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楚怀王-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价也很轻。”

    “所以,臣以为要想控制封君将麦米出手给齐国,那么就需要将封君们手中的麦米全部征集起来。就跟上次大王向江汉的封君征粮一样,这次向江淮所有的封君全都进行征粮,然后许诺,等秋收之后,抵扣税收以外的麦米,就用等量的粟米进行归还。”

    景鲤想了想,开口道:“大王,此事也许可行,毕竟,即便已经有面粉了,但是在封君百姓的心中,麦米的价值还是难以与粟米相提并论,所以用粟米换麦米,表面上来说,这是让利于封君,是可行的。”

    熊槐点了点头。

    麦米不必粟米,之所以很难控制,就是因为麦米没有被百姓接受,不到缺粮之际,根本就不吃,所以才会有走私的可能。

    若是粟米,百姓普通食用的粮食,就算想卖给其他国家,恐怕也无能为力。

    另外,相比百姓,封君贵族才是走私粮食的大户,楚国的封君不仅自己掌握着大量的粮食,而且或多或少还有自己的商队,这就为他们提供了许多便利。

    在各国粮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走私粮食自然得不偿失,封君们也不会冒着重罚的危险,大量走私粮食。

    之前齐国因为粮食被烧的问题,闹得天下沸沸扬扬,当时各国全都查的很紧,严厉打击向齐国运粮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的,卖粮给齐国,就相当于私通齐国,即便是说通敌卖国也不为过,所以,当时胆敢走私粮食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在风险太大的情况下,只能说大多数人都是有底线的。

    可是,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要是齐国麦米收获以后,齐国就不缺粮了。

    这时,若是有人走私粮食,就不再是私通齐国卖国,而变成了卖粮牟利,不是同一个罪责。

    所以,直接向封君们征粮,进行釜底抽薪,倒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虽然有些勉强,但是毕竟用粟米换麦米,还能说的过去的。

    至于封君们愿不愿意的问题

    熊槐直接开口道:“好,此事寡人也以为可行。”

    顿了顿,熊槐迟疑问道:“那么百姓手中的麦米呢?贤卿打算如何处理?”

    百姓不比封君,江淮的封君一共也就只有那么多,按图索骥,谁也跑不了。可是百姓遍及整个楚国,若是向百姓征粮,不仅百姓不信任,可能会引起恐慌,而且百姓分布广,费力大而没有成效,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不切实际。

    楚国的官吏一共才多少,百姓有多少,要是每家每户去征粮,简直不可能。

    至于收税,那是需要百姓自己背着粮食去县乡特定地点交税的,而不是官员下村征税。

    所以熊槐才感到为难,以前楚国的百姓都是将麦米留到秋后,然后用来交粟米的税,这样一来楚国的麦米就全部被收入楚国国库。

    现在,百姓交完税,手中还有一半的麦米,在自己不食用的情况下,他们会怎么做?

    最令熊槐担心的是,齐国会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在粮价上压倒楚国一筹,从而导致百姓手中的麦米卖出比交税获益更高,这样一来,楚国的麦米也会流入齐国。

    之前楚国收购各国的麦米,就是这么干的,从而让楚国积累了大量的麦米。

    斗由听到楚王的询问,开口答道:“大王,与其说是百姓手中的粮食,还不说是商人手中的粮食。”

    熊槐微微颔首,虽然百姓手中有粮,但是百姓手中粮食太少,而且一人或者几个人甚至是一个村子运输粮食去齐国,都不太可能。

    只有百姓手中的粮食集中在商人手中,才能通过水运,大规模的降低运输成本,否则,走陆运,从淮水南岸的寿县,运到齐国南部的莒城,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接着,就听斗由继续开口道:“故,臣建议在淮水泗水的主要河口位置设立关口,严查各地商人运输的商品,禁止一切商人运粮。无论是本国商人还是他国商人。”

    “若是本国商人想要运输,就必需在运输之前向太府报备所要运输的粮食数量,然后由交纳运输费用,再由太府帮忙进行运输。只是,太府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所以,帮忙运输需要大王下诏各县召集丁壮。”

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候() 
    接着,斗由见楚王脸色一僵,不太好看,心中便知,楚王对这种征召丁壮帮商人运粮的事情有排斥。

    因为即便征召百姓,也不是楚王想征就可以征的,楚王也好,贵族也罢,也得讲规矩。

    想着,立即开口道:“大王,这种情况也不需要多久,只需在麦米收割后实行两三月,便可以取消。”

    见楚王脸色稍缓,斗由继续道:“最后,封闭所有前往齐国的关口。”

    “如此一来,便能尽可能的防止楚国的麦米被卖到齐国。”

    熊槐闻言长长的叹了口气,太麻烦了,事倍功半啊!

    当时楚国收购三晋齐国的麦米时,还觉得有许多便利,现在轮到齐国收购楚国的麦米,想要阻止,便是困难重重。

    如果可以,熊槐真想效仿盐政,将粮食也进行专营。

    当年管仲发明的国营食盐,可是为各国提供了许多敛财的方法。

    只是粮食专营根本行不通,各国都不能禁止百姓和商人买卖粮食,最多,就是通过平粜府掌控粮价。

    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粮食不仅是食物,而且还是货币。

    各国向官员发放俸禄,发的就是粮,而不是钱,农民购买衣服农具,大部分都是直接用粮食换。

    比如许行,昔日陈相与孟子辩论,许行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是用粮食换的,而不是用铜钱买的。

    至于铜钱,抱歉,不仅兵器用铜,而且许多地方也需要用铜,活人要用,死人更要用,天下没有那么多铜。

    否则,正常情况下,粮价就是不是三四十个铜钱就可以换一石上等的粟米了。

    现在这时代,黄金通常是礼品,基本上除了大规模的交易,用的最多的,是赏赐以及行贿。

    而商人买卖,才会用铜钱,也只有在兵器上大量使用铁器的韩国,才会奢侈的大量制作铜钱,以至于楚国北方的地方,韩钱与楚钱并行,甚至韩钱比楚钱还靠谱。

    至于普通的百姓,一般用粮食做为货币,极少用铜钱。

    所以,禁止粮食买卖,那就是禁止百姓使用货币,限制百姓交易,一旦这样做,民怨沸腾之下,国家肯定会蹦。

    只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熊槐只能向景鲤陈轸询问道:“对于太府尹的建议,不知令尹与刺史令以为如何?”

    景鲤想了想,他也拿不出更好的建议,于是拱手道:“大王,臣以为可行。”

    在陈轸附议后,熊槐点了点头,对斗由道:“好,太府尹,此事寡人就交给你了。”

    “臣领命!”斗由应道。

    至于洞庭的麦米,熊槐没问,斗由三人也没有提,全都忽略了。

    说完楚国的粮食,熊槐继续问道:“三位贤卿,我楚国的粮食还好办,只是其他各国的粮食,不知诸卿可有办法与齐国竞争。”

    “大王,这”景鲤闻言,迟疑的开口道:“大王,现在情况不明,齐国在麦米收获后的收购价格还不明朗,若是齐国的收购价格太高,那么我们恐怕无力与齐国竞争!”

    熊槐愣了愣,点头道:“也对,那么就看数月后,齐国的收购价格吧。”

    时间缓缓来到四月。

    南方衡山脚下,此时正是一幅忙碌景象。

    在其他地方麦米还未完全成熟之时,这里的麦米已经开始成熟,并迈入收获时节。

    作为楚国最南方的封君,雷侯的领地就在位于衡山脚下。

    雷侯领地并不小,超过百里,但是人口是最大的问题,不足一千户,再加上领地多是山林沼泽河流,瘴气横生,湿气太重,开发困难,难以利用。

    所以,雷候乃是楚国封君中最穷的那一批中的一个。

    当然,托吴起的福,楚国曾大力开发洞庭,所以,洞庭附近的封君不少,勉强也有七八个,倒也不算楚国最穷的地方。

    要说最悲催的,还要数同是江南,彭泽(鄱阳湖)区域的彭泽君以及赣君。

    那里才是真正的穷乡僻壤,连封君也只有两个。

    穿着一件单衣,带着他的相与司马,正在巡视领地。

    行走在道路上,雷侯瞥了一眼路上的积聚的雨水,然后看着田间正忙着收割麦米的农夫,向雷相徐完问道:“徐相,这几天天的阴雨天气,让我们的麦米又少收获不少吧。”

    徐完面色沉重的点了点头道:“君上,正是如此,我们这边的麦米不仅每亩少收获两到三斗米,而且,接连数日的阴雨,还导致许多麦米还没收割就发霉了。”

    雷侯闻言长叹一声,道:“事倍功半,天不作美啊!”

    自从楚王在楚国推广麦米以来,雷侯身为封君,当然也响应了楚王的号召,在领地内推广过麦米,只是,效果不容乐观。

    如果是江汉之间的麦米是因为缺水而导致麦米长势不好产量低,那么洞庭这一片的区域,则是因为雨水太多而导致减产。

    除了第一年,麦米收割时碰上连日晴朗的好天气,每亩收获了近两石半的麦米。接下来的这三年,全都碰上阴雨天下,麦米收获的麦米全都差不多两石出头,减产严重。

    而且,更加令人绝望的是,在阴雨天气里,麦米在麦秆上就发霉了,这导致洞庭区域的百姓都没人敢食用麦米,谁知道这发过霉的麦米会不会吃死人?

    在不缺粮的情况下,没有谁敢轻易尝试发霉的麦米。

    附带的,洞庭区域的封君也不敢食用面粉,天知道外面制作面粉的材料是不是从洞庭传出去的。

    不过,好在楚王及时颁布了新税法,可以用麦米抵税,于是,众多响应楚王号召种植麦米的百姓以及封君,就把发霉的麦米晒一晒,然后等到秋收时,再用这些麦米混合品相良好的麦米,一起上交抵税,倒也没有出现浪费或者劳而无功的情况。

    徐完听到雷侯的感叹,并没有附和。

    在洞庭这一片区域,四五月份碰上阴雨天气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不正常的年份,才会遇上晴朗的天气。

第三百五十九章 阴雨() 
    雷侯说完,停顿了一下,想起郢都外已经修好的那一条水渠,自言自语道:“去年许行向大王进言,说江汉之地不适合种植麦米,原因就在于水。”

    “所以,大王才会听从许行的建议修建水渠,解决汉水流域缺水的问题。”

    说着,雷侯向徐完问道:“你说那个许行有没有办法解决我们洞庭区域的阴雨天气。”

    徐完摇了摇头:“君上,这应该不可能,自古以来就有解决水灾缺水的,还从来不曾听说有解决天候的。那许行名气虽大,但是,天候这种事情,连上古圣贤虞舜都毫无办法,最终在我们的南方被渴死,他许行能有什么办法?”

    雷侯深感赞同道:“不错,本侯也认为是这样。”

    说到这,雷候略带迟疑道:“可是,若是不解决阴雨天气的问题,我们洞庭这一片区域全都不适合种植麦米。现在麦米能用来抵税还好,可要是未来麦米不能抵税呢?”

    “本侯不仅担心大王会强制推行麦米,而且还担心麦米无用,百姓不再种植后,大王会以为洞庭区域的百姓与封君特立独行。”

    徐完劝慰道:“君上,楚王仁慈,应该不会如此做的。否则,这次修建水渠,大王就不会只征召江汉之间的百姓,并且在江淮之地强制推行麦米,而唯独遗忘了洞庭之地。”

    “江淮是楚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江汉之间也是楚国的产粮区,难道我们洞庭就不是楚国重要的产粮区了吗?”

    “难道我们洞庭的百姓就不是楚国的百姓了吗?”

    听到徐完的质询,雷候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接着,身体一僵,又开口问道:“徐相,你说,既然大王如此,那么大王肯定也知道了洞庭区域不适合种植麦米,那么,你说,我们洞庭这两年来,上交的麦米有很大的问题,大王知不知道?”

    徐完闻言一滞,心虚不已的应道:“这···君上,大王或许还不知道吧!”

    雷候听着徐完的话,两人面面相觑,对视一眼,又迅速撇开。

    雷侯想起不久前,楚王曾下诏,征集江淮江汉地区所有封君的麦米,但是唯独舍弃了洞庭的封君。

    这···

    是不是说明大王已经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只是在大王推广麦米的起步阶段,大王对洞庭的麦米,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想着,不由心有余悸道:“徐相,这段时间,不是有许多魏韩宋越四国商人前来收购麦米吗?”

    “本侯冥思许久,如今我楚越两国正处友好交往时期,江淮的封君们纷纷与越国的贵族进行联姻。如今越国商人前来购粮,本侯觉得不能让越国商人空手而归,所以,本侯决定答应越商的请求,将手中多余的麦米全部卖给越国商人。”

    徐完闻言提醒道:“君上,请三思啊,虽然那些商人自称是来自魏韩宋越四国,但是,天下谁不知道,现在,只有齐国缺粮,其他国家不缺粮,哪里需要购买麦米。而且,越国那个国家,百姓不仅不吃麦米,而且越国南部那边的情况与我们洞庭也差不多,肯定也有麦米在麦秆上发霉的现象。”

    “所以,那些所谓的越国商人,十有八九就是齐国的商人,前来楚国购粮的。”

    雷侯幽幽的道:“本君自然也知道这些,所以,之前一直都拖着没有答应他们。但是,现在这情况,这半个月以来,阴雨天气超过十天,眼看许多麦米发霉,难道本侯把这些发霉的麦米丢弃或者上交大王吗?”

    “与其如此,还不如趁着齐国的收购价格很高,将这些麦米全都卖给齐国呢?”

    说着,雷侯像是在安慰自己道:“再说了,将这些麦米交给大王,这是对大王的大不敬,若是将这些无人食用的麦米卖给越国商人,那也是为了消耗齐国的财力,何乐而不为呢!”

    “这···”徐完迟疑了。

    雷候见状,目光坚定道:“徐相,就这样吧,你去请越国商人来,就说本侯同意出售麦米了!”

    徐完见雷候已经下定决心,便应道:“是,君上!”

    雷候接着道:“既然本侯决定要卖麦米,那么就干一票大的。我们洞庭的县镇不是还有许多百姓也种植了麦米吗!徐相,你拿本侯的拜帖给雷地附近各县的县尹,就说本侯高价收购麦米,请他们帮忙,日后本侯必有谢礼奉上!”

    “诺!”

    ······

    郢都。

    随着时间进入麦米成熟时节,郢都的气氛越加紧张起来。

    此时,楚宫中,陈轸正一脸沉重的向楚王禀报道:“大王,如今洞庭的麦米的已经收割完毕,江淮之间的麦米也已经开始收割,但是因为齐国一直维持麦米与粟米等价,导致楚越两国的麦米,正在开始流入齐国。”

    “这几个月来,洞庭一带出现为数不少的宋越商人,频频与洞庭的封君以及商人接触,准备大量采购麦米。”

    “而且,从江淮一带传来的消息,我们楚国与越国的淮南地区,全都出现了大量的他国商人,主要以齐宋魏三国为主。”

    熊槐闻言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对这种情况,楚国上下全都有心理准备。

    接着,熊槐向斗由问道:“太府尹,太府在洞庭的部署如何了?”

    斗由拱手道:“大王,臣已经传令给洞庭一带的县尹,让他们全力配合太府冒充的魏韩商人购粮,如今洞庭百姓手中的麦米,十之七八已经落入太府。”

    “臣已经派人与齐国来的商人谈妥,以一百钱的价格,出售麦米给齐国。如今,只等齐国商人将洞庭的麦米运走了。”

    至于为什么是一百钱,那是因为,自从楚国江南麦米开始收获后,齐国也不愿意做冤大头,下调了麦米的价格。

    “好!”熊槐笑着点了点头。

    将洞庭的麦米卖给齐国,这是数个月前就开始部署的计划。

    早在一年前,刺史府前去各地采风的刺史,就在洞庭一带发现了洞庭麦米的异常。

    那里的麦米竟然在麦秆上发霉!

    然后,洞庭的百姓与封君们自发的对那些发霉的麦米进行处理,然后又全部上交给太府。

    而后,又因为麦米可以用来抵税的政策,导致洞庭的百姓不仅没有打消种植麦米的念头,而且还有大量百姓扩大了种植的规模。

    对此,熊槐深感无力,毕竟,也不能出尔反尔,在楚国境内实行两税制吧!

第三百六十章 高价() 
    不过,好在洞庭的百姓数量并不多,人口密度远不如江汉地区,而且麦米全都囤积在长沙县的仓库中,没有与其他地方的麦米混在一块。

    于是,为了防止麦米会发霉的消息走漏,引起江汉江淮的恐慌,楚国上下便主动掩盖了这个消息。

    同样,为了避免楚国遭到大量的损失,楚国便将长沙县囤积的麦米调出,然后全部制成面粉,再出售给其他国家赚黑心钱。

    只是,洞庭的麦米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江淮之间,但是数量也不少,洞庭麦米制成的面粉,太府卖了一年,也卖出不到三分之一。

    为此,楚国见齐国的麦米一直维持在一百八十钱后,便策划了这个计划。

    意图用洞庭的麦米赚齐国的钱,然后再用齐国的钱去收购其他国家的麦米。

    知道太府在洞庭部署完毕,熊槐再向陈轸问道:“刺史令,不知各国的麦米价格现在是多少?”

    陈轸张口应道:“回大王,因为麦米正在收割,所以,各国的麦米的价格,从两个月前开始,就一路下跌。如今,我楚国的麦米价格只有四十七钱,而三晋的麦米价格,也已经跌到四十三钱。”

    “而且,麦米价格的跌势并没有停止,还在继续下跌。臣预计,等到三晋的麦米收割完毕,麦米会跌至正常水平,最多二十钱出头,甚至也会跌到十几钱。”

    熊槐露出一丝喜色,若是各国的麦米价格全都跌至正常水平,那么楚国无疑是大赚了一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