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敬伦软硬兼施,直接就把这些人镇住了,其中家国情怀浓烈的,到是带着悲壮的心,打算为国牺牲一下,那些油滑的也只能叹息,觉得此时还是不要跟朝廷斗的好,京城陷落,皇帝都不知所踪,朝廷指不定生什么变故呢,这时候招惹官府不明智,因为乱世用重典的道理他们都懂,谁也不想被官府用重典杀鸡儆猴。

    当然朱敬伦也不完全相信他们,依然让各县的衙役将他们送回去,并且给各县下命令,让各县县令按照命令办事,必须严格监督这些人把家中重要人物送到广州府来,告诉那些县令,这些事关抚夷的大局,也让地方县令误以为跟bj一事有关,一想到如果可以安抚夷人从而让夷人退兵的话,他们倒也愿意认真压迫商人一回,反正他们压迫商人也不是第一次。

    一个来回五天时间,他们就把事情办妥了,基本上也就是送商人回去,官差直接就去他们家里拿人了,直接将各家的嫡长子抓了过来。

    而这时候,朱敬伦也租好了船,载着这些人直接赶赴新安。

    到了新安,美国人也准备好了,华若翰决定,载着这只代表团,直接坐自己的座船,明尼苏达号战列舰,他也打算回国了。

    此时的华若翰感到极为失意,他这次到中国来,遇到的只有失败。

    他完成了换约,但是到现在为止,清政府都不打算遵守那些条款。

    答应向美国开放的潮州口岸,到现在也没有开放。清廷一开始说,四个月后开放,后来又改成等所有国家都完成换约之后再开放,接着他们就跟英法联军打起来了,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换约。

    华若翰7月多去了tj也找不到清廷官员,最后他的照会还是通过俄国公使转交的,结果俄国人回复,清政府拒绝接收他的照会,反倒是回复了俄国人的照会。

    华若翰觉得他就是一个笑话,他是唯一一个,最大限度的迁就清政府的公使,他们说走北塘,他走了,他们说不能带兵,他没带兵,他们不让坐轿子,他也没坐轿子,可他最后依然没见到皇帝,依然没办法让条约生效。

    他不由想到他来接替列威廉的时候,列威廉的那些警告。

    列威廉肩负的使命跟他一样,都是来换约的,可是跟清政府沟通了几个月,列威廉就以自己身体健康提出了辞呈。

    算上前任列威廉,华若翰已经是第四个在中国感到失败的公使了,为了完成这次修约,他们前前后后派来了四任公使,结果依然不让人满意。

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 
说起这次战争也怪,一切是由美国要求修约引的,美国跟清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中规定的十二年后修约,眼看日子就要到了,美国就张罗着要换约。

    英法借口片面最惠国待遇,他们也有权力换约,清政府不同意,结果就找了各种借口打了起来,其实主要还是几国都觉得从过去的条约中得到了的好处没有达到预期,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的开放,才能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利益。

    美国折腾的最早,第一任公使是麦连,没有谈成。

    之后又换成了伯驾,伯驾是中国通,美国有名的中国通。但他是一个强硬派,主张强硬,他出使前先去了欧洲,跟英法两国商谈,约定共进退。并且一直主张,一旦清政府不答应修约的要求,就该采取强硬措施,英国应该占领舟山,法国占领高丽,美国应该占领台湾,以此迫使清政府妥协。

    美国政府被伯驾的态度吓到了,美国根本就不想跟清政府打仗,不是怕清政府,而是想好好做生意。

    结果伯驾也被撤换了。

    第三个来的公使就是列威廉,他到香港之后,跟英法公使见面,告诉美国政府的态度,表示美国舰队不回来了,这让英法两国很郁闷,美国人什么都不想付出,就想跟在英法的后面捡现成的,这让人很不满。

    列威廉坚持到《tj条约》签订,就辞职了,1858年底,在香港离任。

    华若翰第二年5月才带着条约文本来到中国。

    华若翰最大的贡献是,用让同行们耻笑,自己也感到屈辱的方式完成了换约,而且根本无法保证条约生效。

    在完成换约后,他也向前任那样,向美国政府提出了辞职。

    美国国务卿头都大了,去一个公使,就辞职一个公使,让他去哪找那么多懂中国话的?

    于是国务卿卡斯拒绝了华若翰的辞职,以“由于想象到在英法两国同中国的即将生的战争期间,公众利益迫切需要合众国公使留在中国”为由希望华能暂缓离任,并诱以“延长你在该国的任期,会为你的进一步高升提供机会”。

    华若翰这才留了下来,当英法联军第二年7月再度北上时,华若翰决定遵照国务卿训示随同前往。

    署两江总督薛焕知道消息后,曾试图加以劝阻,但华若翰以“为和好而去”为由,坚持北行,他8月抵达tj以调停者身份出现,想按照图务卿的训示精神谋求新的利益,比如以帮助调停来达到让清政府开放潮州和台湾的目的。

    可是他感到完全没有机会,因为不但清政府看轻他,英法联军更是不配合他,反倒是一向以外交手段粗暴著称的俄国公使如鱼得水,得到谈判双方的尊重。

    对前途感到彻底失望的华若翰决定放弃,他的政府已经允许他在12月份离任。

    在自己即将离任回国之前,还能完成一向外交任务,华若翰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老实说,在英法俄美四国中,美国人是向清政府表达过善意的,向中国人表达过善意的,可是清政府的表现让人遗憾,不但没有按照国际惯例行事,连中国人传统的做法也放弃了,英法联军蛮不讲理,他们就畏敌妥协,俄国人狡诈他们无法分辨,也就一个美国公使表现的在他们看来“比较恭顺”,他们反而不在乎,甚至有些看不起,以拒绝美国照会的方式,在俄国人面前展现他们的虚弱的强硬。

    善意是需要善意来回报的,哪怕这种善意也有美国人实力不济的原因在里面,但他总归是善意,起码朱敬伦从华若翰身上是能够感觉到善意的,其实还是第二任公使伯驾懂得清政府,他们如果早早采取强硬态度,跟英法一起出兵的话,什么事都没有了。

    朱敬伦的高调唱的山响,让即将离任的华若翰感慨不已,感叹中国人明明有懂得外交的朱敬伦,却为什么从来不用。

    朱敬伦请华若翰吃饭,同时还邀请了其他的美国人,比如美国调查团团长约翰。

    并且跟华若翰一起解决一下最后的悬案,那就是托马斯被土勇杀害的事情。

    “华若翰公使阁下,我想事情的缘由,我们双方都调查的很清楚了。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事件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我方。约翰先生应该已经向您做过汇报了,你们的商人不但擅自闯入我国的茶区,携带违禁品,而且还强行掳掠我国人民。因此造成了跟当地百姓的冲突,我国百姓完全是出于自卫,才失手杀死了托马斯先生,而且我方也有伤亡。但是出于人道,我们依然会派代表前去慰问托马斯先生的家属。”

    其实俩人协商,也就是走个过场,结果在暗中已经商议好了。

    托马斯一事,有很多疑问,托马斯是偷带了一些茶种,之后之所以跟当地土勇生冲突,也确实是因为他带走了一些当地人,但是经过调查,并不是强行带走。

    托马斯带茶种,又带人,这种情况跟英国人福琼当初的情况一样,托马斯的目的不言自明,他想把中国的茶叶技术带走,带走的几个中国人正是几个茶工。

    朱敬伦后来调查到,那些茶工其实一开始是被雇佣的,从鹤山雇佣的,但是到了新会的时候,他们有些反悔,或者害怕了,毕竟跟洋人没有接触过,对方给了一个难以拒绝的价钱让他们一时心动,可是在船上就后悔了,到了新会后,就试图逃走,结果洋人不想放弃,就去追,碰到了土勇,土勇以为是洋人在掳人,掳人贩卖,正是从第一次鸦爿战争广枺嘶队笕耍降诙窝汇菡秸校銝|几乎遍地出现反抗的乡勇的根本原因之一。

    冲突之后,各自都有死伤。

    经过跟托马斯调查团的私下协商,双方达成了互不追究的意向。

    当然为了这个互不追究,美国人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那就是茶叶技术。

    但不是带中国的茶树和茶工去别的地方,比如美洲的热带去移植,而是允许美国人直接在中国经营茶园。

    这份利益,能让美国人放弃任何尊严和人世间所有的公理,他们完全无法拒绝。

    当然作为官方调查团,约翰肯定会把实情告诉华若翰的,但华若翰同样无法拒绝这份礼物,他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很可能意味着美国在国际茶业贸易上,一举扭转始终被英国人压制的局面,他们将成为国际茶业贸易的佼佼者,将从每年两千多万两白银的茶叶贸易额中分走一块大蛋糕。

    因此华若翰接受了约翰向他转达的,朱敬伦所谓的以友善回报友善的这份友善。

    可这真的仅仅是出于友善吗?

    这当然不是朱敬伦的风格!

第一百六十三 为了中国茶的未来() 
美国植物学家约翰,跟着朱敬伦的军队,可谓是将鹤山、新宁、高要等茶区走了一遍,他采集到了大量的标本,绘制了当地茶区的分布图。

    在考察过程中,他多次跟朱敬伦交流。

    他告诉朱敬伦,说茶叶这种经济植物,最适合以大种植园方式经营,并且开办现代工厂加工。

    约翰说这些,也不是无的放矢。

    原来他在考察中国之前,在印度也做过详细的考察,考察了印度的阿萨姆红茶公司下设的种植园和茶厂,他现英国人在印度已经设计出了几种加工产业的机器,只是由于培育茶种和工人技术的原因,还比不上中国最好的茶叶,但是机器产品的那种品质保障,已经出现了。

    约翰之所以能在谈判结束后,立马就来到中国进行调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早就被聘请来了,只是因为一直谈不拢,他才去了印度调查了一下,回来后当时的华若翰才加快度完成了谈判,他得以以最快的度出。

    约翰在印度的调查让朱敬伦很受启,大种植园种植,工厂化加工,这可不就是印度和锡兰茶叶后来过中国茶叶的根本原因吗。

    他一直最担心的就是着中国茶叶的未来地位问题,出于现实考虑,朱敬伦认为,茶叶出口肯定是将来中国工业化最大的外汇来源,出于感情考虑,朱敬伦始终觉得,中国失去对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垄断地位,不但是经济损失,更是一种耻辱。

    现在瓷器和丝绸技术,早就在全世界扩散了,也就一个茶叶因为西方人接触的晚,还能保持垄断地位,如果有办法,朱敬伦是会不遗余力的将这种垄断地位持续下去的。

    因此约翰在印度的考察见闻,让朱敬伦很受启和刺激。

    但约翰说这话的原因,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他当时就建议,希望朱敬伦能允许美国商人在中国经营茶园,因为他现中国还有很多荒山没有开垦,根据他的调查,那些荒山的地利位置高度、空气湿度、温度,以及土地的状况,都跟当地一些品质优良茶园没有区别,因此他认为那些荒山也是可以开成茶园的,只可惜当地人没有财力去开。

    这样的荒山在鹤山等县确实还有很多,客家人用了一百多年时间,才将鹤山山区的茶园面积开拓到八万亩,但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县,不可能就只有八万亩山地,只是茶叶开的成本很高,因为一颗茶树从种下到出产茶叶,至少得三四年时间,没有积蓄的人根本承担不起这个机会成本,所以客家人一百年时间才慢慢积累了几万亩茶园。

    而英国人采用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直接在伦敦股市上筹集资金,根本就不存在成本问题,因此他们可以大规模的开印度的山地,一次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开茶园,在这种现代经营度面前,如果中国人不改变,被越只是时间问题,历史上189o年之后,不但被印度越,连锡兰的茶叶生产都比中国还多。

    所以当时朱敬伦就有些心动,这世界上玩资本运作的,除了英国人可不就是美国人吗。

    但是对于引入美国人的资本,朱敬伦还有很深的顾虑,因为土地,作为一个经历过共和国中期各种运动的人,他的思想其实并不开放,对土地依然有一种中国人传统的感情,让他将中国的土地交给美国人经营,哪怕只是荒山,感情上还是很难过关。

    因此明知道引入美国人,肯定会极大的提高中国茶园的种植面积,以及种植效率,在跟英国人的竞争中起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他还是没有答应。

    真正让他改主意的,还是平息土客械斗最后的时候,当恩平最后仅剩的十万客家人,携家带口的躲进五坑山区的时候,他前去立约,现十万客家人,绝大多数都是老弱妇孺,青壮竟不足两万,大部分青壮都战死了。

    这些人怎么活?

    这个问题立刻戳的朱敬伦的心很痛。

    这些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残余客家人,被人赶到山区,他们将很难活下去,因为无论是开茶园,还是开垦荒地,他们都没有本钱。土客械斗中,客家人为什么比广府人更玩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广府人被赶出自己的土地后还能够去投亲靠友,而客家人却将陷入绝境。就朱敬伦看到的情况来说,械斗之中,广府人的伤亡,大多数都是直接被杀,而客家人的伤亡,很多都是因为失去土地之后的饥饿,械斗四五年,双方互相攻守,不知道已经饿死了多少这样的人。

    朱敬伦是经历过饥荒的,他不但认为饥荒是一种悲剧,更认为那是一种罪恶。

    正是这种罪恶,让朱敬伦改变了初衷,对要饿死的人来说,土地交给谁能让他们活,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什么狗屁感情问题。

    所以他当即决定,允许美国人在当地承包荒山,开种植园,但是美国人必须雇佣那些客家妇孺,客家妇孺不缠足,善于走山路,体格普遍更健壮,平时就是主要劳动力,雇佣这些人开茶园,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技术上,她们中的大多数本身就掌握种植茶叶技术。

    美国人没有道理拒绝,于是朱敬伦就跟一个美国人达成协议,巧合的是,这个美国人正是偷盗茶叶被杀的托马斯的表弟,还是唯一的亲人。

    至于为什么要美国人,而不是招引伍家、潘家这样同样有实力的中国大商人。

    一来,是伍家和潘家读大种植园经济模式也不熟悉,他们自家大多都是直接去茶区采购,还是从茶贩子中采购,很少直接去茶园收茶,他们只要等在武夷山下的小镇上,自然有人翻山越岭帮他们运来他们想要的东西,伍家虽然有茶园,但却都是分散的小茶园,是过去从一个个欠债的茶户手里收上来的,跟大种植园那种集约经营模式相去甚远。

    二来,朱敬伦还在考虑一个品牌和渠道的问题。做品牌跟做产品不同,做品牌属于商业范畴,就他了解,最品牌还是英国佬和美国佬做的最好,后世全世界许多知名的品牌,虽然分数各国,但背后站的都是英美大财团的身影。

    还有渠道问题,这个时代,美国人可是中国第二大产业进口国,仅次于英国,去年英国人在广州进口了四十万担茶叶,美国差不多进口了二十万担。这个时代,受到宗主国大英帝国文化的影响,美国人更热衷于喝茶。后来因为他们自己掌握不了茶叶的控制权,国内政客们转而支持美国人喝咖啡,因为南美很多咖啡种植园都是美国人经营的。

    当二战之后,美国文化开始强势起来,他们反过来将咖啡馆建的英国满大街都是,导致英国人每年消费的茶叶量持续下降。

    所以让美国人拥有一个茶叶渠道,这很重要,这很可能影响到将来美国人的饮料选择,从大角度来看,这将让茶叶跟咖啡两大饮用作物的较量中,在美国这个世界经济高地,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如果这个时代美国人依然要走向霸主,那么还会随着美国文化的输出,将茶叶带向更大范围。

    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将从茶叶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还意味着饮茶文化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来,朱敬伦其实也是给中国引入一种生产模式,由目前世界上最懂得搞大种植园经济的是美国人,将这种经营模式带入中国,朱敬伦相信,只要看到这种模式的效率,伍崇曜这种巨商们,肯定会开始模仿的,朱敬伦毫不怀疑他们的模仿能力。因此引入一家美国种植园,还算是引进一个大资本农业的种子。

    也因为是种子,所以朱敬伦暂时只给一个美国人颁了特许。

    为此一开始华若翰还通过约翰表达过,希望能让所有美国人得到这种许可,朱敬伦对美国公使的解释是说,如果以条约的形势将这种特权赋予美国人,那么英国人、法国人等欧洲国家会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时获得这种权力,那么美国人的特权也就没有意义了。

    朱敬伦提醒美国人,如果跟英国正面竞争的话,美国未必能够胜出,因为英国人不但可以在中国跟美国竞争开办种植园,同时他们还独占在印度的种植园。

    同时朱敬伦还告诉华若翰,如果美国人一定要通过条约来取得这种权力的话,那么朱敬伦将没有参与的资格,他必须去bj跟朝廷谈,而跟朝廷谈的话,美国公使也觉得,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他最后也接受了这种私下的许可,放弃了对程序正义的追求。

    引入一家美国种植园,把资本农业制度带入中国,把美国品牌经营方法带入中国,给中国茶在美国寻找到坚定的地位,等等方法都完成了,但对于中国茶叶的未来来说,起码朱敬伦还能做更多。

    但这要他派出的使团到欧洲后才能进行了。

第一百六十四节 我叫何士文() 
托马斯跟他的表弟罗伯特格雷,都是爱尔兰人,4o年代爆的爱尔兰马铃薯危机,爱尔兰饿死了上百万人,移民美国一百多万人,他们兄弟俩就是其中渺小的两个。Δ

    他们到了美国,他们活了下来,可他们留在爱尔兰的亲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