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9期-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晋朝有位殷仲文,晚年常郁郁不乐,指着院子里的大槐树叹气,说道:“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一棵新栽的树,欣欣向荣,何等可爱。到老了之后,表面上虽然很婆娑,骨子里生意已尽。算是这一期的生活完结了。
  殷仲文这两句话,是用很好的文学技能表达出那种颓唐落寞的情绪。我以为这种情绪是再坏没有的了。无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倘若被这种情绪侵入弥漫,这个人或这个社会算是完了,再不会有长进,何止没长进,什么坏事都要从此孕育出来。
  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停摆过后,机器还要生锈,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哩。
  人类若到把趣味丧失掉的时候,老实说,便是生活得不耐烦。那人虽然勉强留在世间,也不过是具行尸走肉。倘若整个社会如此,那社会便是痨病的社会,早已被医生宣告死刑。

万物从容

作者:许道军 字数:1290

  我观察花草树木已经三十多年了,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年复一年,现在终于有了点发现,那就是:任何一株花草树木都不急,万物从容。
  在一年中,它们一般都要开花一次,都有属于自己最美丽的瞬间。它们不提前,也不滞后,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它们都知道,造物主早就安排好了。梅花开放的时候,桃树静静地看着,一点也不急;白玉兰翩翩坠落的时候,茶树知道该它们上场了。泮池的鱼儿也不急,它们急什么呢,要赶路吗?吃饱了还要更饱吗?不是,它们只需要在水里游来游去。
  有一种花叫月月红,它就很急,沉不住气。只要看见有别的花在开放,它就嫉妒,吵着要开花。上帝是宽容的,说,你要是想开花就开花吧。一年四季只要有别的花开放,它就要开放。一年四季总是有花开,于是它一年四季都开花,人们叫它“月月红”。由于它太急了,没有准备,只知道开花,没有想到积聚能量,把握时机,蕴藏芳香,所以开放的时候,人们只看见它很红,看不到其他的好,有点轻看它。你看,在公园里,就找不到它的身影,虽然它很努力。
  那些园艺大师就很急,替花着急。心想,漂亮的花儿开放了,大伙还不知道呢,于是他们把这些花从各个角落,甚至很远的山区、草原移过来,放在主干道旁边、教学楼窗户下,告诉大家,你们快看啊,它们开花了,再不看,它们都谢啦。可是,有任何花草要园艺大师这么干了吗?没有。它们开花只是自己好玩,轮番做游戏,或者开给它们的情人看的,惺惺相惜。它们的情人是谁呢?它从来不会告诉人们,大约是那些蜂蝶吧。文人吃醋了,就叫它们狂蜂浪蝶。
  你看,这些花草从来不急,有没有人看见,都不急。我在校园很多角落里,发现了这样的小花,它们慢慢地开着,安安静静。三万多师生当中,估计看到它们开花的寥寥无几。那又怎样呢,没有人看见,就不开花了吗?
  人生按七十年算,不算长,也不短了,历史三千年的四十分之一,现当代史的二分之一,见过多少人和事啊。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可是,走得再快,快得过时间吗?不能。时间最终将他们甩在身后,慢慢塞进历史的压缩文件里。走得慢的人,时间陪着他,慢慢前行。他们慢腾腾地起床、浇花、打坐、看落日,从来不理会时间。时间也不催他们,随着他们的性子,在一边等他们。这些人往往就是大师,所谓大师,就是那些耗尽一生、成功一次的人,就像那些一年花开一次的万物。
  要迅速生活,时间就走得快;要永久生活,时间就走得慢。匆匆忙忙跟时间赛跑的人,不还是想多赚取一点时间吗?有人花钱买时间:打的、坐飞机;有人舍命换时间:熬夜、加班。他们费尽心机赚取了一点时间,然后用时间换取钱财和荣耀,可是等他们有了钱财,有了荣耀之后,还是要用钱财和荣耀换取时间。这是多么奇怪和浪费时间的事情,况且,跟时间赛跑的人,总是容易出事故,跟交通事故一样,有多少倒在时间赛道上的人啊!
  桃花不模仿荷花,桃花开放的时候,荷花也不急,不羡慕;大师不模仿别人,别人成功的时候,大师也不急,不羡慕。释迦牟尼不关心理论,只关心生老病死;阿难会背所有的佛经,可是成不了佛祖。万物从容,大师从容。

谢幕

作者:钱红丽 字数:1194

  谢幕,其实也是人生的一场蜕变。

  想当年李安拿着小金人微笑谢幕,我有感慨:当初,他执意留在那里,一文不名,吃尽所有前去异国闯荡的人所要吃的苦。连丈母娘都不理解了,何况妻子?当初,他是怎么守住自己的……如今,他有了谢幕的这一天,终于给他等到了!作为局外人,我都有一种恶狠狠的情绪,好比我美梦成真终究落到现实——我就会恶狠狠,“老娘”终于赶上趟了!许多“李安们”执意如此,在不同的路上,孤独的心,拿什么来担载?并非人人都能等来这谢幕的一天。
  人,“生如蚁而美如神”,看他谢幕也谢得格外漂亮。
  王菲也曾说,将来,以后,我离开舞台,希望人们忘掉我。这话里埋着冲淡恬和、与世不争的翩然,可是,往深处触一触,竟有凄寒,说是看淡一切,实则她尚没完全谢幕。第二个孩子已经来临,在牌桌上坐半天也好,在卡拉OK自早到晚也罢,那是她的人生,她愿意如此。我一直在等着她彻底谢幕,不着一言,万千荣华也抵不过一场俗世牌局。
  邓亚萍也谢幕了。一张浮肿的面庞,微微的亮,怀抱婴孩于千里之外的地方谢幕。那么逞强的一个女子终究做了母亲,满目柔和,柔和也是美,是光辉,是人格魅力。那日,上楼排版,同事桌上摊着体育版,一眼扫见她,来不及细瞅,便飞快辗转至楼下看大样,一边下楼一边喃喃:不愧为成功女子……后面的话,我兀自吞下去,因为繁忙。
  人生要经过多少沉潜才能等来这完美的谢幕?
  千万个邓亚萍退役以后,凭借为国立勋的资本顺利进入名牌大学,最后真正走出来的有几个?她那么拽,却要一直念到博士,于每一个领域都不愿服输,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了这个矮小女子?
  我们身体里的偏执,有时用不好,也是一种伤害,索性选择一种平常人生,也来得安然恬淡。有人一生都活在光辉之中,用自己一颗小小的心去发光,然后照耀自己,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巨大满足和喜悦。就是这种力量一步步推着他们向上,然后,越来越远,越来越高,甚至高远得让我们不但追不上而且望不见。在某一个宁静的日子,他们惊鸿一般翩翩出来谢幕——我们呢,诧一下,有一些感慨,仅仅是感慨而已,然后就又默默忙自己的事去了,好比被深冬火钵里溅的火星子烫一下,疼,疼得要流眼泪,到底又忍回去。
  我们一直活在揾食的命里,身外冷暖,哪有余闲疼痛?生活有时不容我们抬首,兀自一直急急向前。
  这样的人生更显逼仄荒荒,寸草不生,怎么样才有安慰?把一双手抚在胸前,小小心脏扑通跳,始终是热的。最对不起的就是这小小心脏,因为它的热烈,因为它的坚持。
  我们一直在伤害着自己,浑然不觉,是砒霜,也是蜜汁,一点一点地饮,这就是沉潜、执意、磨砺……最后,把自己给埋伏了,一直没等来谢幕的时候。
  铅华谢尽不妒流年。
  摘自《嘉兴日报》2007年2月2日

多元化的人生观

作者:闾丘吕薇 字数:2801

  多元的尺度

  叮咚的泉水,在石缝间涌动,诉说着一个生命的故事。
  清澈的溪流,在群山中穿行,蜿蜒着旅途的辛酸。
  流淌的江河,在大地上奔腾,养育着一方的水土。
  浩瀚的大海,包容万物,吞吐日月。
  这些是水的选择。就像这千姿百态的每一滴水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尺度,有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尺度给了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给了人们成就事业的方向。
  多元的尺度,带给了这个世界多元的结果。
  尊重多元的尺度,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包容每个人合理的价值选择,而非丧失立场,丧失原则。
  尊重多元的尺度,因为泉水、溪流、江河、大海,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世界也会因此而更精彩。(官鏐)

  成功的标准可以很多,可以选择赚钱,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公务员,或者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也可以去做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或者就是期待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而若有足够的能力的话,可以收养一两个需要爱的孤儿,或者在名校毕业之后去卖猪肉,去做一个乡村的小学教师……一个社会,对于成功不是只有唯一或者少数的定义和标准,成功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周围人的标准。
  当然,这不是中国的现实。对于成功,在中国的标准非常的清晰——功成名就,如果不是这样的标准,我也知道,我不可能出现在今天的这个讲台上面,因为在很多的同学心目当中,我应该是成功者的一分子。也因为这样,这段时间听到太多同样的问题,问我如何才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记者,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在我看来,首先要对这个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其次需要有对专业的追求。但是即便有这些,都未必能够达到这个社会认定的标准的成功,因为如果缺少机遇的话,会永远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记者,但是这样的记者是否就是不成功呢?我只能够说,因为运气,因为我所在的平台,我才能够有今天的知名度,但是即便没有,即便我依然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份职业,而我依然深爱着,也对自己保持着要求的话,在我看来,我是成功的。当然,这样的话现在由我说出来,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因为现实并非如此,我已经是一个既得利益者。
  也因为这样,让我觉得,可以去做更多的一些事情。既然如此的幸运,就好像中了一千万的大奖那样,我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还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就好像写文章、写书,如果用功利的方法来看的话,在知识劳动并不值钱的中国,这些时间的付出远远比不上参加一次商业活动。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这是我可以回馈社会的一种方法,一种我自己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作为一个已经步入中年、业已有些影响力的人,至少我做的这些,可以影响到一些年轻人。在座的你们,不管多少,总有人会从我们这些过来人的所作所为上,发现一些什么。也因为这样,我总觉得,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怎么了,那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如果不去讨论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这些有话语权的成年人怎么了,而把责任以及期待放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那是一种不负责任。
  不过在中国,真的只有很多年轻人说的无奈,说的只能够随波逐流吗?我想到一些人。比如韩寒,不是因为他的名气,而是他的经历和现象。他拒绝了社会和官方制定的教育体制,也没有考公务员,到外企,而是坚持他的独立,用自己的特长来谋生。其实从韩寒的身上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可以让大家有另类的选择,当然,韩寒也同样告诉大家,真才实学对于维持独立性的重要性,而所谓的真才实学,可以是一种技能,也可以是一种专长,或者是一种学问。
  我也想到了上海的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樊阳,他用自己的时间,坚持用一种传统教学方式以外的教学方法,用文学来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公民。尽管从数量上来说,接受他这种方法的人并不算多,但是那些上过他课的学生,我相信,对于这样的老师会心存感激,但这并不是他坚持的原因,而是因为他坚信自己这样做的价值,对于他来说,就是人生的一种成功。
  还有很多人,比如那次上海大火之后,在街头演出的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年轻人们,他们不为了什么,在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前,他们不知道自己会因此而出名,而被媒体关注,他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要用音乐慰藉这个受伤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他们其实不单单做了这些,他们还因为对于音乐的爱走在了一起,他们觉得有普及交响乐的责任,因为他们相信,美的东西应该和更多的人分享;他们花的时间、精力,在一些人看来得不偿失,因为他们少了其他的娱乐,甚至是赚钱的机会,但是他们因此而满足,而觉得人生的丰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充斥着功利性的这个社会说不。
  一段日子,北大又成为了新闻焦点,因为会商问题。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大学还有很多的期待,而所有的这些期待,都落在了北大的身上。但是,这样的期待,是否忽略了更大的问题?当年的北大之所以成为一所兼容自由的大学,如果没有包容这样的大学的社会环境,没有容许北大的老师们倡导这样的思想的空间,那怎会有这个北大?一个大学,如果社会没有足够的包容,怎可能脱离社会,真的成为一座象牙塔?
  摘录一个在德国的北大毕业生写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什么学问也不做,就在北大校园里面熏陶的话,究竟能得到什么样的北大精神呢?都知道北大没有校训,最珍贵的特质就是所谓‘兼容并包’的精神,如果能在北大熏四年,熏出一个这样的精神也不错。然而现在这样的精神恐怕也要消失殆尽了吧。在我2003年上北大的时候,同学里面农村的学生还占一部分比例,据说现在几乎都要没有了。夸张的形容,校园生态仿佛已经被城市中产阶级的话语霸权所占领,包括现在要搞的所谓自主招生,正是这种文化歧视的一部分。在北大兼容并包的精神背后,我感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价值单极化,舆论单调化。最近的会商制度又掀波澜,然则,既然思想偏激的学生应该是被包容的,那校长信箱里面要求取消其学位的校友却被大家认为一定是装逼呢?有人可以辍学去写诗,有人可以找不到工作到北京的棚户区去弹琴,有人可以做一个所有人眼中的怪人却依然得到尊敬,而不仅仅是有人可以刚一进校就去公司实习,或者可以参加五花八门的文艺汇演,更不应该是顶着北大学生的光环自以为是,甚至肆意借用北大精神来鄙视、排挤和批判自己看不惯的任何事情,这样才真正算得上兼容并包。”
  其实大家都看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更加敢作敢当敢闯,但是在这些特质的背后,需要培养价值观,多元的价值观,而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只允许某一种价值观,某一种所谓的成功途径才有在社会上上升空间的话,那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自然会打磨掉年轻人的棱角,而社会也就不应该对现在的年轻人有所抱怨。

  摘自作者网易博客

人生——社会坐标系中的多元函数

作者:王铁山 字数:1827

  每一次不同的选择,都可能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节点。

  翻开每个人的履历表,总会发现如下信息: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点、民族、国籍、政治面貌、所在单位、学历、学位、专业特长、职称、现任职务、家庭住址、婚姻状况、配偶、子女、社会关系等等栏目。其中的每一条信息都描述了人的某个特征。
  “姓氏”代表了家族特征,表明一个人的遗传、血脉关系;“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往往带有浓重的家庭文化和时代色彩,如建国、招娣等;“出生日期”是生命的时间原点;“出生地点”是生命的空间原点;“民族”是人种及族群特征;“国籍”是国家隶属关系;“政治面貌”反映了所隶属的政治信仰群体;“所在单位”是隶属的社会群体;“学历、学位”是受教育程度的标志;“专业特长”反映了人的技能;“职称”表示了职业技能水平;“职务”表示了工作岗位的级别;“家庭住址”是当前生存空间坐标;“婚姻状况”反映了人的家庭属性和稳定性;“配偶、子女和直系亲属”则提供了人在社会中的周边“关联原子”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充分描述一个人作为社会中一个原子的基本特征和定位,每一条信息都代表了一个维度,一个维度就对应着一个坐标轴,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就是这些坐标轴构成的坐标系中的一个点。因此,人生其实就是社会这个复杂的坐标系中的多元函数(f)。
  从物理学角度看,人生是一条多元函数曲线上的一个片段,函数的每一元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要素,每个人在某一刻所处的位置、状态、身份就是这个多元函数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解”。每个人的人生曲线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就像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无法找到两片纹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社会这个复杂坐标系中,回首是过去,前瞻是未来,我们的脚下是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永远也不会停留在原点。
  而在物理学中通常只需用(x,y,z,t ——即长、宽、高、时间)四个维度描述物体的空间运动行为。由此可见社会学的坐标系远远比物理学的坐标系复杂得多。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多维空间,人生是用时间的璎珞穿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生命轨迹是社会这个多维空间中的多元函数曲线,要在这个复杂的多元空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的确很难。通常借助我们自己的历史仅可以勾勒出已经发生的人生轨迹,但是,却无法预测这条曲线的未来走向。人们难以用一个现成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程序精确算出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无法预知和掌控自己的未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人生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每个人的多维社会坐标是唯一的,即便是双胞胎也不可能有完全重合的人生曲线,人生似乎是无序的。但无数条曲线,总会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和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说,总会有共性的东西存在。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