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不说交易房产时给那些有名望的人和四周邻居送礼,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这笔支出远远的超过戴言所规定的契税。更加重要的是,有了这些地方上有名望的人,你所选择的房产和土地交易对象,是很容易被对方所摆布的。
地方上任何有名望的人,必然有着强大的势力。如果他看上了你的房产、土地,你又不想卖给他,而想卖给别人,对方不给你进行公证,你是压根无法卖出去的!
这就使得这些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进行土地兼并的能力大大提高,而底层庶民们破产时的遭遇也会由此更加凄惨!
戴言做出这样的行为,无疑是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然而他却丝毫不在意!在他看来,在陶丘,提供公信力的只能是邑府,只能是法律,这些所谓的地方“名士”、豪族,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而有了具体的房产和地址以后,整个陶丘剩下的编户齐民工作就比较容易了。无非就是按照具体的地址将所有商人、庶民、工匠等以具体的家庭登记起来,并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发放简单的身份证。
这其中,登记每家每户的具体信息不是难事,最难的事反而是庶民们的姓名不好确定了。
要知道这时代,许多庶民甚至连姓和氏都没有,就更别说名了。登记的人不得不想了各种办法,一是让他们回忆自己祖先的名望,二是让他们想想自己的家乡,这两项都想不起来的,登记的人就随便让对方自己给自己起姓氏,连姓氏也不会起的,登记者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姓氏赐给对方了。而对于庶民们的名,登记者之前对于姓氏就已经极不耐烦,后来就直接按照数字来取名了。
由此竟然产生了许多类似“田中一郎”、“中村浩二”这样的奇奇怪怪的名字。
最后当戴言看到了这些奇奇怪怪的姓名以后,他不由得感叹:“我总算是知道山本五十六这样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了!”
说起来,如今陶丘所面临的编户齐民局面,确实和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局面极为相似。日本明治维新前,大部分底层百姓和农民都是没有名字的,而在明治维新以后政府规定必须每个人都有名字,农民们匆匆给自己起的姓名,也确实不会有多么好,只能落得个如此局面了。
这两者都是政府需要对整个社会的所有阶层进行精确的管理,而本身社会水平的极度落后所造成的。
对整个陶丘所有有房产,有实际居住地点的人进行了实名登记,完成了编户齐民。戴言随即又将目光瞄准了那些外来的流动人口身上。
戴言很清楚,一个商业城市,其中的流动人口,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如果不将这些流动人口给处理好,就不能够使陶丘真正的有秩序!
对于这一点,戴言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办。这个时代,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可是有着一个极其成功的例子:秦国!
商鞅进行编户齐民,并且用了强大的连坐之法,到后来连他自己都逃不脱他在秦国所编织的这张巨网,弄到作法自毙的下场,由此可见秦国这种制度的强大!
陶丘和秦国截然不同,陶丘可是纯粹的商业城市,流动的人口往来太过于频繁,如果对流动人口实行像秦国那么严格的法令,那么恐怕整个陶丘的商业必将大受影响。这样一来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戴言是要通过规范陶丘的秩序让陶丘变得愈加繁荣,而不是让整个陶丘变得愈加衰败的!
因此他参考了秦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办法,对所有的酒舍、客栈、旅馆等规定:凡是有外来客商住店,必须登记住店者的国籍、姓名、年龄、面貌等,以供邑府查询。对于可疑人员,必须及时上报。
只是留待一份资料,并举报可疑人员,对于所有的经营者们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有了这些大致的信息,邑府其实也可以大致的判断进入陶丘的各国流动人口了,如此就可以判断出这部分人口的基本走动趋势,对于流动人口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就不会使得陶丘骤然面临大乱了。
而外来的商人和游士,也不会因为不能完全确认自己的身份而在陶丘露宿街头,陶丘的整个商业环境也不会受到影响了。
如此皆大欢喜的策略,才是治理陶丘的方式。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八十一章 整顿秩序:交通管理()
完成编户齐民以后,戴言又将目光瞄准了陶丘的又一项混乱的事物上:交通拥堵不堪!
没错,这时代的陶丘,已经有了后世一样严重的交通问题,其严重之程度远远超越后世,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贸易了。
其实要说起来,这个时代只有少数人有马车,没有后世那么多的汽车,大家交通基本靠走,外加陶丘的街道原本就极为宽敞,本来不应该出现交通拥堵现象的。
然而随着菏水的开凿,陶丘崛起为天下商业中心,这座城市的商人和贸易激增,整个天下的商人几乎都一窝蜂的涌到这座城市来。
跟随着这些商人来此的,还有着大群的货物。而这些货物在从码头卸货以后,也必须通过城门运输到北城内的交易中心进行贸易。
如此多的商人,如此多的货物,都要进城出城,不造成拥堵怎么可能?
尤其是整个陶丘最拥堵的北门,陶丘人有一句很形象的说法:智者不从北城走。只要是聪明的人,若是要进城出城,就不会往北城那边走,因为到了那边,你压根就出不去,也进不来!
每一个进北门的商人和马车,最少都要排起半个时辰以上的队伍。许多商人从济水码头上卸货以后,甚至不得不多跑上一圈,绕道东城门和西城门入城!这样的事,谁能忍?
这几乎令得戴言立即就想起了他后世在深圳时听朋友讲起的经验:英雄难过梅林关!当时朋友就对他讲起了这种经验,在深圳千万不要在上下班高峰期通过这座关口,如果没有必要,也最好不要随意的进关出关!
城邑的拥堵已经限制到大家的出行,这乃是多么严重的事?尤其是陶丘这样的商业城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如果不能将这拥堵问题解决,这座城市给大家的体验乃至于它今后的价值,都会严重的削弱,必须要将其彻底的解决掉!
而在戴言眼中,这么一座几十万人口的城邑会有如此严重的拥堵问题,其实大部分还是这座城邑的管理者没有经验造成的。
数十万人口,放在如今的战国时代算是天下的超大城市了,放在后世不过就是区区一个县城的水平。只要政策制定得好,拥堵问题必然能够大大的缓解。
因而,在此之后,戴言立即从乐毅的卫尉府中新设立了一个部门——行走司,专门负责来管理整个城市的交通。
说实话,在这个时代,对于交通的管理,其实已经有了,而且还有着交通规则。这时代的交通规则与后世相比也是极为不同,礼记有云: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即在路上走,男人走右边,女人走左边,车子走中间!
戴言对于这样的交通规则极为不屑:男人和女人一起走难道就有什么问题了?以后他和公主去逛个街是不是都得分两边去走?不知道才子佳人有时候需要秀一下恩爱打击单身狗么?不知道男人和女人有时候需要一起同行培养感情吗?这种明显将所有男同袍当色狼防范的交通规则简直就是歧视嘛!
为了陶丘广大同袍的利益,为了维护整个陶丘的交通秩序,在行走司建立以后,他毅然颁布了一项新的法令:道路,一律靠右走,车辆中央走,行人靠边!
这一项法令初一制定出来的时候,戴言的下属就提出疑问了:“主君,既然道路一律靠右走,那么左边不是就空出来了吗?这不仅违犯礼制,恐怕也与主君治理拥堵的初衷不符吧?”
戴言望着白痴一样的眼神望着这下属,对他问道:“你在进城时的右边和出城时的右边,是同一边吗?”
见到那位下属还在那里不停的比划进城和出城的方向,戴言就叹了口气的对他说道:“看来你的智商不适合去管理交通,这项工作你也不用做,明天不用来了!”
随后,戴言就强行的颁布了这么一条法令。
当然在配合法令的时候,他也同样是需要做一些准备的,他参考后世的规则,将城邑所有道路的中部,都用漆给画出了清晰的线条。
城邑的主干道每条更是画出了四条以上的线条,在道路中央画出两条线条隔绝来与往,在道路的两边画出单线来隔绝车辆与行人。
最初,这样的划分令得整个陶丘所有人都极不习惯。大家都按照自己的习惯走路走惯了,这突然来一个这样的规矩,给到大家的确实就是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
许多人对于这项法令的态度,并不像对戴言之前的财产保护法令那样喜爱,也不像不动产登记法令那样欣然接受了,大家并不将这项法令放在心上。
这种严重威胁到邑府公信力的行为,令得戴言不能容忍,他从赵雪手中所辖的三千兵马中,抽调出了五百名士兵,将这些士兵分配到陶丘各处,对所有行人和车辆的行走进行管理。
这些士兵手持棍棒,四处巡逻,但凡是遇见行人不遵守规则的,先是上去劝导,若是劝导无效,直接用棒子来给他们指正!
而对于那些违犯规则的车辆,要求则要严格多了。首先问清楚,是否是外来商人,若是第一次到陶丘,不清楚这样的规则,那么可以放过。若是陶丘本地商人,或是多次来往陶丘的商人,清楚了这一法令却又明知故犯的,则车主将会被罚款!
在如此严格的法令,以及行走司的努力下,整个陶丘的交通秩序由此大好,到后来,不仅陶丘城内的街道全部秩序井然,陶丘的几个城门也再没有出现进城拥堵半个时辰以上的事了。
陶丘再次出现拥堵现象则要等到陶丘的商业继续大发展的时候了。
而解决了城市内外的道路交通问题以后,戴言那重视效率的眼光又将目光投注到了陶丘城外的十里码头之上。在他的眼中,这片十里码头的低效率,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拥堵。
虽然这时代的人们一般将码头称为渡口,但是戴言依然按照自己的后世的习惯来给其命名了。
陶丘大商人们所有的码头还好。因为这些商人本身进出货就非常频繁,他们自己都会追求效率,压根就不需要戴言去催,他们自己的码头就划分出了严格的进货区、出货区乃至船只停泊区。这就导致了大商人的码头非常独立,和其他商人的码头分割得很明显,并不影响其他商人的行动。
而那些中小商人控制的码头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大部分中小商人虽然也都有自己的码头,但是他们自己的船只数量显然不如大商人的船只数量多,他们的码头大部分时候不是处于满载的状态,就是属于完全空落落的状态。
这就使得他们的码头和大商人的码头,在效率上完全无法相比!
而且这些小商人自己所拥有的码头,本身就是和其他商人的挤在一起,使得船只的进出拥挤不堪!因为这样的毛病,整个陶丘码头区域几乎每个月都有船只争抢着进出发生船只侧翻,乃至落水事件。
而由于船只的拥挤,在水上甚至发生了无数次船只相撞的“船祸”!后世一旦发生车祸,肇事双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而这时代,一旦发生“船祸”,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而且这时代天下尚武气息浓厚,大家可不是后世那样骂骂咧咧半天,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人!他们都是行走列国的商人,见惯了弱肉强食和恃强凌弱,发生了“船祸”,大家人一叫齐,立即开干,绝无二话!
这样的行为也明显的影响了陶丘临河区的治安,显然是不符合戴言所想,打造一个有秩序的陶丘这样的目标的。
于是戴言决定好好的改造这陶丘的码头。这项工作,他依然准备交给行走司负责。
这个时候,他已经颁布了私人财产保护法,为了不自己抽自己的脸,他选择了通过收购的方式将这些中小商人的码头一一买下来!
面对主君的要求,即使商人们有着财产保护法,然而也不敢真的公然和主君对着干,纷纷将码头出售,这些码头区域很快就落到了戴言的手里。
戴言仿照那些大商人的方式,将所有的码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形成了一个个u字型的码头,将进货区、出货区乃至于船只停泊区一一划分清楚,船只的进港和出港都必须遵守秩序!
而且他还另外给临河区配置了类似水警的机构,这些水警全部配置快速的划艇,一旦商人们在水上有了冲突,水警立即快速出动,到水面去调解纷争!
这种将统治延伸到水上的治理方式,在以前人们压根就没有见过!一开始大家还不习惯这种调解,然而时间一长以后,大家又都习惯了这种有秩序的调解和统治!
随着戴言对陶丘交通的整顿进入正轨,无论是陶器本地人亦或是外地商人也都开始习惯这种有秩序的统治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八十二章 整顿秩序:防涝与自来水()
整顿了整个城市的水陆交通秩序以后,戴言从临淄请来的齐管子专家管平与高亮总算是将整个陶丘的防洪与排污的规划做出来了。
这两人不愧是传承了管子绝学的人物,在城市的下水道规划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在他们的规划里,若想要使整个陶丘再无任何水患,而且完美的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则莫过于建立一整个流经陶丘的渠道系统。
要使整个渠道系统能够完美的使用,除了陶丘城内的沟渠足够宽大意外,还必须在整个渠道的入口和出口之间形成巨大的水位落差,利用这巨大的水位落差使得陶丘城内的沟渠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形成像济水那样流动的河流!
因此他们建议戴言先在陶丘靠近济水上游的地方建立一个蓄水池,把这个蓄水池和陶丘城内的管道给连接起来,而管道的末端再继续与济水下游相连通。这样就使得整个陶丘城内的水渠系统成为了济水的分支,除非是整个济水都大泛滥,成为了下游的汪洋了,否则陶丘是不会再有水患了!
当然,为了防止这种可能的水患,他们还建议,若是下游能有一个完美的导水池就更好了。
而在他们仔细的考察了整个陶丘城附近的地形以后,发现这蓄水池和导水池竟然全部都不缺!
陶丘上游,距离城邑不过三四里的地方,就有一个方圆三四里的小湖,这小湖以前应当是济水流经此地所形成的一个洼地,故而被本地人称之为小泽。然而经过如此多年的开发以后,小泽与济水之间的联系都已经被农田给隔断了,而这个小湖如今也只是农民们用来捕捞些鱼鳖,整个的湖水正在逐渐缩小,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个小湖就会完全干涸了。
至于下游的导水池,则更是拥有一处得天独厚的场所。这就是无论在这时代,亦或是后世都大名鼎鼎的菏泽了。
菏泽乃是上古九泽之一,又被称为雷泽、孟渚泽等。据说华夏的始祖伏羲、尧、舜等都在此地活动过,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了。而在如今的时代,它是一个东西长五六十里,南北宽约十几里的大湖。
它的西面连接着济水,而它的东面则通过宋国开凿的菏水与泗水相连。考虑到它沟通了济水与泗水,从大的范围来说它更是沟通了淮水和大河,也算是水运的交通要道了。而陶丘也正是凭着这水运交通要道方能成为天下商业中心的!
如果能够将济水、小泽、陶丘城邑渠道、菏泽全部联为一体,那么陶丘将由此拥有一整个活的渠道体系。在这一渠道体系的帮助下,莫说整个陶丘城邑内部将于菏泽连通,从此不再担忧城市的内涝问题,也不用担心陶丘遇到外敌入侵时使用水攻毁城了,更可以由此将陶丘城内的污水全部排放出去!
下游有一个如此面积广大的菏泽,外加它连接了下游的泗水河淮水,它处理污水的能力必然是及其强大的!只要陶丘这座城市人口没有达到后世那种千万人口的级别,想来依靠菏泽自身就能够将整个陶丘的污水给净化了!
如此一举数得的工程,也真不愧是齐管子中仅存的水利专家啊!
不过戴言却比这两位水利专家看得更远,在他看来,既然构建了这样的渠道可以防止内涝,又可以排污,那干嘛不再加上一项用途呢?
戴言所要加上的用途,其实无他,就是供应自来水罢了。
自来水这项发明,其实很早就有了。比如和如今战国时代共时期存在的罗马,这个时候想来已经有了自来水了。不过罗马人实在不幸,他们所构建的自来水体系,所用的水管大部分都是铅管,而他们也不知道这东西对人体是有毒的。铅这种重金属算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人体内积存多了必然会导致身体变差,而铅毒更是会影响人的剩余!因为铅水管的使用,几代罗马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
这对罗马帝国的衰亡都有不小的影响。想想看:一个国家的贵族,统治阶级平均寿命都不超过四十,这个国家的寿命可能长久?
然而戴言却压根不担心这些,因为中国有着天然的良好水管:竹子!
竹子确实是大自然对华夏文明的最好馈赠之一,它的用途实在太广泛了!它的幼苗竹笋可以吃,它的幼杆可以提取鲜竹沥做药品,而它的成品则可以烧,可以编制成竹制家具等。
而它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巨大的乃是它的两项用途:造弓箭和制作竹简。
据说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的东夷,就是因为他们擅长射箭。而他们擅射的原因,则是因为东夷部族都有栽种竹子的习惯,他们手中拥有天下最好的弓箭!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时代,华夏思想大发展就是因为人们发明了竹简这一优良的书写材料!而在如今,即使戴言已经发明了纸张,并将其行销天下,不少国家依然还在使用着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由此可见,竹子在华夏文明中地位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