对不住你们,从今往后就由我代阿偃、阿越来养你们!”他是周氏子弟,度辽将军,对他们这几个乡野老人却这么礼敬,引得阿偃的老母、阿越的父母又是悲伤又是感动。

    周澈又对阿偃的妻子说道:“阿偃今亡,你若想替他孝顺老母,家中开支日用皆由我出,你若想改嫁,我给你备嫁妆。”

    汉时不及后世的礼教约束,寡妇改嫁是很平常的事情,何况阿偃的妻子甚是貌美。前几年在汝南周澈见她时,她虽衣着简朴,荆钗布裙,衣裙上常有补丁,然而简陋的衣服却掩不住她盛美的容貌,今日见她,只见她双眼红肿,神情憔悴。

    她哀哀涕泣,楚楚可怜,答道:“早先家中欠债,多亏君助,今阿偃亡於贼,又受君恩,贱妾不知该如何报答。”不怪丈夫为周澈而死,反感激周澈。这固是因她知恩,却也使周澈十分愧疚。他说道:“这是我该做的。”

    他顿了顿,转对阿偃母亲和阿越的父母说道:“我已给你们置下了田宅奴婢,你们跟我去看看,如满意就住下,如不满意,我令人去换。”亲自带着他们去看买来的宅院,先送的阿越家人,后送的阿偃家人,把人送到,叫来买来的奴婢,让其认主,又把房契和地契交给他们。

    偃母、偃妻和啊越的家人还好,阿偃的兄嫂见到这么大的宅院,又见到认主的奴婢,再又见到房契和地契,最先还辛苦强忍,后来忍不住了,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对周澈千恩万谢,一再说:“阿偃遇到贵人了!阿偃遇到贵人了!”

    阿偃和他兄嫂的关系不是很和睦,几年前,他妻子差点被恶霸抢走,原因就是其兄欠债。周澈在决定接阿偃家人来时,犹豫过接不接阿偃的兄嫂,但后来一想,阿偃无子,得给他找个继子传其香火,因就把阿偃的兄嫂也接来了。现在看到阿偃兄嫂的这副模样,他把不满隐在胸中,对阿偃的兄长说:“阿偃无子,你是他的大兄,日后有子,要过继给阿偃一个。”

    阿偃的兄长满口答应:“行,行!”别说让给弟弟一个儿子了,有了这宅院、这田地奴婢,就算让他自己给阿偃当儿子他怕也答应。

    周澈实在看不下去他的憎人模样,与偃母、偃妻道别,说道:“过几天我可能还要出征,家里如有事,你们可以去郡府找钟功曹,或者贼曹掾的杜掾,决曹掾的郭掾帮忙。此三人皆为我友,我会交代他们的。”

    阿偃的兄长听到此言,越发高兴,郡功曹、郡贼曹掾、郡决曹掾,这都是郡朝的大吏,是他以前做梦都没想过会机会认识的,连声道好。

    偃母、偃妻下拜,送他出门。

    周仓、方悦等人也看不惯阿偃兄长的模样,对周澈说道:“周君,阿偃忠直质朴,却怎么有这样一个同产兄?天壤之别。”

    周澈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安顿下阿偃、阿越的家人,去了一桩心事。

    他回到舍中,一个比六百石的军候在前院等他,见他回来迎上前,笑道:“周君,我家都尉问你的伤好了没有?”却是曹操遣人来邀。

    曹操派来的军候与周澈相约,次日傍晚去曹操住处赴宴。

    第二天快到傍晚,周澈由袁薇、戚绣绣服侍着,戴上高冠,穿上黑色的儒服,腰束革带,悬挂青冥剑,足登布履,也没带太多的人,只带了周仓、方悦两个,出门骑马赴约去。

    依规定而言,曹操来颍川平乱是公务,要么住军中,要么住官舍,不过颍川太守为了向他示好,从县中大姓处借了一处宅院请他暂住。这套宅院在太守府的东边。周澈刚行过太守府门前,碰上钟繇从对面来。

    周澈下马行礼:“功曹哪里去?”

    钟繇答道:“阳城、轮氏、襄城、郏、父城、昆阳、舞阳诸县,因为贼乱,县令长有的战死了,有的逃了,县吏亦多亡,如今这几个县县中无主,数十万百姓急需安抚,府君令我举荐一些郡中俊才给他任用。”从袖子取出一轴竹卷,说道,“这里边就是我举荐的人才了,正要去府中回命。”他是郡功曹,掌一郡人事,县令长这样的“命卿”,太守无权任命,但在非常时刻,县吏还是可以任命一些的。

    周澈说道:“这是大事。贼乱之后,最为要紧的就是安抚百姓。因为这次贼乱,郡中田地不少无人耕种,势必影响秋收,又因贼乱,郡人死伤不少,非得有贤吏安抚不可。功曹既有公务在身,我就不多打扰了,告辞。”

    “好,你去吧!”

    两人道上辞别,钟繇匆匆去往太守府,求见颍川太守。周澈目送他离开,上马复行。

    转过两条街,入了一个路北的里。在里门口他不以身份为傲,尽管里监门认识他,他却还是依照规定,在里门处做了一个“登记”。

    曹操派来的那个军候在昨天去邀请他时已告诉了他曹操的具体住址:“曹都尉舍,在里中二门西入北三”。登记过了,周澈循着里巷牵马走,入了中门,又有一条东西巷子,曹操就住在这个巷中。数着巷子边的宅院,过了两家,周澈立下脚步,说道:“就是这儿了。”整肃衣冠,亲自上前敲门,很快门打开,出来的正是曹操。他今日也是衣冠整齐。

    看到周澈,他快步出院门,下了台阶,上下打量,看周澈的臂膀、胸腹和腿上,关切地问道:“皓粼怎样?伤好了么?”

    “哈哈哈!孟德你我多年交情今日怎这般客套!不过有劳孟德挂念,好得多了。”

    “孙司马已经来了,就等你入席了!”

    寒暄过了,两人在台阶下拜倒,曹操两拜,周澈答以两拜。

    拜罢起身,曹操以左手压右手,手藏袖中,放到额上,向着周澈弯腰行揖,礼毕,直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放下。这是一个揖礼的过程。曹操揖罢,从右边入门,周澈把缰绳给周仓、方悦,由左边入门。

    这是主人迎客的一整套礼仪。

    老实说,周澈作为一个从后世来的人,深觉这些礼仪太过繁琐,心道:“难怪曹操、孙坚皆通脱不拘礼。太讲究礼了,让人觉得麻烦。”但他是“周氏子弟”,出门代表的是周氏脸面,不能像曹操、孙坚那样,便是曹操,在官场上迎接周澈不也是严格遵循了礼仪?因为曹操是来颍川公干的代表的是朝廷脸面。

    礼毕。曹操亲热地握着周澈的手登堂入室。

    堂中已布下了酒席。因为曹操没请外人,只请了周澈、孙坚两人,所以只有三席。

    上面是曹操的主席,两边是客席。孙坚已到,正坐在右边的客席上,见曹操、周澈两人进来,他起身相迎,笑对周澈说道:“征战多日,未尝饮酒,早就酒瘾犯了!今晚曹都尉请酒,皓粼兄长怎么来得这么晚?来,来,你来这里坐。”

    右边是上席。周澈亦比孙坚年长三岁,亦比他职高,周澈推辞不过就坐下了。

    接着曹操请孙坚坐入左席。

    客人来齐了,天还没黑,饭食饮酒不必着急,三人落座说些闲话。

    孙坚是南方人,曹操很少去南方,问了不少孙坚南方的风土人情,又说起孙坚昔年十七八岁便以郡司马之职参与平定许昌、许韶父子之乱,赞不绝口,直说:“君猛锐善战,为江东英雄!”

    曹操又与周澈谈笑,说起周澈昔日为司刑巡察时刚猛除贪,亦连声称赞,说道:“虽说治理国家地方应该宽猛相济,然以今之形势,却正该将‘宽’拿起,把‘猛’放下。正如人之急病,需下猛药。”

    曹操欣赏孙坚和周澈的刚猛,是因为他本人也是个“猛锐”的人。他二十出头为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在洛阳几个城门悬挂十余条五色棒,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杖死蹇硕的从父,令洛阳那些横行惯了的贵戚、豪强畏惧屏息,收敛恶迹,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谈谈说说,暮色已至,堂内昏暗起来。侍女入来,点上青铜灯架上的烛火,重新映亮堂中。

    曹操说道:“哎呀,与二君说得起兴,不觉夜至,两位饿了没有?我是饿了。要不这就开席?边饮边谈,如何?”对孙坚说道,“司马,我甚少去江东,对你们江东的风物人情极感兴趣,待会儿席上还要请你多给我讲讲。”

    孙坚笑道:“好啊。”和曹操聊了这么会儿,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错,言谈爽快,举止不拘礼,很投自己的脾气。趁侍女上酒菜的空儿,曹操又对两人说道:“我不瞒二君,再过几天我就要回京了。今夜酒宴,既是我此次从征贼兵,喜与二君结识,也是与二君辞别。”

    孙坚讶然,说道:“汝南、南阳等地的贼兵尚未平定,都尉怎么就要回京了?”

    “我部人马皆为别郡郡卒,从我平乱是万不得已。如今颍川已定,彼等也要各归本郡了。他们郡中也有乱贼,虽不如颍川贼多,亦不能长久在外。”

    “原来如此!”

    孙坚看起来像是信了曹操的话,周澈不以为然,心道:“此次平定黄巾之乱,曹操来得晚,走得早,明显是来镀金的,是来获取战功的。”看了曹操一眼,心道,“也许他的父亲已经给他活动好了?只等他回去京师就能得到新的任命?”

    曹操转目周澈,正碰上周澈在看他,笑道:“皓粼,昨天我在太守府里听府君说,朝廷特选拜侍御史王公为豫州刺史,王公已离了京师,不日就能来到阳翟了。”

    “侍御史”御史中丞的官属,共有十五人,“得举非法,其权次尚书”。朝中共有十五个侍御史,周澈虽对朝中高官有所了解,但不知曹操说的是谁,问道:“侍御史王公?”

    “即太原王子师也。”

    王子师,即是王允。就不说前世,只这一世周澈就曾多次听过他的名字。孙坚也闻过此人之名,说道:“可是年十九便与同郡郭林宗定交,被郭林宗称为‘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的王允么?”

    曹操说道:“正是此人。”

    说来好笑,听到王允将来任豫州刺史,周澈的第一反应竟是想起了貂蝉。他忙轻咳一声,低下头,把这个念头压下。

    曹操笑道:“皓粼,我还听府君说,王公已辟颍阴六龙先生和鲁国孔融为州军事,六龙先生此次应会随王公一起来颍川。”

    “哦?颍阴荀氏?”

    “是啊。唉,也不知他们何时会到!皓粼,我是久慕六龙先生了,也不知此次能否有缘拜谒。我在京时常闻京中博士、儒生言:六龙先生饱读诗书,深通《礼》、《诗》、《尚书》、《春秋》诸经,尤擅治《易》,非常儒可比,乃是当今硕儒。我也很喜欢《易》,只可惜未能得遇良师,若是能当面听到六龙先生的教诲,那可真是三生有幸了!”

    六龙先生就是荀爽。他因党锢之祸,隐遁汉滨十余年,专以著述之事,写了很多书,号为硕儒,尤擅治《易》,在儒林有极高的声名。党锢中,有很多士子因为不能出仕,不能施展抱负所长,便就隐居发愤著书,这是很常见的。比如陈群的父亲陈纪就写了一本数万言的书,号为《陈子》。刚听过王允之名,又听到孔融、荀爽也将要来颍川。这几个都是名人。

    曹操问荀贞,说道:“贞之,卿家世之高门,儒学名家,《易》乃卿之家学,想必卿亦精通此经?”

    周澈忽然想到了荀彧他不由自主的开口:“不知荀氏翘楚荀悦、荀彧会来么。”

    “荀悦、荀彧,我知道他俩。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