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肭中形詈笕么淌棵遣坏貌环牌诤幽详庠帧

    这些证据足以证明,这些读书人组织起来的目的不是救人,只是为了对抗洋人,把这当成一场精神领域的战争,儒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宗教,但是深根在读书人心中的信念,一旦激发出来,丝毫不输给任何宗教,曾国藩当年在大明打着建学堂挡洋教的大旗,能鼓动那么多乡绅就是一个例子。

    谢家福没有曾国藩的名气大,没有曾国藩的号召力强,竟然也能推动这么大的保卫人文的热情出来,只能说儒道在中国传播了几千年而没有消亡,乃是因为它拥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但要说丁戌奇荒只是因为读书人的民族主义爆发,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对抗洋人身上,而没有去参与到农民起义中,将一个个自发的吃大户行为组织起来,变成大规模的起义,这也不是实情。

    至少在最著名的参与救灾的传教士李提摩太看来,这完全不是真相,至少不是全部的真相。

    已经到了6月,去年整年没下过什么雨,结果今年继续干旱,春夏之交,正是旧粮吃尽,新粮未熟,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从5月开始,山东青州就开始爆发了饥荒。

    “昨天,我看到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很不错,便组成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李提摩太已经救灾一个月时间,他给朋友写信描述灾区吃大户的情形。

    李提摩太刚刚放下笔,突然有人求见,是两个读书人打扮的中国人。

    他们一到李提摩太面前,就跪了下来,希望李提摩太收他们为弟子。

    李提摩太询问了他们半天,才明白这俩人希望自己带他们造反,他们俩人是一大群人推举出来请李提摩太出山的。

    客气的送走了这俩人,李提摩太十分震惊。

    他马上将这些情况也记在了日记中:

    “今天,有两位学者来拜访我,他们都是秀才,年龄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一个来自寿光,另一个来自益都。他们一进门就跪下了,请求做我的弟子。交谈后,我弄明白了,他们两人是一大群人派出的代表,大家希望我能做他们的首领,举行暴动,因为当局不能提供食物,他们活不下去了。他们已经安排好了房子,并且有数不清的人准备接受我的命令。我告诉那两位民众代表说,我从来没想到要干这种事情,因为那只会加重民众所遭受的苦难。暴动一旦开始了,没有人知道会如何收场,但毫无疑问会造成大规模流血。我建议他们采取建设性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破坏来改善人们的处境。”

    李提摩太的所见所闻似乎证明,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对洋教那么痛恨,似乎还是有那么一些读书人,是想在这个乱世做点事情的,只是他们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所以才想找李提摩太这个因为在当地救灾而名望颇高,同时又是官府惧怕的洋人做他们的领袖。

    丁戌奇荒,这也是一奇。

    大明皇帝朱敬伦可没有闲情逸致推导农民吃大户没有形成大起义的原因,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在这场堪比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灾难中,让更多的生命活下来,这每一个生命,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多留下一个人,就是在民族血脉中多保住了一滴血。

    但是满清的读书人不想让洋人插手救灾,满清的官府也在暗中推动,组织当地士绅,清廷训示各地官府,一旦遇到洋人传教士前去救灾,要“婉为开导,设法劝阻”,想办法都要把这些人弄走。

    他们不放心洋人,担心洋人收买人心,但他们更担心大明收买人心,尤其是满清朝廷,他们直接拒绝了大明政府参与救灾的建议,表示朝廷自会体恤子民。

    可朱敬伦知道,满清朝廷既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救灾中各种举措失当,甚至还出现了贪腐行为,低效的政府机构,最后让上千万人活活饿死。

    满清的态度让朱敬伦很恶心,如果是平时,他不会轻易跟满清开战,让老百姓陷入战乱之中,但如果是为了上千万人的性命,朱敬伦认为很有必要发动一场战争。

    于是在满清明确拒绝大明政府派出精干的团队奔赴灾区救灾之后,大明舰队升火北上,直接进入渤海湾威逼京津。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节 大明的措施() 
“不用等他们的回复。我们自行动手,从青岛、秦皇岛两路向内陆推进。铁路要抓紧时间施工,铁路推进一县,就能救一县之人。”

    军舰北上天津的同时,朱敬伦亲自主持救灾会议。

    此事大灾还没有全面爆发,但一场很可能波及极广的灾荒,已经近在眼前,整个北方,甚至大明的粮价都在飙升。

    尚书令陈芝廷领衔户部、工部、兵部高官齐聚一堂。

    “修铁路如果遇到当地百姓阻挠又该如何应对?”

    陈芝廷有些担心百姓的问题。

    百姓问题,这也是大明取得这些铁路十年来,始终未曾动工的主要因素之一。毕竟如果能轻易修通铁路,能把中国北方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出来,在朱敬伦看来,这对大明的工业积累和工业化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一直没有开工,因为朱敬伦很清楚,这条路绝对不好修,当年大明军队攻占北京,满清朝廷签下城下之盟,那时候只要大明肯退兵,让他们答应什么都肯,更何况最后都没有要求割地,只是修两条路罢了,没什么不能答应的,大明赖在北京跟他们争天下,才是当时的慈禧孤儿寡母最惧怕的。

    可是大明撤兵之后,满清朝廷不会那么好说话的,就算他们的朝廷愿意配合,地方官也不会积极配合大明征地,而老百姓更不会配合,到时候官府一煽动,当地百姓肯定群情激奋的反对修路,那时候怎么办?

    历史上,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的时候,高密一带的农民可是武装抗争,导致铁路停工长达一年,最后德国人派兵镇压,在軍队的刺刀保护下,铁路建设才得以推进。

    大明当然不能为了修铁路,去屠杀北方的同胞,让北方人流了血,将来还如何说服他们跟南方的同胞是一家呢?

    所以铁路才一直迟滞到现在。

    可现在不修不行了,没有畅通的交通,就不可能救助这么严重的饥荒。哪怕空有存粮,也不可能运进去。甚至朱敬伦已经有些后悔之前太过于顾及民意,让现在陷入被动了。

    叹了一声道:“顾不上了,按照大明修建铁路的标准,给沿线地主赔偿,愿不愿意由不得他们了,这是救命的铁路。”

    朱敬伦又问:“我们的仓储情况如何?”

    北方爆发灾荒之后,朱敬伦立刻让户部全面调查大明的储备情况,大明建立之后,就恢复了传统的储备粮制度,政府存粮分常平仓和社仓,常平仓主要目的是为了平抑粮价,社仓则是应急需要。

    这两大系统的存粮总量,是按照人均一担粮食计算的,基本原则是,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一担粮食果腹,至少饿不死,哪怕一年时间遭遇饥荒,也能让人活下去。清廷的仓储制度,则是按照一户一担粮储备的,他们的目的是对抗一季的灾荒,等待新粮丰收之后期待饥荒结束。

    就这还只是清朝中前期的情况,后期他们连一户一担都做不到,在嘉庆年间,四川户口是505万户,储粮达到了465万担,基本还能达到户均一担,可到了咸丰之后,河南这样的省份,官方账册上的存粮,也只有95万担,显然根本不够。

    大明户口上的人口八千万,按照规定应该储备四千万担粮食,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按照每年清除陈粮三分之一计算,每年需要更换的储备粮数目就有上千万担,如此巨大的粮食买卖,没有一个厚实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做到的。

    事实上,大明也是最近五年,才真正的完善了储备系统,因为最近几年财政收入飙升,已经接近一亿两,这才勉强具备了这个实力。

    “现在刚刚查检了广府十四县的库藏,各县应备粮一千万担,查实储备是八百万担,浮欠两百万担!”

    户部尚书张敬修如实奏报。

    朱敬伦皱起眉头:“怎么有这么多虚浮?”

    随着广枺┮翟嚼丛骄没习傩罩种簿米魑镌嚼丛蕉啵甘辰诨嚼丛窖现兀炀绰锥粤甘嘲踩灿⒅厥樱磕耆唤诹甘扯啻锶虻R陨希俑霾咕驼剂巳种弧

    另外,大明的仓储管理的检查是相当严格的,说不好听点,比检查官员貪污都更重视,没想到竟然还能出现漏洞。

    最发达的广州府都如此,其他地方恐怕虚浮的更严重,不能不让他紧张。

    张敬修解释道:“有一百万是去年没有完成进补,还有一百万最近刚刚放出去。”

    朱敬伦冷哼道:“查,查实情况。如果是貪污,必须严惩。若无贪腐情况,也是一个渎职,一定要一究到底。”

    张敬修道:“涉案官员已经批捕,正在审理之中。”

    尽管监督始终很严格,却依然组织不了贪腐情况,只能感叹中国官员的发财执念了,升官发财的老思想不改变,这种情况就始终会有,避免不了的,后世的韩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却依然解决不了官员跟财阀勾结的腐化行为,因此这种事上只能耐心培养廉政精神,着急不来。

    朱敬伦叹道:“若虚浮情况严重,恐怕库藏能有三千万就不错了,大明今年没有灾害,越南、暹罗、缅甸都无灾荒,今年大明的粮食供应应该能够满足。但我们也不能把储备都抛出去,必须留一千万担应急。能用来到北方救灾的,最多两千万担,这养活不了两亿人!”

    北方一旦全面爆发饥荒,波及人口接近两亿,因此这些粮食显然不够。但民间多少也有一些存粮,两亿人不可能都处在饿死的边缘,这两千万担粮食,如果都能运过去,却至少能让一千万人不至于饿死。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因为现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不可能精准的将粮食送到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手里,甚至有的地方老百姓吃得饱饱的,而有的地方却可能整村整村的人饿死。

    所有需要的粮食是越多越好。

    “我们还得增加进口,跟粮食行沟通一下,让他们想办法进口粮食,今年可以给他们全部免税。但让他们好好约束行东,大明的粮价不能高过二两银子。走政令发布,违令者,以囤积治罪。”

    传统法律是严格禁止这种灾年涨价的行为的,为此每每灾年,都要杀一批粮商,因为百姓认为这些商人可恨,荒年囤积是喝民血。事实上,很多涨价都属于经济行为,不涨价,一些粮行就要关门。

    这些朱敬伦也考虑到了:“如果亏损,由政府来补贴,广府银行可以直接给粮行放贷,政府补贴之后再行归还。”

    随着这几年进口粮食规模越来越大,周边国家纷纷增加了粮食生产,越南、暹罗和缅甸是三大出口国,各自出口都在千万担上下,另外菲律宾和柬埔寨的粮食出口也越来越多,其中柬埔寨和法国的增产主要是法国人在努力开发湄公河三角洲,菲律宾和暹罗的增产,主要是华人移民增多开发了新的土地,至于缅甸,则是英国资本所为。

    但不管是谁推动的增产,最后粮食买卖,基本上都是由大明商人完成的,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的粮商的行会,也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力量,不输给当年的锦纶堂。

    “南洋的粮食不可能一下子增长那么多。我们得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进口,美国粮食产量巨大,这几年经济危机,美国粮价极贱,想办法从美国进口。礼部洋务司要积极配合户部,跟美国政府联系,看能不能在美国借一笔钱,在纽约发行至少一亿美元的债券。”

    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这几年经济危机,美国粮价很惨,别说粮食了,德克萨斯的成年公牛,一头才卖四美元,一头牛显然比一吨粮食贵得多,一吨粮食可是超过十担,美国中西部农民,耕种一英亩玉米的成本只有七八美元,出售不会超过十美元,一英亩玉米产量差不多就是十担,一担还不到一美元。

    但运输是最大的问题,相比低廉的粮食价格,美国粮食的运输费用极为高昂,通过伊利运河运输一吨粮食到纽约港口,就要十美元的运费,等于将粮食价格整整提高了一倍。

    可现在大明考虑不到价格问题了,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美国的粮食运回来。

    “直接跟美国的运输公司联系,不求他们能够降低运费,但要他们保证运输量。这是一笔巨大的生意,相信他们会优先考虑的。”

    这个时代的美国,是一个铁路时代,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航运业和造船业就开始了一路衰落,连航运业巨头,美国首富范德比尔特都从航运业转行去了铁路业,因此朱敬伦不由担心美国航运公司有没有这么大的运力。

    “跟英国的运输公司也签订协议。相信他们很愿意增开从美国到广枺暮较叩摹!

    朱敬伦补充道。

    之后大家又商议了一些细节问题,之后就开始去紧张的制定措施实施了。

    总之大家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将北方灾民看作自己的臣民来救济,朱敬伦的想法比较纯粹,那就是救人,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可是官员们也同样热心,却主要是认为这是收买北方民心的好机会,在文官看来,得民心者的天下,始终是最大的道理,而一统江山,显然是他们此生最想达成的功业。

    不过救灾行动还没有开始,英国人就找上门来抗议了,他们是抗议大明海军封锁了天津威逼满清的。他们要求大明海军解除封锁,撤离渤海湾,理由是这样的封锁,影响了大英帝国在该地的利益。

    事实上他们更关心的,可能还是大明过于强大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担心远东大陆势力平衡被打破,如果大明一统东亚大陆,英国人觉得他们很可能失去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除非能够得到补偿,否则他们不能接受。

    朱敬伦不由感叹一声:“这根搅屎棍子,怎么哪里都有她啊!”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零一节 搅屎棍子() 
英国这根搅屎棍子,已经搅合的欧洲从三十年战争开始混乱了两百多年,他们不能接受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威胁到英国安全的霸主,所以总是联合弱小攻击强大,称之为大陆平衡政策。

    现在的英国已经是世界霸主,他们的大陆平衡政策,也随即扩展成了世界平衡政策,开始在全世界推行平衡战略。

    小的方面,他们在印度分化瓦解一个个土邦,让这些土邦彼此牵制,彼此斗争,最后都离不开英国人,只能被英国殖民。

    在东亚大陆上,也希望保持满清、太平天国和大明的平衡,不希望任何一国统一这块大陆。

    但是对于这种平衡,英国人也并不是不惜代价也要推行,如果利益足够的话,他们也能接受,比如他们就允许美国独霸美洲,因为干涉美国的区域霸权,代价太大了,必须他们亲自上阵,因为他们在美洲实在找不到一个合格的打手去对抗美国。

    现在的大明在东亚地区,显然还没有强势到美国在北美的地位,至少还看不到大明展现出来碾压太平天国和满清的实力,可越是这样,英国就更应该干涉,因为他们也不想看到东亚也跟北美一样,出现一个无法遏制的区域霸权国家。

    朱敬伦很清楚英国人在担心什么,此时他可不想惹这根搅屎棍,讨不着便宜不说,还容易沾一身屎!

    “告诉英国人说,我们的目的是让清廷允许我们赈灾,据我们的推算,这次灾荒超过了清廷应对的能力,整个地区都必须合力才能度过这次灾难。如果英国能够帮助我们说服满清朝廷,我们愿意接触天津的封锁。同时还可以正式发表声明,大明不会借助此次机会谋求改变目前的领土范围。”

    英国佬不就是怕大明借机攻打满清,统一这块大陆吗,那干脆提前声明这次只为赈灾,没有领土野心,打消英国佬的顾虑,在平衡之下,相信英国人会尽力劝说满清的,因为这是最廉价的保持目前平衡态势的办法,而且还不用英国花费。

    英国人收到大明的回复之后,果然表示了对大明政府的仁道精神,同时表示会尽力劝说顽固的清廷,接受大明的援助,还假惺惺的表示,大英帝国对于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灾荒也很同情,非常愿意参与联合救灾行动,愿意与大明一道发起向满清地区援助的呼吁。

    这倒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诚然英国人此举,是在为他们捞国际形象分,可大明何尝不能借此树立一个文明国家形象呢,最重要的是,跟英国一起联合行动,有助于提高大明在国际上的地位,一旦傍上了英国人,才能在全世界得到最大的关注度。

    于是朱敬伦嘱咐洋务司要积极跟英国政府合作,大明的最大目的只是救人,而英国的国际影响力,显然跟能调动国际舆论和国际政治力量予以支持。上亿人的灾荒,大明一个国家救起来,怎么都会很吃力。

    外交山跟英国联合的好处很快就显现了出来,由于英国人真的向世界各国发出了倡议,一下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积极响应,得知大明愿意在美国借钱采购美国的粮食,为了在这个经济大萧条时代,增加出口,美国政府打着仁道援助的旗号,表示美国政府愿意捐助一百万美元用于救灾,但要求派人加入明英两国组成的国际救援团队深入中国灾区去救灾,同时还表示,将对灾荒期间,向中国出口的粮食免除全部关税。

    正在积极恢复自己大国地位,重新在世界上建立话语权的法国也答应援助一百万美元,但这笔钱都会以粮食实物来支付,显然他们还想让在越南经营的法国粮食商人挣这笔钱。

    普法战争发了横财,并且已经确立不输给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的德国也响应了大英帝国的倡议,他们也捐献一百万美元,也表示会用粮食来支付,德国是一个粮食进口国,他们打算去美国采购粮食,然后用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