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5年第15期-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什么风格、流派的诗人们,都能够关心人民的命运,关心社会主义的命运,进一步深入群众,充分反映现实生活,不要避开矛盾,回避矛盾。如果拿陈辉这样的优秀诗人作标杆,就感到我说的很不够了。也就是说,与陈辉相比,我们在革命精神上也有不小的距离。
  今天,我们纪念陈辉,就是要借鉴陈辉的文学道路,诗歌道路,尤其要学习陈辉的革命精神。我们党现在正在提倡党员的先进性,先进性同革命性,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不能分开的,没有革命性哪来的先进性呢?没有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哪里来的革命性呢?
  最后,我还想说,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是有光荣的优良的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的。关心人民的命运,关心民间的疾苦这种深厚的人民性是一直延续下来的。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白居易新做了一件大棉袍,穿上很暖和,也大发感慨:“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这同杜甫是同一心怀。宋代也有一大批关心国势安危,关心人民悲惨生活的诗人和词人,甚至有对阶级分化的慨叹。梅尧臣有一首五言绝句《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样优秀的诗人,历代都有,到了“五四”出现了新诗。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的出现,诗人们向前跃进了一步。诗歌不仅限于同情人民,而且逐渐同人民站在了一起,同人民一起战斗。中国诗歌传统的人民性就升华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自觉地为人民的前途而战。郭沫若的《女神》,无疑是我们革命诗歌的先驱。那个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也使我们的诗人感到骄傲。以后出现的一些大诗人,也都是站在人民一边的,站在革命一边的。我曾说过,艾青是属于“大堰河”的,臧克家是属于“老哥哥”的。田间的家庭虽是地主成分,但他在简历中宣告:他是“地主阶级的叛徒”。他歌颂农村的土地革命,高声喊道:“扬子江,你站起来吧!”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不久,他就发表了《给战斗者》,歌唱:“战士的坟场/会比奴隶的国家/要温暖/要明亮。”他不愧被称为时代的鼓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中国人民精神最为奋发昂扬的时期。如果贺敬之不具备那种对新生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满腔热情,怎么会有一泻千里的《放声歌唱》呢?郭小川如果没有他的《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以及《将军三部曲》,怎么能称之为郭小川呢?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如果不是这些诗人同革命结合,同人民结合,他们怎么会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呢?总之,今天我们纪念英雄诗人陈辉,并回顾我们优良的诗歌传统,就是要找一找我们同他们之间的差距,看看我们身上到底还缺少些什么,还有什么不够的地方,然后,坚定地站在劳动群众一边,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一同战斗,一同前进!让我们的诗歌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挺进!挺进!
  2005年3月7日


散文诗音乐性的建构
■ 蒋登科
  散文诗是新诗的重要品种,几乎是在新诗出现的同时被引进了中国。鲁迅的《野草》被认为是中国散文诗的高峰。其后,散文诗一直受到不少诗人与读者的厚爱,出现了大量的作家与作品。即使在世纪之交抒情诗不很景气的时候,散文诗仍然拥有大量的作者与读者。
  但散文诗的处境一直比较尴尬。它的外在形式是散文的,因而不为一些诗人所认同;它的内容是抒情的,所以散文界又常常把它当“外人”。
  散文诗在本质上是诗。问抒情诗一样,它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穆木天说,散文诗“不是用散文表诗的内容,是诗的内容得用那种旋律才能表的。……散文诗是旋律形式之一种,……我认为散文诗不是散文,散文诗是旋律形式之一种,是合乎一种内容的诗的表现形式。”(《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音乐性(旋律)是散文诗的重要美学要素之一。没有音乐性,散文诗与散文就失去了界线,其存在的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
  散文诗与抒情诗的音乐性特征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在外在音乐性方面。抒情诗的音乐性在语言上常常有比较明确的外在表现,比如顿式、句式、段式、韵式、节式等。而散文诗语言的音乐性主要是利用一些独特的修辞手段、结构方式或者向抒情诗某些要素的借鉴来构成。
  下面就构成散文诗音乐性的几种主要方式加以简要剖析。
  
  一、复沓
  
  复沓又称重叠、反复,是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与句子在诗歌中的重复出现。诗人一般选择最具表现性的词语或句子加以重复,以便强化情思的抒发,创造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复沓在抒情诗中很常见,在散文诗中使用得更普遍。按照复沓在诗中出现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复沓分为相临复沓与间隔复沓。
  1.相临复沓。重复的词语或句子在诗中相继出现,一方面可以强化抒情效果,展示情感的强弱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尽量摆脱散文语言的叙述功能,而使散文诗语言不断向表现性语言靠近。像徐志摩《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中的片段:
  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地抚摩着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在鹅绒般软滑的热带的空气里,听一个骆驼的铃声,轻灵的,轻灵的,在远处响着,近了,近了,又远了……
  “轻灵的”、“近了”两个词组的反复,构成一种回旋的音韵,把诗人内心的感觉表现得真切而充实。这种复沓方式所要强化的,是诗人的情绪之“点”,而不是就整篇作品而言的。
  相临复沓不仅在情感的强化方面有重要作用,更主要地是形成散文诗语言的内在“节奏”,这种“节奏”与抒情诗的节奏不同。抒情诗的节奏是以词语的“意义群”或“结构群”为标准划分的,而散文诗语言的“节奏”则是以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成句子的重复而构成的。但二者在审美功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强化作品的音乐性。
  2.间隔复沓。重复的词句不是相继出现,而是叠现于作品的不同地方,构成对整篇作品的主旋律的强化。看下面的例子:
  冷的溪畔,紫藤上开了一朵冷冷的无名
  太阳照不到它。这有什么呢?溪里有闪光的流水,流水里有闪光的鱼;溪边有闪光的鸟的翅,翅上有闪光的歌;溪畔有采药者闪光的脚印,脚印上注满着采药者闪光的爱!
  太阳照不到它,
  溪畔的生活给了它太阳样的热和光!
  冷的溪畔,紫藤上开了一朵冷冷的无名花!
  ——李耕《溪畔有朵花》
  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形成复沓,而中间部分则立足对“无名花”的赞美来抒写诗人心中的情愫;同时,第二段采用了排比、顶针等手法。几种方式的叠合构成了作品起伏回环的音乐旋律,同时又具有整体感,以“无名花”作为全篇中心意象。
  一般来说,间隔复沓的重复部分以短句或句群为主,因为重复的各部分之间在作品中保持了一定距离,单个词语的重叠往往会因为这种距离而消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也就失去了构成音乐性的可能性。间隔复沓的重复部分本身都具有独立的意义,用它们作框架既构成作品的旋律或主调,也强化作品的抒情效应。
  相临复沓与间隔复沓是建构散文诗音乐性的两种基本的复沓样式。但如果再作更深入的探讨,由于重叠内容的变化,复沓又有等量与变量两种形式。等量复沓是指重复的部分在作品中出现时不发生变化,也就是每一次重复的内容是一致的。等量复沓形成的旋律具有单一性,变化不多,但它们往往可以构成一种急迫的语言节奏。
  为了表现情绪的强弱变化,诗人更多地采用变量复沓,即在复沓的中心词确定以后,为表达情绪的需要而对这个中心词进行必要的修饰,扩大其包容量,形成递进的推动效果和更具魅力的诗美空间。像下面的例子:
  一小滴海水,一小滴发蓝的海水,你纯洁得像一颗珍珠。
  你,一小滴海水,一小滴普通的海水,你本身却又是个小小的世界。……
  ——柯蓝《海水》
  “小滴海水”是基本的复沓单位,但诗人接下来加入了“发蓝的”,正面赞美海水之晶莹;加入了“普通的”,反面展示海水之独特。
  变量复沓可以在增强散文诗的旋律时显出丰富性,对散文诗的诗美创造具有一定助益,因而在散文诗作品中出现较多,还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沓方式。比如同类物象的重叠,这些物象没有相同的重叠词,但几个连续出现的物象具有同类性质,如色彩、情绪等等。顾城的《自然的回声》中的一段:“前面是草、云、海,是绿色、白色、蓝色的自然。这洁静的色彩,持去了闹市的浮尘,使我的心恢复了自己感知。”这里的“草”、“云”、“海”是自然物象,而“绿色”、“白色”、“蓝色”是颜色意象。它们的相继出现,与复沓一样,可以形成作品的旋律。当然,这种方式与并列排比等手段有些近似了,我们也可以把它划归其他的手法之中。
  
  二、散体对仗
  
  对仗是中国诗歌特别是旧体诗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由两行诗构成,结构、语义等方面都有准确的对应,由此构成有规律的音律变化。
  散文诗在建构语言的时候,也采用对仗。但不像传统对仗那么严谨,一方面,散文诗的对仗不像旧体诗的对仗那样以诗行为单位,而是以相对完整的情绪为单位;另一方面,散文诗语言依托的是现代汉语,具有舒放性、自然美,它所采用的对仗往往不是字字相对,句句相对,只要在表达方式上大体相同即可。因此,散文诗的对仗是一种散体对仗。散体对仗是对两种大致等量的情绪的符号化。
  就这样朝朝暮暮地过去了。
  就这样年年月月过去了。
  被你折残地玫瑰,抗御着寒风地吹过,度过一个个冬天。再残枝上,玫瑰花儿一次又一次地映红春园。
  
  被你踏毁地那一片片地青苗儿,在来年春天里,种子又在泥土中发芽、生根;一次又一次地染绿大地。
  蓝曼《蔷薇丛里》
  散体对仗的确是“散”的。散文诗语言要在尽量保持语言的自然结构的前提下表达诗意。但诗人利用这种方式抒写了相同、相似或


诗人自选诗
■ 马永波
  马永波,1964年生,现为某出版社译文编辑,文艺学在读博士,有诗集及译著30余部。
  
  松 下
  
  孤松。石径。潮湿的草地
  木凳上满是松针和积水
  刚用纸擦干净,风又从树梢
  刮下一汪水来。长凳上躺一下吧
  开个会,讨论一下严肃的问题
  当然还有爱情,这“人性的尺度”
  阳光在鸟儿弓起的背上滑落
  蜂巢里蜜在滴响。我还要关心什么
  那“昨日之悔和明日之畏”
  都如斧柯在花丛中腐烂、还原
  阴影落在眼睑上,远远的山路上
  敲石子的人也在灯下敲过棋子
  松风带来树脂的清香,做个梦吧
  醒来,已是一生虚度
  
  蝴蝶
  
  山中寂寞的蝴蝶,薄薄的
  像一小片凉水落在雨后的砂石路上
  它们展开黑色的翅膀,无声地滑过
  阳光和阵雨,滑进更幽暗的林中
  它们曾经落下,落在我杯中泛红的酒渣上
  我们是否来过,在空空的山谷采集蝴蝶
  把它们微弱的呼喊装在透明的瓶子里
  蝴蝶又在飞过,杂着几只混迹的蛾子
  总是那同一只硕大的黑蝶
  飞过松树的树顶,拖着阳光的金线
  它随着石头落向山谷,但总也听不到
  那落地的声音。蝴蝶飞过之后
  我们已不在原来的地方
  
  林中小溪
  
  忽远忽近的水声把我们诱到
  这一片闷热的林中,一座腐烂的木桥
  把我们从白昼渡到野花的膝头
  枝叶掩藏的小溪清澈见底
  从容地流过我的脚面。“刺骨的冷
  将变成火焰一样的烧灼……”
  我只能尝试着走出五步
  时高时低的水声测试着溪床的坎坷曲直
  水底游动细小如针的黑影
  溪水在转弯处冲击出一个小潭
  就在我们打算沿溪走上一里的时候
  潭水上一阵嗡嗡的黄蜂让人却步
  它们围绕水中一根断桩不停聚散
  仿佛在争吵。这时,最好从上游
  漂下来一件村女杏黄的衣裳
  和一顶插满野花的草帽
  对于溪水通向哪里,我们一无所知
  正如我们对事物的爱,只是冰冷的火焰
  
  露水雨
  
  你顽皮地跑到前面,等待我靠近
  你突然踢了树一脚,哈哈
  扁豆大的雨点洒了我一头
  为什么偏偏是你,而不是一只松鼠
  从一根树枝窜上另一根树枝
  或者无故受惊的鸟突然飞起
  用带花斑的短翅,碰落这一阵稀疏的雨
  雨点落在路上,像卵石镶在沙子里
  草丛也一阵瑟瑟,然后
  林中的寂静水一般愈合
  偶尔有阳光旋转着透进来
  请屏住呼吸,如果有隔夜的露水
  落在头顶,那是树在梦中流下的泪
  它梦见了因露水而沉重的空空鸟巢
  
  秋千
  
  秋千高过了树顶,垂着咿呀作响的
  星光的长链。闭上眼睛,任长发飞扬
  秋千的吱哑声响彻童年的群山
  高些,再高些,摆脱大地的束缚
  你的血液忽高忽低
  你的耳中灌满了风声
  秋千高过了午夜,高过了星光
  两极短暂的停顿是生死两忘
  荡着荡着,秋千上就空无一人了
  荡着荡着,黑夜中就空无一人了
  秋千自己荡着,星轴似将断裂
  满头白发的我,站在星空下
  任空空的秋千从眼前反复经过
  
  瞬  间
  
  这个瞬间如一粒沙子落入水中
  消失在其他的沙子中间
  你先是看见水面和水底的双重波纹
  然后是树木的倒影渐渐清晰
  黄昏辽阔起来。在你之前它一直如此
  天空缓缓旋转,一张幽蓝的唱片
  时间的唱针划过粗糙的群星
  你还要恐惧什么,你就是沙粒
  风和星空,你一直是部分
  也是那永恒存在的整体
  水声使黄昏的山谷向明月之杯倾斜
  你可以听见沙子渗出石头的声音
  人世的灯亮了起来。生命孤零零的
  我们离开后,黄昏将继续
  我们从永恒中抽取的这一束湿润的枝叶
  沉甸甸的,带着树脂的芳香
  
  湖与夜
  
  夜晚从比喻开始:月影似换气的鱼
  躺在水面上,尾巴因为引力向黑暗处弯曲
  ——首诗也是这样,它和夜和湖一样
  寂静而宽广,当星星将夜晚收起
  它收起自己的无限。久违的蛙鸣
  像二十个老妇搓洗泥泞的衣服
  我看见倒塌的山间酒肆和半户人家
  我看见午夜垂钓的人反穿雨衣
  然后我看见暴雨从山顶急泻而下
  我睡在动荡的屋顶下,鱼睡在
  安宁的水底,有人摸黑上来
  像鱼泼溅着水声,像心跳升到树端
  
  中午的土路上
  
  中午的土路上,一个老妇踽踽独行
  在两个若隐若现的村庄之间
  灰尘在汽车后慢慢弥漫到林子里
  两个褐色的村庄几乎一模一样
  这使道路丧失了方向
  但她踽踽独行,拐杖戳着事物的裂缝
  我疼痛的心脏。她要去哪里
  大地缓缓旋转一张密纹唱片
  大河闪光,通天的大路也在闪光
  那老妇像唱片上经年的一粒灰尘
  沿离心力抛出,她仿佛已是
  时间本身,固执地追随着我们旅行
  
  崖  葬
  
  远远的,那片褐色的悬
  下面是平静的河水,朝南的崖壁上
  有许多半圆形的岩洞,类似于陕北的窑洞
  每个洞口都立着一块碑
  河水拐了一个弯继续向城市流去
  而村庄就蘑菇一样散落在河湾的草丛中
  不远处一个废弃的采石场
  像山的一个灰白色伤口
  那些被阳光照亮的悬崖
  和阴暗的松林交替出现,越来越多
  河水始终平静地映照着它们
  把生和死隔开,又同时把二者灌溉
  
  在初秋的阴影中
  
  阳光陡峭。一个父亲
  背着两个孩子的书包
  两手还拎着满满
  黑色白色的塑料袋
  从后面看去
  他应该和我同龄
  或者更小。他的双胞胎女儿
  一个在他前面,从一个阴凉跳到另一个阴凉
  一个懒懒地落在后面,踢着树叶
  那父亲始终没有看她们
  他走在中间、始终没有说话
  他们就那样走在楼群和阳光之间
  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诗讯一则·
  
  《沉默的约会》刻成诗碑展出
  
  爱情诗人董培伦的代表作《沉默的约会》一诗,已经刻成诗碑,并于2005年4月11日,竖立在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出生地岔道口公园内,作永久性展出。
  这首写于1983年12月5日的短诗,是作者回忆在诸城一中读书时唯一一次约会的诗意写照,该诗发表后,著名爱情诗人汪静之先生著文说:此诗写初恋的心情,细致而深入,不同凡响。
  诗碑背面除了作者简介外,还刻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给董培伦先生的题词手迹:
  培伦先生:
  情人老去
  而爱不朽
  诗人老去
  而诗年轻
  余光中


聚焦:组诗推介榜
■ 杨森君 谢 君
  西域的忧伤(八首)
  杨森君
  
  喜悦漫过来
  
  这样的时辰我依然相信世上还有更多美好的
   事物
  没有来得及发生。我的女儿在看荷花
  我的女儿是我的宝贝,她在说和我不一样的话
  她还这么小,她圣洁的眼睛看什么都新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