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鹰扬德兰士瓦-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吧,离这里不远就是利顺德饭店,在天津可是相当的有名气。反正我们也要到那里住,先落下脚,老兄再去电报学堂更稳妥。”

    梁洪看着沈铭轩的样子心里暗暗摇头,这就是个书呆子。天津电报学堂那是人家李鸿章创办的北洋系学堂,别说现在光绪帝被后党掣肘,变法已经有了败象。就是真成功了,单凭翁同龢跟李鸿章是政界死敌,该不鸟你照样。

    在码头叫了三辆人力车,沿着海河向南,过了河坝路就看见利顺德饭店了。astorhotel,最初是租界刚开辟时德商利顺德公司经营的普通旅馆,股权被英商收购后,光绪十年重建成了三层楼,当时天津最高的建筑物。跟在船上一样,一共要了三间客房,沈玥母女一间沈家自掏腰包,沈铭轩照旧跟梁洪蹭住。

第六十四章 学堂() 
漫步在法租界的紫竹林大街,这里是华洋分界的所在。路两边洋房、洋行林立,圆的、尖的、斜的房顶上插着各式洋旗子,其间也夹杂着不少华人商铺,尤其以粤地腔官话的广东店主居多。洋人、华人比肩接踵,除了男人还有不少浓妆艳抹的妓女,其中竟然有很多是穿着和服的日本妓女。

    梁洪不是来逛街景的,这附近有两处他此行的目标。一处就是往东不远巴黎路上的北洋电报学堂,那里是全国最早的工业技术学校,沈铭轩就是到那里当学监的。另一处离电报学堂很近,北洋医学堂,全国最早的公立西医学校。他来天津,就是想借着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动荡,从这些学堂中挖走受过良好教育的师生。

    李鸿章绝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创办了中国近代西式的海军和陆军,虽然这两支军队都没能完成保卫国土疆域的使命。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天津的机器制造局将在两年后毁于战火。同样在他的北洋老巢天津,兴办了一批西式学堂,南面大营门外的北洋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学,也是梁洪此行的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两所学校,都是军事类的。天津武备学堂,构成未来北洋军阀的军官骨架,现在有了新军这个平台,人他是挖不走的。此外就是天津水师学堂,不过他压根不感兴趣,甲午海战失败之后,海军丢掉了军魂,海军史上出现了整整一代败类,亦官亦匪,有奶就是娘。

    站在北洋医学堂墙外,梁洪在沉思,电报学堂现在有了沈铭轩这层人脉,可医学堂如何搭上关系?随着招募的大批华工到非洲,医疗也成为了必须要考虑的。这些人可不像生化人那样经过基因改造,也不像他打过无数的疫苗。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医疗条件,才能提高同胞的生存率。

    北洋医学堂教学水平还是很高的,前身是教会办的医学馆,北洋系接手后,聘请中外教习,学生以20名为额,招生挑选极为严格。最初这里只招收广东学生,这跟粤人学监曲桂庭的乡情有关,后来经过本地绅士集体抗议,才争取到天津本地生按比率入学资格。学堂课程按西方医学校标准设置,课堂基础学习半年后,按日轮班随医官前往医院临床观摩。整个学习年限4年,学成后发给执照,准以医学谋生。

    搭上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接近,梁洪在附近寻找出租的民宅。庚子之变以前,英法租界里都有大片的沼泽,夏天蚊蝇滋生、臭气熏人,房价始终没涨起来。直到八国联军之后,租界扩大,疏通海河时把挖出的泥沙填平了沼泽,租界的环境才彻底改善。巴黎路附近有不少闲置的洋楼,挨个打听,终于寻到了理想的宅子。带院墙的二层洋楼,虽然不临正街但巷子里路面平坦干净,原来是一家小洋行的办公楼,每层四个房间都很宽敞,月租金六十元。

    签订租约,付清房租押金,梁洪赶回利顺德饭店时,沈铭轩恰好也从电报学堂回来。

    “狗眼看人低的家伙,居然推说学堂不留住家眷,说这是李中堂在天津时定下的规矩。”

    晚餐的饭桌上,沈铭轩发着牢骚,他骂的是学堂庶务,姓李的安徽人,李鸿章的本家晚辈。

    “沈兄也不必生气,其实这是人之常情,当年翁阁老也没少整治李中堂。至于住处也别在意,今天我刚在巴黎路租了洋楼,地方挺宽敞的,沈兄不妨过来暂住一段,等风平浪静了再作计较。”

    梁洪劝解道。风平浪静的时候,可不是指天津,再有不到一个月,皇城里的慈禧老太太可就要祭出屠刀了,到时候翁同龢致仕回家,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被罢黜追责的官员能有上万人。

    “这怎么好意思?”

    沈铭轩脸上很尴尬,原本以为出人头地了,至少在电报学堂能说了算,现在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梁兄弟又不是外人。”

    沈太太直接打断丈夫,利顺德饭店房费每天三块银元,沈铭轩的学监月薪也只有百元,在饭店住实在是耗不起。不过,沈太太这话梁洪爱听,不算外人那咱自然就算家里人吧,扭头看沈玥,见女孩闷着头只管吃饭。

    “唉,不过这也不是解决的办法。”沈铭轩叹了口气。

    “其实办法还是有的,学堂还是要讲做学问的,这点沈兄可不是外行。”

    对梁洪的话,沈太太反应最快,抢先给他戴了高帽子。

    “梁兄弟,有什么办法就帮帮你家大哥,你见世面广,不像他是个书呆子,就懂得搞技术。”

    “沈兄,电报学堂马上就要开学了,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头一把烧在学术上谁都说不出什么来。在学校举办个学术讲座,老兄你亲自上去讲一讲当今电报行业的最新技术,什么自动电报机、无线电报的,至少咱在学术上占了制高点。”梁洪也不拿捏,直接点到正题。

    “对呀,这个自动电报机我见到过,当时洋行还向商电局推销过,里面的门道咱都知道。”沈铭轩一拍大腿,脸上露出喜色,不过随后又叹了口气,“光凭自动电报机弱了点,无线电报欧洲也才刚兴起,这方面还真不好找到明白人。”

    “如果实在没有人选,我倒是见识过无线电报,当初洋行还考察过是否买下意大利人马可尼的专利,不过被英国人抢先了。”

    梁洪半真半假地吹嘘,不过无线电技术上,他可一点也不含糊,当今世界即使马可尼本人来了也得甘拜下风。

    “梁老弟,你真的行?”

    “没问题的,到时候你那里大概讲一讲无线电的发展概况和前景,我这里具体讲解设计方案和原理。再有就是北洋大学堂不是还有电学专业嘛,把他们也请来,学术交流,学堂间的可要比本学堂内部的要影响大。”

    他不怕把事情闹大,这可是走进电报学堂、甚至北洋大学堂的机会。

    推荐本作者都市修真新作《卜问天玑》

第六十五章 华工() 
上一年五月,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利津北岭子黄河大堤溃决,河水改由丝网口东、团坨子北入海。十五村是黄河入海前最后一个村落,这片平原因黄河泛滥泥沙冲积而成,也因黄河泛滥屡兴屡废。每当人口聚居稍稍兴旺,便会有没顶之灾从天而降,所以少有人敢在此定居。

    甲长驼五爷佝偻着身子赶向下游那片营地。前几天一伙自称法国洋行的人物在这里建起营地,很快从大海上运来整船的粮食帐篷等物,让老海匪浪里翻眼红了,昨天晚上带人偷袭了这里。双方交火了,硬生生打了小半宿,在村里都能听见河岸上枪响得跟爆豆似的,那可是洋枪的声音,显然海匪败了。甲长有弭盗安民的职责,所以驼五爷一定要过来看看。

    营地占地足有近百亩,带尖刺的铁丝网围起来形成封闭区域。里面已经搭起了不少帐篷,还有成群的青壮小伙子,忙着将新的帐篷搭建起来,帐篷都是簇新的涂胶帆布制成。驼五爷感叹,洋人就是有钱任性糟蹋东西,这布能做多少衣服呀。

    正对着营地的河岸上,横七竖八躺了几十具尸体,其间还扔着不少刀矛土枪。驼五爷晓得,这些人都是浪里翻的手下,而且里面一定还有他们十五村的后生。兔死狐悲,他年轻时也做过海匪,十五村说穿了其实就是海盗在岸上的窝点,家里有人出海为匪,其他人家明里暗里用粮食补给换取海盗赃物。

    看了眼大门口拿着洋枪的哨兵,驼五爷止住了走向河岸的冲动,据说洋大人很凶的,就连县大老爷都不敢招惹。

    按照计划,梁洪在黄河入海口的这片荒地建立了临时基地。粮食等物资从海上运来,就不用逆流走内河航运了,唯一的缺点就是这里没有码头,需要用小船一点点转运到岸上。原本黄河入海口是有码头的,明清时代利津县境的铁门关出名地繁华,可惜光绪十二年黄河改道被彻底冲毁了。为了增强基地防卫,从上海租界里的洋行购买了五十条洋枪,又从济南城下招募的难民中挑选了上百名猎人出身的青壮。昨晚海匪偷袭,这些青壮在两名白人特种兵带领下,成功击退了海盗。

    在济南城外招募的华工,已经开始向入海口基地转送,从小清河坐木船顺流直下即可。小清河五年前由盛宣怀主持疏浚河道,航道宽八米、水深达到三米,可以通行上千吨货轮。最先离开济南城的是青壮矿工,华通洋行已经招募了上万名华工,尤其里面还有大量青壮,官府已经隐晦地暗示出某种担心。

    这些青壮华工,都是梁洪准备用来编入军队的。他们将在乘船出海前,先接受简单的军事训练,这种训练虽然只是队列性质,但是在济南城下操练显然也不太合适,所以将优先运到临时基地。招收的矿工是按年龄编组的,仿效了当年祖鲁人的同龄兵团,按年龄编组在一起。十八岁到二十岁的变成成人组,十六到十八岁是高中组,十四到十六岁是初中组。招收的时候,十六岁以上的算是全薪矿工,每月五元工钱,等到了非洲工钱将变成军饷。十四到十六岁的年龄段,是半薪矿工,合约上规定,到了十六岁或经华通洋行同意才能转为全薪矿工。不要以为这就不好招人了,即使如此条件,还是应募者如云。很多人都觉得如此规定合理,半大小子饭量不小,身体却没有长成,很多商家是不愿意招收这个年龄段雇工的。

    济南城外的小清河码头上,身穿藏青色新衣的青壮乱哄哄排队,准备登上顺流而下的船只。这些人都是十八岁以上成人组的,十人编成班,五十人编成队,各自指定了班长队长管理。人员刚编在一起,这些班长队长自己还不明所以,所以队伍就显得很乱。

    哗楞楞,铁链子声响,然后略带青涩的少年声音响起。

    “都赶紧排好队,不然就拉出去轰走。”

    许十三手里拎着木棍,抽打胡乱插队的青壮。维持秩序,这是洋人传教士安排给他的任务,至于铁链子那是证明他还在服刑当中。历城县突然改判了他的案子,案情变成了自卫失手伤人,判令驱逐海外荒岛流放。

    虽然没用足力气,棍子抽打在身上也很痛,大家都知道这小子浑拙猛楞,曾经亲手砍死过人,差点被县大老爷砍了脑袋。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避让,挨上一棍子后立刻闪身并入队列中。当然,也有不服不忿的,都是接近成年的后生仔,脾气火爆的大有人在。

    一个挨了棍子的粗壮青年没动,转回身,突然抡起拳头对着许十三打了过去。尽管许十三反应过来,伸出手去当,但年龄的差别,双方力气相差悬殊,被一拳打个跟头。粗壮青年得意地骂了两句,在众多目光注视下,刚要转身走进队伍,就听到另一边白人传教士发话了。

    “把这个人抓住,扒光了绑起来。”

    现场可不只许十三一个人维持秩序,还有官府派过来协助的差役,手里都拎着一头黑一头红的水火大棍。听了传教士吩咐,几个差役如狼似虎地扑上来。七手八脚将青年拖翻按倒,然后把身上崭新的衣服扒下,光溜溜用绳子捆结实了。

    大板子噼噼啪啪抽打在屁股和两股上,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每一记板子抽下去,就会听到一声凄厉的惨叫。直到后来,惨叫声也弱了下去,才把人扔到营地外,不服从管理,算是违反合约规定被除名了。

    这算是杀一儆百,没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这些人以后是要编练成军队的,更是要遵守军纪。现代军队最重要的不是个人勇武,而是能在军纪约束下使如臂指。有了这个榜样的惨状,河岸上的混乱一下子好转了,原本仗着身体强壮,使蛮耍横的人都收敛起来。挨上一顿板子还是小事,最可怕的是就此赶出去,看看外面无数难民的惨状,里面多数人恐怕将来都会被饿死。

    远处济南海晏门的城楼上,一群顶戴花翎的官员也看到了这一幕。

    “这些洋人看起来也不是善类。”

    巡抚张汝梅笑着向身后的官员说道。他不怕洋人对招走的华工发狠,反倒是担心虚仁假义地拉拢人心,这上万华工要在济南城下被蛊惑闹事,他的官也就当到头了。

    “唉,只是洋行在这里一招人,远近的难民都往济南府聚集,据说现在路上还有人往赶过来,这可不好办呀?”知府卢昌诒小心地提醒。

    “那就去劝法国洋行,再多招些人走。”

    张汝梅一甩袖子转身走了,只剩下卢昌诒和历城县李祖年面面相觑。这个也成?相比较洋行招走的,留下的可还是多数呀。

第六十六章 学术交流() 
9月10日星期六,电报学堂二百多个座位的礼堂坐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都摆放了凳子。不但本学堂学生来了,远在南面大营门的北洋大学堂也来了近百人,甚至临近的医学堂也过来几个医学生旁听。梁洪派人在这些学堂贴了海报,世界电报技术前沿的噱头很响,电报在十九世纪末是妥妥的高科技,先进程度相当于二十世纪末的计算机。

    这些学堂的教师很重视,电报学堂的全都来了,北洋大学堂电学专业教师也几乎倾巢出动。不要以为这些人都是来听新技术的,外籍教师有些心里不忿华人敢讲技术前沿,华人教师中则有人是被组织来打脸的,这里是北洋系的地盘,外人跑来当学监是可忍孰不可忍。三天前,北洋系缔造者李鸿章被上谕,毋庸在总理衙门行走,这是让康有为翁同龢这班新党给踢出了最高权力层呀,于是更激起了北洋系元老们的愤慨。

    沈铭轩最先出场演讲,重点讲了自动电报机,后面只是稍带简单介绍了无线电报的最新动态。自动电报机也叫莫尔斯快机,是用机器代替人工收发报,发方报务员先用键盘凿孔机在凿孔纸条上凿出莫尔斯符号孔,然后把凿好孔的纸条送入自动发报机,收方则用波纹收报机接收。由于发报和收报都用机器代替人工,其效率较之于先前大为提高。

    打脸原本就是奔沈铭轩来的,所以一开始火力都集中到自动电报机上,发难的主体以北洋大学堂华人教师为主。不过提了几个问题后,他们就发现,在这方面找漏洞还真不容易。沈铭轩本身就是搞电报出身,自动电报机又是国外开始商业应用的产品,在这方面相当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闹出外行笑话之后,便果断转向后面的主题,开始提问无线电报。

    “关于无线电报,我想诸位还是听了后面演讲再提问比较好,下面有请法国华通洋行经理梁先生,讲解无线电报领域的最新动向。”按照事先约定,沈铭轩明智地抽身而出。

    无线电报的演讲,梁洪主要讲解马可尼的专利思路。这个专利方案完整可行,但就是实用性相对较差,主要靠庞大的电力和天线体系来支撑。不过对于两个学堂的学生来说,这已经很开眼界了,要知道电磁波还是在十年前,才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验证是真实存在的。

    “梁先生,既然无线电报需要如此大功率的电力,另外据说马可尼的设备也极其庞大,那么这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就成了疑问。”

    下面提问题的是电报学堂的教师,质疑学监他们思想有顾虑,但对外人可就不用心慈手软了。你讲的东西没啥用,直接从根本上否定演讲的价值。

    “这的确是个缺点,但只是马可尼专利的缺点。”梁洪把无线电马可尼做切割,“他的专利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就是滤波问题,信息传递只需要很窄小的一个波段就足够了,释放更宽泛的电磁波段就是在浪费能量。其二,就是很多时候,无线电报是定向转送和接收的,向周边无差别传送本身也是一种能量浪费。如果这两方面问题能够被弥补,我想无线电报所需要的电力会大幅降低。”

    梁洪俯瞰台下的学生,突然转移话题,冲下面提问。

    “问个问题,现在有人怀疑火车会比马车跑得快吗?”

    “没有”

    “傻子才这么想”

    地下乱七八糟地回答,夹杂着学生的哄笑。

    “现在大家都觉得可笑,但是当年英国的史蒂芬森造出来蒸汽火车的时候,就有人这么怀疑过,还不得不同马车做了比赛。同样,美国的富尔顿发明轮船的时候,也同帆船做过比赛。每一项新技术在诞生之初,总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当年刚造出来的火车和轮船速度只有每小时几公里,但现在没人怀疑两种交通工具能跑出几十公里的速度。”

    “无线电技术也一样,最初肯定是不完善的,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当轮船上装上了无线电报,无论航行在浩瀚海洋的何处,都能同陆地上的人随时联络,是不是很方便。野战的军队,无论行军到哪里,都能通过无线电随时接收到命令,是不是很需要。再往前延伸一下想象,很多无线电报机换成了电话机,那就是无线电话,如果电话机换成了音箱,那就是无线电广播,可以将声音让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同时听到。”

    “如果说纸张的出现,让贵族世代相传的学问成为学堂里的书本,可以称之为一次社会的进步。那么未来无线电广播,将会让偏僻地方的百姓也会关心时事,那将堪称另一次社会的进步。想象到这里,你们说,无线电未来有没有用?”

    这个脑洞足够大,让整个学堂都沸腾起来,教师学生纷纷交头接耳相互议论。等了一会儿,议论声小了一些,梁洪继续他的演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