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商鞅变法,改变了权贵把持朝政的传统,一大批底层士族,甚至平民,获得了晋升的渠道,通过激发底层士族的士气,秦国政权得到了爆炸性的力量,一统天下,同时也终结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中国古典贵族统治。

    打破了思想禁锢的老百姓,才能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雄音,又通过这种方式葬送了秦国,实现了拔剑者死于剑下的箴言。

    秦汉时期还能勉强保住权贵政治,新的贵族依然在政治上有巨大的优势,虽然屡屡有强势君主破格提拔平民的事情,但垄断文化传承的贵族和大宗族天然控制了权位,到了曹操时代,为了笼络完全取代了先秦贵族集团的大宗族势力,出台了九品中正制制度,给天下宗族划分等级,按照品级让这些宗族势力瓜分国家官职。

    这段时期,政治倾轧变成了皇权跟大家族之间进行,司马氏取代曹氏,东晋门阀政治,都是这种表现。

    传统意义上的君相之争,以及君相之争背后反应的官僚集团和皇权的权力斗争依然没有形成。

    唐朝奠定了科举制度,从此底层文人开始取得规范性的上升渠道,可以通过科举晋升,唐太宗盛赞这种制度,得意洋洋的表示,“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

    科举制度爆发的力量,彻底让文官集团形成,武则天夫妇利益文官集团,彻底剪除了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从此门阀政治彻底终结。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完全成熟,从此政治彻底变成了皇权和官僚集团博弈的结果。

    宋神宗时期,想要变法,与大臣议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名臣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官可以当着皇帝的面说皇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代表着皇权与官僚集团政治平衡的形成。

    但唐朝时候士大夫刚刚形成,宋代的时候,士大夫以初升之势,压过皇权一头,都形成了某种平衡,到了明代,朱元璋不愿意看到宋代君权衰弱的现象,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结果没有形成皇帝专权的现象,反而让文官集团和皇权之间的平衡打破,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格外激烈,层出不穷的党争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到了清代,通过杀戮,从关外进来的满清权贵集团,彻底撕碎了文人士大夫的荣誉感,失去了气节的文人,从此以奴仆的姿态服务于皇权,在满清的政治语境中,“皇帝圣裁独断”这样的语言,竟然带有了褒义味道,而在宋明时期,这代表着皇帝的昏庸,听不进谏言。

    不得不说,尽管清代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向奴仆化发展,但奠定了皇权至上的原则,事实上清代的政治,是比明代要稳定的,没达到君权跟相权能够斗争的程度。

    大明的政治制度虽然是新建的,柔和了现代管理制度,但政治文化毫无疑问是从满清承袭过来的。理论上讲,是不可能发生君相之争的,可却因为朱敬伦大胆的放权,导致文官集团独立意识的恢复。这种独立意识,慢慢促使他们开始否决皇帝的态度,在政治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思路。

    从大方向上看,这是一种进步,是开明的君主与强干的文官相结合,可问题是,朱敬伦能做到开明,官僚却未必强干。

    从奴仆化士大夫走来的文官,骨子里带着阴柔,却拥有了至少是宋明时期的独立意识,于是又造成了另一种政治失衡。

    这才迫使朱敬伦导演了这次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陈芝廷辞官。

    后继者是九月多回国的。

    正是出行欧洲长达半年之久的赫德。

    赫德受宠若惊,却早有预谋,或者说图谋许久。

    国际上震动,一个外国人,做了另一个国家的首相,这种现象,从腓特烈大帝之后,欧洲政治中就很少发生了,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自诩开明,当政期间,任用了大量的法国人,尤其是财政领域,几乎被法国人把持。

    之后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尤其是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政治彻底送别了客卿政治时代。

    现在大明这个东方国家,竟然任命了一个英国人,立刻就让整个西方社会轰动了。

    虽然赫德出访欧洲的时候,为了自抬身价,向西方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表示自己的地位相当于首相,欧洲人感到惊奇,但仅此而已,他们理解的首相,还是主持政府事务的陈芝廷,甚至在英语中,尚书令的翻译就是首相。

    现在赫德成了尚书令,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丞相了,不由得欧洲人不震惊。

    但总体来说,西方人是持赞许态度的,主要是因为高人一等的心态,让他们从中国人选择白人作为首相一事上,感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好似证明了西方人确实高人一等一样。

    可朱敬伦选择赫德,难道只是为了向西方人谄媚吗?

    显然不是,选择赫德,当然有更深层次的理由。

    首先赫德无疑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而他的平民身份,在欧洲这种带有浓烈贵族政治遗风的地区,不可能让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甚至受到贵族文化影响,赫德来东方发展的最大目的,就是重新恢复祖先的贵族身份。

    赫德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用丞相之位激发这种人内心的力量,一定能够让他爆发出超常的力量来。

    但朱敬伦也不可能是为了一个洋人的上进心就给他这样的重要职务。

    选择赫德的第二个原因,则是相对目前这种开明君主加文弱官僚的政治形态进行变革,任用赫德来清洗政府中残存的旧官僚,彻底让大明政府职员职业化、专业化,是最合适的,因为赫德说到底不可能拥有复杂的人情网络,即便他娶了一个中国人,即便他努力融入士大夫阶层,培养了自己吟诗作对的雅趣,他也不可能彻底变成一个中国人,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白皮。

    没有太多的政治牵绊,会让赫德在改组政府机构中,更能不受干扰。同时用他来进行政治革新,一旦出现失衡状态,也更容易收尾。他一个洋人,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皇帝,皇帝免了他,他就毫无权势,他的情况,类似明朝时期的阉党,只要皇帝不再支持,哪怕是魏忠贤那样强势的宦官,也会顷刻间倒台。所以用赫德,是因为抛弃他的时候不至于尾大不掉。也类似于先秦时期的客卿,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任用客卿的典范,秦始皇的祖先对客卿,都是用完即弃,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免除那个客卿而导致政治崩溃。

    但如果只是因为赫德的能够随时抛弃而没有隐患,朱敬伦就大胆任用他,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这种拿过来用用然后扔掉的一次性用品,其实备选答案多的是,找几个没什么背景的官僚,捧他们上位,将他们当作傀儡摆布,朱敬伦还是有这种能力的。

    所以任用赫德还有第三个原因,因为他是一个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英国人。

    英国是一个政治极为成熟的现代国家,他有自己的政治原则,不可能因为大明用了一个英国人做首相就对大明另眼相看。

    可是政治是一个敏感的领域,在任何国家都是尔虞我诈,在国际政治中,更是没有任何诚信可言,唯利益是图。

    那么现在大明任用了一个英国人当首相,英国或许不会给大明额外的好处,可别的西方国家会怎么看?他们看到一个英国人在当着大明的首相,除非大明跟英国开战,否则很难让他们相信大明跟英国之间是完全清白的。

    法国人肯定会对英国充满戒心,哪怕英国抱着真诚的态度在明法之间调停,法国人天然的也会以为英国是偏向大明的。

    所以任用赫德这个英国人做首相,最大的意义在于国际政治上,会在法国和英国之间,横阻上一道互不信任的鸿沟。

    有这样的利益,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明法战争局面前,朱敬伦认为是十分划算的。

    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赫德这个洋人,成为大明首相之后,不会引起大明文官集团的全面抵制。西方人很难接受外国人在本国做高官,中国人其实更难接受,中国人结束客卿政治时代,可比西方要早的多的多。

    任用赫德是为了给明法战争赢得国际外交方面的优势,那就不能在明法战争期间,让大明内部权力失衡,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委任赫德之后,朱敬伦当夜就跟赫德进行了一番长谈,对他的执政提出一些建议,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是皇命,文弱的陈芝廷可以对抗皇权,强干的赫德却绝对不敢违拗,不是他比陈芝廷圆滑,而是他的地位远没有陈芝廷稳固,他需要皇权的支持,才能执政下去。(。。)

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 
朱敬伦将自己的担忧一五一十的跟赫德进行了交代。

    赫德表示他一定会考虑这些不利因素,尤其是会考虑他一个外国人的身份。

    可是反对声还是掀起来了。

    第一个不满的就是之前因反战而对皇帝都有所不满的兵部尚书罗惇衍,他马上继陈芝廷之后上书辞职。

    朱敬伦叹了一口气,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文臣表达不满的方式还是这样,除了不负责任的撂挑子,好像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如果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比如孟尝君,对本国国君不满,他甚至会促成敌国攻打本国。可是大明的文臣,去只有辞官一途。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士大夫在清朝时期的奴仆化后遗症。

    因为跟皇帝的主奴关系,国家是皇帝的,不是士大夫的,所以皇帝想怎么糟蹋是皇帝的事儿,自己看不惯了,最多就是视而不见。而不是拥有强烈的参与热情,用各种手段,甚至极端手段扭转君主的态度。

    看到这种情况,朱敬伦感叹的同时,担心却少了。这意味着赫德组织新政府的过程,阻力不会太大,当年朱敬伦能够轻松割据广枺桓龊艽蟮脑蚓褪谴蠖嗍宦奈墓俟矣》饨穑皇乔狈吕窗抵锌拐盟崴傻娜蚊舜笈鹿僭保」苣桥鹿僭本椴还环岣唬踔梁芏嗳硕汲撇簧虾细瘢幸坏悖庑┤酥倚模弥炀绰啄芄磺崴煽刂乒銝|的政局。

    假如像罗惇衍这样的官僚,表达不满都是辞官,而不是留下来掣肘赫德的话,那赫德的执政反而会轻松。

    兵部尚书罗惇衍辞职后,赫德奏请委任时任兵部侍郎梅启照为兵部尚书,朱敬伦准奏。

    梅启照这个人,本是清官,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在吏部任职,花沙纳在天津与英法联军谈判之时,他陪同前往,是较早跟洋人接触的满清官员。

    太平天国时期,梅启照随花沙纳在苏州、上海交涉洋务后,回家乡江西办团练,带领江西团练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立下过功劳,因功升任浙江道御史。后来大明得到江西,为了避嫌,辞官回乡。

    由于大明占领了半个南中国,因此在清朝任职的大明籍官员极多,虽然有的继续留任,而且表现出强烈的反明态度,来向满清主子展现忠诚,也有一部分梅启照这种清者自清型的官僚选择了避嫌辞官。

    由于梅启照早年就跟洋人有接触,这种渊源让他比其他人更熟悉洋人,而且性格比较开明,能够接受西方事务,辞官之前就开始研究洋人事务,精通算术、器械,对西方兴造道路、船、机械等方法尤为关注。

    他的思想与满清洋务派一致,历史上他就是洋务派成员,为李鸿章打造北洋水师,筹建招商局都表示了支持态度。

    梅启照这种思想,让他非常附和日益接受西方的大明官场氛围,经善于举荐人才,经手举荐过林则徐、骆秉章、周天爵、曾国藩、倭仁、郑敦瑾、袁甲三、吴廷栋、姚莹仕、吴昌寿等名臣的罗惇衍举荐,进入大明兵部任职,之后多次拔擢,成为兵部侍郎,负责主管海军事务。

    梅启照重视海防,也算是附和朱敬伦扩建海军的主张,只是没想到赫德举荐此人。

    因为梅启照算是罗惇衍提拔起来的,而罗惇衍刚刚因为不满赫德而辞官,赫德却重用罗惇衍的旧人,不得不让朱敬伦刮目相看,感叹赫德已经深得中国政治之三味。

    任用梅启照这样的旧人,能够极大程度上稳定人心,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兵部局面。

    接着虽然礼部没有人辞官,赫德却主动找龙元喜交谈,说服龙元喜辞职,改任大明官场上的政治巨头伍崇曜为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徐荣村接任洋务司主事一职。伍崇曜虽是一个商人,但一手组织起了大明洋务司,并且最早在洋务司组建专业学校培养外交官员,后来经过培养,然后去外国历练后的官员,回国后多有调到其他部门任职的,因此伍崇曜在官场上可以说有一群门生故吏,且伍崇曜本人是广州旧人,广州府籍的官员,在大明中高级官吏中,占绝对优势。

    因此赫德提拔伍崇曜,能够更大程度上稳定中高级官员得人心。

    赫德又提议,提拔户部尚书张敬修为门下侍中,接替他自己过去的位置。张敬修出身东莞豪门,也是当地文人代表,筑造可园这样的知名园林,品位显然十分典雅。跟赫德的关系也不错,算是一个知交,常常在一起吟诗作对。

    但提拔张敬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照顾知交,而是要让张敬修腾出户部的位置。户部侍郎由九龙人张子良接任,提拔九龙四大家族出身的张子良,显然能够平衡陈芝廷新安派势力,至少将九龙派官僚从新安派中分裂出来。

    由于朱敬伦是从新安起家的,所以最早一批官员,很大一部分都出自新安县,九龙也属于新安县,但随着九龙港区发展,渐渐自成一系,跟沙井陈家为首的新安派分成新旧两派,九龙派显然属于新派。

    九龙派之所以是新派,也是以为九龙港的发展,让他们更接近西方事务,心态更开放。另一个原因则是九龙港是赫德一手建立的,因此九龙派官僚显然更加认可赫德,因为相当多九龙派官僚,都是从赫德主持的税务司走向其他职位的。张子良就是其一,是从九龙税务司位置上进入户部的,甚至可以说张子良就是赫德的嫡系。

    在兵部以稳定大局为主,在礼部任用官场巨头,在户部则用自己的心腹。将主持外交的礼部和掌管财政的户部拉到自己的战车上,显然赫德已经能够做很多事情了,而且一旦开战的话,外交和财政的作用会无限放大,会让赫德做事事半功倍。

    而对于其他部门,则基本上没动,显然赫德的内阁,是冲着战时内阁方向设计的。

    至于兵部文官会不会掣肘他,这个没必要担心,因为一旦战争爆发,不管是中西惯例,皇帝都有足够的理由亲掌兵权!

第六百八十八节 军事准备() 
赫德上任之后,军事准备马上进入了正轨。

    尤其是户部是赫德的亲信负责,更不会卡军费拨款,造舰工作持续推进。

    造舰总承包商,是私有化后的兵工厂。

    兵工厂私有化后,郝可久通过股权关系,继续控制这家企业,因此兵工厂的生产经营几乎没什么变化,但郝可久的行事作风,却大大的改变了。

    主要还是心态问题,他以前是官府任命的兵工厂总办,是官员身份,现在是股份制公司的兵工厂的总理,是一个商人。于是行事开始变得低调,轻易不得罪人。

    但是对于造舰订单,他是志在必得,兵工厂私有化了,但是兵工厂的人脉关系还在,他这次动用了所有能用的关系,从军队到兵部,在到户部,到工部,所有的人情都用上了,得到了承包造舰的合同。

    郝可久代表兵工厂,与兵部正式签订了订单,协议中保证保质保量如期交付所有军舰。

    但是这次造舰,订单规模太大,兵工厂的生产规模根本无法保证。

    生产铁甲舰级的船舶,兵工厂最多能同时生产十艘,而且其中只有五艘是万吨级军舰,其他最多能达到六千吨,只是二等铁甲舰级别。

    郝可久之所以能拿下订单,是因为他提出了可行性方案,由兵工厂出面负责质量,将订单分包给大明其他大型船厂,足可以一次性建成三十艘铁甲舰,而兵工厂在其中负责督造,能够保证质量。

    而让兵部将订单全部交给兵工厂的最大原因则是,这些军舰的武器装备都是由兵工厂提供,所有的舰炮只有兵工厂能够建造,因此其他船厂只能建造船壳,武器部分还得是兵工厂制造,最后生产好的船壳得送到兵工厂进行最后的组装,或者兵工厂派人将武器系统安装到这些军舰上。

    由于这种关系,兵工厂有足够的理由负责总承包,因为只有这样,兵工厂才能保证所有的军舰施工过程中都能满足兵工厂武器装备的标准要求。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当时朱敬伦没有得到文官政府的支持,不得不私下下达订单,所以越低调越好,而由兵工厂出面向其他造船厂下达订单,则是最方便可行的。

    于是,兵工厂才拿到了三十艘铁甲舰的总承包订单。

    其中,除了十艘在兵工厂生产之外,以宝顺造船厂为基础扩建的,以制造远洋巨轮为主的同文行造船厂得到了十艘铁甲舰订单,广州的陈联泰机器造船厂得到了五艘,由怡和洋行兼并了黄埔的柯拜船坞、长洲旗记、于仁和香港阿伯丁船坞等所有洋人造船厂后成立的香港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得到了四艘,最后一艘则由刚刚修建完工的,福健会馆和兵工厂合资的福州马尾船厂建造。

    马尾船厂是郝可久出于拉拢福健会馆股东,赢得他们在兵工厂董事会中支持自己,才用兵工厂的技术力量,帮福健会馆商帮建造的船厂。不过由于主要为福健船帮的沿海口岸船舶提供维修和建造工作,所以规模并不大,最大只能建造五、六千吨的舰船,所以勉强得到了一艘。

    他能得到这一艘,依然是兵工厂出于拉拢福健会馆的方式,否则大明还有其他更合适的造船厂,比如兵工厂自己在上海建造的维修来往船舶的船坞,也是能够建造五、六千吨级的舰船的。

    三十艘军舰同时建造,目前已经进行了大半,兵工厂负责制造的武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