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人嘛!’
荀华猛一跺脚,跟着杨彦进了帐。
杨彦脱了鞋子,躺在榻上,好在帐内漆黑,给荀华壮了些胆,猛一咬牙,便盘腿坐上床头,扶着杨彦的脑袋挪到自己的腿上,轻轻按摩起来。
杨彦顿时浑身微颤,后脑壳顶着坚硬的盆骨,鼻端也飘来一种女性所独有的异样味道,他想不到荀华竟会以这种姿势为自己按摩,她是方便了,可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枕着女人的腿窝子,是痛并快乐着啊。
荀华觉察到了杨彦的异样,再低头一看,俏面通红,她也意识到了这样的姿式很羞人,但此时只能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小声道:“将军你把眼睛闭上,等你睡着了,妾再回去。“
杨彦收摄心神,闭上了眼睛,还别说,指尖缕缕芬芳,力道轻重适中,确实挺享受的,渐渐地,睡意上涌。
第二天清晨,全军饱餐一顿之后,各军列起队,随着号角吹响,首先驰出骑兵,分成两队,东海军与下邳军的千多骑驻于左侧,其余骑兵驻于右侧,随即寨中涌出了六千余步卒,一通鼓响,步骑同时行向徐龛营寨。
徐龛的寨前有壕堑,因此最前面的千余步卒以数十人一组,托着长三丈,宽一丈的厚木板缓缓行进,这都是所谓的先登,来自于兰陵乡豪,就是当炮灰用的。
后阵为刀盾兵与弓箭手,以木驴作为防护,由沈充本军、卞咸、候礼的部队组成。
虽然打头阵,可这两人也没什么怨言,毕竟大家都有份,在后续的进攻中会逐一轮换,况且刚交战的时候,双方都以试探为主,战况不会过于激烈,打头阵未必就一定伤亡过大。
按计划,先登顶托的木板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将冲至壕前竖起再推倒,即可搭成一座临时木桥,紧跟着的步卒在弓箭手的掩护下快速涌上,进入重壕肉搏,能突破最好,突破不了也可为投石机的布置争取时间,毕竟把投石机运至前线很麻烦,也极易被对方反冲锋,或者遭到对方投石机的打击。
在不远处,就是由牛和骡子,以及役夫合力拉着前行的投石机,共有三十架。
又由于山坡上驻有徐龛军,为防止冲下山从两翼包抄,除了左右各两队骑兵警戒,另还有弓箭手可随时参与战斗。
这一次战役投入兵力约一万五,目标是占领壕堑,利用投石机摧毁箭楼,把阵地再度向前推进至徐龛寨前。
沈充不愧饱读兵书,行军作战,法度严谨,杨彦没有打大仗的经验,尤其是攻坚战的经验更是欠缺,这时自是不会放过,仔细观察着战场,打量敌我双方形势,不片刻,目光又凝视于投石机。
对投石机,他不大了解,毕竟投石机的命中率极低,发射频率比最古老的火炮还要缓慢,远不如床弩好用,郯城也没有投石机,于是转头问道:“投石机能打多远?”
荀华撇着嘴道:“将军,虽然你不重视投石机,但数量多了依然有用,通常投石机用三种石弹,分别为六十斤弹,三十斤弹,与十五斤的小型弹,六十斤弹能摧毁百步左右的坚固工事,三十斤弹可打至百五十步,最小的十五斤弹能投掷到两百步。”
“嗯”
杨彦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徐龛也站在箭楼上,面色凝重,注视着前方缓缓行来的军阵。
一名叫做刘挺的部将倒吸了口凉气:“将军,沈充不可小视啊,虽为南人,却精于军阵之道,这等人物在北地怕是都难得一见。“
徐龛捋着胡须,脸色不大好看。
当沈充摆出军阵的时候,吓了他一大跳,历年来,他先后与羯胡、周坚与蔡豹作战,哪有什么军阵,就是凭着一股子悍勇撕杀,仗打的多了,经验就有了,会自发的运用各兵种作些配合,但离军阵差之甚远。
不过他势必不能表现出畏惧,哼道:“沈充确有大将之才,若是这数万军全部听命于他,或许我军处境堪忧,但他的兵力,除了万五江东本卒,便是强征而来的兰陵乡人与杨彦之、蔡豹、刘遐之流,呵呵,令出多门,各怀鬼胎,我有何惧之?
诸位莫要担心,现已是七月,天气逐渐变寒,他南人怎识淮北凛冬?到沈充撑不住之日,便是我军反击之时,届时当与诸君共享南乡富贵!“
”诺!“
众将执手为礼。
“咚咚咚”
前方又是一通鼓响,骑兵纷纷下马,步兵则加快了行进速度,向前冲锋。
所有的战法程序均由钱凤拟定,杨彦听之用之,总之,不驱赶他上前拼命,一切好说。
徐龛军中也有十来架投石机,倚着箭楼摆放,当沈充军的前锋冲入投石机小弹射程之时,下方的军主猛一挥手:“放!”
“嗡嗡嗡!”
“嗡嗡嗡!”
有身强力壮者砍断绳索,投石机梢壁猛的弹向了天空,把十余枚石弹狠狠的抛了出去。
投石机的准头确实没法恭维,天空中的抛物线各有各的路径,但好歹是向着前方抛洒。
“嘭嘭!”
阵中响起了数声木板被击中的声音,有三到四块当场被打碎,木花四溅,顶着木板前行的军士,靠近着弹点的,瞬间给震的七窍流血而死,稍远些也是手腕欲折,头脑晕迷。
但这样的攻击,相对于数千人的大军无任何作用,沈充军的先登反而跑的更快,徐龛军则是以大量人手准备着下一轮的发射,几座箭楼上,弩手也吃力的给大黄弩上弦。
又是片刻过去,刀盾兵与弓手进入了投石机射程,十余枚石弹再度腾空。
这次的目标是密集人群,命中率比打木板高了许多,石弹洒入阵内,惨叫声嘶心裂肺。
凡是被击中者,要么身体断裂,要么四肢被撞飞,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但石弹的杀伤力不仅于此,包括放空的石弹,撞击地面形成跳弹又造成二次伤害,跳弹的弹道无规律,根据着弹点的地形向各个方向弹射,借着巨大的撞击力,有个别弹甚至能一次性杀伤三到五名军卒!
杨彦估算了下,一轮石弹杀伤了二十来人,近七成是跳弹的功劳,人数虽不多,死状却极其可怖,也带来了震憾性的效果。
看到周围的同伴死无全尸,有些军卒的面容现出恐惧之色。
“上!”
“凡有畏缩不前者,斩!”
督战队一看先登前进的速度稍有放慢,纷纷挥舞起刀枪厉声呼喝,驱赶军卒上前。
第196章 若有所悟()
(谢谢好友一念刹那永恒的打赏)
挨过两轮打击之后,先登开始架设木板,刹那间,箭楼矢如雨下,一蓬蓬的短矢射入阵中,带出了一飙飙的鲜血,又趁着射击间隙,寨里杀出了上千军卒,半数为弓箭手,半数长矛兵,呐喊着向前冲杀。
主攻步卒也在己方弓箭手的掩护下,踏着木板,裹挟着先登冲了上前。
一时之间,天空中箭矢交错,双方都不停的有人中箭倒地。
徐龛军是倚仗后面的壕堑射箭,沈充军的弓箭手则是以木驴为依托,一支支的箭矢不用瞄准,只须向前射,前突的步卒也展开了肉搏。
杨彦看的更仔细了,总来的说,两军都有章法,局部之间能打出配合,并且沉着冷静,不怵场,但是配合较为原始机械,与鸳鸯阵那种有意识的主动配合显然差了一筹。
“将军,请速离箭楼,沈充军的投石机已至阵前。”
箭楼上,一名部将提醒道。
前方三十架投石机被拖至了指定位置,每一架都有近百丁壮合力拽拉梢臂,在一声声的号子中,那粗大的梢臂被越拉越低。
投石机的主要用途是打击箭楼,哪怕命中率极低,但只要挨着碰着,就是楼毁人亡的结果,毕竟箭楼只是用竹木草草扎制,与现代的脚手架神似,算不上结实,徐龛不敢赌命,与众将沿着架子向下攀爬。
当然了,弩手不能走,居高临下的射击能给前方的敌人造成大量杀伤,至于会否被石弹击中,一是要看已方的投石机能否先行摧毁敌方的投石机,二是拼人品。
沈充军中三十架投石机,每十架一组,将集中火力先打击三座箭楼。
“放!”
徐龛军占有以逸待劳的优势,先行发射。
十余枚石弹洒了过去,有一些打入拼杀的士卒中,不分彼此,无差别杀伤,有一些打在投石机附近的役夫里,直接杀伤加跳弹乱窜,竟有数十人中弹身亡。
还有两枚各击中一架投石机,那坚固的木梁被打断,投石机轰然垮塌,下方的人群有来不及跑开的,被埋了进去,发出阵阵惨呼。
不过剩余的二十八架同时开火,石弹腾上天空,洒向徐龛军营,两座箭楼分别中弹,一座被打断梁柱,坍塌下来,还有一座被打中顶蓬,整个顶盖被抛飞,数名弩手鲜血狂喷,摔落下去。
双方的投石机,完全是不计代价,空中一轮一轮的石弹交汇而过,带着尖锐破空声洒落在对方阵地,伤亡几乎难以估算。
整个战场,仿如修罗地狱,撕杀震天,在这里,人命是最不值钱的,前面的倒下,后面的跟上,箭矢交错,哪怕被射杀,都不知道这枝箭来自于何方。
“惨烈啊!”
荀虎忍不住叹了口气。
实际上荀虎、荀豹等亲卫虽然个人武力强悍,跟随杨彦的时间也比较久,但始终缺了硬碰硬的血战经历,看着这惨烈的场面,心潮颇为不平静。
反倒是骑兵中部分来自于流民的老卒,于北地撕杀多年,以命搏命的战斗并不少见,此时均是见怪不怪的样子。
其实大多数战斗的交战过程几乎是失控的,关键是受视角影响,每一个兵卒看到的有限,又得专注于撕杀,不是敌死,就是我亡,没条件去思考,而将领虽然大局观强些,但是命令几无可能准确的传达到第一线。
旗号在中古时期的战争中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应用,反是金鼓之声击鼓进军,鸣金退兵,简单有效,应用也最广。
换句话说,将领对部众的控制手段以进军与退军为主,任何第三种命令都会使得局面复杂化,令士卒无所适从,打断作战节奏。
这就形同三国志系列中的委任模式,战阵列好了,条件准备好了,点一下委任按纽,打成什么样,由程序自动推衍,玩家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在一边看,或者中止游戏。
事实上,沈充、钱凤等众将,包括对面的徐龛也是如此,目不转眼的看着,却不敢有任何干涉战斗进程的举动,生怕影响到士卒的执行力。
杨彦不禁若有所思。
为将者,首要避免的情况正是无序,以有序击无序,必胜无疑,但很多时候,打着打着,两军会演化成无序的混战,直到一方可用于正面撕杀的兵力越来越少,面对敌人的数量渐增,体力和精神再难以负荷之时,才会醒悟。
噢,原来我军已经败了,那还打什么打,逃啊,结果混乱传导到周边,全军再无斗志,一溃千里!
那么,该如何保持有序呢?
现代战场上,随时有通讯联络,保持有序不困难,而在电力出现之前的近代战场,欧洲军队的纪律性较强,能排队枪毙不退缩半步,能步炮协同,能以对纪律要求极高的线性队列作战,往往为世人称道,可这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
因为欧州人奴性强,天然服从贵族,训练的时候鞭抽棍打,打的服服贴贴,送死无半句怨言,但这套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的个体意识要强于欧洲人,压迫的太狠,完全有可能激起兵变或者炸营。
最典型的就是张飞,鞭打士卒太狠,结果睡梦中被割下了头颅。
再以普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魏晋为例,坞壁坞主吸纳流民的前提是养的起,养不活,佃户与部曲照样会跑,甚至有狠人还会反噬主家,而这种情况在欧洲很难见到,即便偶有反抗,也不具备普遍性,所谓越缺什么越叫什么,人权和自由的口号是从欧洲传出来的,这不正是他们所缺少的么?
杨彦眉心微拧,欧洲的道路行不通,又该如何在战阵中有效下达军令呢?
李世民的玄甲精骑只有三千,这不是李世民挑选不出更多的精锐扩充玄甲精骑,也不可能缺了那几千副甲胄,而是信息的传导很可能在达到三千这个数值之后会形成一个临界点,超过三千,传导的效率极其低下,对战斗无益有害。
鸳鸯阵则是另一种情况,由于训练成本与对士兵素质的要求过高,没法大规模推广,只能把有限的精锐训练成鸳鸯阵,哪怕杨彦将来兵多将广,也没可能在全军推广,大部分的步卒,依然只是普通兵卒。
这让杨彦想起了旗兵制。
旗兵与八旗有共通之处,但不完全等同,八旗具有人身依附关系,旗丁相当于旗主的奴仆,而旗兵制仅以旗将兵,依据不同的旗色,旗帜大小与旗面高度传达不同的涵义,通过平时的训练,把涵义固定下来,形成传统,一级盯一级,绝不越级,士卒认旗不认将,将在旗在,旗折将亡,旗号所至,便是将领所出。
这种制度并不是简单的以旗号号令全军,首先要制定合适的旗号,旗号一旦固定,轻易不得变更,在本质上相当于选择题,事先预设n种可能,当符合条件时择取适用的部分结合旗号打出。
它的好处很明显,只要训练得当,军队信息传导的效率将大为提高,有可能实现在战场中各军的轮换作战,毕竟一名披甲士卒挥舞兵器撕杀有着体力限制,如能及时更替的话,以己方新锐之卒对战敌方疲弱之兵,胜算当大增,而且不需要每一个士卒都认得旗号,只要有专人识旗就可以了。
但旗兵制易导致作战体制僵化,束缚士卒的创造力,不过这都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恐怕那时,火炮已经有了,又是另外一种战术。
“杨将军,山坡上有敌正往下冲!”
这时,蔡豹军的骑兵队正李恩向杨彦拱手道。
因为杨彦的骑兵占有绝对优势,蔡豹和候礼又信任杨彦,所以把各自不多的骑兵暂时交由杨彦指挥。
”好!“
杨彦猛一挥手:“奔袭决战是骑兵所长,战阵对垒无须争功,此行目地只为阴止山头之敌从两翼包抄,诸将切匆争功!“
”诺!“
众将纷纷策马,各带部属向山脚驰去。
第197章 山后包抄()
(谢谢好友何为隐的两张月票)
杨彦这方的骑兵,严格遵守杨彦的指令,并不争胜,以阻止山上的兵力包抄两翼为主,靠的近了,就射箭,或者仗着马快集群冲杀一阵,虽战果寥寥,只杀伤了数十人,却有效粉碎了山头驻军的战术意图。
再反观对面的梁父山,是由沈充部、刘遐部与韩晃部联合驻扎,山上也有近千敌冲下,各军纷纷仗马冲进去撕杀,虽喊杀震天,但是山坡上遍布着矮树和石块,影响到了骑兵的机动性,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境地。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占优势的,只是伤亡明显大增,不时有骑坠马,与杨彦那边的几无伤亡形成了鲜明对比。
“哼!”
刘肇冷哼一声:“杨彦之消极殆战,居心叵测,应以军法问之!“
钱凤很奇怪的看了眼刘遐,虽然他一心鼓动沈充解决掉杨彦这个潜在敌手,可是刘肇竟然能说出这种话,连他都看不过去了啊。
刘遐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进去,想他戎马一生,怎么就生出这样一个蠢儿子?顿时回首斥责:”休要胡言,骑兵布于两翼不在杀敌,而是拒止山上敌军包抄主攻士卒,莫非你忘了为父教导?还是好好看看杨府君如何用兵。“
刘肇没有答腔,眼里闪出一抹几不可察的怨毒。
渐渐地,夕阳西斜,交战两军都疲惫不堪了,到目前为止,徐龛军的三重壕堑被填平了一重,箭楼被击毁六座,余下分布于寨中的十余座因距离不够,暂时难以造成威胁,投石机则损毁七架,其中有五架是不堪重荷,自己散了,伤亡六百余人。
其实箭楼是很麻烦的,搭建起来方便,就是一副简易版的脚手架,底座普遍阔一丈,高约三丈左右,上覆以草棚,以竹木围住四周,一座箭楼可供最多十名弩手容身,居高临下射击,实为防守利器。
而且弩手的训练周期短于弓手,只须挑选力大者稍微训练就能使用,即使战损也可以大量补充。
一天的时间,仅仅取得了这么些战果,也与箭楼的威胁过大有关。
参与攻打营寨的军卒与先登,被弩杀伤,粗略一估就有五百余人,加上各种战损,约在一千五左右,三十架投石机,扣除自己散架的,还有二十一架。
这个战果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但徐龛并非庸手,又占据地利,纵然沈充熟读兵书,钱凤智计百出,短时间内亦是无可奈何。
两军似有默契,天黑之前,各自收兵,以第一重壕为分界线,互相戒备,小规模冲突不时发生,不过无论是沈充还是徐龛,都不敢趁夜再发动一次大战。
黑夜作战的不可测因素太多,起了开头,结局没法预测,更何况今天才是第一天,还处于试探的阶段,谁都不会把底牌一次性摊出,不顾后果的狂攻。
接下来的三天,每一天都有激烈的战斗发生,只是在攻下第二重壕之后,第三重壕所遇到的抵抗难以想象,仿如天堑横亘于两军之间,对徐龛来说,三重壕一破,沈充军的冲车可以直接冲寨,铁蹄也将一涌而入。
“上去,上,不许后退半步!”
“你等家人俱在奉高!”
督战队挥舞着大刀厉声呼喝,有畏缩不前的,当头便是一刀,鲜血喷起,头颅滚落,把一队队军卒驱赶上前,而营寨里,也在加班加点搭建箭楼。
徐龛全身披甲,于后方督战,冷厉的眼神观察着战场,虽然他的军卒人人精神紧绷,疲累不堪,但他清楚,沈充的日子不比他好过。
仅从双方军卒的气势和面貌就能看出来。
他的军卒,身经百战,于北地驰骋数年,自有一股悍勇之气,而沈充军到底是由江南北上而来,缺乏了一场场血战的磨砺,况且沈充军构成复杂,这种军队,如打顺风仗,尚可仗着人多势众的优势,但在高强度的连场血战中,会渐渐地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