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法战争发了横财,并且已经确立不输给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的德国也响应了大英帝国的倡议,他们也捐献一百万美元,也表示会用粮食来支付,德国是一个粮食进口国,他们打算去美国采购粮食,然后用德国的商船运到中国来。

    俄罗斯不甘示弱,表示他们愿意提供至少三百万美元的粮食,其中一百万为无偿援助,同样他们也要求加入联合救援团队,奔赴中国灾区。

    中国灾区所在的北方,尤其是山西,是跟俄国贸易的晋商的老家,显然进入山西,有助于开拓俄国的利益,他们必然有阴谋。

    西方大小国家都有所表示,大国、强国表示要加入救援团队,各国教会极力支持这项计划,小国除了教会,政府并没有积极参与的意图,但多少也给了一些援助,少则几万美元,多则十几万不等。

    让人称奇的是,日本人竟然也宣布要进行援助,他们自己的国家都还没理清楚呢,却想要帮助清廷,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打算在国际上露上一把脸,越南、暹罗这样的国家,就没有日本人的心思,没有对自己名义上的宗主国进行救助的打算。

    国际社会的介入,让满清朝廷极为惊恐,一个大明就让他们如芒在背,洋人从来都让他们寝食难安,现在大大小小的洋人伙同大明都来了,不由让他们想到历史上天下六国伐齐,让齐国大乱的故事。

    总理衙门奉命苦心劝阻各国打消这个念头,向大家表示大清朝能处理好救灾的问题。

    跟任何外交活动一样,一番扯皮又开始了。

    大明等不起满清的扯皮,没扯一天,就要死无数的冤魂。

    所以大明一边跟各国联合起来制定救灾计划,一边已经独自开始了救灾行动。

    两条铁路线同时动工,已经接近完工,只剩下个别桥梁还没有贯通的广江铁路培养的那群技术人员充分派上了用场,大明掌握了两条铁路修建权十年,虽然没有动工,但是已经多次勘探地形,大概的路线早就制定出来了。

    从秦皇岛的铁路直接通往大同,从青岛的则选择通往郑州。

    详细的线路还没有制定,此时这些技术人员分为三批,勘察的率先出发,根据大致的线路开始制定详细计划,测量绘制精确的施工图,土木工程人员组织劳工迅速平整土地,修筑路基,铺轨技术人员紧随其后,如同軍队行军一样,边测量,边施工,边通车。

    朱敬伦最担心的是老百姓会采用暴力来阻挠铁路修建工作,事实证明朱敬伦是多虑了,铁路的推进相当顺利,因为爆发了大规模吃大户情况的山东和河北一带,地主们早就是惊弓之鸟,他们防备流民还来不及呢,没心思跟大明争斗,当地官员更不想在这个时候招惹大明,满清朝廷非常惊慌,生怕大明趁着这个机会生事,他们可从来不相信大明会对这个如画江山不动心,始终认为大明只是在找一个机会,那么他们就不能给大明这个机会,因此清廷严词训诫沿线官府,要他们不要跟大明施工队发生冲突,否则严惩不贷。

    所以铁路公司向沿线地主提出征购土地的要求,大多数地主都同意出售,拿了四倍的地款躲到城里避难去了。另外还有很多土地甚至早不到主人,当地只能找到一大批四处游荡的饥民,地主早就跑来,地主家的粮仓也早就被饥民劫掠了。这种情况,铁路公司直接向当地官府报备,然后直接动工,附近的饥民则招募到铁路上工作,这种情况下,根本没人对抗。

    此时在满清土地上修建铁路的可不光大明一个国家,俄国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不知道是不是受大明突然抢修这两条铁路的影响,俄国政府也打着救灾的名义,开始加快恰克图到大连铁路的修建工作,而且跟大明一样,在中国灾区用低廉的代价招募了大量的劳工,施工速度大大加快。

    但俄国人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大明修建的铁路直接就是在灾区进行,比如山东就是最早爆发饥荒的省份,反而是历史上灾荒最严重的山西和河南,反而灾荒还没有全面爆发。

    俄国人这条铁路也基本上不经过灾区,勉强有一点灾情的辽宁,在当地低廉的粮价的平抑下,其实清政府就能解决这里的饥荒。

    所以俄国人向清政府提出了新的建议,他们希望清政府同意他们修筑一条通往山西的支线,告诉清廷这样更能方便俄国的救灾行动,他们表示只要清政府同意,他们愿意追加三百万美元的小麦和大麦支援灾区。

    可俄国提出的建议,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联合反对,他们认为等俄国人把铁路修到山西的时候,饥荒早就结束了。他们还是不希望俄国借助地利私自扩大在中国的利益,所以他们暗中支持清廷拒绝这个要求。

    清廷当然不愿意接受俄国人把铁路修到自己的腹地,他们连张家口都不想开放,更何况山西呢。

    有英法的支持,大明严词拒绝了沙俄的建议,可对大明修建铁路就没办法了。因为大明修建铁路的计划,也是得到英法的支持的,因为大明控制的口岸是跟英法分享的,无论是青岛、秦皇岛还是大连可都是****海关甚至还是由英国人直接管理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修建铁路深入满清,只会让英法,尤其是英国在这些口岸的利益扩大,而不会受损,可俄国人把铁路从恰克图修到山西,显然不可能跟英国分享恰克图口岸,英国軍舰也不可能开到草原上去,开辟那里本身也没什么可能性。

    所以他们才会支持大明而反对沙俄。

    另一个原因则是英法在太平洋围堵沙俄的默契终于开始形成了。历史上英国为了阻挡沙俄在太平洋地区扩张,他们跟日本结成了同盟,现在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选择日本。

    沙俄修建通往山西的铁路建议被否决,他们继续拉拢清政府,提出修建到天津的支线,清政府以天津靠近京畿重地,是京师门户,不便被铁路滋扰为由否决,然后他们提出修建到张家口的铁路,这次他们软磨硬泡,声称他们可以在张家口以北筑路,绝不把铁路修进长城以南,而且保证,他们可以永久放弃在大清关内地区修建铁路的任何要求。最后沙俄还向清廷提出联合镇压西北新疆地区叛乱的建议,只要清政府同意他们修铁路,他们就出兵帮助清政府收复新疆的国土。

    被沙俄磨不过,也是希望得到沙俄的保证,终于在沙俄公使的压力下,清廷答应俄国将恰克图铁路延伸到张家口,但是不能进关。同时在一干重臣的理智判断下,清廷没有接受俄国提出的联合镇压新疆叛乱的提议。

    受到沙俄南下的刺激,英国人立刻宣布,即刻开工修建滇缅印铁路,法国得到英国支持之后,也逼迫清政府同意他们修建一条从越南到云南的滇越铁路,两国显然暗中达成了某种瓜分云南利益的合作协议,这让大明暗暗担忧,可他们反而找上了大明政府,希望大明也尽快启动云南铁路计划。

    历史改变的太大了,以修建铁路为标志,列强瓜分满清的情况似乎提前开始了。

    不同的是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各国都没有提路权的问题,这是大明当年建立的先例作用,大明十年前没有向满清要求铁路两侧的特权,其他国家也不好讨要,即便要满清也不想给,加上毕竟列强的力量还没达到瓜分世界时候的强势,能要到铁路修建权力就已经不容易了,两侧开矿和驻兵的权力,不要也罢。

    另一个不同则是德国这个后来瓜分世界的急先锋,此时还没有瓜分世界的能力,在俾斯麦的压制下,德国海军只是欧洲二流,向外扩张十分无力。

    所以目前德国并没有加入进来,俾斯麦还积极支持俄国在东方扩张,希望把俄国的目光从欧洲引开,让德国获得安全空间。

    于是就形成了,俄国从北方,英法从南方,向满清渗透的态势。

    面对这场弱化版的列强瓜分满清,大明无能为力,此时堵也堵不住,抢也抢不走了。

    只能埋着头抓紧时间修建救灾铁路,似乎在这场瓜分盛宴中太过安分,没有半点借机生事,加入瓜分行列的架势。

    但大明没有借机生事,太平天国却不安分了,李秀成瞅准苏北波及进饥荒的时机,发动了继林凤祥、李开芳,陈玉成和自己上次北伐后的太平天国第四次北伐。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零二节 蜜月期结束了() 
这次的北伐,李秀成似乎下定了决心,他派出了自己的精锐,由堂弟李世贤亲自率领,避开安庆的曾国藩湘军重兵集团,从南通和瓜洲两地同时登陆,重点打击跟左宗棠楚军换防的李鸿章淮军。

    朱敬伦顿时感到头大,净顾着对付英国那个大搅屎棍子了,一时忽视,太平天国这个中国地区的小搅屎棍子就跳了出来。

    在军事学上来说,太平军这种农民武装起家的势力,大灾之年,确实是他们扩展实力的最好时机。但站在民族的高度来考虑,此时则是整个民族最脆弱,最缺乏组织力的时候,这个时候爆发战乱,秩序会顷刻间崩溃,倒时候造成的伤害,将比灾难本身要大的多。

    极有可能转变成明末农民起义那种绵延几十年的大动荡,毫无疑问,明末在饥荒中饿死的百姓,比因为李自成等起义军和明军杀的人要少的多。而且起义本身会加剧灾荒,起义一旦爆发,生产就会停顿和破坏,老百姓变成流民,只能通过劫掠为生,如此滚动下去,最后死亡的人口会成几何倍增长,秩序恢复的时间也会大大的拖延。

    朱敬伦不愿意看到这个民族经历这种程度的失血,所以这次,大明将坚定的反对太平天国的北伐。

    洋务司大员,跟太平军高层关系密切的徐荣村亲自北上,面见李秀成表达大明的态度,希望太平天国能够暂缓北伐。

    但李秀成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余力北伐呢。对太平天国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助,灾荒在整个北方爆发,甚至波及到了苏北一带,可恰恰太平天国所在的江南地区没有受到印象,天国内部都在议论这是天父降下的灾祸,都说满清完蛋了。

    北伐的呼声之高,让李秀成不能忽视。

    而且上次他推动的,杨辅清和汪海洋的北伐失败后,这二人开始拧成一股绳,在地方上割地自雄,朝堂上,还有洪姓王爷照应,一内一外跟李秀成处处做对。洪秀全似乎对李秀成也颇为不满,将北伐失败看成是李秀成的责任。

    政治上的被动,让李秀成急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地位,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也震慑一下各路诸侯。

    所以派他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经历过天京血战的十万老部下,让自己的堂弟李世贤亲自率领,渡江与李鸿章决战。暂时不需要动曾国藩,只要击败李鸿章,就折断了清廷一只翅膀,也稳住了李秀成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有可能终止北伐吗?

    当然不会。

    大明何尝不知道太平天国会有这种反应,但大明必须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就有理由不再配合太平天国,比如不再向太平天国提供军火,不在向他们出售粮食,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强行介入。

    现在招呼已经给李秀成打过了,以后就不要怪大明心里后兵,同样大明的态度,就让太平天国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李秀成就必须防备大明从背后捅刀子,不敢全力以赴的北伐,就更容易让曾国藩、李鸿章将太平军挡在长江一线,阻止他们进入混乱的山东,从而开始裹挟流民滚动发展,压垮满清统治下的北方社会秩序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北方的受灾,太平军气势如虹,这些经历过天京围城,又亲历了洪秀全死而复生,在饥饿、疾病交加的死亡边缘走过的老兵,很多都成了拜上帝教的狂信徒,作战极其勇敢,又都认为满清的灾荒是天要亡清,夹带着这样一种顺天命的信念,而且还装备了大明制造的精良毛瑟步枪和仿克虏伯大炮,他一战攻陷通州,二战就进逼扬州。

    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淮军竟然连战连败,就好像历史上同样装备精良,面对日本的突然袭击,将领毫无战心,率先逃跑,士兵紧随其后,一路逃命,却一路被杀,被俘,被辱。

    在关键时刻,一只軍队挽救了李鸿章布置在长江防线上重兵被全歼的命运,这只人数只有万人的部队,在扬州以东的仙女镇,牢牢挡住了从南通一路追击至此的太平军黄文金部,给溃逃的士兵争取到了逃入扬州的时间,并且破坏了太平军从镇江主攻,从南通迂回扬州的大战略,给李鸿章在扬州布防和重新整顿大军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仙女镇大战持续了二十天,双方都损兵折将,最后还被这只部队成功突围,逃回扬州。

    这只部队正是戈登率领的洋枪队,论作战装备,并不比李鸿章本部的刘铭传、潘鼎新的更好,同样是西方正在淘汰的前装线膛步枪,大炮也只有为数不多的阿姆斯特步兵炮。只是开战的时候,他们准备的更好,每一只步枪,每一门大炮,都保养的很好,随时能够使用。

    论训练有素,跟其他淮军士兵相比,洋枪队也没有多少特殊,因为他们都是一起训练,使用的是同一套训练操典,只是在平时其他部队开始闲散的时候,他们依然刻板的按照操典训练。

    论军事纪律,他们使用的同样是李鸿章和各级军官,参考中西军规一起制定出来的。只不过在其他部队开始松懈,军官开始护短的时候,戈登始终坚持公事公办而已。

    最大的不同是这只軍队的将领戈登没有逃跑,不但没有逃跑,反而从始至终始终坚持坚守在第一线,让所有作战的军官和士兵都能看到他。

    这让李鸿章十分羞愧,没想到最后力挽狂澜,挡住太平军雷霆一击的,不是他的亲信,而是洋人戈登这个不怎么听他话的外人。

    但不管怎么说,危险是度过去了,先后收拢从瓜洲和南通等地逃回来的残兵败将,加紧整顿纪律,加固防线,静待太平军接下来的进攻,同时派人积极向他的老师曾国藩求援,但是鲍超求援的时候,曾国藩拖延了两年之久,李鸿章现在就急吼吼的求援,不知道曾国藩会不会一如既往的继续稳扎安庆呢。

    仙女镇大战之后,李秀成认为他的士兵重火力还是不够,如果当时他能将克虏伯巨炮送到仙女镇的话,这场仗决不至于拖延二十天之久,几天之内就能攻破这里,然后继续紧闭扬州,到时候一片慌乱的清军根本无法有效防御,扬州失守只是迟早的事情。

    可是大明仿制的要塞型克虏伯巨炮非常昂贵,李秀成只卖了一百门,大部分安装在一个个江防要塞里,步兵中只装备了十几门,全都在李世贤麾下,黄金文这种非嫡系人马,是不能使用这种军国重器的。

    没想到因为没有重火力,导致黄金文在仙女镇苦战二十日,直接打乱了合击扬州的作战计划,真是殊为可惜。

    为了这次北伐成功,李秀成是不惜任何代价的,反正这几年又攒下了一些本钱,只要能打赢这次北伐,即便全都花了也不可惜。

    所以李秀成决定不惜重金再向大明订购三十门克虏伯要塞炮,打算用作攻城炮,但大明却拒绝了李秀成的要求。

    别说大炮了,连粮食都不会再向太平天国出售。

    李秀成对此极为不满,他马上向大明领事发出了严重警告,警告大明,如果不出售武器给太平天国,他们就别想在天国做生意。

    大明公使也不示弱,告诉李秀成说,大明跟太平天国是有通商条约的,太平天国如果不遵守条约,侵害了大明的合法权益,大明政府有权力采取任何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力。

    李秀成没有回复,而是直接行动,派出自己的亲信,广西藤县老乡,太平天国来王陆顺德,以及李秀成的两个儿子李容椿、李容发率军逼近原法租界,现在的大明租界,告诉明军天兵要进入租界驻扎,结果被驻守明军严词拒绝。

    之后明军提高了戒备,同时封锁渤海的舰队开始南下,进驻上海陆家嘴一带,并且从福州调一万大军北上,驻扎上海,将上海驻军扩大到两万。

    太平军显然是在用军事威胁表达不满,但他们此时还真的不敢翻脸,跟他们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的态势相反,可能他们心中更加紧张,他们的精锐都调去了江北,江南的部队要么是一些二线部队,要么就是汪海洋、杨辅清这样的政敌的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如果从江西或者福健犯境,太平军根本就无力阻挡,明军可以长驱直入深入太平天国腹地。

    太平军之所以摆出这么一副架势,而且将留守江南的少部分精锐派到上海来,还是在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太平军水师统领陆顺德的统领下水陆两面齐进,其实反而是一种防守策略,是在告诉明军,他们捏住了上海的要害,如果明军在其他方面动手,太平军随时都能进攻上海。

    这是一直张弓未放的威慑之箭,或者说是一把顶在大明胸口的手枪,起码李秀成这么觉得,他认为以利益为重的大明绝对敢拿上海冒险。

    拉开的弓才有威慑力,放出去的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所以李秀成始终没有动手,双方就一直这么僵持着,看似危险,却很平静,除了再次引发了上海的一场恐慌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损失。

    可就算没有交战,各方势力也都看出了一个问题,太平天国和大明两国的蜜月期终于结束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零三节 生命之路() 
各国公使组成联合外交团,跟满清总理衙门关于救灾事宜扯个没完。

    满清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有救灾的能力和决心,甚至将李鸿章从前线紧急调回,让李鸿章全权处理跟洋人谈判和救灾事宜。

    在满清朝廷看来,可能这时候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在北京的联合行动,比苏北的太平军攻势威胁更大。

    李鸿章一边跟洋人谈判,一边破格提拔了一批新人,说他们是新人,不是说他们的身份新,而是他们的思想新,这批人全都是这几年跟着李鸿章在京津推行洋务运动的人物。

    有主持天津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