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着,熊槐不等群臣回复,然后向左司马司马翦道:“贤卿,常言道有备则无患,寡人不能等魏国聚兵之后才开始应对。是故,贤卿稍后立即从江南调兵,将江南剩下的兵力全都调到宛城,以备不测。”
“诺。”
其后,熊槐让群臣退下后,又将陈轸单独找来。
陈轸回到大殿,见楚王只召见了自己,疑惑的问道:“不知大王找臣来有何吩咐?”
熊槐笑道:“也没有他事,只是希望贤卿稍后将寡人向群臣的问策,以及我楚国已经筋疲力尽的消息散布到郢都以及楚国其他地方去,寡人想要整个楚国都知道,现在寡人正在为此事烦恼,而且不仅是寡人,连朝中诸公也在为此事烦恼。”
陈轸一怔,迟疑的看了一眼楚王,他不知楚王主动暴露这等隐秘之事是为了什么,但既然楚王开口,他只好应道:“是,大王。”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人口之议()
楚国面对五国的围攻,已经竭尽全力,全国每户百姓都已经征召一人,却只能勉强应对现在的困局,而无法应对未来齐魏两国可能的增兵。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在楚国国中引起轩然大波。
楚人一得到这样的消息,瞬间便意识到这事对此时的楚国是相当的不妙,而在为楚国的未来担忧的同时,绝大部分的楚人都对此事难以置信。
毕竟仅仅只是一个郢都就有数万户百姓,一个郢都的人口就占据楚国近十分之一的人口。这种事谁会相信,要知道楚国除了郢都还有重镇鄢城、宛城、陈城(已失)、寿县等等,这些城池人口虽然没有郢都多,但最起码单论城中的百姓也超过万户。
这么一算,谁会相信楚国就这么一点人。
当然,得到这个消息的其他国家的人,也都难以置信,做为天下最大的国家楚国,很难想象除了江东之地以外的方圆五千里的国土中,竟然只有区区六七十多万户百姓。
要知道楚国一直都是号称带甲之士百万,也就是说楚国的百姓最起码也有百万户,就算打个折扣,那也应该有**十万户百姓才是。
而现在,楚王以及朝中重臣全都告诉他们,楚国其实只有六十多万户百姓。
不相信。
楚国以及各国的人全都不相信。
虽然所有的人都不相信楚国只有这么一点人,甚至连熊槐自己这个楚王都不相信楚国只有这么一点人。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楚国官方的账面上,最起码太府以及司马府的账本上,楚国各县以及各地封君哪里加起来的百姓,就只有这么多百姓。
这由不得大家不相信。
这个消息一经确认,楚人得知楚国真的就只有这么一点百姓,顿时举国一片哗然。
接着,在一些人的提及下,以及一些年纪稍长的百姓的主动回忆下,国人顿时都知道了。原来早在二十多年前,楚王率五国伐秦之后,就曾在楚国接连两次清查楚国的户口。
而从现在楚国官方的数据来看,显然,当初的那两次清查人口的行动,失败的很彻底。
于是,在一些有心人的推动下,在楚国面临的艰难的困局下,一股要求再次清查人口的潮流很快便形成。
就在消息散布的第三天,熊槐就收到了一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郢都中级官员的上书。
这人上书上强烈要求楚王再次在国中清查人口的。
熊槐收到上书之后,没有任何反应,既没有开口赞同,也没有开口反对。
而这人上书后,没有被楚王训斥的消息传出,许多自诩爱国以及自诩有志之士的官员,纷纷开始上书楚王,请求楚王第三次清查人口。
就在接到第一份上书的第二天,熊槐的王案上就摆满了要求清查人口的上书。
当然,这些上书的官吏,全都是郢都中低级的官吏,朝中重臣则一个没有。
对此,熊槐依旧没有露出赞同之色,也没有开口训斥。
接着,上书请求清查人口的官吏见上书之后没有被楚王下诏训斥,顿时得到了极大的鼓励。
然后他们一面继续上书,一面开始游说郢都的重臣,尤其是跟户口有关的,负责征税以及征兵的太府司马府,要求他们主动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不要尸位素餐。
第十日,也就是秦韩联军强攻鲁阳的消息传来之日,被接连轰炸了五天的新任太府尹金君同、左司马司马翦、右司马邓陵光,在内外的强大压力下,同时进入楚宫,一同请求楚王下诏清查人口,以应对楚国现在的危机。
熊槐见朝中重臣出面,这次没有继续保持沉默,当然也没有直接答应下来,而是下诏群臣议事。
次日朝议。
左司马司马翦率先开口道:“大王,自从秦韩两国增兵以来,臣昼夜苦思,思索如何才能才能抵挡住秦韩联军,甚至是抵挡住未来可能的齐魏联军。信赖大王神明,信赖上天庇护,臣在观看了司马府的历代文案之后,发现一个很不对劲的地方。
那就是我楚国的百姓,从宣王开始,数十年来都一直是呈现减少的趋势,直到十几年前,大王大破齐国,从齐国淮北地获取了大量的百姓,并灭亡了越国之后,这才彻底扭转百姓不断减少的趋势。
可是,不算从齐国掠夺来的百姓,不算越国的百姓,单论我楚国本土的百姓,却依旧呈减少的趋势。
而这是极为不正常的,虽然天下纷争不断,但纵观北方各国的情况,只要没有遭遇极大的战败,出现国土大量沦丧的情况,各国的百姓基本上都是保持稳定甚至增长的。虽然臣并没有各国的具体数据,但是,纵观百年来的战事,从各国出兵数量日益增多的情况,便可见一般。”
说着,司马翦面色沉重的道:“而我楚国则不然,臣查看我楚国近百年来的档案,发现除了宣王早年,楚国的百姓一直在增长意外,从宣王晚年开始,我楚国的人口却开始出现下降。
更严重的是,我楚国战败了失地了,人口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减少。可是,当我楚国获得了对外战争的胜利后,我楚国却出现人口稳定不变甚至人口反而减少的反常情况。
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所以臣以为,这数十年来,我楚国一定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失,不是百姓逃亡为盗,就是有一些贵族隐匿人口。”
说到这,司马翦突然下拜道:“大王,如今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举国之力只能勉强应对当下之局,一旦齐魏两国再次增兵,则我楚国将有亡国之忧。
故,臣左司马翦冒死以闻,请求大王下诏清查国中人口,寻找逃亡在野的盗贼,并下诏让朝中以及各地贵族上报家中附庸数量,清查贵族隐匿人口,以渡过这次亡国危机。”
司马翦话音一落,太府尹金君同,右司马邓陵光同时出列,然后一左一右地在司马翦身侧拜倒:“请大王清查人口。”
殿中群臣许多人都变了脸色。
其实早在十天前楚王拒绝了司马翦从黄国调兵的提议,然后让大家回去思考如何应对各国的时候,就已经有许多人在思考楚王的用意了。
而大家刚从宫中离开,郢都中就开始冒出朝议的留言,那时,许多大臣就隐隐有些明白楚王的意思了。
楚王想要对贵族的隐匿人口动手了。
毕竟,做为楚国之君,楚王才拥有国中最多的探子。郢都出现大规模的流言,不是许多大臣联手,那就一定时楚王自己让人散布鼓吹的。现在群臣可以确认自己没让人散布谣言,那结果就很明显。
而后果不其然,郢都的风潮开始向隐匿人口吹去,现在,太府尹、左司马、右司马竟然在朝议中正式提出要清查贵族的隐匿人口了。
此时,群臣相互看了看,然后又将目光投向屈原,见屈原没有反应,又将目光投向屈原的党羽,而后见他们都没有反应之后,众人又疑惑起来。
难道这事不是屈原这些人鼓动的?
顿了顿,咸尹范环率先出列道:“大王,左司马之言乃是亡国之言,请大王万万不能听从。”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安抚()
范环先贬斥了司马翦,然后才痛心疾首的向楚王拜倒:
“大王,五国全力来袭,大有不败我楚国誓不罢休之意,当此之时,我们理应上下一心,共抗五国。此时此刻,国中大小贵族,无论是封君还是各地贵族,全都听从大王的诏令,尽起家中丁壮,在前线与五国厮杀。
正是因为大王与国中贵戚百姓上下同心,这才得以用一国之力,抵挡住了五国疯狂的进攻数月之久。
现在大王听信谗言,以为国中贵戚背叛了大王,暗中隐瞒百姓人口,还要派人清查国中贵族,要将他们治罪。
这等消息一传出去,这让各地的贵戚怎么想,这让正在前线与五国厮杀死战的将领怎么想。”
说到这,范环接连以头抢地三次,泪流满面的道:“大王,若是事有不协,齐魏两国再次出兵,而我楚国却无兵可用。
那时,臣虽不才,愿率族中男女老幼一同奔赴前线,即便全族战死,身死族灭,也万死不辞。
臣只求大王不要再这个时候,对正在前线为大王为楚国而战的贵戚起疑。”
昭常闻言,亦出列拜道:“大王,不仅是国中的贵戚,还有国中的百姓。
之前大王为了抵抗五国,已经下令从国中的每户百姓中征兵一人。国中百姓闻五国来袭,听到大王召唤,即便刚刚才被征发回乡的百姓,也都听从了大王的诏令,服从大王的征召,愿为国而战。
现在大王因士卒不足,而怀疑百姓为了逃避租税,而刻意隐瞒人口,并决定清查国中的隐匿人口。
这消息传到前线,臣担心无论是前线的将领,还是前线的士卒,都会担心家中老幼而无心战事。
如此,为了区区一些还不知道多少的隐匿人口,而至前线数十万大军而不顾,这不正是亡国之举么。”
昭常一说完,群臣全都反应过来。
是啊,国中隐匿人口逃避租税的人可不是只有贵族,就算普通百姓也会为了躲避人头税,为了躲避徭役军赋,而刻意隐瞒家中的人口。
虽然普通百姓家中最多也就只能隐瞒一两个男丁,但毫无疑问,隐瞒人口这个顽疾是普遍性的,不仅事关贵族,而且还会波及普通百姓。
若楚王真按司马翦说的在这个时候进行人口普查,一旦前线···也无需前线哗变,只要前线消极避战,那楚国就真的可能要亡了。
此时,群臣还未开口,那边昭常只是稍稍停顿了一下,向楚王拜了两拜道:“若是大王真的因为前线兵力不足而担忧,那臣也愿与咸尹一般,愿率全族男女老幼奔赴前线,为大王为楚国而战。”
这话音一落,已经反应过来的群臣,纷纷下拜道:“大王,臣愿与左尹咸尹一般,率全族男女老幼奔赴前线,为大王为楚国赴死,请求大王不要听信左司马的亡国之言。”
群臣异口同声的话瞬间汇聚成一股洪流,直冲熊槐心田,然后散落在大殿中,好似回音盘旋,久久不散的样子。
此时,熊槐看着殿中长拜的群臣,眼睛微微有些侵湿,感叹道:“寡人之前常说众志成城,以人为城,那么城墙就不会被摧毁,那么战争就不会失败,那么国家就不会衰亡。
以前寡人每每听到这话,都一笑而过,心中从来都没有相信过。
但现在,寡人听到诸卿的言语,现在寡人信了,不仅信了,而且还深信不疑。有诸卿在,有前方的将士在,有国中父老兄弟在,不要说五国来袭,就是天下围攻,寡人也有信心战而胜之。”
此时,群臣听着楚王激情洋溢掷地有声的话,顿时热血一涌,齐声道:“众志成城,此战必胜。”
当然,与其他人的热血沸腾不同,刚刚上奏楚王请求清查人口的太府尹金君同、左司马司马翦、右司马邓陵光,他们三人此时听着楚王与群臣的高呼,不仅没感到热血沸腾,相反,他们三人此时却从灵魂深处感到了一股透彻心扉的寒意。
尤其是司马翦,之前他屡屡进言,楚王却没有听从,本来他心中还在疑惑,为什么楚王不听从他的意见。
直到他听到郢都中的谣言,直到楚王对许多大臣的上书毫无反应,既不支持也不训斥,直到郢都中的群臣百姓逐渐沸腾,直到他从早到晚都遭到楚人大臣贵族的游说。
然后···他以为自己已经知道楚王的需求了,他以为诸多大臣的游说,已经算是楚王在明示他了,他以为已经到了他为国尽忠为楚王效死的时候。
然后他拉上太府尹与右司马前来进言。
结果,现在他却发现楚王完全没有他所想的意思。
怎么办,大王是贤明的,贵族百姓全都是忠诚的,而他这个进言的人,却成了谄媚君王,祸国殃民的小人。
他可以为楚王尽忠而死,也可以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但是,他万万不能忍受这样憋屈的去死。
怎么办?
司马翦思索了许久,却没有想到脱身的办法。
直到群臣从热血中冷静下来,直到大殿安静下来,直到司马翦承受不住殿中强大的压力,他这才长拜请罪道:
“大王,臣进言不善,险些铸成大错,臣有罪,请大王赐罪。”
司马翦话音一落,金君同与邓陵光同时请罪道:“大王,臣等有罪,请大王赐罪。”
两人话音一落,早就看他们不顺眼的上大夫景邵立即开口道:“大王,左司马计略失当,险些将楚国置于亡国的境地,如此不肖之臣,万死不抵其罪,臣请诛杀左司马,贬斥太府尹以及右司马,以儆效尤。”
熊槐一怔,抬手制止了其他大臣的进言,然后笑了笑道:“上大夫此言差矣,大臣进言这正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寡人的爱护,寡人怎会以言杀人呢。
再说了,大臣献策有误,是否施行的决断,还在于寡人,即便最后行动失败了,那也是寡人不智的缘故,罪责岂在进言献策的大臣。”
说着,熊槐看向司马翦三人道:“三位贤卿还请归位,虽然刚刚的建议寡人不会采纳,但是三位贤卿对寡人的忠诚,寡人还是知道的。”
三人闻言全都松了一口气,然后同时拱手行礼道:“谢大王。”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渐进()
安抚了司马翦三人以及群臣之后,熊槐接着道:“诸卿,现在秦韩联军已经开始强攻鲁阳了,虽然目前齐魏两国还没有增兵的迹象,但是,寡人也不愿坐以待毙。
寡人打算去北方联系燕赵两国,请两国出兵牵制齐魏两国,不知哪位贤卿往北方一行。”
群臣听着楚王的话,并没有贸然开口。
赵国刚刚才吞并了中山国,正在抓紧时间修养,此刻赵主父恨不得五国与楚国的战事打得越久越好,又怎会愿意出兵解救楚国呢。
还有燕国,虽然大家都不怀疑燕国上下对齐国的仇恨,但是,燕国主力被齐国围歼不久,燕国元气还未恢复,这种情况下,燕国恐怕有心无力。
正是出于这两种顾虑,以至于群臣在楚王的话音落下后,竟无人主动开口。
接着,熊槐见群臣全都沉默,无人应答,面色一沉:“诸卿这是不愿去,还是以为无法说服燕赵两国?
既然刚刚诸卿都向寡人表示愿意毁家纾难,寡人想来既然诸卿连为国捐躯都愿意,那一听也不会推辞去游说燕赵两国的。
所以说,诸卿以为燕赵两国现在是不可能游说成功的了。”
他们不仅担心游说燕赵两国失败,更担心游说失败后,齐魏两国趁机来伐,而那时,楚王会在急切之间,会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等到那时候,即便他们想要阻止,却也因为自己远在燕赵两国,而无法阻止楚王。
想着,昭常等重臣不约而同低下头颅。
见此,熊槐叹道:“寡人也知道现在能说服燕赵两国出兵的可能性极低,但是,寡人所要的也不是让燕赵两国出兵,而是想要让两国制造一些动静来,让齐魏两国不敢轻易将无视燕赵两国,让齐魏两国不能全力来袭。
难道就是这样的小小要求,诸卿也不能满足寡人吗。”
说着,熊槐见群臣依旧没有主动请命,接着道:“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件事情只要有一半的机会,那就可以去做,有三成的机会,那就可以全力以赴。
现在我楚国正面临生死存亡,此时此刻,只要有丁点的希望,难道我们不该为此付出所有的努力吗?
即便最后努力了,却没有成功。”
此时,咸尹范环见楚王话说到这份上了,便主动请命道:“大王,臣愿去燕国。”
“好,咸尹果然一心为国。”熊槐大喜的称赞了范环一句,然后看向左尹昭常,主动点名道:“左尹,卿曾多次出访赵国,与赵国君臣多有交情,这次游说赵国的重任,寡人希望卿能承担起来,不知贤卿可愿为寡人分忧。”
昭常本不想去,但被楚王点名后,也只能无奈的应道:“愿为大王分忧。”
熊槐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吩咐道:“即如此,那诸卿就散了吧。另外,还请左尹咸尹能尽快前往燕赵两国,寡人会在郢都等候两位贤卿的好消息。”
“唯。”
不久,熊槐来到侧殿座下,等了一会儿后,屈原陈轸二人便从外面走了进来。
“拜见大王。”
“免礼。”
待二人在下方坐好后,熊槐先看向陈轸道:“陈卿,寡人这次将卿找来,还是为了朝议的事情。
刚刚在朝议上,群臣纷纷表示要毁家纾难,寡人深受感动。所以,为了表彰群臣的品行,为了鼓励其他大臣百姓向群臣学习,为了向五国表达我楚国决死一战绝不妥协的决心
寡人希望贤卿能将刚刚朝议中的事情散布到楚国各地,让国中父老与各国都知道我楚国群臣的爱国之心。”
陈轸一怔,接着诧异的看着楚王。
楚王这是要逼着群臣毁家纾难啊!主动毁家纾难与被迫毁家纾难,这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个不好,这可能会导致朝中群臣在心中怨恨大王的。
毕竟,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