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丞相心里有些发麻,看今日皇上神情如此悲哀,忙劝道:“皇上言重了,都是臣等辅佐不利,有愧为臣之道。百年来,燕云十六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任由异族欺压蹂躏,先辈们揭竿而起,解救千万黎民。祖先开朝建国,驱除鞑虏,成就不世功业,圣上登基以来,治国安邦,文治武功,功不可没。”
顺通帝闻有些欣慰,心里明白自己没法和先祖没相比,如果当初大哥能够继位,今日的燕云国绝不是这个样子。现在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只能留待后人开拓创新了,轻笑道:“呵呵,文爱卿什么时候也学会这等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本领了,这可不像你呀。朕不敢自誉,只求能保住祖宗的基业,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然而…”
深深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然而,朝中的形势不容乐观,眼看二十年之约过了大半,战乱将要重启,能不能守住这份基业,尚在两可之间。朕留给子孙的朝廷混乱不堪,岌岌可危,希望文丞相能和百官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确保社稷安危,哎!”
如今的燕云国确实到了危机重重,内忧外患,朝中两派势力分庭抗立,文丞相这一批忠臣,维护朝纲,辅佐皇上,安邦治国。庞太师和侍卫统领魏大有权势如天,横行朝野,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欺君罔上,占据了燕云国半边天。这两派可以说是相互牵制,势不两立,任何一方势力过于庞大,失去控制,将会危机皇权,酿成大祸。
另外,还有三大藩王虎视眈眈,蠢蠢欲动。最大的一个藩王就是肃亲王燕云河,顺通帝的亲兄弟,封地在河南,势力庞大,但心胸狭窄,固执高傲,对当今的皇帝一直不服气,总想取而代之。掌管了十五万精锐大军,都是征战沙场的精英,卫戍西秦和南楚边界。第二个藩王就是封地山西省的晋王秦镇,是硕果仅存的老将军之一,手握十万雄兵,占据有利地形,太宗帝念他功绩斐然,特加封郡王爵位,镇守西部边界。到顺通帝这一代,渐渐疏远朝廷,阳奉阴违,大有独立之势,特别是晋王世子秦希平,野心勃勃,秘密训练新军,极不安分。第三位藩王就是第二代淮南王任海涛,也是最富有的藩王,江苏省的赋税占国岁收的四成,商贸极为发达,同样拥有十万大军,表面上恭敬的万分,实际上包藏祸心。还好三大藩王各怀鬼胎,相互猜忌,否则早就祸乱朝廷了。
燕云国把元朝的行省进行细分,直接简称为省,全国分为辽东省、直隶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江北省和江苏省七大行政区,朝廷直接控制的地区是辽东、直隶、山东和江北四省,但是掌管的军队只有十万辽东军和十万直隶军,还有五水师,以及守卫京城的两万多禁军。
面对国家如此境况,文丞相也忧心如焚,但见皇上如此沮丧,忙跪下道:“臣身居高位,却不能为皇上分忧解难,臣愧对圣上隆恩,罪该万死。”
顺通帝深知文丞相乃治世之能臣,忠君爱国,柱国之才,头发花白,满脸沧桑,不由得心疼起来。若不是这位老臣在,只怕这朝廷早就混乱不堪了,连忙道:“爱卿平身,上天毕竟待朕不薄,天降护国良相,才使我燕云国得以国泰民安,爱卿为国事操劳一生,是朕亏欠你文家太多。”
文家自燕云家起兵的时候,就跟着东征西讨,见皇上这样说,甚为感动,悲戚道:“折杀老臣了,这是臣的本分,可惜微臣能力微薄,不能为皇上分忧解难。”
顺通帝道:“朕不怪你们,天幸祖宗有德,中年偶得一子,也算后继有人了,只是太过娇宠,怕他难当大任,希望他日后能多些磨练,做一个好皇帝,朕现在就把皇儿托付给您了。”
皇上能如此自陈过错,十分难得,这样的帝王古今少见,身为臣子,哪敢让皇上自担责任,诚惶诚恐的说道:“圣上万不可过分自责,还需保重龙体为要,皇子聪慧过人,才智非凡,虽然贪玩,但尊师亲,识大体,率真纯良。假以时日,多加磨练,定能堪当大任,皇上无需过于担忧。”
文丞相大胆建议道:“鉴于目前的形势,皇上还须防微杜渐,早做准备,以防有变!”
顺通帝沉思了一阵道:“文爱卿所言极是,朕自有安排,听说你家的小孙女聪明伶俐,才智惊人,是个有名的小才女?”
文丞相见皇上提起小孙女,情不自禁的流露出一种欣慰的表情,答道:“皇上过誉了,小孙女只是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当不得什么才女之称。”
顺通帝好像暂时忘掉了不愉快,心情欢愉了很多,接着说道:“呵呵,文爱卿谦虚了,朕想和爱卿攀一门亲事,打算让玉娘嫁给皇儿,不知爱卿意下如何?哎,修身治国平天下,明君还需良偶相伴,自俊儿出生以来,朕就没有见过几面,关心不够,也疏于教导,现在为他多做一点是一点吧!朕即刻下旨任命你为太子太傅,把教育皇儿的重任托付给你。另外,让你家丫头来宫里住些日子吧,和钰儿一起读书习字,也算给丫头树立个榜样,这丫头无法无天,闹得这皇宫鸡犬不宁,也该让她收敛一下性子了。”
谁都知道皇上有个小公主,叫燕云少钰,和少俊一母同胞,聪明伶俐,十分讨皇上宠爱,只是有些刁蛮任性。人到晚年,难免有些孤寂,对子女也多了些溺爱,高高在上的皇上也不例外,这小公主可以说是燕云涛的开心果,只要不是什么大错,都听之任之,就是把皇宫烧了一两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皇上金口玉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是要结亲家,而且皇子确实聪慧,身具帝王气象,必是一代圣君。自己的孙女自己了解,贤惠心慈,才学渊博,智慧过人,明白事理,将来定是小皇子的一大助力,对日后整顿吏治,铲除奸贼大有益处。文丞相跪道:“臣谢主隆恩,只怕臣的小孙女不知礼数,坏了宫内的规矩。”
顺通帝这时心情非常好,说道:“不碍事,都是孩子,规矩约束不了她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朕相信钰儿会有所改变,皇宫也会得以安宁,此事就这样定了吧。”
正说着,一个小太监急急忙忙的跑来,奏道:“启禀皇上,庞太师有急事晋见!”
顺通帝眉头一皱,神情有些不悦,但很快恢复正常,叹声道:“传他进来吧!”
侍卫统领魏大有见皇上不听劝解,执意要召见文彦博,而且还屏退左右,感觉事情不妙,自己也不能过分拦住,只好差人禀告庞太师,让他拿主意。庞辉得知消息马上进宫面圣,经营了数十年,朝廷上上下下,耳目党羽众多,唯一忌惮的就是这个两朝宰相文彦博,糊涂了十多年的皇帝老儿突然宣召文丞相,肯定有大事商议,他可不想阴沟里翻船,急忙进宫来探个究竟。
庞太师行完君臣之礼,站起身说道:“皇上,渔阳城来报,燕湖闹蛟,一旦决堤,必然民不聊生。而且盗贼生事,鸡犬不宁,当地知县奏请驻军协同维护治安,赈济灾民。”
顺通帝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怪事,惊喜道:“有这等奇事?难以置信,天下奇闻异事多不胜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会是那些术士道人故弄玄虚吧?真想去看看,可惜身体不如人愿。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尽力善后吧,特别是城内治安需要小心维持,那就派一名得力干将去处理这件事情吧,庞太师,你看派何人为好?”
庞太师想了想道:“臣以为侍卫副统领宁河最合适,再加上当地的衙役和驻军,足够应付了。至于疏散百姓,赈灾济民的事情就传旨给当地知县办理即可,文丞相,您意下如何?”
文彦博虽然不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但是这件事情处理的十分恰当,而且也是最好的办法,点头称道:“庞太师所言极是,可谓是滴水不漏,面面俱到。”
庞辉眯着小眼笑道:“多谢丞相夸奖,愧不敢当,都是为圣上解忧。皇上,今日怎么有空和丞相唠家常呀,还是保重龙体要紧。”
顺通帝嫣然一笑道:“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就是与文卿家结了一门亲事,你来得正好,可以做个现成的媒人,呵呵。”
庞辉笑道:“恭喜丞相,贺喜丞相,金玉良缘,天作之合。老丞相的小才女玉娘、名满京城呀!”文彦博连忙道谢,口称不敢。
顺通帝身子也乏了,让他们都退下,回暖阁休息去了。
第二章 一石千层浪(二)
文丞相回到家中把孙女找来,文玉娘已是金钗之年,性格文静,才艺俱佳,五岁能文,七岁可诗。文家独苗,幼丧双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捧在手里,含在口中,百般疼爱。随着一声娇滴之声,进来一个粉妆玉琢的女童,扑进文彦博的怀里,扭着身子撒娇道:“爷爷,玉娘来了,不知何事?”
文丞相看着孙女,满怀欣喜,心有不舍,但转念一想,孙女日益长大,总归要许配人家的,能入宫为妃,算是隆恩浩荡了。当今皇后贤淑大度,宽厚仁慈,必能善待于她,小公主虽然刁蛮,但天真善良,说不定能和平相处,成为闺中好友。想通此节,心中极为敞亮,笑道:“乖孙女,别扭了,爷爷这把老骨头可禁不起你的折腾。今日承蒙圣上召见,仰沐圣恩,下旨宣你进宫做小公主的伴读,读书习字,练琴画画。只是这小公主的脾气,实在令人担忧,爷爷怕你受了委屈,玉娘可愿意进宫?”
文玉娘的确与众不同,深明大义,大方的答道:“好呀,孙女正要见识一下刁蛮公主的厉害呢,说不定外间传言不实呢,爷爷就放心吧,既然皇上下旨,孙女自当遵从。小公主再刁蛮任性,也不至于无法无天,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必然妙趣横生,趣事连连。”
文彦博本来还担心玉娘不愿意,准备了一肚子话劝说,如今看来不用费什么心思了,笑道:“呵呵,小公主天真烂漫,善良可人,圣上能保存一丝清醒,功不可没,爷爷还要感激这个刁蛮公主呢。皇子天生异象,聪慧伶俐,外秀内刚,日后必是中兴之主,盛世明君。虽然现在胡闹不安分,那是天性使然,经史子集,兵书战策,精通有见地,玉娘对这位皇子如何看?”
文玉娘笑道:“爷爷少替他们吹了,身为皇家子孙,不知轻重,现在都是什么时候了,还私逃出宫,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岂不遗憾终生。受苦受罪的可不是他一人,赔进去的将是整个朝廷的前程,爷爷怎么就没有劝阻一二呀。”
文彦博前些日子给玉娘念叨过少俊出宫的事情,而且也说过这一番话,没想到孙女现学现卖,反倒拿出来将自己的军,大笑道:“哈哈哈,等皇子回宫后,这项任务就交给你了,赶明儿,我再和皇后念叨念叨,让她给您撑腰,如何?”
文玉娘羞答答的说道:“不来了,爷爷取笑我,这还是您老人家的原话,皇子找到了吗?”
文彦博现在也没有什么可隐瞒的,由庞太师的神情,已经猜到他们也得到消息了,很可能探知皇子在渔阳城,否则不会无缘无故的派出大内侍卫,去渔阳城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庞辉这个奸臣绝对没有安好心,叹声道:“有消息回报,很可能在渔阳城,周统领还没碰上面,今天庞太师又把大内侍卫副统领派去,事情有些不妙,但愿不要出什么事才好。”
皇上今天清醒召见自己,一定含有深意,也许做了某些安排,将来如何,就看天意了,摇了摇头不再多想,说道:“乖孙女去玩吧,明日一早我就带你进宫,皇宫规矩多,切不可乱了章法,你比小公主大,更要多谦让些。”
玉娘走后,吏部尚书和御史大人造访,文彦博不敢怠慢,叫人迎到客厅。前来的不只两人,而是大小官员七八位,大家见礼道:“拜见丞相大人!”
文彦博还礼道:“各位免礼,这里不是朝堂,还是以常礼论交吧。”
吏部尚书崔长山道:“我等冒昧来访,还望丞相赎罪,只是耳闻圣上特意召见丞相,必有大事相商,着实让我们惊喜万分。圣上失聪以来,宠信小人,不理朝政,以至朝纲败坏,社稷将倾,令人堪忧。如果再无良策扭转乾坤,不但我等死无葬身之地,就是天下百姓也要饱受磨难,流离失所了。因此,我等不得不前来打听虚实,希望有一个惊喜转变,还望丞相莫怪。”
文彦博知道他们都是忠心为国,但现在的形势十分严峻,不能给庞太师以结党营私的口实,而圣上的意图,自己也不太清楚,还是尽早提醒一下这些大臣才是。眉头紧蹙,谨慎的说道:“各位忠心可鉴,身为臣子,为国为民,救千万苍生之苦,功德无量。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奸大恶横行于内,欺君罔上,肆意妄为,把持朝纲,如同毒瘤烂疮,非剔骨挖肉不能清除;小盗小贼独霸于外,目无法纪,横征暴敛,鱼肉一方,非釜底抽薪不能铲除。而根源在内不在外,内毒不除,外伤难愈,此为治标不治本。因此,诸位万不可操之过急,须知欲速则不达,我们还是耐心等待为好。今天承蒙圣上隆恩,特赐婚于小孙女,并无他事商议。”
#奇#崔长山有些不相信,问道:“仅仅为了赐婚才召见丞相?不可思议,天威难测呀!如山的政事不关心,结得哪门子亲吗!哦!对不起,下官失言,恕罪!恭喜丞相,贺喜丞相。”话越说越来气,最后差点失了礼数,文彦博也不怪罪他,明白他的心思。
#书#都御使吴良宇有些着急,说道:“丞相,如今圣上陷溺太深,拒不纳柬,吴某多次进言,不是被挡于殿外,就是轰出朝堂。庞贼祸国殃民,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结党营私;魏大有排斥异己,独揽御林军,欺上瞒下,内外勾结。如果我等再不采取措施,庙堂上不但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就连整个国家都会被这些乱臣贼子毁掉。将来新君继位,也是臣强君弱,受制于人,政令不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不了抛弃这大好的头颅,也要把这些奸佞小人碎尸万段。”
其他几人也跟附和道:“是呀!言之有理!”
文彦博道:“吴大人一片忠心,老朽自愧不如,但是不能逞匹夫之勇,如今依附奸贼庞太师的党羽遍布朝野。魏大有掌控了宫内所有的侍卫,皇上如同被软禁,此两贼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经营了这么多年,根深蒂固,不易撼动。万一狗急跳墙,那将是毁天灭地之灾,再加上三藩虎视眈眈,等待时机,到时候可真要回天无力,求救无门了。我们的一举一动关乎天子安危,涉及国家存亡,且不可轻举妄动,白白丢了性命不说,还连累天下百姓。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朝局稳定,确保太子安稳继位,静待时机,消危机于无形,以毒攻毒,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总之,不可硬碰硬,只需以柔克刚,周璇迂回,保留有用之身。”
吴良宇恍然大悟,谢道:“听老丞相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益菲浅。但是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还需及早做好准备,以免发生意外,闹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空留遗憾,不知丞相可有什么良策?”
文彦博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老夫也没有什么好的良策,首先,必须保证太子的安全,今天从庞太师的举动来看,他很有可能要对太子不利,这方面老夫已有安排;其次,我希望大家虚与委蛇,尽量保持朝局的清明,万一造成地方骚乱,发生内乱得不偿失;最后,藩王的军队都是矫勇善战之辈,兵多将广,不容忽视,因此需要知会忠诚可靠的武将加强训练,增强实力,防止不测。还是那一句话,大家切不可过于急躁,硬碰硬撞,对待任何事情,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循序渐进,讲究策略,否则,事情没有办好,反而白白丢失了性命,得不偿失。”
众人均感此言有理,替朝廷忠心办差,绝不可盲目从事,把好事办成坏事。大家也都知道,庞太师势力盘根错结,三藩兵多将广,想要一夕歼灭,那是登天幻想。智者当须积蓄力量,剪其羽毛,不断削减其实力,以期最后一击奏效。大臣们纷纷拜别丞相,谨记良言,各自回府去了。
文彦博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一群人忠心可嘉,就是行事太过直接了。有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明知道不可为,偏要以死表忠心,往往是好心办坏事。但可喜的是圣上并不糊涂,也明白自己的过错,只是朝廷一片散沙,尾大不掉,想要扭转过来,绝非易事。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君臣一心,同心协力,只是谈何容易呀。
燕云国第二代君主,为了表彰有功的将领,进行了封赏。开国功臣刘基官拜太师,赐封鲁国公,享太庙;大将徐达官拜大将军,赐封英武侯,享太庙;秦家和任家是降将,被封为异姓郡王,在各自的封地享受特别权力;亲儿子燕云河加封为肃亲王,封地河南省,成为最大的藩王。一共封了二十多位功臣,享太庙的就有十多位。
藩王制度弊大于利,本来不愿意执行,但迫于当时的局势,只好以大局为重。
第三章 一石千层浪(三)
翌日,顺通帝破天荒的叫大起,弄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这样的举动已经久违十多年了,文武百官还有些不习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群臣跪在大殿上,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接着分列左右,垂听圣训。
顺通帝也被这样的气氛所感染,这才记起自己还是九五之尊,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伸手一摆,道:“众卿平身!今天叫大起,也没有什么大事,只是很长时间没见众位了,有些想念。这么多年来,朕做了不少糊涂事,让大家受委屈了。朕多日不理政务,也不知道天下怎么样了,百姓生活可好?地方官员是否衷心体国?庞太师和文丞相,你们是百官之首,可要把这重任担起来呀。这江山不是朕一个人的,是我们所有人共有的,真要是灭国了,不但是朕,就是你们自己也将尸骨无存。因此,朕希望众卿家精诚团结,共同把这个国家治理好。”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有些喘不上气来,岁月不饶人,顺通帝身体十分虚弱了。再加上夜夜笙歌,酒色无度,早就把身子掏空了,今天能坚持上早朝已经十分可贵了。环视了一下群臣,接着说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就歌功颂德,就说朕是个明君圣主;民不聊生,饿殍千里,百姓就怨天骂地,就骂朕是个无道昏君。反正好坏都是朕的,全没有做臣子的责任,这些贪官污吏之所以肆无忌惮,祸国殃民,是因为他们顶着朕的名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