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略想了想,宋清涟就做出了决定,笑着告诉黛玉,“这本就不是贾才人定的,是明淑郡主的要求。郡主说。这落梅院是侧妃最喜欢的,素来觉得有助诗兴。”
黛玉顿时在心底提起了两分警惕。
如果说最开始听见“群芳宴”三字时,她还对这位明淑郡主有些遥念。见面之后,却很快懂了什么叫见面不如闻名。
明淑郡主长得还算不错,单论聪明、手段,却与那个群芳宴的点子差距甚远。
她的背后,是有人的。
不过,虽然心中起了警惕,黛玉却没有什么表现。她也不再与宋清涟和宫萱两个说群芳宴的话题。再者,宋清涟到底是次辅的嫡孙女,不管人们背后怎么议论,面上就会显出来的还真不多。
很快就有其他参加诗宴的姑娘过来与宋清涟攀谈起来。
黛玉便也趁机退了开去,继续一个人站着去了。
直到宝钗也结了手中的杂事,来参加诗宴。
虽说宝钗来时,参加诗宴的姑娘们都已经基本到场,宝钗自然还是先拉了一颗梅树下站着的黛玉说话。
且她也没有什么废话,一开口就是小声的警告,“你小心些,我虽还不知详情,但琴宴那边似乎有了点变故——有姑娘说要另选才艺。”
黛玉双眉微蹙,点了点头。
她并没有问宝钗,为何琴宴那边出变故要警告到她头上来。但如今宝钗的态度,她还是喜闻乐见的。故此,她也有来有往——
以对宝钗的熟悉,她当然知道,宝钗眼中的那几分忧色,并不仅仅是针对她的。
“我知道了……宝姐姐你直到如今也还没下决断吗?”
“林妹妹,你……”
这话问的,宝钗都有些愣了,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说话。
这并不是说黛玉问得没头没脑,而是因为宝钗怎么都没想到,黛玉居然能这么正中红心!
确实,宝钗如今还没能真正下决断。
她来群芳宴的时候,倒是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在诗宴上一展长才——虽她还在同时对绣艺有几分心得,但宝钗自己都知道,她在“绣艺”上的天赋,并不能力压诸芳。再加上身份和容貌,只怕都不会被人单独提出来。
唯有诗词,她是有信心的。
可是,宋清涟被卷入巫蛊案,名声难免受损,却又不肯退出。显然是有心在群芳宴上以才名挽回一点什么了。
在这样的情形下,她该不该对这个次辅嫡孙女让上一让?
宝钗心中也难免为难。
而放到黛玉身上。宝钗并不奇怪对方能看出宋清涟那边的关节,她奇怪的只是,黛玉怎么会知道,她在诗词上的天赋和信心?
这样的信心,来自于当年父亲在世时的确认。到了贾家之后,宝钗清楚自己并没有展现在这方面的天赋。那次在王家的表现也有些心不在焉,具体词句似乎也没有落在黛玉眼里……
宝钗难免有些疑惑不解,黛玉看在眼里,却并不打算解释。
难道她能说,你的诗词天赋我早领教过了吗?
好诗言情。
因此宝钗作诗。往往有所克制。不敢敞开胸襟。即使如此。也往往有些好句。若是放开心怀,便能有“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句子出来。
——虽黛玉从来都不喜欢宝钗这些诗句中透出的想法,却也是承认的。以世情论,此句绝妙。
而从这些诗句中,黛玉也更看得出宝钗的为人。
她明明看得透世情,却又看不破世情,一边嘲讽世情,一边又自动自觉的遵循着世情的要求行事。即如此,难免有时候就容易犹豫难决。
是以,黛玉即投桃报李,便只是反问道。“姐姐来时是怎么说的?”
&
时辰到后,李夫人便召诸芳就坐。
这短短的时间里,就是黛玉,都因周围人的私语,对这李夫人的生平有了一点了解——这位李夫人出身不高。乃是没落书香之后,且是续弦。
当初翰林院的那位学士,是听说了她“德才兼备”之名,这才求娶的。
而既然只是“德才兼备”,也就可以想见了,这位李夫人便是年轻时,也没有出众的容貌。非但不出众,还长得相当平凡,简直是让人过目既往的那种。
——若有出众的美貌,甭管世情如何,都一定会被放到赞语里。
但那赞语倒也确实不是虚名。首先,德就“不假”。这位夫人不但善待继子,还主动位学士纳了不少美妾。
而“才干”,能被群芳宴请来,也可见一斑。
且至少那李学士的府上,就从不曾听说有过什么丑闻。
不过,这位李夫人有个差不多也到了可以参加群芳宴的年纪的女儿,据说长相和李夫人颇为相似。
这让不少姑娘都担心起来,这李夫人会如何主持?
毕竟,这第一次群芳宴邀请来的姑娘们,容貌可至少也在“秀美”之上……
但李夫人一开口,就让不少人觉得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李夫人虽脸上不带什么笑容,语气却很平静。
“这次群芳宴,想来你们也听说了。我们这几个老辈,一来是要镇着,免得你们年轻气盛的,一时冲动出什么乱子。二来,除了满足你们的一些小要求,也可随意出题。但若说评比,却不是我们的事。好了……即如此,我也不废话了,直接出题吧。在这落梅院,我的题目自然也不能免俗。以‘梅’占一字,你们各选一字——可以是‘红’‘绿’等色,可以是‘赏’、‘访’等行止,若是别出心裁,或再选二三字、四五字,也并不不可。韵脚不限,体裁不限,各自随意。至于时限……旁的才艺都没我们这儿快捷,即如此,倒也不用着急。吃过这一席后再开始,两份香后结束。”
参与诗宴的姑娘们近乎一个个屏气凝神的听完了这番话。
李夫人的题目,十分宽泛。
然而,却没有几个姑娘为此欢欣鼓舞。似乎这题目出得太宽泛了一点儿,以至于想要别出心裁也就更难了!
第二百章 琴宴之变()
黛玉无所事事,又因已是午时,便就坐在李夫人身边,径自闲散的吃用着桌上的水果点心。
她自然没有因为无事而去和李夫人闲聊。旁人看她那闲散的模样,想来是想不出的,黛玉自己早已经在心底破题了。
对她来说,合香的乐趣还比不上作诗的乐趣。
不过,就算是再过几年,再让她来参加这个群芳宴,她也不会乐意将自己的诗作拿出去给那些公子、纨绔们看的。
等到席面下去了一小半,黛玉心中已经有了几个点子,却也不急着琢磨词句,这才抬起头来,四下打量。
之前她就有所察觉,这席面上安静得有些反常了。
毕竟这又不是什么正规的宴席,没有什么“食不语”的规矩,大家很该边吃边玩才是。可是莫说食用的声音,就是说话的声音都几乎没有。
周围的姑娘们多半也都在默默的吃着,大半的脸上都出现了那种似乎想要装作闲适却并不成功的神情。
就连宝钗,她倒是礼貌的听着坐她旁边的姑娘说话。可她固然专注,与她说话的那位姑娘却显然有些心不在焉。
黛玉忍不住在心底微感不屑。
诗词一道,若只是一味去追求词句新巧,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的。且词句终究要归结于人,言人之心声。
否则,就是再新巧又如何?
前生相处的姐妹之中,湘云的才思最为敏捷,不时能写出新巧奇句。可她往往不能归结于人,词句再新巧,也不能于诗社中胜出。
到后来写柳絮词,这姑娘终于还是有了些心事,将之露与词句。诗词才有了真的进步。
黛玉眼光扫了一圈,只看诗宴中诸多姑娘的表情,便已经对接下来的诗句没剩下多少期待。
不过。黛玉自然也不会起身离开。
等到席面将尽,开始有三三两两的姑娘离席赏景。比对诗句,她也依然看着。有那些态度当真自若的,或者是那等真能斟酒自乐的,她便默默记在心里。
又过了些时候,李夫人适时令撤了残席,另摆桌椅、酒果等物。又因这一日风和日丽,使丫鬟拿了黛玉合的香两分。在一边燃了起来。
李夫人说两分香为限,自然是指这个。
黛玉合的香,都制成了香粉,却不是线香等物。她自己都明白。这香能燃的时间,大抵比常用的梦甜香要短上一些。
她自己心中已经得了几句,但自然不会在这儿写出。只是看着有之前注意的姑娘开始落笔了,便自己去看。
她还特意将宝钗给留在了最后,以免自己找不到好诗而失望。
不过。即使是留了个宝钗在最后,黛玉还是差点儿失望了。
倒不是说她人小挤不过人,看不到别人写的东西。
相反的,看到她这样的小姑娘好奇,不管对她的言行是怎么感想。那些聚在写诗人身后的姑娘,往往也是会礼让一番的。这让黛玉没有看不到的诗词。
只是,她连续看了好些诗,大部分却真是无意义的伤春悲秋,为赋新词强说愁。让她都简直想赞同此生第一次上京时,兄长墨玉的评价了。
本来吧,诗为心声。
她前生虽也多做悲戚之句,可也是境遇摆在了那儿。这辈子再做诗,就已经不复前生模样了。
如今这些能被请到群芳宴来的,能有几个境遇悲惨的啊?
当然也有少数好些的。
或如湘云如今的水平,词句新巧,却是套用前人所见,称不上别出机杼。糟点儿的还词句不接,意蕴空洞。
还有类似宝钗的堂妹薛宝琴的——那宋清涟就是如此——虽有些大口气,却浮于表面,不能归于心声,引人感慨。这样的更没什么己之机杼了。
至于那等伤春悲秋之句,黛玉就更是看了便忘了。
不过,黛玉没能看到刚开始动笔的宝钗那儿。就在她距离宝钗还有那么五六步远的时候,一个丫鬟匆匆忙忙的跑来,径自到李夫人那边去行了一礼,接着就已正常秉事的声音道,“琴宴那边请林黛玉姑娘过去一趟。”
这落梅院中,不少姑娘在构思,不少姑娘已在写诗。就有那等说话的,也自觉的到了角落里,将声音放得极低。因此,这丫鬟的声音虽然不大,黛玉却也还是和其他的不少姑娘一样听在了耳中。
甚至有位写诗的姑娘,被此惊扰了一番,手一抖,纸上的字迹便乱了。
黛玉停下脚步,暗叹一声,便见李夫人向她招手。她也没有逃避的意思,回头向容华示意了一下,便貌似乖巧的走了上去,向李夫人福了一福。
李夫人点点头,问那丫鬟,“找林姑娘做什么?”
丫鬟道,“琴宴那边,景姑娘抚了一曲之后,已经被公推为琴宴魁首。其他姑娘们不愿献丑,是以商量了比别的才艺。其中几位姑娘要求合香……请林黛玉姑娘过去参加。”
黛玉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稍微无语了一下。
在京城里,合香本就属于一种十分小众的才艺。并没有多少姑娘会学的。就是学了,也就是泛泛的学上一学,更少有深研的。
毕竟香料这种东西制作起来麻烦,买起来却是容易不少。
——京城也同样是诸多著名工坊的聚集地!光是香料坊,黛玉就能说出好几家。更别说那些道观寺庙自制的线香了。
言而总之,学习合香的闺秀,不知道比学习琴艺或者其他乐道的闺秀要少多少,出高手的概率也低。元春等人一开始就没想过开这么个“小宴”。更何况,就算办了这么个小宴,以黛玉在王家表现出来的合香实力,不也一样算是预定了“宴魁”?
参加琴宴的姑娘们多半是学习乐道的,主业都被人一曲给吓住了,难道觉得副业就有望胜过黛玉了吗?
“我不是来与人比试才艺的。”黛玉也不等李夫人说话,直接出言回绝。
那丫鬟无奈低头行礼道,“奴婢不能做主。蓝夫人说了,若是林姑娘不愿比试,也请去琴宴拒绝。看到林姑娘,想来那几位姑娘也不好再提此事。”
黛玉瞥她一眼。
这丫鬟相貌清秀,口齿倒是伶俐。不过,大家丫鬟也常有此态。
直觉告诉她只怕是有什么事要发生。可如果撇开这样的“可能”……或者说,难道她能因为这样的“可能”,连直接连过去说一声都不肯吗?
正蹙眉思量间,宝钗拿着一张花笺过来了,笑问道,“林妹妹,怎么了?”
黛玉摇摇头,道,“有点儿事。也该无大碍。宝姐姐是来交稿的?”
宝钗点了点头,道,“我来之前,便听说琴宴那儿有些变故。要不要我到才人那儿走一遭?”
黛玉还不曾开口,一边旁观的李夫人就插口了,“不用。这是蓝夫人的丫鬟,我认得。以蓝夫人的为人,肯定已经禀告给才人、郡主了。林姑娘就走一遭吧——晚菊,你也陪着林大姑娘去。”
说到最后,李夫人直接向身后吩咐了一声。
一个低眉顺眼,和李夫人一般长相端正但毫不起眼的丫鬟走了出来,应了一声。看来,李夫人至少看出,黛玉有些顾虑。
黛玉又何尝不是对这李夫人有些另眼相看?
她本来也没打算不去。
略想想,黛玉便谢过李夫人,道,“既如此,我便跟着去琴宴吧。”
&
黛玉之前试探宋清涟二人时,提到琴宴那多半是顺口。琴宴的地点,她其实一早就知道了大概。
这琴宴确实是不可能放在落梅院的。只因从一开始,就已经定了定然是在最为靠近外院的位置。
只因琴棋书画中,唯有乐道,想要评判,是非听到当场的演绎、弹奏不可的。既然说了,交给那些请来的才子、公子评价,那就不可能放到内院来。
也因此,这琴宴请的镇宴夫人,身份也就特别不同寻常,乃是宗人令的夫人。这位夫人娘家姓蓝。
谁知道,因那景穗的横空出世,这琴宴还是出了变故。
黛玉现在最为不解的依然是这一点——景穗为什么要这么出头?
如果景穗的琴艺真的能毫无悬念的力压诸芳,在黛玉看来,这就不该是一个普通的闺阁女子,应该真有些心胸见识的。只因琴声比诗词更注重“情”字。可如果真是个很有心胸见识的……
她和她看到的那些不妙的东西,又有没有牵连?
不过,黛玉虽觉得会有事发生,但至少在前往琴宴的一路上,却是一路平静。等到到了琴宴之中,黛玉一进门,视线四下一扫,立刻就觉得诗宴还算不错了。
琴宴里透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这个院落应该是一开始就摆了许多小席,并设了一个单独的琴台。如今,琴台犹在,宴席也在。
那些点心瓜果,黛玉见了一眼就知道,是摆放了不短时间的。虽姑娘们围坐在兹,却没有多少东西入腹。再想想诗宴中原本预定了参加琴宴的宫萱的轻松姿态,黛玉不得不认可,那姑娘还是很有点聪明的。
再把视线扫向主位。黛玉这才略有些惊讶,却又随即释然——主位上有两个人,一个是她之前见过一次的蓝夫人,另一个,却是明淑郡主!
——这一位在这里,该说是“果然”吧……
第二百零一章 应局破局()
“林大姑娘。”
看到黛玉,最先开口招呼的却不是作为长辈的蓝夫人,而是素来对黛玉不怎么关注的明淑郡主。此时,这位郡主正对黛玉露出了黛玉从未见过的和善笑容,身子还略略前倾,显得颇为“礼贤下士”。
似乎在那位举止优雅的蓝夫人身边坐着,连这位郡主的言行举止也大气起来了。
黛玉因对如今的事态有了些揣测,对这位郡主就忍不住有些腹诽。
但她当然还不至于把这些腹诽给摆在面上。
听见了招呼,黛玉便稳步走上前见礼。明淑郡主忙让人扶起,一边又抢在蓝夫人之前说道,“事情想来你也该听说了。景姑娘已经定为琴魁,虽无人不服,但有几位姑娘说,她们平日里所学,本也不以乐道为主,学的乃是香道,却是有意自比合香。而大家都知道,这群芳宴所燃的香,都是林大姑娘你的杰作。都说若比合香,不把林大姑娘你喊来,便是分了胜负也没什么意思。”
黛玉听见,却并不应承,反而反问道,“确实,我已经听了大概。可我有一点不明白,想要请问郡主——郡主提出开办这群芳宴,所为何事?是为了让请来的姑娘们分个胜负吗?”
明淑郡主显然没料到黛玉的反应,她明显的怔了怔。
这时,一个容貌秀丽的少女自席上站了起来,笑道,“林大姑娘说得是。这群芳宴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姑娘们分个胜负。只是郡主当初说的,是让世人知道女子的才艺不输于男子,甚至是胜过男子。换句话说,是要让那些男人心服才可。林大姑娘听说能合得奇香,若是共襄盛举。岂非美事?”
黛玉见这姑娘侃侃而谈,心中早有了几分定论,“请问姑娘是?”
旁边就有另外的姑娘代为介绍道。“这正是得了琴魁的景姑娘。”
黛玉倒不见这景穗脸上有什么得色。
但是,听她一下子就说出“要男子心服”的话来。却也猜到是哪一位了。
这显然是希望减轻姑娘们的一些敌意嘛!当然拿来应对她的问题也很好就是。但是,黛玉可没打算跟着她们的话走。
既然这景穗答了话,黛玉便将目光转向景穗,继续反问道,“那景姑娘,你当初学琴,可是为了胜过男子?”
景穗秀气的双眉皱起。但还是很快答道,“自然不是。我们姑娘家学习才艺,自然都是为了陶冶性情。”
黛玉点头,“可不正是如此。我学合香也是一般。不过为陶冶性情而已。这群芳宴又不是要姑娘们分胜负。我又为何要和其他姑娘们争竞?至于说胜过男子……我不过是由贾才人邀来,却不是赞同明淑郡主的这个说法,又谈什么共襄盛举呢?”
黛玉还带着几分稚嫩的声音,再次让所在的环境鸦雀无声!
早有人料到了黛玉不会轻易同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