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不愿意到辽东来。。。”
史可法一边说,吴宗睿一边微微点头。
郑孝孺不负众望,在京城搜集到大量的情报,特别是有关朝廷的重要情报,这些情报至关重要,帮助吴宗睿做出了不少的决定。
这一次吴宗睿决定在辽东设立市舶司,就是因为朝廷的一个动向。
逐渐掌握权力的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包括张溥和吴伟业等人,张溥已经升任詹事府少詹事,跻身正四品品阶,吴伟业出任詹事府大学士,正五品的品阶,表面看,詹事府主要掌管东宫的诸多事物,为太子服务,没有多大的权力,可谁都知道,詹事府的少詹事和大学士,相当于皇上的智囊,他们时常给太子授课,绝大部分时候皇上也会来听课,故而少詹事和大学士与皇上直接接触的时候很多。
非翰林一般不大可能进入詹事府。
詹事府的詹事、大学士和左庶子等,仕途顺利,得到皇上的重视,一般都会进入内阁,成为大明朝廷实际上的丞相。
朱由检决定征收练饷,减轻商贸赋税,与张溥和吴伟业等人有着莫大的关系,张溥是复社领袖,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威望也日渐高涨,加之张溥与吴伟业等人,有真才实学,其展现出来的学识,让朱由检服气,所以他们得到朱由检与朝廷的重视,也是预料之中。
朝廷决定再次减轻商贸赋税,引发了吴宗睿的警觉。
穿越的吴宗睿很清楚,当今的大明,农业是根本,能够让人活下去,商贸才是繁华富庶起来的根本,能够让人富裕起来,这个时代工业尚未真正的起步,农业与商贸业就是国家发展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
大明朝廷的政策,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本应该轻徭役、重商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商贸赋税,实际做法是不断的增加农户和百姓负担,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让本就连续遭遇灾荒的农民和百姓活不下去,另外一边,南方的商贾与士大夫家族勾结起来,囤积居奇,大肆发财,却不用缴纳一钱银子的商贸赋税。
大明朝廷的政策,表面上看对登莱之地与辽东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时间长了,这样的歪风肯定会刮到辽东,到时候在辽东做生意的商贾,不愿意承担商贸赋税,可能离开辽东到南方去做生意,也有可能想方设法的规避商贸赋税,让辽东的局势变得复杂。
现在的辽东,积贫积弱,还没有恢复,如此情况之下,设立市舶司征收商贸赋税,怎么看都不合适。
但吴宗睿的看法不一样,万事都要首先立下规矩,哪怕设立市舶司,暂时免去部分商贾的商贸赋税,也比没有设立市舶司要好。
来到辽东做生意的商贾,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做生意是要缴纳赋税的,这个责任天经地义,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而缴纳赋税之后,官府就要保证商贾在相对公正的环境之中做生意赚钱。
大明朝廷压根看不到这一点,朝廷破坏了商贸规则,其实就是给自身挖了一个巨大的坑,最终埋掉的是自身。
吴宗睿更加清楚的是,朝中官员通过朝廷不应该与民争利的口号,减轻甚至取消商贸赋税,维护商贾的利益,这就是官商勾结的结局,南方的商贾与士大夫几乎混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开了,他们通过兼并土地和做买卖,赚取大量的财富,却压根不关心农民和百姓的死活。
已经有了统一天下志向的吴宗睿,无力在其他地方推广征收商贸赋税的政策,但在自身管控的登莱之地和辽东,必须建立起来规矩。
待到史可法说完之后,吴宗睿略微思索之后,不紧不慢的开口了。
“宪之兄,你说的不错,辽东所辖一府一州六县,除开锦州和宁远两地稍强一些,其余地方都还很穷,有些地方还存在大量的荒芜之地,但我觉得,市舶司还是要成立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辽东必须定下规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征收商贸赋税,必须让来到辽东做生意的商贾形成习惯,他们想着在辽东做生意,就要缴纳商贸赋税。”
“也许我们这样做,商贾会望而却步,有些来到辽东的商贾,也有可能离开,但我们不必过于着急,慢慢来,确定下来规矩,而且严格执行规定,就能够逐渐的吸引商贾,看看登州和莱州的情形,不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史可法脸上还有为难的神情,毕竟他是负责辽东民生事宜的,快两年时间了,辽东发展的步伐依旧缓慢,他这个辽东巡抚,时常急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感觉在辽东做事情太过于辛苦,付出了努力却没有看到回报,远远比不上在登州的时候。
“大人,下官不是不同意设立市舶司,只是觉得时间不合适,辽东商贾的数量还很少,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觉华岛,而觉华岛的商贾,已经在登州缴纳了赋税,辽东就算是设立市舶司,也不可能征收他们的赋税,再说那些在辽东做生意的商贾,大都在艰难维持,下官专门在锦州和宁远两地看过,商贾维持的很艰难。”
吴宗睿再次点头。
“宪之兄,你说的这些事实,我都清楚,我们不妨灵活处理,市舶司还是要设立的,至于说该如何的征收赋税,可以变通,辽东的情况不同于登莱之地,那么市舶司在征收赋税的同时,考虑到商贾的实际情况,该免的免,该少收的少收,而且让商贾明白,官府是必须要征收商贸赋税的。”
“当下我们在辽东设立市舶司的目的,就是让所有商贾明白,在辽东做生意,必须要缴纳赋税,只有让商贾明白此事,日后我们才好做事情。”
“这就是给商贾立下规矩。”
史可法思索了一会,终于点头了。
“大人的意思下官明白了,下官这就安排成立市舶司的事宜。”
“好,我的意思,市舶司成立之后,由你直接负责,市舶司定下的赋税,以及该如何的征收赋税,该如何免去赋税,或者说少收赋税的事宜,都由你做出决定,市舶司的官吏,务必严格遵守规矩,绝不允许乱来,若是发现有不守规矩的官吏,严惩不贷。”
吴宗睿说到这里,手指重重的敲向义州与西平堡两个地方。
“宪之兄,按照我们的预计,辽东有一段平静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段时间,大力的发展商贸,我们发展的方向,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吸引商贾来到辽东,保证日常的交易,让百姓能够买到商品,其二就是展开对蒙古部落与后金的商贸交易。”
“对蒙古部落以及后金的商贸交易,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短时间我们无法吸引大量的商贾来到辽东,毕竟这里是非常之地,一般的商贾根本不敢到这里来。”
“我们用粮食、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物品,包括那些舶来品,与蒙古部落与后金做生意,肯定能够赚取大量的钱财,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这条商贸通道打开,必定有商贾来到辽东,而且这些商贾必定是有实力的商贾,只要他们来到辽东,且在辽东扎根,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商贾来到辽东。”
“我们可以鼓励登州和莱州的商贾到辽东来,帮助他们与蒙古部落以及后金做生意。”
。。。
吴宗睿有底气,他的背后有钱庄的支撑,由曾永忠负责的钱庄,规模迅速的发展壮大,其实力已经不是皇上和朝廷可以想象的,登州、莱州、山东,甚至包括南直隶的很多商贾,与钱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有的将黄金白银存入到钱庄之中,有的从钱庄获取支持做生意,让钱庄大发其财,其掌握的财富几乎媲美登州市舶司。
辽东短时间发展不起来,吴宗睿不用过于的着急,登州市舶司与钱庄,就是两个最强的支柱,依靠着两大支柱,吴宗睿不仅能够扩充登莱新军,壮大自身的实力,也能够从容的建设辽东,让辽东逐渐变得富庶起来。
机会已经争取到,后金的皇太极短时间之内不可能侵扰辽东,吴宗睿也没有打算往辽河以东发展,所以这段时间,吴宗睿可以将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辽东民生事宜之中。
第五百六十一章 吴三桂的想法(1)()
皇上的圣旨抵达蓟辽督师府,让祖大寿、金国凤、吴襄和吴三桂等人都感觉到吃惊,廖文儒和刘宁等人倒是平心静气。
调动登莱新军以及辽东边军进入中原剿灭流寇,这样的命令兵部下达敕书即可,完全不用皇上下旨,由此可见皇上和朝廷对于登莱新军和辽东边军的重视。
圣旨要求调动一万登莱新军和辽东边军,入关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而且指定山海关总兵吴襄亲自指挥,亲自领兵入关作战。
在圣旨抵达辽东之前,吴宗睿已经召见吴襄,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吴襄回到山海关之后,迅速开始了对驻守山海关近五万军士的甄别,这个过程登莱新军没有参与。
吴宗睿本来打算让吴三桂也回到山海关,他已经预料到了,此番朝廷肯定会要求吴襄亲自领兵入关作战,上一次朝廷调遣辽东边军,有意让吴襄领兵,但吴襄没有参与,这可能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而这一次让吴襄领兵入关作战,最终的结果只有两点,一方面是拉拢吴襄,由皇上和朝廷完完全全的掌控山海关这个重镇,另外一方面,若是吴襄不愿意彻底效忠皇上和朝廷,则会遭受到严厉的惩戒,以震慑辽东的官吏,重新树立皇上和朝廷在辽东的权威。
之所以选择吴襄,大概是因为吴襄曾经因为大凌河城之战败逃,遭遇到朝廷的惩戒,而后朝廷恢复了吴襄的职位,让吴襄感激涕零。
其实吴宗睿也没有打算彻底拉拢吴襄。
吴襄是老狐狸,或者说是墙头草,哪边有势力就投靠那边,历史上的吴襄,在李自成攻陷京城之后,马上就投靠了李自成,而且给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写去信函,要求吴三桂归顺李自成,遭遇到吴三桂回信驳斥,说吴襄应该要保护皇上和京城,应该与皇上一道殉国。
吴襄的能力也值得商榷,崇祯四年大凌河城之战,吴襄率领大军驰援,发现后金鞑子战斗力强悍,私自逃离,置大军于不顾,导致驰援的大军全军覆没,也正是因为大凌河城之战的表现,吴襄被免去总兵的职务,险些被投入到大牢之中。
这样的人,吴宗睿是不屑一顾的。
虽然吴三桂在历史上的名声很不好,先后背叛大明王朝和大清国,两次造反,但是从作战能力方面来说,吴三桂是远远强于吴襄的。
所以圣旨要求山海关总兵吴襄领兵进入中原剿灭流寇,吴宗睿不会反对,相反,他还会支持皇上做出的决定,将意志不是很坚定的吴襄请出辽东,派遣自己的心腹驻守山海关。
经过短暂的商议,吴宗睿做出了决定,让山海关总兵吴襄,暂时率领一万辽东边军,驰援中原,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若是兵力不足,蓟辽督师府还会派遣军士驰援。
同时,吴宗睿做出了关键性的安排,让刘宁率领一万登莱新军将士,进驻山海关,以莱州总兵的职衔,接管山海关所有的事宜,而刘宁需要做的最为关键的事宜,就是对驻守山海关的辽东边军进行甄别,凡是经过甄别不合格的军士,一律派遣到中原去作战,当然这些进入中原作战的辽东边军军士,再也不可能回到辽东了。
一旦甄别的事情结束,刘宁就要开始兼并辽东边军,将其完全融入到登莱新军之中去。
整个的辽东,除开驻守在山海关的辽东边军,其余地方基本不存在辽东边军了,祖大寿和金国凤麾下的辽东边军,早就融入到登莱新军之中。
驻守山海关的吴襄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一万辽东边军军士也已经集结完毕,吴宗睿命令抵达的时间,就是吴襄领兵出发的时间。
其实吴襄求之不得,希望能够领兵进入中原作战。
虽然驻守山海关的辽东边军,依旧在吴襄的掌控之下,但因为吴宗睿出任蓟辽督师,吴襄麾下的军士收敛了很多,不敢在辽东胡作非为,曾经有数十个军士,在京畿一带百姓进入辽东谋生的时候,搜刮钱财,遭遇到蓟辽督师府毫不留情的惩戒,这些军士无一例外被斩首,此举极大的震撼了其他的军士,不管怎么说,命是最重要的,失去了生命,什么都没有了。
吴襄率领大军进入中原作战,那就不好说了,战斗厮杀的过程之中劫掠钱财,谁也说不起话来,而且吴宗睿对于这方面也没有提出什么要求。
对于流寇的战斗力,吴襄是不屑一顾的,认为流寇不配称为他的对手,只要辽东边军进入到中原,一定能够彻底打败流寇。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驰援的大军,原则上是不会打乱建制的,这就预示着进入中原作战的辽东边军,依旧在吴襄的直接指挥之下,五省总督熊文灿只会给吴襄下达各种作战的命令,不会关心吴襄如何的指挥大军作战,更不会关心吴襄在作战过程之中得到了多少的钱粮。
所以信心满满的吴襄,迫不及待想着进入中原去作战。
圣旨抵达蓟辽督师府的第二天,刘宁就做好了一切的准备,率领一万登莱新军的将士,准备出发前往山海关了。
接到亲卫的禀报,山海关游击将军吴三桂求见,吴宗睿略微的思索了一会,点头允许了。
吴三桂一直都留在锦州,呆在登莱新军的大营之中,没有回到山海关去。
进入厢房,吴三桂发现只有吴宗睿一个人在厢房。
快步上前的吴三桂,单膝跪地,给吴宗睿行礼。
“山海关游击将军吴三桂,见过大人。”
“吴将军请起,这里是厢房,不必行如此的大礼。”
吴三桂站起身之后,站在吴宗睿的前面不远处,没有坐下。
吴宗睿微微一笑,指着旁边的椅子开口了。
“长伯,坐下说话吧。”
得到吴宗睿的允许,吴三桂规规矩矩坐下了,腰杆挺直,保持着军人的姿态。
这是登莱新军特有的规矩,军人必须有军人的形象,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能随便,吴三桂本就是军人世家出身,在登莱新军之中接受磨砺,更加的注重这些规矩。
“大人,下官今日求见,是希望能够得到大人的恩准,加入到登莱新军之中去。。。”
吴三桂提出这个要求,吴宗睿没有感觉到奇怪,尽管登莱新军已经实际掌控辽东,且开始大规模的融合辽东边军,但登莱新军与辽东边军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军饷和粮草方面,辽东边军的军饷和粮草,主要还是由朝廷供给,其次就是登莱新军的军官,在吴宗睿的面前自称是属下,辽东边军的军官,在吴宗睿面前自称下官,亲疏关系显而易见,最后就是战斗力方面,辽东边军与登莱新军之间,有着不小的差别,这种差别延伸到军纪军规以及日常的要求方面,同时走出来的两个军士,通过气质和表现,能够判定谁是登莱新军军士,谁是辽东边军军士。
人往高处走,吴三桂清楚知道登莱新军与辽东边军之间的差距,希望加入到登莱新军之中去,也是很正常的,不仅仅是吴三桂,包括祖大弼、祖宽、金国奇和金国臣等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就连祖大寿和金国凤,两人都是总兵,都是朝廷敕封的右都督,也想着能够进入到登莱新军之中去,当然他们不一定是完全心甘情愿,只是发觉辽东的大势已去,祖家、金家和吴家这些辽东的藩镇,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辽东必定成为登莱新军的地盘。
“长伯,你的想法我知道了,不过眼下暂时不要考虑这件事情,辽东的祖家、吴家和金家,几乎撑起了整个的辽东边军,你们镇守辽东多年,护卫了大明的京畿之地,对于朝廷有着巨大的贡献,我若是迫不及待的让你们都进入到登莱新军之中去,说不过去。”
“对了,山海关总兵吴襄大人已经做好一切准备,这两日就要领兵进入中原作战,为朝廷剿灭流寇,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
吴三桂没有丝毫的犹豫,抱拳对着吴宗睿开口了。
“大人,下官还是决定留在锦州,除非是大人有命令,否则下官不会离开锦州。”
吴宗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样子吴三桂非常的聪明。
登莱新军准备掌控山海关,进而控制整个的辽东,这个意图已经越来越明显,吴三桂不可能感受不到,若是按照正常的安排,吴襄领兵进入中原作战,吴三桂则是要回到山海关,至少帮助掌控留守的辽东边军,保证山海关重镇的安全。
皇上的圣旨里面没有说到这一点,这让吴宗睿有些吃惊,按照道理来说,皇上不可能疏忽这么重大的事宜。
“你想留在锦州,我能够理解,不过这一次你怕是要辛苦一番了,跟随刘宁到山海关去,协助刘宁镇守山海关,山海关太重要了,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吴三桂的神情略微的兴奋,起身再次抱拳。
“下官服从大人的安置,下官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刘大人。。。”
第五百六十二章 吴三桂的想法(2)()
让吴三桂陪着刘宁到山海关去,是吴宗睿认真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来到辽东之后,吴宗睿有意的压制吴三桂,崇祯五年,吴三桂即出任游击将军的职务,迄今已经有七年的时间,职位一直都没有得到提升,其实崇祯八年的时候,吴三桂有机会擢升为参将,但那个时候流寇的势头正盛,登莱新军在抗击流寇的战斗之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所以辽东边军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吴三桂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吴三桂比吴宗睿还要大一岁,已经是二十八岁的年纪,却只是军中一名游击将军,锦州总兵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山海关总兵吴襄是吴三桂的父亲,这样的情况之下,吴三桂没有能够得到提拔,还是很罕见的。
压制总有时间限制,如果压制超过了限度,适得其反。
吴宗睿压制吴三桂,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吴三桂曾经参与一件事情,那件事情与如今吴宗睿正在做的事情差不多。
崇祯元年,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领兵部尚书衔,手持尚方宝剑,决断辽东的一切事宜,从那个时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