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条地缘性铁路,则是大明和俄国关系之间的祸根。
:。:
第七百三十三节 大明的应对()
“陛下,从柏林来的消息,德国拒绝了俄国提出再保险条约延续六年的要求,德俄同盟破裂了!”
徐荣村将这个消息当作最大的喜讯直接汇报给朱敬伦。
“你觉得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
朱敬伦摇摇头,似乎对这个消息并不在意。
徐荣村很奇怪:“德国今后就不会在支持德国了,我们一旦跟俄国开战,成算更大!”
朱敬伦叹道:“你觉得以前我们跟俄国开战,德国会帮忙吗?”
徐荣村摇头:“三皇同盟和再保险条约,内容复杂,而且矛盾,但主要是针对法国的,而不是针对我大明的。所以实质性援助应该不会有,可经济上的援助恐怕会有。另外在外交上,德国也会支持俄国的。”
朱敬伦摆手:“老俾斯麦的同盟体系确实复杂了一些。规定相关一方与第三国处于战争状态,另一方善意中立;如果对奥战争或对法战争系由缔约国一方对这两国中的一国发动进攻造成,则不受该条约限制。这一规定实际上是不允许德国进攻法国和俄国进攻奥匈。只有法国进攻德国和奥匈进攻俄国时,中立才适用于缔约国。我敢保证,一旦我们跟俄国开战,俾斯麦那个老小子绝对是嘴上喊得最欢,然后把所有的外交资源用来调节,让我们都的靠德国,让柏林继续成为世界的中心。他是不会希望他们打起来的,只有矛盾长期化,俄国的力量才会被长期牵制在东方。他跟俄国同盟,并不是为了得到俄国的什么利益,只不过是不想让俄国跟法国结盟而已。他寻求的,不是俄国不想打德国,而是要俄国不能打德国,没有力量打德国,也没有机会打德国。”
徐荣村点头:“多狡猾的政策啊。可惜德国人不要了。”
朱敬伦叹道:“现在德国执政的是一群麻烦的家伙,而且这群家伙还胆大妄为,世界都麻烦了。”
徐荣村笑道:“总之不是我们的麻烦。”
朱敬伦道:“未必。”
徐荣村道:“不知道陛下有什么指示?”
赫德当了尚书令之后,洋务司越来越倾向于直接找朱敬伦请示意见,显然他们对这个首相是不信任的,尤其是在与洋人交往过程中,他们不太信任赫德的态度,赫德为了避嫌,也往往支持他们直接绕过他找皇帝,但在内政上,赫德则强烈的控制着一切,谁要是敢绕过他,他一定会采取措施。
朱敬伦道:“静观其变吧。现在挑战平衡的是德国人,先看看他们采取的措施吧。”
徐荣村道:“听说德国打算对英国让步,有传言说德国打算在东非殖民地问题上,向英国做出任何让步。加强跟英国的关系,从而弥补疏远俄国造成的损失。”
朱敬伦叹道:“这倒是何必呢。老俾斯麦周旋在俄国、法国之间,让德国保持一个超然的地位,所有国家都要拉拢德国,一旦其他国家关系紧张,德国总能站在中立的地位调停,游刃而有余。现在才刚刚疏远俄国,就不得不求助英国的保护。既然如此不能自主,何苦还要改变老俾斯麦的政策呢?”
徐荣村道:“那如果德国跟英国结成了什么同盟关系,我们是不是也要加强跟德国的联系呢?大明、英国和德国的同盟,有助于我们对抗俄国!”
朱敬伦点点头:“可以试一试,我们跟德国没有利益冲突,远交近攻的道理放在现在依然适用。”
徐荣村对德国的试探很不成功,因为德国向大明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大明能够支持德国在萨摩亚建立殖民地。
他们还希望大明能帮助德国,取得一个在北中国的立足点,他们看中了满清统治下的南通,如果不能在北中国得到立足点,他们希望能获取朝鲜的釜山,他们表示这样德国可以帮助大明更好的阻挡俄国南下,他们还认为英国也会支持他们抵抗俄国。
在南通取得立足点,这简直就是妄想,不是不能取得,而是他们就没想过以上海为禁脔的英国的态度吗,他们一方面天真的想要跟英国保持关系,一方面却认为自己把手伸进英国人的餐盘里英国人不会在乎。
“这哪里来的这份纯真啊。”
徐荣村的汇报让朱敬伦不敢相信:
“他们真是这么说的?”
徐荣村点点头。
朱敬伦愕然了:“他们凭什么一边认为他们向海洋伸出了爪子,而将自己当作海洋之主的英国还会支持他们?就因为英国想要对抗俄国,这群蠢货难道不知道,一旦他们伸出爪子之后,英国还会对抗他们吗?”
徐荣村道:“他们打算承认英国在桑给巴尔的利益,换取德国近海一座小岛。他们认为英国人是用纽扣换了整条衬衫,所以一定会支持他们在远东的诉求。”
朱敬伦叹道:“就是给英国一座金山,也休想让英国放弃海洋。这件事英国人知道吗?”
徐荣村摇摇头。
朱敬伦道:“向英国转达一下德国的要求,询问一下英国的态度。”
只要英国发现德国有向海外扩张的野心,局面就热闹了。
1889年,英德为了争夺萨摩亚群岛对立严重,两国舰队都集结在萨摩亚群岛首府阿皮亚港,战争一触即发。这时特大暴风雨袭来,损坏了两国的舰只,结果就没打起来。后来,英美德三方达成协议,在欧洲人监督下,土人酋长再统治10年。
控制着萨摩亚群岛贸易的德国,显然极其渴望将这里并入德国,但英国不愿意看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附近出现德国的势力。
所以德国希望得到大明的支持。
朱敬伦觉得,让英国跟德国矛盾加深未必是坏事。
“我们可以答应德国的要求,支持他们在萨摩亚的权力主张。”
最大的国际问题,就是德皇逼走了俾斯麦,最大的国内问题,则是经济危机。
不过大明政府已经有多次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了,并不显得慌乱,同时在赫德以提高财政收入为目的的政策下,大幅度提高了关税,大明也终于进入了贸易保护时代。
随着坚持保护主义的德国和美国的兴起,英国向全世界灌输的自由贸易理论越来越站不住脚。
反倒是他们自己开始深受其害,当年他们开始开放市场,有自己的底气,因为他们第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即便采取自由贸易,也不会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反而可以降低从国外输入的原料价格,让本国工业企业获利。
在英国的忽悠下,西北欧的丹麦、瑞典等小国开始进行自由贸易,法国也被英国忽悠,加入了自由贸易的行列,大幅度削减海关关税。
可是德国在李斯特等经济学家的主张下,坚持贸易保护主义,排斥外国工业品。反而能享受到英国开放的市场,经济危机期间,英国产品进入不了德国,德国钢铁反而可以向英国倾销。
还有更可怕的情况,英国将印度变成了依附于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德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将英国变成德国的殖民地经济,因为德国日益崛起的化工产业,最大的原料煤焦油等都是从英国进口,英国先是将这些化工产品当作废料,后来当作初加工产品卖给德国,一步步沦落为德国的原料来源地,而且他们本国的化工企业,只能生产德国化工企业的原料,想向更高水平发展,则受到德国产品的强大冲击力。
于是英国依然是一个纺织品大国,德国进口他们的煤化工原料,加工成化学染料,大幅度向英国出口,甚至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靛蓝种植业,化学染料让植物染料变得昂贵,殖民地经济都受到了德国的冲击。
英国人不是看不到这一点坏处,但他们已经旗鼓南下了,坚持自由贸易舆论半个世纪,他们忽悠的自己都信了。舆论上,英国人依然认为是自由贸易铸就了英国的辉煌,现实中则是自由贸易的利益集团压到了工业利益集团。
英国是最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有成熟的现代政治结构,现代政治最大的特征是,利益集团的组织化,各种利益团体都有为自己服务的组织,下到商会、工会,上到党派,都组成了一个个不同利益的组织。
随着美德工业化,英国近十年来,对外贸易长期逆差,但想提高关税,肯定会受到强大的阻力,因为他们的逆差,可以通过为自由贸易服务的航运业、金融业得到弥补,他们的贸易逆差大概是1亿英镑,可是航运和金融保险等服务却能得到1。5亿的盈余,所以英国人依然认为自由贸易对他们是有利的。
反应在政治上,就是金融和航运利益集团,压到了工业利益集团,而金融、航运和纺织业,也就成了大英帝国自重要的三大利益集团,垄断了英国政治,享有一定的特权,英国经济过分的维持这几个传统工业部门,而不是利用新技术优势走出困境的特点,严重地影响它对外贸易的均衡。
除了这三大产业的弥补之外,英国则是通过压榨殖民地,和向其他落后国家转嫁逆差,来实现平衡。一方面是在印度进行更大程度的压榨,另一方面则是从清朝这样的老旧帝国,攫取更多的特权,甚至贩卖片。
大明不是印度,也不是满清,这几年随着工业家的崛起,他们开始制造舆论呼吁政府提高关税,保护国内企业,他们用的是美德那一套理论对抗英国的自由贸易理论。
而赫德始终没有提高纺织品等几项英国商品的关税,于是民间对他越来越不满了,甚至将他称作汉奸的声音都很多。
赫德认为,提高纺织品等关税,无助于维持明英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民间认为就是因为赫德是一个英国人,所以侵害大明的利益而照顾英国,这是卖国行为。
之前还能坚持,但经济危机到来后,赫德知道他会受到更多的压力,主动要求提高英国产品的关税,来证明自己为大明服务的立场。
但是他不打算损害大明跟英国的关系,于是请示朱敬伦,采取跟英国谈判的方式。
朱敬伦同意了。
最终赫德跟英国达成协议,大明对英国纺织品之前一直维持15%的税率,其实也是低税率,远远比不上美国50%以上的税率,这根本就挡不住英国商品的进口。
大明最重要的清纺织品是纱和粗布,纱也是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而且随着印度铁路网跟大明的连通,印度纱工业开始高涨。
经过赫德跟英国的谈判,英国同意大明提高成品布的关税到30%,但是不肯答应大明提高纱的关税。
第七百三十四节 排华谈判()
赫德从英国手里要到了降低大明向印度出口棉布税率到5%的权力,换取大明维持棉纱进口价格不变的损失。
赫德解释说,大明棉花生产严重不足,只能通过进口印度棉花和棉纱,印度棉纱可以作为城市中产阶层的精制棉布原料,而进口棉花加工成粗布,不但满足国内市场,还可以通过出口印度弥补平衡。
也就是说,赫德打算利用英国殖民地,倾销大明商品,然后弥补平衡,只是他依然不愿侵害英国本土利益。
鉴于大明还需要维持跟英国的友好关系,朱敬伦打算接受这个谈判结果,不过担心英国和印度棉纱的倾销,朱敬伦还是希望能够扶持本国的棉纱工业进行对抗,于是他要求彻底免除进口印度棉花5%的低关税,加大从印度进口原材料,降低本国棉纱的价格,让他更有能力抵抗洋纱倾销。
同时出台各种免税政策,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生丝产业也需要免税,茶叶没有竞争对手不需要免税,而重工业,除了造船业外,钢铁、机械产业只需要大幅度提高关税,阻挡法国和德国工业品的倾销,并不需要免税,因为只要阻挡住了倾销,兵工厂和铁路公司的铁路建设,能保证一个基本的钢铁和机械工业市场。
1890年平稳的度过去了,老百姓感到生活比以前更困难了,乡村工业中的女工有乡村共同体的保护,经济危机中不至于饿死,城市工人第一次感觉到了生活不下去的窘境,他们有三个选择,一个是移民,一个是回农村,最后一个是闹革命。
大明的工业化起步不久,大量工人都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工人,在农村依然有亲属可以投靠,算不上纯粹的无产阶级,因此大量的工人选择了前两个选择,只有真正离开了农村共同体的极少数工人呢,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他们大都选择了移民,但已经开始有各种工人理论的小册子在工人中传播了。
这种工人为了生计而形成的运动,挡是挡不住的,工人上街喊个口号也不是大事,最怕的是被野心家利用,各种打着革命旗号的枭雄,会借助工人的怒火,摧毁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明。
此时政府往往有两个对此,一个镇压,一个转移注意力,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将无产阶级因愤怒而带来暴力情绪转嫁出去,这就是为什么战争总在经济危机之间的原因了。
1873年经济危机,法国入侵越南,1883年经济危机,法国继续入侵越南。战争跟经济危机的联动,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在对英国商品征税方面失分不少的赫德,也打算用这种民族主义转移国民对经济的不满情绪。
美国人提供了这个机会。
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更大,因为美国的物产人口更多,因此造成的民怨也就更大。
美国政府选择了用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工人的注意力,他们将损害的对象转向了华人。
民间舆论将美国工人失业问题归咎于华人太多,可事实上美国华人数量不过一百来万,美国总人口6290万人,华人只有可怜的150万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三,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根本就影响不到其他地区的白人就业。
可美国舆论就在往这方面引导,每一次美国经济危机,总是会把原因归罪于别的种族,这一次也不例外。
事实上就是种族主义者借着就业的幌子,在推行他们的种族主义政策,十年前他们已经逼迫大明承认了一个排华性质的法案,这份条约明年就要到期。
这十年来,大明人口向美国输送已经大大降低,而且大批华人往回迁移,形成了有进有出的互动,虽然华人在当地形成了成熟的社区之后,因为亲属问题带来的移民惯性,成了主要的移民动力,政府已经不再推动,这几年向美国移民的人口已经接近于平衡,显然在美国民间排华行为的作用下,华人移民美国的动力已经减弱。
可就在这种状态下,美国人依然在鼓动排华。
他们对十年前的排华法案不再满足,不但要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他们还想将一百多万中国移民赶出美国去。
可大明不是那么容易欺负的,所以他们选择谈判。
赫德政府排除了谈判团队,对美国人提出的要求无法接受。
美国要求:第一禁止亲属间的移民,第二离开美国的大明籍人口不管是不是拥有美国国籍,都不能在进入美国境内,第三彻底禁止大明劳工在美国的短期工作许可。
前两条是打算将华人赶出美国,就是历史上的排华法案的内容,历史上他们真的做到了,1850年代在美国就超过十万的华人人口,在一百年后的二战后,竟然降低到了不足八万人,显然华人作为一个民族在美国没能立足,否则以华人的生育率,至少能达到百万人口。
甚至可以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扼杀了百万华人的增长,这就是生存空间之争。
第三条短期劳工,则主要是针对劳务公司每年向美国南部派遣的上百万劳工的,每年棉花采摘季节,大明劳务公司可以向南方的种植园主提供一百万青壮劳动力,他们在这段时间赶场采摘棉花,工作三个月左右,能够得到一百美元左右的收入,比他们在大明工作五年还多,因为时至今日,大明老百姓也无法拿到每月两美元以上的收入。而在美国,却能拿到一天一美元的收入,这种强烈的工资差距,让大量劳工接受劳务公司的派遣前往美国工作。
而上百万劳工出国,也为大明每年带来上亿美元的外汇流入,而大明的外贸出口虽然达到了一亿多美元,可贸易顺差却只有一两千万美元,远远比不上这笔劳务输入,因此这笔劳务输入,已经成了大明最大的产业积累,根本不容失去。
现在美国提出这些要求,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政府都不可能答应的,可是美国人自行其是,决定通过立法达到他们的所有要求,而且他们国内通过的可能性很高。
赫德认为应该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他认为十年前同意美国的排华政策,主动约束移民就是一个错误。
显然赫德作为英国人,他不能接受这种带有歧视性的政策。
朱敬伦这次决定支持他,至于强硬到什么地步,朱敬伦的观点却吓了赫德一跳。
“战争!”
朱敬伦说。
“我们的底线就是战争。”
朱敬伦强调道。
赫德觉得没有这么严重:“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我的合理态度,美国人是不敢制定不理性的政策的。针对单一民族制定排斥政策,这违反了国际间的自由移民传统和惯例。美国不能这么做。”
朱敬伦叹道:“惯例是人的习惯形成的,人的习惯在变,惯例也总是会变的。美国不敢制定针对英国人的政策,但他们敢制定针对华人的政策。就是因为他们从美国华人身上,感受到他们的平和,他们以为这种平和代表软弱可期。我想应该给他们一个教训。”
赫德是一个英国人,尽管他知道洋人看不起中国人,但甚为大明的首相,他认为主要是政策引起的,是以前的中国人太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权利,至于平和,在他看来,那是美德,因为作为一个外国人,他能够长久在大明当首相,主要就是拜这种平和的不争习惯所赐,不止老百姓平和不争,官员也往往没有强烈的争斗心态,否则他早就给人赶下台了,他非常确信,如果换做法国,他的执政期不会超过三个月。
赫德点点头:“没错,我们的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保护我们国民的利益。我相信如果美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