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万里情-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的名义,无论犯了多大罪过,都会算到朕的头上,斯人可诛,其心更可诛。”

群臣见皇上越说越激动,吓得跪在地上,以头抢地,高呼道:“皇上圣明,臣等罪该万死!”

顺通帝不耐烦的说道:“好了,朕不是在怪罪你们,只是有感而发,和你们唠唠。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宣布,储君是国之根本,也是朝局稳定的重要因素,朕只有一子,今天正式册立燕云少俊为皇太子,等朕百年后传位于他,另外加封文丞相为太子太傅,庞太师进爵一级;加封文丞相、庞太师和瑞亲王为辅政大臣,由你们四人共同辅佐新君处理朝政。”接着让身旁的太监宣读圣旨,意思都差不多。

庞太师没想到这皇帝老儿会来这么一下子,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么多年的功夫算是白费了。当然,这种事情谁也挡不住,早晚也会提出来,除非他们起兵造反,谋权篡位,否则只能坦然以对。既然宣布了圣旨,只能接受安排,谁敢当面驳斥皇上的圣旨呀,那只能找死。不过,还真有一位不怕死的,走出行列,开口叫道:“皇上圣明,只是把政事交给我们,皇上您去哪里?还回去睡你的糊涂觉吗?人家常说我糊涂,怎么你比我还糊涂呀,这朝堂上少了你这个主心骨,能行吗?”

顺通帝对这个老皇叔一点辙都没有,能避则避,避不开就硬着头皮不搭理他。这位老祖宗没事都要缠上一缠,谁碰上谁倒霉,是个十分头痛的人物。平时就逗逗鸟,养养花,或者去钓个鱼,反正什么事都要插上一杠子。这瑞亲王想当年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走南闯北,领兵打仗,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侄儿当政后,再也不理会朝廷这些烂事。这些年燕云涛昏聩透顶,许多老臣请他出来劝阻,结果他根本就不屑一顾,反正不是他做皇帝,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你糊涂我还糊涂呢。今天若不是叫大起,有祖宗规矩管着,他早就出去遛鸟了。

都御使吴良宇也忍不住了,早就把丞相的交代忘到脑后了,特别是听了皇上的一番话,感到圣君重生,时机到了,立刻走出行列喊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这是令顺通帝发怵的第二号人物,忠心无可挑剔,就是太过耿直,甚至太爱钻牛角尖儿,不知变通,得罪的人不少。特别是太师一派的大小官员,几乎让他参了一个遍,要不是有一批忠臣保护他,早就被罢官入狱了,甚至砍掉脑袋。

顺通帝眯着眼,心里知道他要奏什么,这不是第一次了,多年来只要一有机会就参人,实在拿他没办法,无可奈何的道:“吴爱卿,又有何事呀,就不能让朕清静一些吗?好了,一会儿你去找三位辅政大臣商量吧,让他们做主,退朝!”说完丢下一帮子大臣,急忙朝后宫走去。

吏部尚书崔长山在殿外等着吴良宇,摇头晃脑的走过来,靠近道:“吴大人,你怎么就没长记性,昨日在丞相府不是说好了吗,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要那么着急。今天皇上能说出这么一番话,已经十分难得了,你怎么就改不了那个臭毛病,这不是引火烧身吗?唉!你呀!

吴良宇事后也有点后悔,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皇上自担责任,陈述利弊,说明圣上心知肚明,洞察秋毫,否则不会有今天的一系列安排,双手一抱,对崔长山致歉道:“崔大人请谅解,是吴某唐突了,一时控制不住,才有这荒唐之举。今日皇上头脑清晰,条理分明,如同回到昔日政治清明,歌舞升平的岁月,这才乱了方寸,习惯性的上表参奏。”

崔长山何尝没有这样的想法,可惜往日的辉煌不再重现,今日的盛景还没来临,也许是黎明前的黑暗,就像老丞相说的,耐心等待时机吧。劝解道:“吴大人不必如此,崔某了解你的秉性,难得你没发现皇上今天的安排含有深意吗?以诏书的形式把太子的身份定下来,杜绝了日后庞太师骄诏的可能;加封丞相太子太傅头衔,确立了新朝顾命大臣,而只是给庞太师进一级空爵,相应的削弱了奸佞的势力;任命辅政大臣,保持当前朝廷稳定的大好局面。处处透着玄机,招招含着杀机,实在高明,皇上圣明呀。”

崔长山这么一分析,吴良宇算是彻底明白了皇上的良苦用心,皇上就是皇上,心机难测,稍不留神就会落入毂内。压低声音问道:“照崔大人估计,皇上表面糊涂,暗中已有安排,而且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两人边走边聊,崔长山也低声道:“正是如此,多年来朝政失和,民心已散,奸臣的羽翼已满,势力广植,虎已养成,想要凭一时之功平之,谈何容易呀。治洪重在疏导,一味的堵截只能使洪水更加肆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拾民心,重在朝堂。今日的举动,虽然有点像在安排后事,但何尝不是为了日后整顿吏治巧做布置呢?”

吴良宇赞同他的说法,附和道:“崔大人语重心长,国之栋梁,至理名言,失政多年,由来已久,非皇上之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若能多几个贤臣猛将,防微杜渐,也不至于陷入今天这个局面。为人臣者,本应替君分忧,为民请命,然而我等明哲保身,避重就轻,养虎为患,使其一发不可收拾。崔大人,既然皇上已有所动,我等也要早做安排,舍身喂虎,尽一个臣子应尽的责任。”

崔长山点头说道:“正该如此,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绝非良策。两贼势力遍布朝野,根深蒂固,强硬抵抗,难有胜望,没有万全之策,不可冒然出击。既然他们要乱,就让他们更乱一些,越乱越容易暴露破绽,更会惹得天怒人怨,招致天下人的唾弃,坏其名声,毁其根基。即使将来他们想要作乱犯上,祸根早种,民心已失,无人响应,时机已经成熟,必能一鼓作气,连根拔除,一劳永逸。”

“庞太师和三藩并不是一条心,勾心斗角,相互掣肘,狂敛财物,欺君擅权,祸害黎民。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离间彼此,以收渔翁之利,同时要暗聚贤臣良将,广布仁德,选人才收民心,谋定而后动。特别是在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内,极力宣扬朝廷的仁政,减少赋税,鼓励民生。”

吴良宇只是一根筋,为官多年,直来直去,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国家衰败如斯,祸乱横行,良臣有才施不得,政令有益行不通,高居庙堂空忧百姓之难。既然要动,确实需要计划周密,自己不善谋划,不能乱了方寸,坏了大事,躬身说道:“吴某以崔大人马首是瞻,一切听从您的安排,以后再也不敢妄动,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详细计划一番?”

崔长山点头说道:“理当如此,先稳一段日子,然后联络大家商量商量,只是我们不要再麻烦文老丞相了,以免给他老人家带来麻烦。”又聊了一会儿,各自乘轿回府了。

今天的朝会既点燃了希望,也搅乱了整个朝廷,拨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特别是这些忠直的大臣,心惊肉跳的,现在是关键时刻,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天下大乱,死伤无数。

第四章 一石千层浪(四)

太师府位于燕京城西南,占地几十亩,园子里面到处是亭台楼阁,水榭池塘,雕梁画柱,奇花异草,琉璃金瓦,金碧辉煌,特别是最近几年,不断扩建修缮,奢华无比,比皇宫一点都不逊色。

在花园的水亭里,庞太师与一位重要的客人下棋,正是燕云国威震八方的晋王高镇,也算硕果仅存的老将军,功勋卓越,今年将近六十,头发花白,如今还是老当益壮,宝刀未老,在军中威望极高,统领十万精锐的山西军。秦镇父亲曾是西秦国的大将军,因受到奸臣陷害,差一点儿被抄家灭门,不得已率众投降燕云国。秦镇自掌管军务以来,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特别是顺通八年,在太原保卫战中,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华,以三万老弱残兵抵挡住西秦十五万大军的进攻,被围困了两个多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惶惶。但衰兵必胜,在秦镇和其他将领的带领下,全城百姓军民一心,共抗强敌,就这样又坚持了月余,总于等到援军,并率领仅存的两千多兵士联合援军乘胜追击,歼灭和俘虏西秦军十五万有余。西秦军来的时候,号称三十万大军,而败回潼关的不足一半,秦镇也因此战而成名,让西秦国闻风丧胆。此战役进行了三个多月,陆续攻城的西秦军队达二十多万。由于秦镇拼死抵御,西秦军伤亡惨重,直接战死的达八万多,被俘虏的有六万多。

燕云投入的兵力只有十三万,而西秦足足多了一倍有余,达三十万之众。之后,朝廷重组山西军,管理山西全省军政,除了每年进京述职外,就留在封地做自己的逍遥王爷,镇守燕云国的西大门。

庞太师笑道:“王爷棋艺不凡,龙腾虎跃,刀锋犀利,勇猛不减当年,庞某输了。”

晋王秦镇道:“太师谦让了,老夫老矣,恐怕再也上不得战马,驰骋沙场了。”

庞太师道:“王爷这次来京述职,可要多住几日,也好让犬子向王爷多学习学习,希望他们有所收获,也能到军中历练一番。”

秦镇明白他的意图,连打马虎眼,笑道:“太师客气了,听说大公子文武双全,智慧超群,现在已是兵部侍郎高位,何必要到军队里受苦呀。再说了,本王那里太过苦寒,只怕会委屈了大公子,再议!再议!”

庞太师只是投石问路,并非真的要去地方军队,笑道:“也好,以后再说,只是今日皇上这一番圣训,不知是感慨之言,还是有意为之,而且下这一道圣旨,更是内涵乾坤呀,王爷以为如何?”

秦镇虽是表面粗狂,但内含智珠,老谋深算,城府极深,呵呵笑道:“皇上就是皇上,今天算是一鸣惊人,借自己的过失来敲打我们这些臣子,同时也含有敲山震虎之意。特别是那一道诏书,不单单是安排后事,更暗示了有所动作,三足鼎立,相互牵制,保持平衡。帝王心术,炉火纯青,手段高明,表面糊涂内心清醒,众人皆醉我独醒!皇上圣明呀。”

庞太师当然明白皇上的意思,他为官这么多年,从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混到一品重臣,没有几把刷子哪敢肆意妄为,心机如海,巧计百出,而且把皇上的心思琢磨了一个透亮,只是今天这一出戏,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

庞太师呵呵笑道:“王爷所言有理,何止高明呀,简直太厉害了,终日打雁倒让雁给啄了眼。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一竿子打翻所有的瓶瓶罐罐,如果再来这么一下,估计你我的脑袋就要搬家了。王爷应该知会魏统领一声,皇宫的护卫不能松懈,最好是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如今皇上的安全最重要。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皇上百年之后我们怎么办?这小皇子和咱们不一条心,如果让他得势,内有文丞相这些重臣,外有二十多万大军,朝堂虽大,也难有我等立足之地,不知王爷有什么对策?”

秦镇也知道目前的形势严峻,小皇子身后的势力不弱,辽东军是他的娘舅掌控,属于中坚力量,关系匪浅,算是亲信。直隶军更不用说了,是直接由皇上掌控的直系军队,只忠于皇上,非任何一方所能掌控。但是自己也不怕这个,山西军不是吃素的,即便小皇子继承帝位,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这庞太师绝不是善主,没安什么好心,口说请教,其实早就有自己的打算了,绝不能上了他的当。侍卫统领魏大有是秦镇的义子,也是当年太原保卫战的幸存者之一,还救了秦镇一命。秦镇感其忠义,收作义子,又举荐他做了皇上的贴身侍卫。只是这魏大有野心太大,善于揣摩圣意,也很会专营,短短数年,就把整个御林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之后与庞太师狼狈为奸,相互勾结,铲除异己,颠覆朝纲。

秦镇没有割地自立的打算,只是儿子的一些举动让他担心不小,探探这庞太师的口风也好,沉吟道:“老夫粗人一个,对这样的事情不甚明白,如果你问我怎么排兵布阵,行军打仗,我还可以说出个一二。对于这样的长远大计,老夫可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我看你还是和大有自行商议吧,儿孙自有儿孙福,本王不想过多干涉,你们同殿为官,朝夕相处,一切都由他自己做主。老夫戎马一生,驰骋疆场数载,如今也该享享清福了,含笑弄孙,寄情于山水之间,岂不快哉。”

庞太师也不是简单人物,知道他这是投石问路,自己只想保住头上的乌纱帽,保住现有的权势。现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从来没想过造反做皇帝,自己是个文官,在朝中势力确实不小,但没有掌管兵权,就是想造反也没有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和晋王联盟,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把小皇帝牢牢控制在手里,不敢为难自己,到时候仍然可以权倾一朝,为所欲为。目前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好能和三位藩王都结成联盟,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既然你晋王投石问路,我也来个抛砖引玉,笑着说道:“王爷谦虚了,谁不知您老治军有方,智慧超群,行军打仗当然不在话下,而朝堂上这些点点滴滴无不洞悉。抛头露面的事情由我和魏统领来办就是,王爷只管做我等的后盾,如此安排可妥当?”

秦镇见他没有明说目的,但已经透露出野心,朝中确实需要有一个盟友,万一有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也有人能站出来为自己说话,站起身说道:“庞太师,今天就到这里吧,天晚了,本王还有事要做,先告辞了,有机会到山西走走,本王定当深情款待。”

庞太师一点即通,很明显是一个暗示,急忙说道:“老将军,无论如何也要吃过饭再走,酒席已经准备妥当,我们边吃边聊。”

酒席吃了一个时辰才结束,今日一会算是达成初步合作协议。

饭后,庞太师把大儿子叫到书房里,现在需要做些安排了,不能事到临头的时候手忙脚乱的,说道:“今天朝堂上的情形你也看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如果处理不当,皇上驾崩之日就是我们灭亡之时。”

庞世泓说道:“父亲,孩儿也看明白了,虽然给您进了爵位,但那只是敷衍之计,真正令皇上信任的还是文丞相,加封他为太子太傅,这不是明摆着为新君培植力量吗?皇上把父亲推到对立面,旨在为我们树敌,假借他人的力量来消灭我们。既然他不仁,休怪我等不义,有道是无毒不丈夫,给他下一剂猛药,早了早清静。”

庞太师摇头说道:“简直愚不可及,难道你要为父弑君篡位,遗臭万年吗?即便能够成功,皇位也坐不长久。更何况根本就行不通,我们无兵无将,没有兵权,如何成事?现在的形势,篡位是自寻死路,得不偿失,三大藩王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特别是肃亲王皇室正统,到时候必然会以勤王护驾之名进军京城。说不定四分天下,战乱不休,如果邻邦再趁机征伐,我燕云顷刻间就会灭亡,如此我们庞家也就完了。”

庞世泓道:“孩儿受教了,为今之计,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庞太师道:“魏大有此人不可信,需要多加提防,安于现状,积蓄力量,静待时机,才是上策。”

庞世泓道:“父亲大人能否说明白一些,到底如何行事?”

庞太师继续说道:“首先,我们要力保小皇子顺利继位,如果能为我们掌控,那我们庞家的势力仍可延续。即使将来失控了,也为我们争取了准备的时间。其次,要想长久不衰,必须掌握一定的兵权,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定要想方设法夺取部分兵权。最后,要和三藩达成联盟,成为一体,互为犄角,必能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肃亲王,将成为我们最后的靠山,一旦形势不妙,我们可以助他登基称帝,同样可以因功得势,加官进爵。”

庞太师看着儿子说道:“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掌控一支军队,如此才能万无一失,进退自如,为父想想办法吧。另外,有消息传来,小皇子已经到了渔阳城,我已经派副统领前去处理了。”

庞世泓吃了一惊,低声问道:“父亲,难得你要毁了他?”

庞太师摇摇头,说道:“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万不得已是不能做的,当务之急,努力和肃亲王商议出的结果来。”

父子两人一直聊了很长时间,为了庞家的生存,分头行动。

第五章 一石千层浪(五)

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先后共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而如今的洛阳是肃亲王燕云河的封地。

今天是肃亲王的四十五岁寿辰,王府内载歌载舞,凡是辖内的官员和富族豪绅,都携带重礼前来贺寿,肃亲王有一子一女,小王爷燕云少伟,二十多岁,文才武功不错,但是口碑不佳,骄横扰民,为祸一方;小郡主完全相反,不但貌美如花,而且有一颗菩萨心肠,碰到不平之事,必定拔刀相助,在江湖上还是武林七美之一,人送绰号“慈心郡主”。

肃亲王文武全才,既可以骑马打天下,也可以治理天下,雄才大略,志存高远,只是行事太过苛刻,为人比较阴狠。还有点好大喜功,王府奢侈豪华,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也因此在他封地内赋税比任何地方都重,致使境内百姓敢怒不敢言,避之如虎,只知有肃亲王而不知皇上。

这肃亲王也是从战场上拼杀过来的人,勇猛无比,在七国争霸战役中,也是战功赫赫,威名远播。十几岁就开始追随征战天下,也算是征战沙场的老将了。

酒宴一直闹到二更天的时候才散去,回到房内,肃亲王醒了醒酒道:“邓总管,如今我们在朝中的势力只能说占了三成,要成就大事,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庞太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邓总管可有什么好的计策?”

邓先生乃是肃亲王的谋臣,全名是邓坤,通晓军事和政务,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辅佐肃亲王已有十多年了,深受肃亲王信任,被拜为大总管。

邓坤答道:“王爷,当务之急就是巩固自己的力量,联合各方势力,时机成熟后,一举夺取江山。庞太师一脉,欺君罔上,贪污受贿,祸乱朝纲,积怨太深,新皇登基,势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