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疲嵝纬陕硖вΓ空哂浚揭徊柯浜缶筒讲铰浜蟆

    当然,这一切都是未雨绸缪,至少在目前,大明在各个方面已经走在了日本前面太多,庞大的兵工厂引入的技术能力,已经产生了不断的扩散效应,佛山已经有几十家装备了蒸汽机的铁工场,这些日本都还没有。

    但执政者所应该做的,不就是不断的强化本国的优势,弥补本国的劣势,从而让自己的国家始终能站在一个优势的地位吗。

    朱敬伦心事重重继续参观。

    法国人的机器也就这样了,真正要看机器,主要还是看英国的,另外欧洲能跟英国机器相媲美的,只有比利时一个国家,其他国家都落后了一代。

    跟法国展区紧邻的,是邻国普鲁士的展区。

    普鲁士人生产的钢铁制品,在欧洲已经慢慢开始崭露头角,克虏伯的钢铁制品,已经开始享有质优价廉的口碑了,而在三十年前,他们还被英国人嘲笑,各种仿制英国的劣质品,让英国商务部要求德国人在出口的产品上,必须打上德国制造来做区分。

    朱敬伦看到的情况,德国人似乎已经开始扭转他们的形象了。

    朱敬伦看到德国发明家尼古拉斯?欧特发明的循环四冲程的汽油活塞发动机,这是后世汽车工业的基础啊,但现在显然还没有使用价值,还得需要几十年的改进才能实用。

    还有维尔纳?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这是西门子今年元月才发明出来的机器,样机马上就送到了巴黎来参展,希望能够尽快的推广出去。不一样的是,发电机已经出现了很多种类的设计了,而西门子设计出来的,是第一代实用化技术。这也是西门子帝国崛起的基石。

    朱敬伦跟西门子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告诉西门子如果他愿意到中国去投资,他愿意资助西门子一半的资金,很乐意做西门子事业的合伙人。尽管西门子很动心,但是他自己都对这种产品没信心,因为电力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有发电厂和远距离输电技术的支持,电动机只是一个使用电池的玩具。

    除了这些新奇的玩意,普鲁士展区的主要产品,还是像钢制轨道,克虏伯的火车轮毂,一些机床产品等机械制品,按照巴黎世博会的分类,他们被分为第五大类“矿业、工业和林业等加工或未加工的产品”下第四十小类的“采矿和冶金业”。

    但是最吸引朱敬伦的,则是一门放在中间,巨大的钢铁大炮,克虏伯火炮!

    这门巨炮也属于采矿也冶金业分类。

    相比于属于未来的西门子的电动机,克虏伯的大炮显然是这个时代的明星。

    当然在欧洲,此时的克虏伯还名不见经传,顶多在冶金行业有一些小名气,大家知道他生产优质的钢材,主要产品是精致的德国刀叉,最近在火车零部件领域颇有建树,至于克虏伯的大炮,在德国軍队打败法国之前,没人认为大炮的作用比步枪大,也没人认为普鲁斯能跟法国相提并论,那么德国武器也就没什么名气了,这次克虏伯的大炮之所以被观众关注,主要原因是他的体积。

    这门大炮太大了,足足三米多高,炮管长度五米六,重量达到了五十吨,通身使用克虏伯生产的锻铁加工,从外面看就有足足五层锻铁构成。而这样的钢铁怪物,他能发射的炮弹重大一千磅。

    对比一下,英国最大的舰炮是110磅,大明能生产的最大舰炮也是110磅,就是为了跟英国战舰在火力上能够并肩,可是克虏伯的巨炮,是英国舰炮的十倍。

    “本炮用于海岸防守,炮弹穿透力极强,能摧毁船舰铁甲。”

    性格质朴的克虏伯在宣传单上就只写出了这么简单的一句介绍。

    朱敬伦看过之后笑着对克虏伯推销人员道:“我刚刚称作一艘铁甲舰到法国,你们就说你们的大炮能打沉铁甲舰?”

    克虏伯人躬身道:“非常抱歉,我们无意冒犯,这只是一句广告,您不用当真。”

    克虏伯的推销人员知道朱敬伦是一个东方国家的皇帝,尽管他并不太清楚大明在哪里,不知道大明的历史和背景,他是一个专业的工程师,他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他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皇帝,保持一定的尊重就可以了。

    朱敬伦笑道:“我很认真,我想知道你们能不能生产舰炮,100磅以上的后膛舰炮?”

    推销人员下意识的思考了一下:“100磅的?当然可以!”

    他眼睛中透着自信,是对自己技术的自信。

    朱敬伦笑道:“很好,我国的铁甲舰就在加莱,我希望你们公司能派人去参观一下,我希望我离开欧洲的时候,我的军舰上能够换装上克虏伯的大炮。”

    舰炮是价格高昂,同时利润丰厚的生意,一艘军舰上的舰炮,往往意味着数十万两的销量,数万两的利润,工程师马上就接下了这笔生意,然后还煞有介事的要朱敬伦签下合约,然后询问联系事宜。

    朱敬伦心中暗道,跟克虏伯的合作从这里就开始了,买炮的目的只是初步,看到博览会上这尊巨炮,他就打定主意将这种技术引入大明,只是如何让克虏伯转让技术,他还没有想好。

    突然朱敬伦眼中再次出现了几个日本人的身影,突然朱敬伦下了一个决定,或许是该更开放一些的时候了。

    此时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决定在欧洲招商引资。

    没跟日本人打照面,朱敬伦先一步离开,他看到日本人似乎是冲着他来的,或许同为东方国家,日本人想在这里结实一下。

    但朱敬伦提前离开了,不是他摆架子,而是他觉得地点不对。

    临走前交代陈启沅:“给我联系一下这些日本人,我要跟他们见上一面。还有,问问他们来法国准备干什么?”(。)

第四百一十七节 引入种子() 
离开会展,朱敬伦坐上法国人准备的华丽马车,直接回到法国人给他安排的住所,法国的杜伊勒里宫。

    这个规格足够高了,首先这座皇宫从拿破仑时代起,就代替了凡尔赛宫成为皇宫,拿破仑一世对其进行了扩建,修建了骑兵凯旋门等建筑。

    另外这里也是拿破仑三世的皇宫,尽管没有见面,俩人此时都住在一座宫殿之中。

    但安排朱敬伦住在这里,也算正常,因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十年前访问法国的时候,也住在这座宫殿,当然对这种安排,总是会有人说三道四的,一些种族主义者认为东方的土著皇帝根本不能跟欧洲的君主相比,认为拿破仑三世让大明皇帝住进杜伊勒里宫简直就是在丢他祖先的脸,嗯,拿破仑也没什么显赫的祖先。

    这些苛刻的评论,有的出自种族主义者的笔下,有的根本就是拿破仑三世的反对者们,后者不管拿破仑做什么,他们都会骂的,朱敬伦是被迁怒了。

    这种场面朱敬伦见多了,完全没有感觉,这算什么啊,后世中国领导人出访的时候,西方一些组织雇佣的车队,就跟着中国领导的车队后面,打着各种抗议的旗帜,只要他们不冲击车队,谁会在乎他们?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中国领导出国,往往规格都很高的原因,一来是出于讨好中国,二来也是担心安全问题。

    朱敬伦的房间外面,正对着一个巨大的广场,他此时没心欣赏美景,对着窗户愣了一下神之后,腹中就出现了一篇锦绣文章,然后拿过桌上的鹅毛笔挥毫起来。

    等到陈启沅他们从世博会回来的时候,一片上万字的文章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这是我写的东西,就按我写的来发表,字虽然多了一些,但不要说省钱了,找最大,最正面的报纸。”

    陈启沅拿过文章,发现是朱敬伦细致的介绍大明的情况给西方人看,告诉他们大明国在中国地区的东南方向,国土面积分为三部分,总面积比法国略小,人口比法国多一千多万人。

    领土北边为生产茶叶的福建,中间是生产生丝的广枺鞑吭蚴巧崽堑墓阄鳎蟮厍加涤新さ暮0断撸煌ㄊ直憷

    这些介绍虽然不能说错,但总让陈启沅觉得别扭,福健是产茶叶不错,广枺纳恳膊簧伲阄魅肥涤腥酥指收嵴ヌ牵芫醯萌绷耸裁础

    “启禀皇上,福健可不止产茶叶,广枺膊恢故巧浚饷葱床皇翘窒蘖税桑俊

    陈启沅叹道,福健的特产多了去了,广枺牟枰兑膊簧伲绻盟葱矗岚颜庑┑胤蕉济杌娉捎忝字纭

    朱敬伦叹道:“我也知道佛山的铁锅一直卖到暹罗去呢,可洋人知道什么,他们眼里就只认识茶叶、丝绸和糖。这些东西他们常见,价格还算可以,是富裕人家才能享用的东西,一听我们大明产这些东西,这才能留下好印象。”

    说着这些道理,朱敬伦也不由得心中感叹,明朝的时候,西方人还没有发展起来,那时候西方流行的中国人可不就是这么来的吗,不管是商人还是传教士,凡是那个时代来到中国的,回去之后都会绘声绘色的跟朋友吹嘘中国的富庶。

    这其中有真实的成分,当时的欧洲确实不如中国,当时的欧洲也没有下水道,没有长途输水管,也不讲个人卫生,英国皇室出行后的旅店里到处拉的都是粪便,相应的洋人当时能看到的无论是江南的水乡,还是广枺闹槿牵际窍喽愿皇挠忝字纭

    这其中当然也有夸张的成份。比如在北亰传教的汤若望等传教士,在回给罗马教廷的信中,一面褒奖中国,一面说中国人虽然不是上帝的信徒,但也不能算异教徒,他告诉西方说中国人是无信者,但却严格按照上帝的教义在行事,也就是说中国人不知道上帝,可是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上帝的教导。他们这些传教士,完全否认中国人有信仰,介绍儒教说这不是一种宗教,而对佛教这样的宗教,他们完全忽视了。

    传教士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中国如果不好,中国人如果拥有强烈的信仰,他们担心教廷不会在支持他们的传教事业。

    可问题是,这些人传回去的信息,为什么普通人会相信,他们会认为中国真的那么好,普通人也就罢了,连伏尔泰这样的大哲学家也跟着起哄,足以证明当时的欧洲人真的是把中国当成天堂一般的地方。

    显然中国既没有他们后来说的那么差,也没有中国热时期说的那么好,中国就是中国,不是天堂,真实存在,有穷人也有富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可是在明朝时候,中国人在欧洲人心中就是天堂,不是因为他们听到传教士、商人的说教,不是他们看到马可波罗的游记,欧洲人不是傻子,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欧洲能看到的,从中国带到欧洲去的物件,基本上是这三样,一种是丝绸、一种是瓷器,最后还有茶叶。

    这三种东西,在当时无一不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奢侈品,为了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还跟波斯帝国爆发过战争。

    那么当欧洲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种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自然就会相信传教士们所说的,中国人吃着世界上最白的谷子(大米),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丝绸),吃饭、喝水都用的是精美的瓷器。

    一想到中国人过的是这样的日子,欧洲人自然觉得中国是天堂,甚至觉得中国人是高人一等的。

    所以朱敬伦才要向欧洲人介绍大明是茶叶、生丝和糖的生产国,还是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打造大明的品牌。一旦大明跟这些高价值的产品挂上钩,大明本身也就成了一种品牌,今后凡是大明的商品,往往就能享受到溢价了。

    就好像大家一听说德国制造,天然就会想到质量精良,提到中国制造,悲观反应是劣质品,山寨货,乐观一点的也只会想到廉价二字。

    其实德国产品也并不一定都精良,中国产品也不是全都山寨,但这就是品牌,是让人家一看到立马就能联想到了印象。

    朱敬伦励志在这个中国产品还没有有坏印象的时代,给大明产品打上一种高价优质的符号,从而可以用更高的溢价赚取利润。

    当然打造品牌其实很容易,如何保护这个品牌就不太容易了,中国古代的名声多么好,可清末时期还不是臭大街了。

    这些都需要工部的工作,朱敬伦的建议是,对出口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不允许劣质品流出,哪怕这些劣质品价格如何低廉,也不许出现,海关可以直接销毁。哪怕为此落一个一流产品给洋人用的坏名声,也要在国际上维持好大明的这个形象。

    这是题外话,朱敬伦写的东西,可不光是介绍大明的情况,最重点的是招商引资的内容。

    这些内容让陈启沅十分的担忧。

    他看到朱敬伦告诉西方人说,大明拥有丰富的原材料,但是却没有生产工业品的技术,欢迎西方工业家到大明去开拓生产,大明不但不禁止,而且愿意给予特殊行业的企业以优惠的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

    这些享有优惠贷款的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制造,机床制造,蒸汽机和铁路机车制造,基本上都是重工业领域的产业。但是能享受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一个行业只有一个。

    这就是朱敬伦的招商引资方式,只引入种子企业。因为他很清楚,他要引入的是技术,而不是资本,这跟后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时代的中国不缺银子,缺的是技术以及将银子转化成资本,将商业资本转化成工业资本的机制,说白了就是缺少现代工商业文化。

    而且朱敬伦对于招商引资这种事始终保持一种保守的心态,这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有现实的现状为证的。大规模招商引资,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可是不加限制,只要是外资就给优惠的做法,却让外资在中国站在所有产业的最顶点,他们享受到了最高的利润比例,短期内确实带动了中国的发展,甚至带动了整个技术水平的进步,可问题是,利润都被转走了,导致三十年高速发展,老百姓依然很穷,而同样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地方的百姓都变得富裕,只有中国依然穷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享受着优待的外资,他们将大量的利润没有变成中国人的收入,而是汇回到他们国内,变成了他们股东的分红,到头来是中国人工作越努力,投资国的利润越丰厚,中国人只赚了一个辛苦钱罢了。

    所以朱敬伦虽然看到日本人感受到了紧迫感,决定招商引资,但却只打算引入一批种子企业,一批大明不可能自行诞生出来,而且技术壁垒比较高,即便政府推动都不太容易的重工业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到了大明,自然要招募大明的工人,技术就会慢慢扩散开来,最终形成一个行业,带动一系列产业。

    至于这些种子企业会不会转走太多的利润,第一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算是交学费,第二朱敬伦还打算给这些企业投资,跟他们合作,做他们的合伙人。(。)

第四百一十八节 给日本人贷款() 
不厌其烦的给陈启沅解释自己的用意和思路,这是朱敬伦一直以来的习惯,不是他耐心作解释,而是他希望影响这些官员的思想。

    陈启沅未必真心信服,但是他听懂了,至于执行,这些人还没有违抗皇帝的觉悟。

    这些东西发到报纸上能够收到什么效果,能不能招募到足够优秀的企业,真不好说,真正的好企业,他们根本不愁机会,比如克虏伯这样的企业,他们在德国都不会为生意发愁,让他们出国的动机真的不大,倒是西门子那样的新兴行业,或许他们更乐意考虑一下。

    放下这件事,朱敬伦才开始关心日本人的动向。

    陈启沅打听到了,这时代日本人还没有那么强的保密意识,直接问他们就套出了话。

    这批日本人是日本幕府派来的,使团总裁大隈参议,副总裁佐野常民,另外还有担任书记官的山高信离、涩泽荣一等人。

    但这个使节团非常松散,并没有正式的授权书等等,因此被认为是非正式使团,主要原因不是日本不懂这些,事实上日本人请了德国人维纳作为他们的顾问,这次带来了相当多的展品,比如一蹲大佛和一只金虎鲸。

    可是日本幕府大概还是出于跟洋人打交道的顾虑,因此这只使节团身上没有任何外交任务,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来学习的。

    他们随行带来了“工业各科学生和职工70人”,这些人参观完世博会之后,就会留在欧洲学习,比如副总裁佐野常民将会去英国和荷兰视察海军和工业;事务官关则明清在伦敦之后留学了三年;山高信离则在法国学习法语和炼铁技术。

    陈启沅打探到的消息,让朱敬伦不由吃惊,他一直以为日本派出留学人员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没想到幕府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事实上幕府时代日本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兵工厂,根基比洋务运动之前的满清要雄厚很多,加上他们一直都有兰学的传统,日本人对西方世界的了解远在满清的文人士大夫之上。

    “他们没有军事使命?”

    朱敬伦疑惑道。他专门让陈启沅留心这方面的问题,他知道日本前天皇今年1月死了,新继位的就是明治天皇,这家伙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反对份子,对幕府的声讨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反对派开始联合,这种情况下,幕府派到西方的使团,如果负有军事使命十分正常。

    陈启沅摇摇头,不过他突然道:“倒是听他们说过,有一个叫做福泽谕吉的,带人去美国买枪炮去了。”

    由于日本的国门是美国打开的,古怪的是他们反而对美国格外亲密,他们的军事顾问主要都是从美国聘请的。

    朱敬伦点点头:“给驻美公使发报,让他们留意这些日本人,能提供方便尽量帮忙。毕竟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吗。”

    陈启沅点点头,他是真的觉得在夷人的地方,还能见到熟悉的东方国家的人,是很高兴的,尽管那是一群倭寇,如果在中国的话,他真看不上这些人,可是在夷人堆里,他难免就对这些人有好感了。

    要不是日本人之后奉行的侵略政策,中国人对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