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开泰安,那咱们是不是可以去兖州一带先落落脚?反正也是顺路。”
“也好,之前总司令一再交代,让我们绕着曲阜行事。鲁中军也是大明的军队,圣人的后代应该不至于不明事理的。”
李岩也是举子,作为从小读圣贤书的他,对衍圣公的神往是发自骨子里的,在向曲阜前行的每一步,都带着朝圣的心理。
从泰安到曲阜是笔直的官道,仅仅一百五十里。
可是当鲁中军的前锋只走了一百里,刚刚到达曲阜地界的时候,就被人挡住了。
“报!司令,前锋被孔府的人挡住了,不让过。”
“嗯?为什么?”李年一听就来气,这孔家好歹也是经过皇上册封过的衍圣公,怎么会挡大明军队的退路?
“他们说圣人地界,不许刀兵进入。”通信很无奈,李岩早就有过交代,对待孔家要有礼貌,不能硬来。
“屁的圣人地界,这整个曲阜都是圣人地界了?”李年不满,如果说孔府家里是圣人地界,还可以理解;说整个曲阜都是圣人的地盘,未免也太猖狂了吧。
“对方来了多少人?你们有没有动粗?”李岩想了想,以为是自己的部下有什么不当的行为。
“我们哪里敢动手啊,他们抬着圣人的牌位,就横在路中间呢。”信使很委屈。
“这是摆明了厌恶咱们啊,哥。”
李岩黑着脸,他是真没想到孔家对他们是这种态度。
“绕道!”李岩下了一个无奈的军令。
。。。。。。
后金军从长清开始,沿途开辟了一条二十里宽的无人区,一直延伸到肥城,最终停了下来。
洪承畴顺利的接手了泰安城,全城的百姓没有一人抵抗,并且把鲁中军的所有机构纹丝不动的交了出来。
“哈哈哈,洪大人。还是你有办法啊,恭喜你又立新功。”豪格面带讥讽地看着洪承畴,心里没有一丝好感。
“王爷只需在鲁中照此行事即可。”洪承畴黑着脸说。
“用不着洪大人教,杀人谁不会啊!”豪格轻蔑的哼了一下。
“请王爷记住臣和你的约定,只准在泰安府行雷霆手段,余地皆不可。”
“照你这样讲,本王就不能在其他地方杀人了?你算什么东西,敢来指教本王?”豪格愤怒地指着洪承畴的鼻子骂。
“鲁中之地,除了泰安就是曲阜的地界,还请王爷掂量一二。”洪承畴针锋相对,豪格早已经失势,根本就是一只病猫而已。
“启禀总督大人,孔家派人送信来了。”
“来得是何人?”
“孔府的话事人。”
刚说到曲阜,孔家就来了人,洪承畴整理好衣冠,亲自迎出门去。
良久,洪承畴笑盈满面地赶过来。豪格奇怪的看着他,因为豪格从没见过这种表情的洪承畴。
“王爷,大喜啊!”洪承畴晃了晃手中的一个本子。
“总督大人得了什么稀世珍宝不成?”豪格摆弄着大拇指上的玉扳指,眼睛里闪烁贼光。他现在已经对权利没有了什么欲望,大约只有对财宝才有兴趣。
“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即刚刚上了《初进表文》,向我大金表忠心,称颂我皇“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孔胤植表示“臣等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
短短时间,洪承畴已经把内容全部背下了,而且他的确是带着无比激动和高兴的心情来向豪格报喜的,孔府上表后金,在他看来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
可是豪格一听到是向福临上表,然后就毫无兴趣的转身进了屋,还嘭的一下把门关的死死的。
洪承畴一愣,悻悻然的一个人走了。表书是一定要呈递给京城的,洪承畴在鲁中的方略已经初见成效,静等着多尔衮的旨意。
两日后,洪承畴刚刚进了总督行辕,就听到外面一阵马蹄声,一个信使急速跑来,他以为是朝廷的旨意,连忙走出了大门。
“报!禀报督师大人,我军追兵抵达曲阜地界,贼军退却。佐领大人请求追击。”
“直接追击啊,这种事何须禀报?”洪承畴前两天才受了豪格的冷落,心里有些不快。
“路中间横着孔圣人的牌位,他们,他们和一群据说是孔家的家丁发生了冲突。”
“为什么冲突起来了?”洪承畴纳闷,在追兵出发前,他也交代过要礼遇孔府的人的。
“士兵要抄近路追贼,孔家的人不让,就冲突起来了。”
“去,通知下去,大军行军,所过之处不得阻拦。再有人闹事,给我直接杀。”
洪承畴目露凶光,他可不是吃素的,只是借条道而已,又不是烧了孔府的房子,小事一桩。
洪承畴处理曲阜的事让豪哥颇为鄙视,他认为堂堂的后金大军行军,居然会被一个地方豪强阻挡,这要是他带领的八旗军去,只怕早就杀成血河了。
豪格披挂上阵,打算亲自领兵去曲阜,让洪承畴看看八旗军的威风。
“王爷这是要去哪?”洪承畴一听豪格领兵要出门,慌忙赶过来拦住了。
“滚开,我八旗军的事你管得着吗?”豪格根本不理会洪承畴。
“王爷,您听我说。孔家的事我已经上报朝廷了,咱们就在泰安等着朝廷的旨意如何?”
“劳资今儿就告诉你,我是去打贼寇的。你要管吗?”豪格甩开洪承畴的手,轻蔑的一笑。
在洪承畴无奈的目光中,八旗兵嚣张的跟着豪格南下了。
第200章 最无耻的人()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
孔府占地二百四十亩,共有房舍四百六十三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PS:原谅我在这里水了点字。)
豪格带着八旗兵沿路并没有烧杀抢掠,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
从步入曲阜开始,孔子的牌位没有横在路中间,道路中间甚至已经被清水洒道,黄土铺路了,就连孔府的家丁,也都跪在官道的两旁。
这是一种标准的迎驾姿态,豪格再暴虐,也没脾气杀人。
曲阜的城墙是紧紧包裹住整个孔府的,南北城门前都建有一座圆形的瓮城。孔府就坐落在曲阜城的中间。
可以说这座城池就是专为孔府打造的防御设施,相当完备,可以说在没有足够兵力和准备的情况下,是攻不下这座城池的。
洪承畴就跟在豪格后面,在他的心里,以为孔家是没那么容易屈服的。
豪格没有遵守什么狗屁的规矩走什么南门的孔府正大门,他直接就来到了北城门。
瓮城前是一大片空地,城门大开,一个穿着花哨礼服的男子领着好大一群人慢慢的从城里走了出来。
豪格冷漠的看着,在他的身后,八旗兵严正以待,肃杀之气已经露出了獠牙。
之间领头的男人急匆匆的走到场地中央,一个仆人赶紧拿出一把椅子,刚刚好放在男人的屁股底下,却有不曾挨着他的腿肚子,男人膝盖一弯,又恰好做到椅子上。
“噗!”一个带着围裙摸样的老仆人抖开了一块白布,轻轻的铺在男子的胸前,然后系在男子的脖颈上。
“剃!”男子就坐在豪格前面二十来步远,他的声音豪格听的清清楚楚。
豪格弯下腰,爬在马背上,并带着微笑饶有兴趣的看着他。
老仆解开男人的汉人发髻,一头乌黑的长发顿时散落肩头。汉子抬起右手,用食指在额头前勾了一下,轻轻的把遮挡住眼睛的头发勾到了头顶。
“呲!”老仆拿着一把剃胡刀,顺着额头朝后划过,一缕长发飘从男子的双眼前面飘落。
片刻功夫,一个光着大半个头,只留着后脑勺一撮头发的秃瓢就呈现在豪格的面前。
男子站起身,抖落了胸前的头发,不带一丝眷恋,径直走到豪格的马前。
扑通一跪,双手抱拳朗诵喊道:“孔府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恭请大金国肃亲王大驾光临。”
紧接着,沿着城门口一溜排就出现了一大群搬着板凳的仆人。一群老少不同的男人们争相坐在板凳上,一大群剃头匠们拿着剃刀,非常熟练的开始了他们的手艺。
“哈哈哈。。。”豪格爽朗的声音响彻了整个现场。
洪承畴带着的汉军全都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眼珠子掉了一地。
孔府正厅,孔胤植殷勤的向豪格和洪承畴介绍着孔府的一切,生恐让这二位有不开心的地方。
豪格品尝着孔府的香茗,看了看孔胤植和洪承畴的光头,淡淡的说:“本王从小就被皇阿玛教育,要熟读汉家经典。为此我日日不敢懈怠。
我记得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今日我想请教二位先生,此话出于何处啊?”
洪承畴羞得脸通红,孔胤植却显得无所谓,接话就答:“此乃先祖所言,出自《孝经》的《开宗明义章第一》。”
“哦,原来是出在这里。不知这句话是何意啊?”豪格死死的盯着孔胤植,就等着看他如何解释。
“天地君亲师,君为大。些许发丝,剪断正好了却烦恼。”孔胤植回答的没有一丝犹豫。
“真是不要脸。”洪承畴在心里骂道,他回忆起自己投降的时候,至少还留了几分骨气。
“我还听说:孔府有严规:僧侣、赘婿均不得入孔家世系族谱,对吗?”
“是有此规定。不过,臣还留有发辫呢。”孔胤植还是显得什么事没有发生一样,甚至还替豪格挪了一下有点远的茶碗。
看着豪格为难孔胤植的样子,洪承畴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他起身,准备离开这个让他有些难受的地方。
“洪先生这是要去哪啊?”豪格继续用轻视的语气说。
“我,我要小解。”洪承畴青着脸,却又无奈的转身行礼道。
“这里可是圣人的地盘,要尿尿也要去泰安尿吧,怎么能侮了圣地。”
洪承畴确定豪格肯定是得到之前孔府阻挡李岩大军通过的说辞了。
他正在想怎么回答豪格的时候,之间豪格站起身,大声说:“我要拉屎,不知衍圣公府的茅厕在哪啊?”
“王爷,这边请。”孔胤植赶紧起身,顺便招呼家仆伺候豪格如厕。一种新剃头的孔府男人,慌张又小心翼翼的伺候在豪格的身后,摸样甚是恭敬。
洪承畴的一泡尿,硬生生的给憋了回去。
曲阜城内,就在孔府内的几处场地上,整个孔府拿出了家传的家宴菜式,正在全力招待这些和他们一样顶着秃瓢脑袋的粗俗士兵们。
所谓孔府家宴的精致菜式,被这群野蛮的士兵们糟蹋的一塌糊涂,一坛坛珍藏多年的孔府好酒,正不断的流入这些人的大嘴里。
孔府家宴自然也是分等级的,像内厅里这一桌,自然就是最高等级的。这种等级的酒宴,每桌上菜一百三十多道,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孔府宴会燕菜全席”。又叫“高摆酒席”。“高摆”是燕菜全席上特有的装饰品,高一尺,糯米面精做,碗口粗的圆柱形,摆在四个大银盘中。中间光是图案,就像是绣花一样。
孔府招待豪格的第一宴“迎宾宴”就有孔胤植亲自做介绍,介绍着每一道菜的名称,典故。
洪承畴吃了一筷子所谓的第一品:金钩银条,然后琢磨了一下,再也不想吃第二口。原来不过是一盘绿豆芽炒虾米。
“都说你们孔家是天下第一家,果然名不虚传啊。”豪格喝得有些脸红,就算是辽东人,也经不住孔府上上下下一堆有名号的人劝酒。
“哪里。天下第一家,自然是皇家。”孔胤植哪敢托大,连忙打掩护。
“是伪明的朱家吗?”豪格眼角一斜,酒兴全无。论皇家的兴旺,爱新觉罗可不咋地,至少现在很一般,甚至比不过中原一些小家族的规模。
“当然是大金国的皇家。”孔胤植赶紧说道,他也感觉自己说漏了嘴。
“哦?你倒是说说,是你孔家的人口多,还是我大金皇家的人口多。”豪格看着这么大一个家族就有些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作为皇族,自然也想如此昌盛。
“臣说的是万年后,大金国的皇族必然是子嗣昌盛。”孔胤植的马匹拍得响亮亮的。
“圣旨到!”正在孔胤植使劲全力想达到宾主尽欢的状态的时候,门外一声高喊,所有人都楞住了。
这个时候,从京城来的圣旨,是关系到孔府生死的,大军就在家里,孔胤植的心都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上了。
孔府中门大开,所有迎接圣旨的仪式是最高规格的。洪承畴的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多尔衮会怎么对待孔家。
豪格进金刀大马的做在正中间的椅子上,手已经按住刀柄,他心里甚至希望多尔衮对孔家大开杀戒,这一屋子的奢华让他非常看不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金国皇帝敕封孔衍植为第六十四代衍圣公,世袭爵位,钦此!”
孔胤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身板立刻轻松了一大半。
第201章 舆论()
民间传说,六月初六的太阳最毒。
每年六月初六日,百姓们都会把家里冬天用的被子、厚衣服以及陈粮等等拿出来在太阳底下使劲的暴晒。据说这样可以杀死虫子,让东西不至于发霉。
自从皇帝朱由检从湖广清剿了闯军之后,整个大明的精神面貌一变,以前笼罩在南京上空的阴霾渐渐有了飘散的感觉。
史可法这个兵部尚书也终于不再上下为难,左右挪腾了。久不休沐的史可法打算在六月六这一天跟朱由检请个假,好好在家休息一天。
人到一定年岁,总是习惯性的早起,像史可法这样自律性非常强的人,更是如此。
虽说是休沐了,可是这天一大早,他还是按时醒了过来,并且还亲自上街买了点吃食,准备好好享受一下。
“老爷,这是朝廷送来的邸报。”
“邸报?怎么送我这儿来了?”史可法感觉奇怪。大明发行邸报的机构是通政司,这是专门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专门对朝廷的政务做上情下达的工作。
最近朱由检这个皇上心血来潮,把通政司并入了内阁,并委派了新的通政使——黄道周,整个内阁以及朝廷的文书全部就交给了通政司来处理,并且还为此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印刷作坊,使用铅字活版印刷,使印刷速度提高了很多。
一般情况下,邸报是给地方官吏通报朝廷最新政令的,史可法这种中央高官自然是不需要收邸报的。
出于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史可法还是打算看一看这份东西。
只一眼,史可法就感觉到了不同。这份所谓的邸报,跟他以前见过的有点不一样:首先,这纸张变了,变得灰了一些,不在是那种泛黄的纸。其二,这份邸报有点厚,不在是奏折那种折叠的样式,而是几页很大的纸张。
史可法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醒目的名词:《大明日报》。日报,这是什么东西?
再往下看,史可法发现名字旁边有一行小字,印着当前的日期:崇祯朝乙酉年,壬午月,甲午日,晴。
史可法基本明白了,这东西是一天一份的,看来以后会每天都有。对于朱由检闹出的新鲜事物,他已经见怪不怪了。
接着往下看,一个大大的标题首先映入眼帘:论师。史可法很好奇,这种不伦不类的文章显然不是朝廷的邸报,更像是一篇著作。
文章把老师的重要性着重宣传了一番,中间搬出了孔子的过往,最后号召所有人都应该向孔圣人学习,当一个好老师。
史可法心情很好,起码今天的心情不错。以他对朱由检这一年的了解,能让朱由检同意在这种东西上夸孔圣人,可以说很例外了。
这是朱由检正式推出新闻行业的第一份报纸。报纸这东西,不是说办就能办的,首先你得有阅读群体。很多小说写这个的东西,就说印刷一百份,一千份之类的。
在这个时代搞版面去印刷,估计一百份的价格不会比一万份便宜多少。这个时代的文人那是惜字如金的,出的文章都是短篇,能出一个诗集也就两枚铜钱厚。
你要是敢出一本百万字的小说,估计得倾家荡产。光是写文章的稿费都是一笔大开销。著名的《明书》案中,庄廷鑨聘名士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想一想,一千字三十两啊!发财了。(此处省略一万字,哈哈。)
就不用说印刷费用了,那绝对不是一般人出得起的。更别说能大量刊印发行了,在大明,能印刷成文字的,都很弥足珍贵。
但这份邸报,却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公开售卖,而且价格还不算贵,大约等于一个肉包子的价格。
在定价这个问题上,黄道周是请奏过朱由检的。朱由检认为:一个包子的价格刚刚好,底层百姓节省,宁愿啃馒头也舍不得吃包子,他们是不太关心国家大事的。
识点字的讲究个面子,又害怕落在人后,哪怕不吃,也会省出这个包子钱买,有钱的不在乎这点,就算不会看,也会买一份。
南京城里的读书人,其实关注点根本就不是老师这个职业,他们最高兴的是听到有人夸孔。
儒生们看来,只要皇帝夸孔,就等于朝廷尊濡,这是儒生们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于是,第一天的《大明日报》销量不错。
第二天,报纸延续了前一天的话题,深挖了孔府的传承,把整个孔府的来龙去脉,暴露在公众的视野。
这个一个八卦话题,而且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的八卦,绝非低级趣味。但是照样是利用了人的低级趣味的心理。
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孔府规模已经是那么庞大了。有些人觉得这是应该的,孔圣人的后代嘛,在这个讲究出身的时代,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