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王这是担心秦国十万精兵出关而攻。
赵武灵王对魏王的畏首畏尾不以为然。
“此事无妨,现在我们四国的二十万精兵,具是国中精锐,哪怕面对秦国二十万兵力也可一战,更何迁区区十万秦兵。”
第一百六十二章 劫粮()
在其他三国都同意的情况下,魏王只能放下心来,既然楚王赵王韩王都不怕,自己同样也不怕。
于是四国联军以楚国景翠为主将,合兵移师西向,杀到函谷关下,开始耀武扬威。
函谷关上。
“将军,这是城下送来的盟誓,说是送给大王保管。”
魏章从副将齐昴手中接过玉片,看到上面的极其强硬的誓词,然后又看了看关外明显防御阵型的联军,笑道:“将此物送给大王,让大王高兴高兴。”
“是将军。”齐昴不明所以的应道,停顿了一下,看着魏章道:“将军,如今关外四国联军不过二十万,我们守关的将士就有十万,我们为何不出关与他们一战。”
魏章摇头道:“若是在野外,我军可以迂回,倒是可以对这群貌合神离的联军进行偷袭,但是现在,他们摆出防御阵型,明显就是在戒备我们,偷袭不可能成功。”
说到这,魏章笑道:“而且这次不用我们出兵,四国联军也坚持不了两天,很快就会退兵的。”
两天后,结束了当天的挑战后,景翠向熊槐汇报道:“大王,末将已经连续挑战两天,但是秦军似乎料定我等不会攻城,关上没有任何动静。”
没有回应?
这是对四国联军不屑一顾吗!
还是有其他的阴谋?
熊槐点点头:“有劳贤卿明日继续挑战秦军。”
“唯。”
景翠离去后,韩襄王看了看身边的公叔疑惑道:“这次秦军有些不正常啊,会不会是秦军已经打算暗中偷袭我等。”
赵武灵王摇头道:“秦国的动静虽然可疑,但是我军戒备森严,而且秦军偷袭只有从函谷关出发这一条路,秦军怎么可能会偷袭成功,或许秦国在其他地方有阴谋。”
其他地方。
如今联盟已经将秦国封锁住,秦军难以离开关中,所以秦国想搞大事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不是秦国···
魏襄王身侧的田需突然道:“难道现在秦国已经联合齐国了。”
这是魏国一直担心的问题,也是魏国积极投靠楚国的原因,担心遭到两面夹击。
赵武灵王道:“齐国新败,就算秦齐联盟,这个时候齐国不太可能会出兵骚扰我们后方。”
话音刚落,帐外就有一个赵国的偏将走进来。
“大王,相国急报。”
“相国!”赵武灵王一惊,难道赵国出问题了?
赵武灵王接过肥义送来的帛书一看,顿时脸色一变。
“什么。”赵武灵王发出一声惊呼。
“赵王,发生何事?”韩王问道。
“不久前,秦国送给燕国的二十万石粮食,在燕赵边境的赵国境内被劫,现场一片狼藉,所有麦米被焚烧殆尽。”
燕赵边境被劫,所有粮食全都被烧?
难道是赵国出手,然后毁尸灭迹!
众人看赵王的眼神不对。
“什么?”熊槐闻言大惊。
听到楚王的惊呼,所有人全都看了来。
貌似天下对麦米有巨大奢求的,好像只有楚王吧。
难道楚国和燕国搅到一块去了?
只是这不对吧,若是麦米从秦国运到燕国,再从燕国运到楚国,这可不是三晋到楚国的水运,全都是陆运啊,消耗不是一般的大,最后到达楚国,还剩下多少粮食,还有一半没有?
赵武灵王没有想楚国的事情,而是在疑问,究竟是谁在离间赵国与秦燕两国的关系?
楚魏韩三国可能性极少,因为距离远,实力不够,齐国的动机最大,秦国监守自盗的可能性也不小,最坏的情况就是燕国可能起异心了。
熊槐见赵武灵王脸色变换,立即开始思考谁是真凶对楚国最有利。
燕国?
燕赵联盟破裂,燕国很有可能会被齐国削弱,然后再也发展不起来,所以燕国不是凶手。
秦国齐国?
一旦赵国攻打中山,齐国肯定得参合进去,不必多此一举。
想到这,熊槐出言道:“依寡人看,这是秦国的计策,能在赵国边境抢劫秦国和燕国的,而且焚烧粮食的,只有他国才会干这种事情。而在赵国境内,能发动这么多人力的,其他人或许会说是赵国。但寡人不以为然,赵王仁义天下皆知,只有背信弃义的秦国,才会干这种时事情。”
在楚王身旁作陪的公孙衍符合道:“大王所言极是,这肯定是秦国的阴谋,目的是离间赵燕关系,并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赵国,然后秦燕两国正式结盟。这两天秦国函谷关上的秦军之所以无视我们联军,肯定是因为秦军的主要目标不是我们,而是在其他地方。为赵国计,需要警惕秦国出兵蔺地。”
赵武灵王心中有些迟疑。
公孙衍这么一说,联系秦军这两天的态度,难道真的是秦国!
田需见赵王迟迟没有表态,想了想开口道:“或许这是齐国在削弱燕国,同时也在离间赵燕两国关系,这事可能就是齐国干的。”
燕国的粮食被烧,燕国损失最大,齐赵两国获益最大。
但是现在是团结赵国的时候,当然要将赵国撇开,即便真是赵国干的,联盟也肯定不会承认的。
想到这,田需心中惊疑不定,难道真是赵国干的?
赵武灵王摇了摇脑袋,心中将秦齐两国确定为重大嫌疑对象。
只是楚魏两国说这是秦齐两国干的,肯定是希望赵国跟秦齐两国干上,这样符合他们的利益。
但是这样就不符合赵国的利益。
符合赵国利益的凶手,现在还无法确认,需要再等等,等待风暴中心的另一个人表态。
这关系到赵国的战略布局是否胎死腹中。
想到这赵武灵王一拱手道:“楚王以及田相说的极有道理,这件事目前来看秦齐两国的嫌疑最大,很可能秦齐两国现在就在谋算赵国,所以寡人决定明日启程返回邯郸。”
“什么?”
众人大惊,如果赵王离去,那么赵国的军队肯定也会离去。
也就是说这次耀武扬威的行动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劝说的话,在场的人全都无法开口。
就在赵武灵王准备返回赵国的时候,远在蓟城的燕昭王已经启程前往燕赵边境。
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
散会后。
楚王营帐,熊槐见陈轸到来之后,问道:“赵国发生事情,可有消息传来。”
陈轸摇了摇头。
熊槐见状叹了口气,虽然略有失望,但是也在情理之中,知北涯的创建时间还是太短了。
不仅没有把真凶查清楚,连消息的的传播都比赵国慢许多。
熊槐想了想,向公孙衍和陈轸问道:“两位贤卿,赵国所发生的事情,明显是冲着赵燕两国而去,而且如今我们四国会盟,二十万大军陈兵函谷关下,如此好的机会,只需赵王开口,那么劫毁粮食的凶手,我们就可以直接栽在秦国头上,但是赵王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回去了。”
“很显然,赵国并不打算攻击秦国。”
公孙衍叹气道:“这么好的机会,实在是可惜了,赵国这一离去,秦国就不可能是凶手。”
陈轸点头道:“大王,对于赵国来说,此事的关键,不在于真凶是谁,而是燕国的态度。”
“若是燕国认为这是一个机会,那就会把凶手栽在齐国身上,那么赵国只能认定齐国是凶手,若是燕国自认实力不足,打算暂时休养生息,那么,依微臣之见,恐怕赵燕两国会以此为借口,出兵中山国。”
听到陈轸的话,熊槐在这一瞬间生出一个念头,这件事该不会是赵燕两国自导自演的大戏吧。
现在赵国攻打中山正缺一个借口,现在借口就送上门,实在是太巧了一些。
只是,这种情况对楚国来说很不利。
熊槐摇头道:“现在我们楚国还没有做好准备,如果此时赵国伙同燕国攻打中山,若是赵燕两国一不小心灭亡了中山,这对楚国很不利。”
陈轸点点头,这种情况正是他所担忧的,如今楚国还没有做好攻打越国的准备,还需要中山在背后牵制赵国。
“大王,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提醒中山加强对赵燕两国的警惕,只要中山国有所防备,那么在赵燕的攻击下撑个两三年还是不成问题的。”
熊槐点头道:“可惜现在我们和赵国是盟友,否则就直接与中山结盟了,虽然不能直接帮助中山,但是让人去提醒中山王,这还是可以的。”
“唯。”
第二天,四国联军再次在函谷关下耀武扬威半天,然后慢慢从函谷关撤退。
远离秦国的打击范围后,四国联军一分为四,各自踏入归程。
且说赵国这边。
赵王回到赵国后,没有回邯郸,而是直接赶到燕赵边境,然后与燕王会盟。
会盟的第二天,赵燕两国同时宣布,已经找到证据,劫烧粮草的凶手就是中山国。
一时间,北边各国战云密布。
就在熊槐担忧北方战事的时候,一个麻烦找上门了。
大军刚刚走到宛城时,谒者庄辛带来了一份郢都急报。
三天前新任襄成君谋反,襄成君带领部下围攻太子府,结果兵败被杀,而后,惊闻襄成君谋反,廷理庄严派人抓捕襄成君族人时,遭到襄成君府上武力抵抗,最后襄成君满门被灭。
“···”
“咔嚓”一声响动,在庄辛毫无感情的述说中,熊槐又惊又怒下,直接将手中木简捏断。
打断庄辛道:“这么说来,襄成君有一百多部下,自己只带着八十多人就去攻打太子府,并且还留下四十人守卫自己府第!”
庄辛拜了下去,低下头道:“回大王,廷理发布的公告就是这么说的。”
“廷理的公告!”熊槐大怒道:“那么令尹是怎么说的。”
庄辛汗流浃背道:“回大王,令尹得知此事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让微臣立即向大王禀告,另外令尹已经派人去房县迎接襄成君之弟。”
熊槐一怔,道:“好,令尹老臣谋国,这事寡人知道了。”
当天晚上,陈轸一脸肃然地跪坐在楚王面前。
“大王,据郢都的人回报,事发当日,襄成君一大早就被太子召见,直至日中,都不曾离开太子府。然后,不知何故,襄成君府上的军士,在襄成君司马的带领下,前往太子府外要人,结果遭到太子府守卫的攻击,所有人全部被杀。随后廷理命人缉拿襄成君满门,结果发生冲突,襄成君除了一个幼弟尚在封地房县外,其余族人,全部被杀。”
“因为太子府中并没有安插眼线的缘故,襄成君在太子府中究竟发生了何事,外人并不知晓。”
“只是令尹那边,据说,令尹在处理国事的时候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来向大王汇报,另外就是追回廷理派去缉拿襄成君之弟的人,并以令尹的身份,发文邀请襄成君之地会郢都。”
熊槐眯着眼睛问道:“寡人不在郢都这些天,太子都在干什么。”
“回大王,据郢都的人汇报,太子这些天的行为十分规律,一大早听取令尹司马的汇报,大小事务全部让令尹司马处理,然后回到府中闭门读书。”
熊槐点头问道:“可曾查明太子为何召见襄成君。”
陈轸摇了摇头:“大王,此事暂不知晓,太子深居浅处,而襄成君年仅十八,尚未行冠礼,同样很少出门,此前太子只在大婚之时,匆匆与襄成君接触过一次,两人并无深交,不知太子为何会突然想起襄成君来,然后召见了襄成君。”
熊槐闻言坐立不安,脸上阴晴不定。
自己这段时间的动作,明显让郢都那些贵族惊恐。
所以郢都那些守旧贵族被刻意引导后,就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十分努力的在教太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太子。
而太子的行为也没有让他们失望,每天都在读书,本本分分的,完全是一个合格的太子模样。
如果说现在谁是最不希望太子出事的,那么肯定是郢都的那些贵族。
抛开郢都的那五万军队不提,恐怕就算是自己这个楚王,在郢都的势力都远远不如那些贵族联合起来大,照理说太子监国,而且还有三位重臣辅政,应该风平浪静才是,偏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将太子推到了风尖浪口。
而且太子这个有人生没人教的蠢货,诬陷襄成君谋反的计策,明显是想以快打慢造成既定事实,计划简单粗暴十分拙劣,到处都是败笔,等到景鲤知道后,想帮太子擦屁股时都已经来不及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
其中的猫腻实在是太明显了,完全是欲盖弥彰。
明眼人都不信,更何况其他有心人。
仅凭这有限的信息,熊槐用脚也能想到,襄成君肯定在太子府上意外身亡,而且太子肯定有责任。
或许自己给太子的压力太大了,又或者是那些贵族给太子的压力太大了,导致太子想要撇开责任,脑袋一热,冲动之下,导致此事难以收拾。
“大王,现在事已至此,还需想想如何善后。”陈轸见楚王良久不言,面色沉重提醒道。
熊槐叹了口气。
太子这件事做得,无疑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这件事情单靠令尹景鲤已经无法善后,必需得自己亲自出面不可。
一想到太子惹下一个如此大的麻烦,熊槐一时头大。
如果只是一不小心,或者就是动手打死了襄成君,那也是小事一桩,大不了换一个襄成君,然后对其加封,以睹天下悠悠之口。
只是,太子灭襄成君满门的事情,无疑是对规矩极大的破坏,打死人,那只是个人作风有问题,但是灭门,那就是践踏原则的大问题。
封君最重视的,无疑就是自己的传承,太子杀人灭族,如此残暴的举动,必然会引起各地封君的不满和恐惧。
太子连立下刚刚立下大功的襄成君都说灭就灭了,下一次说不定就是某某某了。
熊槐更加担心的是,封君很有可能会把太子的态度,当成自己的态度。
如果各地封君联合起来废太子,麻烦就大了。
自己好不容易才通过战败秦齐两国,并且灭掉了哪陵君满门才树立起来的威望,肯定再次毁于一旦。
而且太子现在还不能倒,楚国的那些贵族,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希望,要是这么容易就被封君们干掉了,估计那些贵族得崩溃。
让那些贵族把希望放在太子身上,然后减少自己变法的阻力,这可是自己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成功的转移了许多人的注意力。
要是太子被废了,自己从哪里再找一个已经快成年的太子,为自己争取变法的时间?
次子子兰马上就要去韩国,幼子不过五岁,很难想象那些贵族会把希望寄托在幼子身上。
所以太子这次得保下。
想到这,熊槐向陈轸道:“贤卿,太子虽然不孝,但是终究是寡人与王后之子,如今公子子兰即将远赴韩国,如是太子再出事,寡人于心何忍,于心难安。”
“请问如何保下太子?”
陈轸其实自从得到消息后,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至于襄成君满门被灭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原因,太子究竟有没有道理,现在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是各地的封君,有很大的可能,要借着太子的事情,想要在哪陵君被灭的事情上搬回一局。
既要保住楚王的权威,又要能让各地封君满意。
现在还要加上保住太子。
若是用强,楚王也不必询问了。
陈轸沉默许久,然后道:“大王,微臣愚钝。但是令尹老成谋国,派出的人马,恐怕已经将襄成君之弟保护起来了。只要襄成君一脉尚有子嗣,那么太子这件事情就还有商量的余地。”
熊槐点点头,景鲤和陈轸的意思就是再次延续襄成君的封号和封地,只要襄成君的封地还在,那么太子的踩线越界行为,那么就变成了太子与襄成君的个人矛盾,不再是太子为代表的王室与封君们的矛盾。
如此一来封君们就要被分化一半。
陈轸顿了顿,接着道:“大王,襄成君司马带人去太子府上行刺太子,这也是事实,所以廷理派人去襄成君府上询问,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廷理的人到了襄成君府上后,却将襄成君灭门,这就是廷理的过错。”
这就是在减轻太子的罪责。
熊槐略有迟疑,不是因为不愿意牺牲廷理,而是廷理与太子一比,就显得分量不足。
或许还得在加上一些人!
陈轸见楚王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点头,于是接着道:“微臣的意思是,请大王即刻返回郢都,然后秉公办理,严惩太子的过错。”
熊槐一惊,而后反应过来,这也是分化的策略,将自己与太子分离,争取一部分人心。而且现在最希望保下太子的人,除了自己和南后,剩下的应该就是那些贵族,尤其是那些在郢都游离的边缘贵族。
他们的能量也不容小觑。
而且现在除了江汉之间的封君已经得到消息外,江南以及江淮的封君,可能还没有得到消息。
也就是说这次下手得快,否则等各地封君再次齐聚郢都,那就有的玩了。
想到这,熊槐点头道:“大军明日一早,昼夜兼程赶回郢都。”
就在熊槐昼夜赶回郢都的时候。
金君、詹阳君、阴君一同赶到羕陵君府上。
“稀客,稀客,金君和詹阳君怎么有空到本君这里,难道你们三位也想向老夫学习养生之道!”羕陵君站在府中的池塘旁,看着池中的鱼,随手洒下一些食物。
金君见羕陵君悠然自得的模样,顿时有些心烦,直入主题道:“不知襄成君的事情,羕陵君可曾知晓?”
羕陵君点头道:“此事略有耳闻。”
阴君道:“羕陵君,您是封君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