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玉谷传奇 作者:张拉发-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耀宗不负众望,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他的构想,把边塞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但是,公司的运作始终是不规范的。那些投入资金的人并没有必需的法律手续,只是针对他个人的一种信赖和支持。他要在临走之前,给这些投资者一个交待,给这些资金一个合法的身份。

  李耀宗在给省政府的报告中如实陈述了一切,从既成的事实和法律的规定两方面做了恰如其分的分析,也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按现代运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把边塞文化公司由官办企业改建为一个股份制企业。如今,省政府已有明确的答复,他准备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为公司的正常运营创造一个平台、一个前提,以保证公司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

  想到这里,李耀宗的思路又回到公司管理的继任人上来。

  从目前的情况看,陶含之应是接替经理职务最理想的人选,他才思敏捷,思想开放,勇于吃苦,长于探索,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惟一的缺点就是不善于交际,不善于处理外围关系,这对于公司面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可说是一个经营者的大缺陷。

  在这样一个法律和制度都不太完善的环境中搞企业、求发展,没有广泛的社会交际是不行的。尤其面对那些所谓的“公仆‘,们对企业挖空心思的敲诈盘剥,对于社会上毫无理由的摊派和勒索,怎样去应对,李耀宗有着深切的体会,也有一种深深的担忧。法律对企业、对私人财产的保护,还只停留在一个很原始的水平上;这种不完善造成的必然,就是企业运行中的诸多困难和意外,这就加大J 企业经营的风险,而能够消弭这些风险的方式,惟有人性化的运作,这就对经营者交际能力的要求变得格外突出。

  前几天,李耀宗同陶含之进行了一次长谈,李耀宗隐隐透露了他的想法。李耀宗说:“老陶,我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加上公司运作已经正规,我想退下来,好好休养一下。”

  陶含之没理解他的意思,只是如实陈说:“我发现你的精力也大不如前,应该好好检查、好好调理一下,只是不一定非要退下去。你要走了,咱公司咋办呀?”

  李耀宗长叹一声,说:“有些事也由不得自己,生老病死都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新陈代谢,人力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改变的。我是说,如果让你来接任公司总经理,你觉得怎么样?”

  陶含之愣了一下,沉默有顷,然后说:“你这个问题我没想过,老实说,真要让我来接任,并不是合适的人选。你知道,我这种人说说话、出出点子、跑跑腿还行,真要独当一面,恐怕干不好。搞企业不像当官,好与坏差别不大,让谁干都一样。”

  李耀宗说:“我看你的基本素质好,人吃苦,也善于思考,又熟悉公司的情况,应该没问题。”

  陶含之苦笑着说:“你知道我这两刷子,做个配角还勉勉强强,做一把手可没这个能耐。你要真不干了,我也回龙大做我的教书匠去。我怕因为自己的无能,搞垮了你辛辛苦苦弄起来的这个摊子。”

  李耀宗说:“什么事都是干出来的,没试怎么会知道呢!”

  陶含之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次谈话没有实质性的结果,但李耀宗可以肯定,陶含之从没有当总经理的思想准备,也缺少在商场奋争的勇气和想法,他仍然固守在自己的那个圈子里,依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着一如既往的惯性运动;这从他谈话的表情、神态中可以明显看出。

  可以说,陶含之是李耀宗走上领导岗位后感觉最好的搭档和助手。他没有奴颜媚骨,也从不争名逐利,总是默默地做着应该做的事。但在这生命尽头,李耀宗想的不是他的诚实和忠贞,而是他是否具备一个总经理的素质和起码的能力,以保证总公司在今后的风雨颠簸中顺利到达自己的目标。让他主持全盘工作会怎么样?李耀宗现在还没有底数。可除去他,还会有更好的人选吗?

  思绪如潮的李耀宗对着逶迤的群山,漫卷的山风,忽然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两句诗来:“会作山中相,莫管人间事。”可他自己却实在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他面对的事情太多,有许多事情需要自己来解决和完成,这样,自己才可能心安理得地离开这个充满欢乐和痛苦的世界。他怀着一种难以弃置的慷慨悲壮的心情,为自己的身前身后事苦苦思索着。

  就在他为自己的思绪困扰难安的时候,背后走过一群羊来,一个脸色铜红,罩了块脏兮兮的羊肚毛巾的中年农民赶着羊群走过来。他冲李耀宗说:“你是电视城里的李省长吧?”老农话中没有尊敬、没有畏惧,却有一种浓浓的亲切让人激动。

  自打边塞文化公司成立后,在这里建起了电视差转台,使长年闭塞的山里人也看上了电视,用起了手机,沟通了同外面世界的往来和交流。李耀宗是电视上的常客,又是帮这里人致富的名人,因此,只要是周围村里的人,没有个不认识他的。

  李耀宗也随随便便地说:“是啊!你也认得俺呀?”

  老农说:“俺就住在电视城外,天天见着您进进出出,哪能不认识呀。”

  李耀宗问:“您贵姓呀?那个村里的?”

  老农不无得意地说:“俺姓杨。就住在广武城外的杨家堡。”

  李耀宗知道,著名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因为这个原因,这里的杨姓都争着把杨家将奉为自己的祖先,后辈的杨姓人无不为此沾沾自喜。果然,这位看上去憨直的乡农紧接着对李耀宗说:“俺是杨五郎的第三十四代孙,叫杨奉先。”

  李耀宗闻此言,不禁莞尔一笑,有点调侃地说:“杨五郎不是在血台山出家了吗,怎会在这里出现他的后人?”

  乡农一本正经地说:“那是说书人编的。先祖杨五郎在金沙滩兵败后一个人流落到这里,呆过好长一阵子呢。”说着,他便给李耀宗讲起一个故事来。

  那是老令公杨业及其七子在金沙滩一役中全家四散,老令公被俘,绝食三日英勇殉国。勇猛的五郎杨延贵杀开重围,带着一身重伤,落荒而逃,在雁门关下碰到一位叫杨瑛姑的姑娘,她把浑身是伤,奄奄一息的杨五郎领回杨家堡。

  在蓬草半掩的茅庵中,瑛姑为他疗伤饲饭,给他浆衣刷身,细心呵护着他。在耳鬓厮磨中两个豆蔻年华的青年渐生情愫。

  那是一个月圆之夜,瑛姑陪着渐渐伤愈的五郎坐在堡墙上叙话;看着那在清冷的月光下绵亘而来的古长城,杨五郎悲怆地吟起了一首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听着五郎的吟咏,瑛姑话中有话地说:“将军高风亮节,常思忠勇报国。我觉着你一定不是个普通兵卒呢。”

  对着救自己于危难之中的瑛姑,杨五郎敞开胸扉,对她毫无隐瞒地讲了自己的身世、自己的遭遇,也讲了自己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志向。

  那时,忠心报国的杨家将早已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英雄人物。

  出乎意料的姑娘怀着对英雄的敬仰、对忠臣义士的崇拜,芳心暗许,决定为这一代英烈的杨家保存一线血脉、延续一种传承。就在这个风清月白的晚上,她怀着一腔热忱,把自己献给了杨五郎。

  此后不久,刚刚恢复身体的五郎怀着对瑛姑的眷恋和深情,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踏上了报仇雪恨的艰难征途。

  杨五郎在辞别瑛姑的时候,把自己随身的雌雄双剑留了一柄给瑛姑,告诉她作为以后相认的凭据,并叮嘱姑娘:如果生了儿子就取名杨宗义,如果生了女儿就由你起个名儿吧。咱杨家一门忠义,儿孙们决不做不忠不义、残害百姓的事,毁掉我杨家的忠义名声。

  杨五郎走后,姑娘十月怀胎,生下一子,依照杨五郎的吩咐取名杨宗义,自然就是他们这支杨姓的祖先了。

  以后的事怎么样,乡农说,这些都是老辈人口耳相传,倒是这柄剑被留下来,成为杨家的传家宝,也是他们为杨家将正宗嫡传的证明。

  乡农说,杨家堡最早建于汉代,这里的杨姓与杨家将并非一支,不是所有姓杨的都是杨家将的子孙。像瑛姑也姓杨,但她们这枝杨姓却是当地土生土长,祖辈以琢玉为生的。瑛姑的父亲和爷爷不仅沿袭着做堡主,同时也是琢玉高手,和平年代还常给皇宫制作玉雕,杨家堡人也是多以琢玉为生。只是,从杨文玉开始,杨家堡的琢玉才开始大规模地经营起来,业务遍及大江南北。杨家的人也从这里走出去,在全国各地落户生根,繁衍生息。

  乡农说,杨家堡自杨文玉担任堡主后,励精图治,很快大富。

  尤在宋末元初北方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动工修筑杨家堡,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杨文玉文武双全,当了堡主后便订立规矩;凡堡中男丁,十五岁之前集中勤修礼乐诗书骑射等基本技艺,十六岁开始根据个人喜好确定文、武、百工、杂艺的专业研修,当然也包括琢玉的技能培训,使族中子弟学有所长,由此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除元时杨家族人不人仕外,历明清两代,杨家堡人官至侍郎以上的不下自人,皆为品学超群的清廉正直之士。

  李耀宗听毕乡农的讲述,不禁情思悠悠。他为杨家的一门忠义感动,更为村姑的深情慨叹;她为杨家存续下来的不止是一个家族的绵延,同时还有杨家造福乡梓,忠心报国的崇高情怀。

  华夏民族漫漫几千年的发展,造就的不止是那群前赴后继的志士英雄,同时也有惊天地泣鬼神,滔滔不绝、绵绵不断的文化和义明。历史抒写过悲壮,抒写过消沉,但构成她主旋律的,更多的是昂扬无边的激情,是百转手回的狂歌高吟,这恰如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在浮沉起伏、跌宕奔涌中展现着自己的伟大和不可战胜。

  人生如梦,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有人在这一瞬间抒写了神勇、抒写了悲壮,赢得了后人的敬慕,成为民族英雄;也有人在这一瞬间苟延残喘,为了一己私利祸国殃民,遭到了后世的唾骂,成为千古罪人;而更多的却是负载着历史沉浮奔涌,起伏升腾的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他们用平凡的生活书写着一个民族、一类人群的共同,构成了历史上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殊性。像那位村姑,像眼前这位淳朴的山民,还有千千万万个在那亘古荒漠的乡村小道上往来奔波、在喧嚣拥挤的闹市中寂寂浮沉的平头百姓。

  历史不会写出他们的个性,但历史却一定要折射出他们的共性,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特征。

  千百年来,这种关于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讨论,困扰着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让他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陷入迷惘和沉沦。

  其实,当我们冷静地面对现实和历史的时候,就能够发现:英雄是时代和民众的产物,他来自于人民,反映着民众的利益和追求,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因而,当他成为英雄之后,必然会对他生存的世界进行或多或少的改造,以适应民众的需求和愿望。

  这种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必然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一种来自人类智慧的共性和个性的互动,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划分。当着一颗新星出现的时候,人们也会同时看到反衬着它的群星闪烁、深邃而苍茫的夜空。

  李耀宗没有再想下去,他对杨奉先说:“你家传的宝剑在吗?”

  乡民。点点头说:“在。如果不是碰到你,我也不会讲这件事。”

  李耀宗说:“是吗?”

  乡农说:“俺觉着您做过省长,肯定识货,也肯定买得起。这把剑放在俺这里没用,也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俺想把它换点钱补补家用,这几年家里紧巴巴的,孩子上学要花钱,娶媳妇、盖房也得花钱。咱一个乡下人,能从那里来钱呢?卖出去就把死宝变活宝了。”

  说着话,他抬头看看天色,说:“咱家里还有些好东西呢,都是俺平时收集的。现在天气不早了,你要是有兴趣,抽个时间到家里看看,俺不会宰你的!”

  李耀宗也抬头看了看,就见瓦蓝瓦蓝的天上看不到一点点云,太阳已经偏西,大概到了下午的三、四点钟。

  他知道这里人只有两餐饭的习惯,现在已是吃晚饭的时候,又想着怕单位上的人找,于是便帮着乡民吆喝着羊群慢慢走下山去。 

第三章
  散国壮游 峥嵘山水纵放怀
  旧地登临 隐晦古事藏幽微

  暮春的香岩寺,在经历了寒冬的萧杀之后,经过短暂的酝酿,如今又是一片柳绿花红、人山树海的动人景象。

  寺旁的石窟前,老藤垂下浓绿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荡;石窟前游人如织,一对对一群群的红男绿女在这里漫步徜徉,领略着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不远处的山上,是新增加的一处景点。高高的悬崖上垂下一条人工引流的瀑布,犹似一条匹练,带着巨响和轰鸣急湍直下;散落的水滴在阳光下幻成一条彩虹,飞架在山梁上,打破了山的沉寂、山的凝重,为空阔的山谷注入一种鲜活和生动;山风吹来,带给人一片馥郁的花香,却是从寺后那片新开辟的园林中喷涌而来的。

  这里被辟为自然林区,汇聚了北方各种各样的花木品种,也引进经过改良的许多南方花卉,在自然起伏的坡谷间有规则地铺开,黄红绿翠、五彩纷呈,真让人舒情悦志,目不暇接。园中还豢养着一些从世界各地引入的珍禽异兽。

  高视阔步的丹顶鹤,像一位风度翩翩的佳公子,昂首阔步,时不时向群聚而来的游人投去不屑的一瞥;鹤是神物,更是一种祥瑞,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蔓延曲折,出现在人们的传说中,神话里,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和悠悠情思。

  五彩斑斓的蓝孔雀,像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迈着矫健轻盈的舞步,矜持地漫步在花丛中;它使人联想起印度史上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他不仅创造了印度史上的辉煌,更因为他皈依佛门,把佛教定为国教,讲求仁信修善、公平慈爱、戒绝杀戮而被后人推崇备。

  至。

  园中还有个小湖,却是把溪水汇聚而成的;湖面虽然不太大,但湖水清澈,深可见底。湖面上浮了几只雪白的天鹅和几对色彩艳丽的鸳鸯,时不时的把头伸进水里,啄起拼命挣扎的鱼虾。

  在华夏文明中,鸳鸯是忠贞不渝的美好婚姻的象征,而在实际上,它的忠贞不二却是徒有其名;倒是那洁白如雪的天鹅,却在奉行事实上的终身伴侣制,反而不被人们称道。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也许能引起游人对人类情爱关系的反思:人们注重的只是一种表象,忘记的总是表象背后的复杂和真实。

  山间一块草坪上,却是一个现代化的游乐场,有各种各样供儿童玩乐的设施,也有为年轻人挑战冒险的“蹦极”;当那些青年人在异性关注的目光中,系着保险绳,忐忑不安地从高空坠落的时候,脸上显露的总是一种闯过生死关,做过英雄的洋洋得意。

  这天,风尘仆仆的吴夜生花了数百元游遍香岩寺所有新增的景点之后,走进香岩寺内,叩响了净尘大师居住的院门。

  自从上次与马进道别之后,吴夜生怀着一腔无奈远出壮行。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夜生摒弃了心头杂念,悠哉悠哉地从祖国最南端的天涯海角、琼岛雨林起,沿长江溯流而上,过瞿塘、出三峡,下太湖、游峨嵋,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几乎每个景点;最后又翻越秦岭,拜谒始皇陵,登高华山巅;然后东去潼关古道,泛舟跨越黄河,消消闲闲地一路行来,回到龙城境内;屈指数来,已是四百五十多天,走的时候秋日熙熙,如今却又是和风拂柳,万紫千红的春天了。

  山川壮行,荡涤了吴夜生埋藏心头的不快。他曾对着滚滚而去的长江水,体味过奔波游说,“厄于齐梁,困于陈蔡之间”,期望一展雄才却终无所成的孔夫子逝者如斯的苍凉心态;也曾在云遮雾障的华山之巅,聆风观松,遥想过陈抟老祖游戏风尘、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他也曾在佛教最早驻足的白马寺留连,对着古寺的斑驳,发过无色、无相,万象皆空的慨叹。

  岳阳楼头的烟雨,曾引发他“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浩情思,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滕王高阁王勃语惊四座、才华横溢的题咏,更让他生发起”物换星移“、世事沧桑的悲怆情怀。

  披发行呤的屈子、躬耕南山的陶潜,又让人感发人生天地间不求闻达,但愿自保所应具有的大觉悟、大智慧;岳武穆的忠勇、文天祥的壮烈,又让他陷入是忠君还是爱国的反思;如果不是赵构的狭隘,“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元帅,一定会直捣黄龙,恢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然而,这场民族的千古悲剧却在奸臣得道、英雄落马的哄闹中落幕。

  世事变迁,人间百态,这一切一切,都在他心头激起重重涟漪,令他沉迷,也让他深思……

  在吴夜生踏上故乡龙城这块土地的时候,情感的回落,使他终于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新的目标,人生苦短,大丈夫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为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所不为者,保持自己人格、品行的端庄正直,一切顺其自然,不随波逐流,不争名夺利。正是因为确定了这个目标,他准备今天会会他的好友,香岩寺的主持净尘大师,对人生做一次深入的访谈。

  几年前,净尘从五台山到香岩寺做主持后不几天,便在一个夏Ft融融的上午登门拜访吴夜生。

  简单的寒暄之后,两人开始研谈黄老佛学,讨论得热烈而又投入;进而他们又交流起琴棋书画的心得和体会,激情涌动的时候,又展纸研墨,挥臂舒毫作起画来。

  这天,他俩绘就的是被历代文人雅士青眼有加的“四君子”:梅花的铁骨傲寒、兰花的清纯幽雅、竹子的高风亮节、菊花的艳丽脱俗,都被幻化为做人的品格,成为蕴藉意趣、感慨人生的寄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