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分隋-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质上制、敕、谕也可以成为诏书,只是不那么正经罢了。而正经的“诏”是对皇帝来说最重要也是最重视的一种正式文书,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比如皇位更替、婚丧嫁娶,或任命、降黜非常重要的官员等,皇帝都要下达诏书,并昭告天下所有臣民。其形式有改元诏、上尊号诏、遗诏、降黜诏、皇太子纳妃诏、立皇太子诏、封禅诏、贬责诏等。“诏”一般都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而皇帝最宝贝的那枚“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玺就是专门用来往诏书上盖的。

    “敕”也称敕令,一般仅用于皇帝给他的臣子封官授爵。“敕”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制”也称制书。秦始皇称帝时,规定把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教,制书者制度之命也。”之说,可见“制书”是皇帝颁行国家各类典章制度的重要文书。不过自大隋立国以来,凡行赏罚、革除旧制、赦免降虏等皆用制书,而且与诏书不同,制书只宣示于百官而止,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谕”也称圣谕、谕旨。“谕”的灵活性较大一些,不是正规的文书,皇帝随口一说也可以是“口谕”,随手扯张厕纸(这时在皇室和世家已经普及厕纸啦,当然普通人家还在使用厕筹——作者注)写一个条子,就是皇帝“手谕”。

    王缠贴身秘藏的就是一份空白的制书,而如何把这章空白制书填满就需要杨霖、裴矩和王缠分工合作了。杨霖一肚子坏水负责出主意,裴矩长期在朝辅政,还曾干过中书舍人,起草诏书可是人家吃饭的家伙,自然驾轻就熟。至于当众宣旨的活计,裴矩作为天子钦使本来责无旁贷,但是这老货鬼精鬼精的,生怕担了责任一力推脱,于是王缠就不得不接手过来。不过这也是他的老本行,没什么难的。

    搞定了裴矩和王缠,杨霖还是没法闲着,连夜四下交通串联,连没什么交情的杜伏威和萧铣之流的都连威胁带利诱的被他拉上了贼船。

    所以今天才出现了这一幕,逼得翟让不得不低头。

    可是这还没完。杨霖这会儿可以撅着屁股假装恭顺,裴矩可以板着张死人脸佯作冷酷,而王缠却要掀开这幕大戏的,也就是宣读那份伪诏。

    而此举能否成事,也基本决定了这次会盟的基本走势。

第二百七十六章分封(上)() 
“门下:

    昔宗周煌煌、威名远扬;功臣昭昭,分封四方。唐国公、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李渊,着晋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太原留守,食邑万户,实封千户;左骁卫大将军、关内讨捕大使屈突通,着晋蓝田县公、右光禄大夫、大兴留守,食邑五千,实封六百户;蒲山郡公、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李密,徙琅琊郡公,晋左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徐州刺史,食邑八千,实封七百户;右备身府果毅郎将、通议大夫杨霖,着晋华阴侯、右光禄大夫、右备身府大将军、东都留守,食邑二千,实封一百户;虎贲郎将罗艺,着晋金紫光禄大夫、左屯卫大将军、冀州刺史;罗县县令萧铣,着晋银青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梁州刺史。

    国有义民,荡平流寇,明德有献,功在社稷,益显臣节。宜拔韦城翟让安丘县公、右光禄大夫、右翊卫大将军、青州刺史,食邑五千,实封六百户;宜拔漳南窦建德临邑侯、金紫光禄大夫、左翊卫大将军、兖州刺史,食邑二千,实封三百户;宜拔章丘杜伏威银青光禄大夫、右监门府大将军、荆州刺史;宜拔鄱阳林士弘正议大夫、左监门将军、豫章太守;宜拔武康沈法兴通议大夫、左备身府将军、吴郡太守;宜拔丞县李子通朝请大夫、虎牙郎将、东海太守。

    余如故!”

    随着王缠用他那又尖又利的公鸭嗓宣读圣旨完毕,除了一部分被点到名字、并大肆封赏的早就心中有数以外,芦棚中的大部分人都傻了眼。

    这大半个天下的造反派不辞千辛万苦的跑到酸枣来扎堆聚会,不是为了喝酒吃肉,更不是为了恭祝伟大的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相反倒是来阴谋瓜分皇帝陛下的偌大家产的,甚至还要欺负他的老婆、抢夺他的闺女!以众人想来,虽然皇帝已经没本事怒而兴兵、亲手把这些混账王八蛋千刀万剐了,即便如此您老人家站到江都行宫的房顶上喝天斥地的骂骂街,大家勉为其难的也得给个面子,认可皇帝陛下还是很有种的。

    可惜的是,这位皇帝陛下跟个没事人似的不但派来了代表兴致勃勃的观摩一帮乱臣贼子瓜分他的江山、欺负他的老婆孩子,还不甘寂寞窜出来想要发表一下意见,这就有点让看不过眼了。而更加过分的是,您老人家要是想体验一下当着这帮子大反贼的面破口大骂、痛快痛快嘴皮子的乐趣,或是扮扮悲情、吐吐苦水,跟大家讲述一下这个皇帝当得有多命苦什么的,虽然还是没啥卵用,但是八成也不会有人跟他一般见识——主要是还没到跟他一般见识的时候。可谁也没想到的是,人家一不骂街二不诉苦,上来就跟不要钱似的大肆批发大隋朝的高官厚禄,而且批发的对象居然是这帮本应跟他有不共戴天之恨的反贼!

    这是个什么套路?

    皇帝玩的什么花样搞不清楚不要紧,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封赏了啥,而比封赏了啥更重要的是封赏了谁!

    这道圣旨一开头就恬不知耻的拿一千五六百千年的大周朝说事,并以此为遮羞布,稍有点文化水平的听了都得把去岁的年夜饭吐出来——人家大周是封邦建国,你大隋呢?只要不傻都知道那可是如假包换的中央集权。尤其是当今皇帝杨广,别说分封了,为绝后患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杀了个精光。现在别说集权了,大隋的江山社稷即将土崩瓦解,他老人家倒想起拿分封说事了,这都是啥人啊!

    爱啥人就啥人吧,还是先看他都封了谁。

    李渊,如今的河东之主,有麾下二十万精兵打底,早就不是他表兄杨广跟捏面团似的随意揉搓的“李婆婆”了,所以必须得封赏。不过李渊已经贵为唐国公,再加爵就是王了,但是皇帝显然还没想修改“异姓不得称王”的铁律,所以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之流的封赏只能算是个虚名,食邑万户实封千户算是给他涨了工资,真正值钱却是那个不怎么起眼的太原留守。

    留守,始于东汉,和帝因南巡祠园,故命太尉张禹留守京师,此后形成惯例。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皇室成员或心腹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与此同时如朝廷设陪京和行都时,亦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总理军民、钱谷、守卫事务。比如当今皇帝杨广东征或数次巡游江都时,曾任命他的两个孙儿代王杨侑和越王杨侗分别担任两京留守,而且这两个小屁孩子的职权并不局限于京师和东都,而是整个关中和河南诸郡的军政要务一把抓。太原也是大隋行都之一,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实际代表着大隋官方默认了李渊作为河东之主这个事实!相应的,屈突通的大兴留守(隋称长安为大兴——作者注)、杨霖的东都留守也是同样的意思,即皇帝隐晦的认可了他们裂土的行为,以分封的方式免除了他们的谋逆之罪,也意味着他们作为一方诸侯的身份从此合理合法了!

    相应的,李密、翟让、窦建德、罗艺等人被赐予的刺史之职也是同样的意思,差异之处只在于他们的地盘上没有大隋的陪京或行都而已。

    自五胡乱华以来,先秦设置的郡县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隋一统之后,文帝于开皇三年,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顿,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罢天下诸郡,以州直接统县。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县下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分置保长、闾正、族正(京畿以外置里正、党长)。此外,还完全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完全收归吏部,全国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

    本来杨老爹对地方行政机构这番拳打脚踢的大规模改革堪称英明,而且效果也不错,却很快就人亡政息。不过这也不奇怪,谁让他生出来个偏要处处跟他作对,而且不瞎折腾毋宁死的儿子杨广呢?

    杨广认为,他爹当初把天下州、郡、县缩编成州县的力度还是不够大,治理起来还是麻烦,比如说每天从各州县快递到他的案头、摞得有几尺高的的奏章实在是批阅不过来,严重影响了他的业余娱乐生活。而且老爹定下的规矩,做儿子的要是不折腾折腾,岂不是意味着他这个皇帝做得没有老爹牛叉?

    于是大业三年,他又易州为郡,地方官制变成郡县二级。郡分上中下三等,还把刺史改为太守,京兆、河南二郡则置尹。而且以前凡驻兵郡皆由刺史带诸军事衔以统之,杨广为了杜绝隐患施行军政分开,设置都尉、副都尉领兵,太守便成了纯粹的文官。这样一来,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又被压缩到了个郡、个县。

    不过这个结果还是不能让杨广满意,治理起来还是很烦,每日收发快递量还是太大于是他又在中央与郡之间设置监察州监督各郡事务,一共设置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共九个监察州。监察州置刺史,辅官有长史、司马等,在职权上与各陪京、行都留守无异。

    所以这道圣旨将李密、翟让等人任命为监察州刺史,实际上也是分封,与李渊等人无异。

    实惠给得大方至极,再说说虚名。

    屈突通从纯粹的武职,不仅晋爵县公、加衔右光禄大夫,还有了食邑,火箭般的蹿升速度仅次于此前有数次救驾之功,而且曾被视为皇帝身边第一大大红人的王世充;李密虽然换了个名头还是郡公,左光禄大夫、检校司空,食邑七百户,其荣宠程度仅次于李渊;罗艺的待遇与屈突通类似,也是由一个军头晋升为大隋的顶级大员;不过要论升官之快那是谁都比不上萧铣——没办法,谁让他在造反前仅是个区区县令呢;而萧铣相反,对杨霖来说,朝廷的这次大肆封赏几乎与他无关,因为在来酸枣之前已经升过一回官了,此次只不过多了一个不起眼的华阴侯和堪称笑话的一百户食邑。不过知道内情的人都很清楚,这些所谓的封赏中,只有杨霖那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亲封,而其他人所得的,不过是裴矩和王缠二人闷头忙活了一宿炮制出来的伪诏。

    不过王缠宣示的那道贴金为轴、由大内御制的绢黄纸为底的圣旨却是如假包换,上边盖满的皇帝本人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大员们的签字和印鉴更是真的不能再真,只不过这份旨意的内容却是杨霖征求了李渊、李密等几位大佬的意见,授意裴矩草拟、由王缠宣读的。

    不过现在的皇帝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个摆设,跟供在寺庙里任凭烟熏火燎的泥塑木雕没啥区别,就是给个面子而已。这道圣旨也是一样,别说内容是伪造的,就算连这道薄薄的绢纸是假的、上边的印鉴也是临时刻个萝卜章盖的,只要合了这些大佬的心意,谁又会把这当回事呢?
134302 。
13430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