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好处,若是没有袁家的支持,董卓是很难办到的。
此时,洛阳还存在吕布、丁原等势力;袁家对京城安全极为放心,丁原已倒向袁家,董卓是袁家的故吏,只有执金吾吕布是不可控的力量。
而董卓和丁原的实力远在吕布之上。
吕布此时已是执金吾,位高权重,极为风光,小恩小惠是无法被打动的;不过他投靠的是大将军何进,现在何进已死,他又失去了靠山,让他非常烦恼,必须为未来考虑。
现在除去逃跑的,洛阳城内仅有三股军队,董卓、吕布和丁原,由于丁原控制着北军,实力强大,导致董卓不敢有异动。
李儒建议,联合吕布,或者让吕布保持中立,先除去丁原,收编北军和丁原部曲;随后把斩杀丁原的责任推到吕布身上,其必不容于朝廷和士人,到时候再收服吕布,便能掌控洛阳和朝廷的局势。
董卓深以为然,立即采纳女婿的建议,让中郎将张济携带重礼前去寻吕布沟通;在张济临行前,李儒仔细交代一番,张济心中了然。
袁家现在因灭杀宦官,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在朝廷中如日中天,根本没有注意到董卓的野心和变化。
八月中,牛辅到达洛阳,加上原先的官兵、张济的官兵和收编的何进和何苗的部曲,董卓实力非常强盛。
吕布近万骑兵,几万步兵,驻扎平县,原来是大将军调拨薪俸和粮草等,现在大将军被杀,他的军队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吕布正为此愁眉不展。
李儒交代张济的办法非常简单实用,由吕布协助董卓灭杀丁原,部曲由董卓收编,吕布的部曲可进驻北军军营,此后独享北军待遇,吕布可兼任北军中侯。
执金吾表面风光,但是直辖的部队并不多,若是完成北军置换,则他的军队此后将由朝廷供养,却只听从他吕布一人的调遣,这样的话,他执金吾的位置算是坐牢了,且灭杀丁原,对他吕布来说乃举手之劳,于是,吕布欣然接受了董卓的好意。
根据李儒的安排,吕布和丁原同时接受董卓的邀请,前来董卓的大营议事。
对丁原来说,他和董卓同为袁家的势力,劝降吕布,是袁家的指示,丁原不疑有他,按时到达董卓军营,希望协助董卓劝降吕布,提升他在袁家心目中的地位。
吕布随后带领护卫准时来到董卓的军营。
董卓表现的非常高兴,立即设下宴席,隆重招待丁原和吕布;吕布非常配合,令宴会上的气氛极为融洽。
酒过三巡,吕布以剑舞助兴,趁丁原不备,一剑将其刺杀,顺势割下人头,并交给董卓。
随后,吕布根据李儒的安排,回军营调动骑兵,与董卓的军队一起前往北军军营。
实力强大的董卓和吕布联手,共几万兵马,非常轻松的包围北军军营。
董卓让人用长枪挑着丁原的头颅向前喊话,丁原欲背叛朝廷,已被执金吾吕布斩杀,想活命的跪地投降,否则便是丁原同党,朝廷将灭其九族。
事情出奇的顺利,那些北军官兵在威逼之下,乖乖的投降董卓,并撤出军营,迁移到董卓的军营安置;吕布的骑兵首先入住北军军营,步兵逐批次从平县赶来,悄悄的完成了置换。
吕布和董卓都达到了各自目的而皆大欢喜,丁原不明不白的成为冤死鬼。
丁原是袁家安排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无端被杀,且北军和丁原的直辖部队被收编,这全盘打乱了太傅袁隗的设计。
对董卓的胆大妄为,袁家非常愤怒,立即招董卓前来质问。
董卓按照李儒的嘱咐,卑谦的向袁家解释,斩杀丁原乃执金吾吕布所为,收编他的部曲乃是防止被吕布收编,若是吕布在京城做大做强,将影响洛阳的稳定,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袁家没有怀疑董卓的忠心,毕竟,上百年来,大汉还未有过故吏背叛故主的事情发生;袁家便把斩杀丁原的责任全部放到吕布身上。
此举正好董卓的心意,希望借助袁家对吕布的逼迫,使得他更容易的收服吕布和他的势力。
一切都按照李儒的计划进行,非常完美,董卓心中大喜,对女婿更是依赖;不过对袁家和朝廷却有了轻视之心,他们也不过如此,完全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吕布此时还沉浸在掌控北军的兴奋之中,尚不知已被袁家嫉恨上;他在京城毫无根基和关系,袁家想收拾他易如反掌。181
第344袁家谋划()
皇帝刘宏薨,何太后最大的敌人是大将军何进和士人官僚,所以,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王莽,并杜绝士人官僚专权,何太后采取了两个措施以制衡,一是拼命保护宦官,希望靠宦官的力量来牵制大将军何进和士人官僚;二是加重另外一个弟弟何苗的权力,这也是车骑将军何苗最终被杀的原因。
何太后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在亲哥哥与亲儿子之间,作为母亲,他选择了亲儿子;她已经尽力阻止皇权旁落了,不过事情的发展却超出她的预料,至于与最后失控。
外戚和宦官在一夜间灰飞烟灭,被全部扫除,何太后和皇帝刘辩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
试问这种情况下谁最得利?
世家大族掌握了朝廷大权,开始瓜分除去大将军、车骑将军、宦官等后的权力真空,袁家排除异己,借机除去与宦官有过勾结的士人,确立他们在士族中的威望。
故太尉樊陵和少府许相,被太傅袁隗迅速归为宦官一党,并被砍了脑袋,至死他们都稀里糊涂的,不明所以。
董卓和吕布皆为关西人,根本不会引起关东士族的重视,完全被忽视了,且袁家还借机削减北军薪俸和钱粮供养,以报吕布擅杀丁原之仇。
在重新瓜分朝廷大权的盛宴中,关西士族不仅被排除在外,还处处遭到打压,不仅董卓和吕布愤怒了,连还在关中的左将军都对关东士族产生严重不满。
董卓和李儒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拉拢吕布,收服吕布;而吕布在置换北军五营后,没有获得他想要的利益,对朝廷和士族非常怨恨,但是怨恨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必须为他和他的手下寻找未来。
基于共同的诉求,在李儒的策划下,在张济的来回联络下,吕布宣布效忠董卓,董卓异常高兴,收吕布为义子,并许诺,此后吕布的军队自成一军,后勤辎重、钱粮薪俸等皆由董卓提供。
董卓来自关西,养育这么多的兵马也不富裕,为了捞钱,他的军队早就养成烧杀抢掠的恶习;到了繁华的洛阳,他们恶习不改,在董卓的有意纵容下,洛阳周边没有强大实力背景的富户,皆成为董卓军队的盘中餐,这也是那些官兵对董卓忠心耿耿的原因之一。
随着后继部队陆续到达,董卓在洛阳城内的兵马达到十几万人,实力非常强横,已无人能控制;在李儒的谋划下,他开始把魔爪伸向朝廷,从关东士族手中抢夺权力,希望能摘取这次朝廷动乱的胜利果实。
首先,把守卫各城门、皇宫的军队全部由他的嫡系人员和部队承担,完全控制了洛阳和皇宫的防卫;这不得不说董卓的能力和治军的水平之高,连何进都不能完全控制的西园八校和北军五营等官兵,现在在他手下服服帖帖,当然,这也与他们失去靠山有关,也与凉州铁骑的强大战斗力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董卓暗示汉廷策免司空刘弘,自荐为司空。
最后,为了确立在朝廷的威望,董卓对士族采取打一批,拉一批的手法。
董卓对朝廷的试探果然凑效,迫于其军事实力,朝廷立即罢免司空刘弘,任命董卓为司空。董卓的这步棋走着了,试探出朝廷对他的态度,使得他一改此前小心翼翼的作风,胆子大了起来。
董卓选的刘弘,是在朝廷中没有力量和名望的软弱之人,他在历史上唯一的记录便是被董卓顶替这件事情。
当然,袁家也在后悔无视了何苗和何进的旧部,而被董卓顺利收编,扩大了实力;太傅袁隗从中看出董卓的不臣之心。
早在董卓初进京的时候,董卓便发现皇帝刘辩太过懦弱,而刘协聪颖,且刘协一直由董太后抚养,号称“董侯”;而董卓进京后,自以与太后同族,故此,他对刘协有一定的好感。
现在,他确立在京城的地位后,遂有废立之意,被太傅袁隗猜中了。
突然的变局,作为袁家前台执行者的袁绍傻眼了;当西凉集团在京城为非作歹、肆意**劫掠时,骑都尉鲍信劝袁绍袭击董卓时,袁绍更是手足无措,鲍信失望的返回家乡。
袁绍积极引董卓入京,是因为董卓是袁家的故吏,按照当时的传统,董卓必须对作为推荐人的袁家终生忠心耿耿,否则将不容于士族,他们没想到,董卓在实力强大之后,竟然失去了对董卓的控制。
这也怪一切太过顺利,京城局势完全按照袁家的设计发展,只是他们忘记了一点,凉州已被朝廷暗中遗弃,凉州人被关东士族视为蛮夷之人,关西大族更不容于关东士族,既然董卓早就不容于关东士族了,那他又何必遵守关东士族规则的约束呢?董卓背叛袁家,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袁家暂时却无能为力。
但袁绍傻眼并不意味着袁家总掌门人太傅袁隗傻眼了,另一个更缜密、更稳重、成功率更高的宏伟战略迅速规划出来,这个谋略袁隗酝酿很久了。
东汉末年可以借鉴的大一统帝国的经验是什么?是大秦帝国、西汉王朝和王莽篡政。
东汉末年大将军同宦官集团的激烈火并,遍布中原大地、声势浩大的黄巾大起义,让刘焉、袁隗们起了心思。
刘焉在益州变相独立的露骨表现诱发了袁隗,刘焉在效仿刘邦;董卓进京刺激了袁隗,董卓在效仿王莽。
不在此时,更待何时?太傅袁隗最后的方案就是不臣的心,他预测董卓最终会走上王莽的篡汉之路,东汉王朝在黄巾大起义和董卓的折腾下必亡,新的王朝必然出现,那么他们袁家豪门就理所应当是新一代王朝的建立者。
袁隗希望袁家下一代的翘楚袁绍、袁术兄弟将来从地方夺权,然后发展壮大,支持他控制朝廷,改朝换代;还有两个侄子袁遗和袁胤,袁遗指派去跟哥哥袁绍,是为山阳太守,袁胤指派去跟弟弟袁术,是为丹阳太守。
整个谋略需要朝廷重臣支持和配合,这时四世三公的豪门威力体现出来了,当然,更重要的是董卓军队在洛阳野兽般的倒行逆施激怒了食汉禄的大批朝臣们,他们很自觉地配合了太傅袁隗的计划。
配合袁隗第一步的重臣是侍中周毖和御史中丞韩馥、张咨等人,由周毖推荐韩馥和张咨外放为豫州牧和南阳太守;豫州是天下第一富庶大州,且士族林立,袁家志在必得,且那里还有州牧黄婉和吕布训练的几万官兵,正好可收为己用;南阳是袁家的家族所在地,人口众多,富庶无比,更是荆州门户,若是占领南阳,可顺江而下,且在长沙太守孙坚的支持下,能轻松占领荆州;且这两个地方皆远离冠军侯的地盘,不受北疆边军的影响。181
第345章政治交易()
董卓现在非常强势,首先控制尚书台,随后又开始筹划废立之事。
吕布的武艺高强,打遍洛阳无敌手,真乃万人敌,董卓甚喜,出行时,时刻把他带在身边,确保万无一失;让董卓感觉洛阳更是他的天下了,所作所为更是嚣张、跋扈。
董卓邀请袁绍到显阳苑商议废立,袁绍不同意,提出要去请示太傅袁隗,并说道:“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你的意见!”
董卓闻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反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拿着佩刀作揖而去。
董卓知道袁绍的声望地位,也拿他没办法。
董卓将废立之事征询太傅袁隗的意见。
袁隗正惟恐天下不乱,立即爽快的同意了董卓的意见。袁绍因此弃官逃亡出京。
八月三十日,董卓在朝会上提出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事为例,自比田延年(谁反对就立刻处死),满朝文武只有尚书卢植站出来抗辩,董卓被顶撞得无言以对,气得罢会。后来董卓还想寻找机会杀害卢植,但被蔡邕、彭伯等人劝阻,卢植则弃官逃亡,返回家乡。
九月一日,在崇德前殿,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刘协,然后扶刘协正式登基,是为“献帝”。
紧接着,董卓让尚书宣读策文,并弹劾何太后害死董太皇太后的罪责,将其罢免,迁入永安宫。
九月三日,何太后被毒杀身亡。董卓不允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而是让刘协到雒阳城内奉常亭表示哀悼,公卿大臣们穿白衣上朝三天。
董卓没想到废立之事如此简单,袁家会如此配合,心情非常畅快,不免对关东士人更加轻视。
九月十二日,朝廷遥封远在冀州的冀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上公之位),并传旨,命其来京任职;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bì',更封郿(郿县,在陕西,今作眉县。)侯。
九月十九日,杜边一路风尘仆仆到达洛阳,与苏双见面后两人立即前去拜访董卓,苏双给董卓备上一份厚礼,美酒、精盐、布匹等。
对于杜边的到来,作为冠军侯的使者,董卓非常高兴,立即将两人接进舒服进行密探,只有李儒作陪。
杜边首先呈上调换后的各郡太守名单,董卓一概照允,命李儒明天通知尚书台下达圣旨,维护朝廷脸面;冠军侯给他面子,他不能不识趣,只能爽快的应下。
其次,杜边又提出,冠军侯、广年侯和广平侯乃外臣,绝不会干涉京城朝中事务。
董卓和李儒对此长出一口气,心中不由大喜;此前,他一直担心冠军侯和两位帝婿干涉朝中事务而提心吊胆的,他们兵强马壮,绝不是他董卓能抵抗的;不过要让高顺不干涉朝廷事务,他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接着,按照戏志才的嘱托,杜边提出,由王越带人保护万年公主前往河东郡看望姑姑;此举既是保护万年公主,又能把王越等人顺利的接到北疆。
对此,董卓和李儒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万年公主对朝中局势没有任何影响,放在宫中他们还嫌麻烦,且王越乃一剑客,更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
果不其然,不出董卓和李儒的预料,高顺肯定会有所要求。
最后,杜边又提出,希望朝廷任命冠军侯高顺为冀州牧,任命涿郡太守向荣为幽州牧,作为交换,广年侯周飞退出北地郡、安定郡和上郡,并把三地交给董卓管辖。
董卓和李儒都明白高顺的意图,董卓还在犹豫,李儒却给董卓示意,要求其同意这个方案;董卓沉思一阵,提出他的要求,第一,安定郡和北地郡他可以接纳,上郡只接收泾水以南的地盘,同时,左冯翊的夏阳县等必须交还给董卓管理;第二,粮食贸易不能停止。
杜边欣然同意董卓的方案。
董卓之所以不接受上郡北部,是想让周飞等人协助抵挡北部的羌胡和匈奴,他只需沿泾水以南建立防线便可;且收回左冯翊所辖几县,可以避免周飞突袭关中,确保后方安全。
至于关东州郡,董卓本不在意,他也没有要占领的意思,与其给其他士族,不若交给冠军侯,换一片安宁,且原冀州牧已在回京城的路上,正好空缺,与高顺交易乃是意外所得。
对于冀州牧一职业,交给高顺也有很大的冒险成份,不过现在还没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董卓和李儒都没想到以后会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否则,董卓绝不会如此轻易的把冀州交给高顺,让他的四州地盘连成一片;这个时候,各州郡都要照章向朝廷纳税,谁担任州牧,对朝廷影响不大,若是高顺为冀州牧,保持冀州稳定,多纳税,对董卓来说好处不少。
只要能从高顺处不断贸易到粮食,凉州军就不缺乏官兵,这样,董卓自信心更加膨胀;且高顺的粮食不仅可以用金钱等财富交易,还能用马匹牛羊,甚至用少女来交易,这大大的减缓了董卓的压力。
见董卓这么轻易的接受了这个条件,让杜边非常高兴,军师祭酒戏志才果然厉害,全让他猜中了;随后,又提出以人口换粮食的设想,不管男女,只要到达冠军侯的地盘,每人可兑换三石粮食,为了便于运输,可由当地县令或者太守签收,然后拿手续与广年侯结算。
董卓一听这个交易,心中更是大喜,冠军侯真是他的贵人;这么久以来,与高顺势力保持很好的贸易关系,知道冠军侯乃信守承诺之人,便欣然接受了这个贸易条件;再说了,此前,一直与高顺进行人口贸易,他掠夺的大批羌人少女和汉人少女皆卖给了周飞,间接卖给了冠军侯,这次只不过是增大交易范围,任何人都接收,只是这价格也降低了许多。
李儒感觉一不做二不休,提出直接把河内郡交给高顺管理,这样的话既方便了人口贸易,又能减少大量的防御力量,且这样的话,黑山军皆在高顺的实力范围之内,不再需要朝廷派兵了,减少了朝廷的麻烦;更重要的是高顺实力一直与关东士族不和睦,李儒希望借高顺之手打压冀州士族的力量,减轻关东士族对朝廷和董卓的压力。
董卓非常高兴的接纳了这个建议,他早就看河内郡太守王匡不顺眼了。
对杜边来说,这是意外之得,非常高兴的接下这块肥肉。
董卓与高顺、周飞、房良等人都属于关西武人,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没有关东士人那么多的算计,所以,董卓对高顺非常放心。
李儒作为智者,却不这么想,只有结成亲家才是最牢靠的关系,于是向苏双和杜边提出联姻的想法,希望高顺的妹妹嫁给董卓的侄子。
被苏双以年龄差距过大为由拒绝了。
李儒只好作罢,又提出签订同盟条约,组建关西同盟,共同对付关东士族,杜边以无权决定为由拒绝了,不过回去后一定汇报给主公,请主公高顺定夺,
董卓现在意气风发,并没有把这当成大事,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