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打造宋帝国-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虽然宋国也在变强,周边国家的崛起却更迅猛。魏国就不说了,自三家分晋后,三代人的努力下魏国成为了天下霸主。而齐国自田氏代齐以来,整个齐国充满了活力,国家也是迅速崛起,近年来,甚至两次击败了强大的魏国。宋国虽然也开始变强,然而宋国毕竟底子薄弱,在整个春秋时代宋国也只是二流国家,不像晋国与齐国是整个天下的一等强国,宋国即使强大了,也只是二流国家里的强大,根本没有挑战一流大国的实力。

    子喜叹了口气,他知道华戎之言乃是治国良策,即使自己这个国君再怎么觉得侮辱,再怎么不喜,为了保持国家的独立,也只能如此做,而这也是小国的悲哀啊。他开口道:“向卿所言极是。。”

    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就被一个人打断了,“大司寇以为我宋国只有卑辞厚币以侍魏齐,小子却有不同的看法。”发言的人正是戴言。

    子喜话未说完就被人打断,本来极为恼怒,一看是自己那个喜欢惹事的弟弟,他也没有责怪。他问道:“魏齐相王之事,不知子偃有何看法?”

    “君上,臣弟以为魏齐相王对我宋国固然是不利,然而其中却未必没有有利之处。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件事,看似满是不利,然而只要我们仔细的寻找,则其中必然有利我之事。在小子看来,魏齐两国相王,以魏齐两国之强大,其事必成,此事他日也必将成为影响未来天下政局的大事。小子仔细的探察了此事的原委,本为周王斥齐候所起;后由魏相惠施所倡议而成。然而惠施所倡相王之事是针对我宋国吗?绝对不是,魏国天下霸主,所谋之事必然为天下事,我宋国还犯不着魏国专门来针对。因而此事之初衷必然是惠施想摆脱魏国目前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并借此削弱强大的齐国。齐国,两次大战使得魏国国力大衰,此等大仇魏国岂可不报?察观前事,魏国之削弱实则是秦国商鞅尊魏君为魏王,于是魏国受诸侯围攻。如今齐国也想觊觎王位,其必然也和魏国的下场一样。”戴言从容说道。

    听着戴言的分析,子喜异常惊讶。他这个弟弟是什么情况他最清楚不过了,以前就是一个喜欢捣蛋的家伙,睢阳之民皆闻其名而色变。自打将他封到丰邑以后,子喜也有终于甩脱了大麻烦的感觉。而子偃被封到丰邑后,他也听及丰邑的许多传言传回睢阳。比如说他受到了天神的庇佑,身受天雷而不死,丰邑之民都称他为神的后代;又比如他和墨家之徒来往,能够准确的测量土地,不差一分一毫等等。在以前,子喜对此是不相信的,听到了类似的传闻也只是一笑了之。而今再次见到子偃,别的不说,至少他比以前是要聪慧多了,也有些为国分忧的责任心了,这让子喜这个长兄大为欣慰。

    “继续说下去。”子喜对戴言道。

    “是。如果齐国也称王了,那么对此事反应最大的,则莫过于楚国。齐国今年封齐相邹忌于下邳,此地位于沂水与泗水交汇之处,齐国之本意为收东编海之夷民以壮大齐国,然而却从未想过此举会得罪楚国。齐楚两国从不接壤,楚成王之风马牛不相及即是此意。然而一旦齐国稳固了下邳,则可以沿着泗水南下淮河,这是视淮河为楚国禁脔的楚国所不能容忍的。而今齐国又与魏国相王,划分势力范围,我宋国,淮泗、东海诸小国都将纳入齐国的势力范围,这是楚国绝不能容忍的,两国之间必有一战!魏齐相王实为引楚国之火以烧齐国的阴谋。而我宋国乃是齐楚间最大最强之国,我国之动向实乃举足轻重。我宋国助齐,则齐国胜;我宋国助楚,则楚国胜。此事于我宋国实乃大利,惟请君上察之。”戴言道。

    “善,大善。”子喜高兴得站起来说道。这才是他所需要的谋国之策啊,对于朝三国这样的窝囊政策他早就忍够了,如今子偃的话仿佛给他打开了一扇门,如何能不让他高兴呢?

    “既然臣弟认为魏齐相王,齐楚必然会有一战。而我宋国则举足轻重,臣弟以为我宋国是应当助齐还是应当助楚呢?”子喜又问道。

    听到子喜亲切的称呼自己为臣弟,做为一国之君,在众臣面前如此亲密的举动,看来是对自己的发言十分满意了。戴言受了鼓励,思维越发敏捷,又说道:“我宋国乃是小国,小国之站队应当谨慎。臣弟以为如今之齐国蒸蒸日上,而楚国则是日渐衰落,从长远计,我宋国应当助齐。”

    “那么此次齐楚之战,我宋国就站在齐国这一边了?”子喜又问道。

    “非也。我只是说从长远计,我宋国应当投靠齐国,然而此次大战,我宋国却不能助齐,而应当助楚。”戴言又说道。

    “这却是什么道理?老朽活了这么久,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道理。”这却是相国乐成发问了。

    “相国发问,小子岂可不应?”戴言对乐成深施一礼说道,“此次魏齐相王,划分势力范围,损害了我宋国的利益,我宋国此时助齐,却没有任何好处,那我宋国为何要助齐?而楚国虽历来视淮河为其禁脔,对我宋国也多有侵略,然而在此事上,我宋国与楚国之利益一致也。且小子以为,若想让齐国重视我国,则必然要让齐国看到我宋国的重要性,如此则未来齐国才会真正的重视我国。”

    “公子之意即是说要改变我宋国奉行多年的不结盟,朝三国之国策了?以臣来看,公子之言实乃荒谬。”这却是华戎接口了,“我宋国自倡导弭兵以来,一直奉行不结盟之国策,由此我国在列国间保持中立,调解纷争,有了中立无害之口碑。至齐魏两国先后崛起,我国不得已之下只得卑辞厚币以朝齐魏,此事实乃我宋国实力不如魏齐,不得已之策也。而公子如今却要改变我宋国既有之国策,行诈术,在下以为甚为不妥也。昔年郑国依仗巧计周旋于列国之间,然而最终却为韩国所灭;莒国依仗晋国的支持,最后为齐国所灭。列国纷争,凭的就是自身实力,实力不够,却想依靠外物来获利,此自取灭亡之道也!惟请君上察之!”说到最后,华戎的语气极为激动。

    列国纷争,凭的就是实力,戴言思量着这话。这句话太对了,看来自己真的小看了华戎了。在听到华戎一直坚持宋国卑辞厚币以侍魏齐的政策时,戴言对华戎的看法就是这家伙简直就一秦桧啊。然而不得不说,这个华戎作为曾经的宋国权臣华元的后代,戴氏取宋的谋主,他又怎么可能是秦桧那种卖国贼能比的呢?

    听到华戎的发言,朝堂上一时也没了声响,宋君子喜先前的兴奋也也没有了。他拿眼睛分别看向华戎和子偃,不知在想些什么。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五章 定策() 
一个国家的外交重不重要?放在后世,国家的外交不仅有专门的外交部,而且很多时候国家的外交都是由国家首脑亲自负责的。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国家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了。

    放在战国时代也是一样,国家的外交政策必须谨慎又谨慎,因此华戎反对戴言的政策就可以理解了:不结盟,朝三国毕竟是宋国奉行多年的外交政策,它再是不堪,至少是保住了宋国的独立。戴言所奉行的政策虽然看起来很好,然而它究竟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谁也不知道。

    “司寇是误会了我的意思了。”戴言沉默良久,终于说道,“小子虽然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宋国应当站在齐国一边,然而小子何尝说过我宋国要与齐国结盟?小子却也说过魏齐相王,我宋国应当助楚国,然而小子也从来没有说过与楚国结盟一事吧?不结盟乃我宋国多年之国策,多年来凭此国策,我宋国在列国间保持中立,超然于物外;外加我宋国之军士敢战,由此使得列国不敢肆意侵略我国,此良策也。然而朝三国,我宋国卑辞厚币以侍三国,而三国视其为理所当然之事,此我国之耻辱也!朝三国,以我宋国父老之财赋侍奉他国,此弱我而强敌之策也,我国应当想办法废除此策。”

    就在此时,侍卫进来报告道:魏国国相惠施求见。

    一时间朝堂上无论君臣皆都大为惊讶,魏相惠施来访宋国,为何没有事先通报?惠施是宋人,哪里会不知道宋国人就是一根筋。当年楚国使臣访齐未向宋国报备,结果就被宋国人所杀。惠施学富五车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事,他又如何敢作出如此大胆的事呢?

    惠施并不是一个人进来的,他身边还跟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当惠施进入殿中向宋君行礼时,那个年轻人也跟着进来行礼,“外臣齐国田婴见过宋侯。”年轻人报出了他的身份,令得满殿君臣更是吃惊。我们正在此商议应对相王之事,魏齐两国就已秘密派遣重臣来到我宋国,此来者不善啊。

    子喜检验了惠施和田婴所递交的令符,确认了二人的身份。他不悦的道:“惠相与田公子皆为魏齐二国之重臣,来我宋国却如此藏头露尾,也不报备一声,这实在有负两国大国之地位。”

    惠施开口道:“宋侯此言差矣。我与田公子二人皆是摆明车马,身着朝服来到贵国,何时藏头,何时露尾?再说我等在进入贵国之前也曾向边邑守令报备,宋侯之指责未免太过矣。”

    子喜这才想起这惠施可是整个宋国乃至天下都有名的辩士,与他在这等小事上争吵,吃亏的终究会是自己。于是他暂时放下这段不提,又问道:“那不知惠相与田公子来我宋国所为何事?”

    惠施正色说道:“我二人来此,是想请宋侯参加我王与齐王的相王之会,并以臣礼朝见我王与齐王。”

    以臣礼朝见魏王与齐王?这是对寡人莫大的侮辱!子喜心中在呐喊着。即使宋国国力弱小,降低君主爵位,朝三国,子喜也从来没有觉得这么侮辱过。因为朝见霸主更多的只是对其强力地位的认同,大家在身份上还是一样的,大家都是诸侯,同是周王的臣子。如今魏齐两国竟然要让他向两国称臣?这对子喜来说万万不能忍受。然而慑于魏齐两国强大的实力,他也不敢直接拒绝,一时间朝堂上变得安静异常。

    “哈哈哈,惠相莫非是在说笑?”在这尴尬的时候,戴言说话了,“魏王僭越王位,我宋国从来都没有承认,贵君只是魏候,哪里敢称魏王呢?至于齐王,请恕小子孤陋寡闻,小子只听说过齐候,从未听说有齐王。礼记云: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我宋国从来只听说过整个天下只有一个周王,至此之外,皆为封臣。敢问惠相,这天下是什么时候多出这么多王的呢?”

    惠施回过头来看着说话的人,见是一个还未及冠的少年,其身量挺拔,面有神光,而口齿犀利,令得他丝毫不敢小看。惠施问道:“敢问公子是?”他很清楚,如此年轻就能在宋国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定然是身份尊贵之人。

    “他是寡人之弟,公子偃。”子喜见戴言在反驳惠施,维护自己的名誉,他此时也出口表面了戴言的身份,这其实也是对戴言的一种支持。

    见宋君表明了身份,而且也没有斥责戴言,惠施瞬间就懂了宋君的意思:子偃说的话就是代表寡人的意思。他只得对戴言说道:“公子所说却有道理。然而我想告诉公子,我王与齐王现在虽然还不是王,然而明年相王过后,我王与齐王之名传于天下,那时天下人皆知魏王与齐王,魏候与齐候从此将成为历史。不知公子对此答案是否满意?”

    戴言回道:“惠相之言小子已知。然而魏君与齐君皆为诸侯,如何能够成为天子?小子曾闻,商汤代夏,周武代商可都是取天命而成天子,小子从不曾闻互相承认即可为天子者。”

    惠施一时无言。这时田婴发言了:“公子何必在此做口舌之辩?在下与惠相来到宋国,是希望宋侯能够参加相王之会,此乃我齐国与魏国之共同愿望,还望宋侯届时能不辞辛劳,准时参加啊。此次之会,韩候已经决定参加了,卫候、鲁候、滕候、邹子等国君皆已表明将会亲自到场,如果独独宋君不至,恐怕魏王与我王都不会高兴的。”说道最后,其语气变得异常阴沉。

    未待子喜发火,惠施这时接口了:“如果宋侯愿意前往相王之会,那么本相可以代表魏国和齐国,将宋国每年收取的贡赋数额减少三成。”

    田婴也说道:“惠相之意我想齐王也是会同意的。”

    听到魏齐两国愿意减免宋国的贡赋,一时间殿内群臣都有些意动,就连国相乐cd有些像被说服了的样子。

    就在此时,华戎站出来说道:“魏齐两国之意,我宋国已然知之;然而此事毕竟事关重大,对此事,我国一时之间也无法做出确切的答复。不如惠相与田公子可否先在我宋国歇息一会,饱览我睢阳之人文风光,待我宋国一有决定,定然尽快回复两国。”

    惠施与田婴小声商议了以下,随后惠施说道:“在下与田公子都有要事,也无法在宋国久待。三天后我二人即将回国复命,希望贵国能在此之前作出答复。”

    很快朝会散去,子喜独独留下了乐成、向舍、华戎和戴言一起商议。

    “各位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子喜向四人说道。

    乐成首先说道:“君上,下臣以为魏齐两国愿意减少我国之贡赋三成,此举极有诚意,君上当接受魏齐两国君主的好意。”

    “老公叔,此言差矣。”却是戴言出口了,乐成论起辈分是和子偃父亲平辈的,戴言确实该称呼乐成为公叔。“公叔以为魏齐二国是对我国亲善吗?在小子看来,魏齐二国皆为虎狼,无不觊觎我宋国之富庶领土。现在两国相王,划分势力范围,如果我宋国就此就范,向两国君主称臣,那么从此我宋国将沦为魏齐两国之附庸矣,最后的下场与如今的卫国、鲁国将没有任何不同。一旦沦落到那个境地,等待我宋国的也就只有亡国一条路了。小子以为,魏齐两国相王之会,我宋国应当参与,然而我国只是派遣重臣称贺,并不承认两国君主为王。如此则未来我国在未来才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可以在未来的齐楚大战里捞到足够的好处。”

    “你说的这足够的好处是什么?”子喜问道。

    “废除我宋国朝三国的所有贡赋,未来我国朝见三国只奉上礼器,而不奉贡赋。”戴言回答道。

    “那应当如何做呢?”这却是华戎发问了。

    “相王之会必然会引发齐楚大战,战争一旦打响,我宋国将成为楚国的大后方。在此时,我宋国明面上保持中立,而暗中则为楚军供应粮草,那么楚国必然会感激我国,我国可以趁势取消对楚国的贡赋;魏齐相王,那么未来魏齐必然受到列国攻击,如此则不管战争如何发展,魏齐两国实力必然削弱,我国在此时就可以趁势与两国谈判,取消贡赋。如此一来,我国未来即使依旧朝见三国,那么我国君臣上下之负担将大大减轻,此必将大利于我宋国。”戴言回答道。

    “华卿以为如何?”子喜向华戎问道。

    看着子喜的表情,华戎知道子喜已经被子偃说动了。于是他回答道:“臣依旧认为列国相争,唯一依靠的就是实力。然而公子之策,臣也挑不出不是之处,臣以为,此策或可一试。”

    随后向舍也赞同道:“臣也以为公子之策可以一试。”

    见到两位重臣都赞同了,而乐成则有些尴尬了,他只好也附和道“子偃所说也有道理,他的计策可以一试。”

    眼见几位重臣意见都达成了一致,子喜站起来说道:“既然诸位都认为此策可行,那么魏齐相王之事就由子偃全权负责,子偃,从现在起,你若有任何要求,都可以直接呈报给寡人,寡人为你特批。我等君臣也当上下一心,全力支持子偃,洗刷我宋国朝三国之耻辱!”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六章 辩天地() 
戴言在得到子喜的答复以后,也不多言,当即就退下去了。随后他去拜访了魏相惠施。

    对于戴言来说,这惠施可以说是他穿越到战国以来所见到的第三个“名人”了。虽然他也见过楚国詹何,墨家巨子田鸠这样在能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的人物,然而这两人和惠施相比,却又不算什么了。

    这位惠施可是名家(战国时称辩家)的开山人物啊,其知识之渊博号称学富五车,而他和庄子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尤为后世人所称道。戴言来到了这个时代,带来了一个糅合了三个文明才有的独特学说——几何学以及其背后严谨缜密的科学体系。然而此门学说的影响还只是局限在丰邑一地,要想推广自己的此门学说,和名士们辩论那是最好的推广方法。

    惠施见子偃找来自己,初始以为他是想要谈论魏齐相王之事,哪知对方找上他,却绝口不谈政治,只是纯粹的交流学术。

    “惠子,小子曾闻先生学问高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号称学富五车。小子敢问先生,何为大,何为小?”戴言问道。

    惠施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戴言很快就明白了惠施的意思:没有外围的边界(即无限)就是最大的;没有内部的,那就是最小的。仅此一句话戴言就知道惠施此人实在不可小觑,不愧是名家的开山鼻祖。戴言反驳他道:“先生此言可谓精深矣,然而小子敢问先生,先生可知天地有多大?”

    对于这个问题,惠施想了以下回答道:“公子问在下天地有多大,在下对此不以为然。以在下看来,天与地卑,而山与泽平。何也?无差别也。在下先前曾言,无外者为至大,然而以天地与无外者相比,则天地为小也;无内者为至小,沼泽与高山相比,两者没有一个比较,是故有山与泽平。公子所问天地有多大,以在下看来,此问无任何标准,又有谁能答呢?”

    戴言随后又问道:“先生既然以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没有比较,没有标准就不能知道大小,在下亦认同此理也。那么小子给先生一个标准,先生本是宋国人,当知一里之具体长短。先生既然以为天地相比至大者为小,那么天地必然是有边界的。先生以为天地为何等形状?其具体大小是多少里?”

    原来杀招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