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U馐且桓龇浅2缓玫难逗拧

    刘恒也清楚刘濞在想什么,但他对刘濞也及不放心。因此,他暗中打探,弄清楚刘濞是在装病后,心中愤恨。随即做出了一个举动:将所有吴国使臣一并扣留,送交廷尉署审问、惩处。

    这对刘濞来说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因为廷尉署随时就可以拿出他造反的“证据”。虽然他很想造反,并且也暗中做了些准备,但绝不是此时。

    刘濞抓耳挠腮地想了几天后,决定趁秋觐的机会再派一位使臣进京。他对这位使臣寄予厚望。当然,从最终结果来看,使臣也不辱使命。

    使臣进京后,在刘恒面前说了这么一段话:吴王确实无病,只因朝廷禁锢吴国使臣,使吴王大恐,才装病不朝,请陛下捐弃前嫌,容其改过。

    若按刘恒最初的想法,也得请这位使者去廷尉署吃牢饭。可不幸的是,刚巧赶上匈奴人南下,北方烽烟又起,无暇顾及东南,因此借坡下驴,说了句违心的话:“吴王年老,免其入朝觐拜。”

    随即赦免了那些正在廷尉署吃板子的吴国使臣们,还赐给了刘濞几杖,托人给他带了过去。(几案和手杖,供老人靠身和走路扶持只用,朝廷赐此代表对老人的尊敬)。

    刘恒放缓了对刘濞的整治,刘濞也放慢了造反的进程。双方紧张的局面得到了缓解,两家又步入正轨。

    后来贾谊上《谏铸钱疏》,建议收回刘濞的铜山。可刘恒只微微一笑,将此疏放置一边没再提起。事实上,并非刘恒不想这么做,只不过他不愿意再去刺激老刘濞。(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 
削藩的诏令勾起了刘濞多年来对朝廷的不满,犹如洪流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虽然年过六十,仍不辞劳苦,决定干上一票。的确是该动手了,朝廷此举引得天下诸侯不满,不趁此良机折腾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既然如此,那就啥话都不用再说了,反吧!

    “造反”不是组团旅游,高兴了抬屁股就走,玩累了甩胳膊回来。这是一份难度很大、风险很高的行当,一旦迈出这一步,就别指望再回头。“不成功则成仁”用在这个职业上,再恰当不过了。

    从古至今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有很多,真正成功的却没几个,但还是有人前仆后继、乐此不彼地加入进来。说白了,回报率太高。虽然失败了会丧命,甚至全家老小都要陪着走黄泉路;可一旦成功,收益就大了去了——君临天下、唯我独尊。因此,这还是一项颇诱人的工作。

    刘濞就是其中一位。

    他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其初衷也不仅是为了当皇帝,关键是他和刘恒父子间的私仇。他对朝廷不满,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当然,朝廷对他不放心,也妇孺皆知。双方一直以来都在隐忍和克制,尽量不做出过火的事情,免得刺激对方,发生摩擦。因此,二十年来相安无事。

    可现在形势变了。刘启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并且第一批削藩名单中就包括刘濞。他要是不闹出点事来。才是怪事。

    有这种认识的也大有人在,楚王刘戊就是其中一位。

    刘戊从廷尉大狱出来,头也不回地往吴国跑。我在前边介绍过。朝廷明确规定:无朝廷诏令,藩王不可私自离开封地,更不准互相串门,否则以谋反罪论处。

    纵然如此,刘戊还是去找了刘濞。当然,刘戊本人也成为这次“造反”事件的首倡。送走刘戊后,刘濞又先后联络了一同挨处分的赵王刘遂和胶西王刘卬。这四个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当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后。也分头做了些准备。

    在几个人中,刘遂的花花肠子最多。当初送走吴国使者后,他很快也派出了自己的使者,目的地——匈奴。这是汉朝历次造反工作的必修课程,没多少新意。然而对刘遂而言。成效还是有的,因为他和军臣单于达成口头协议:待诸侯起事,匈奴急速南下,直逼长安。

    有了匈奴人的承诺,刘遂就多了一份把握。可他不曾想过的是:匈奴人只是一群职业强盗而已,风声紧了缩回去,风声过了抢一把,没道理不给好处就听你指派,指望他们去和汉朝火并。还得看自己有多少分量。

    当然,对军臣来说,开出这种承诺还是必须的。开一张空头支票。鼓励他们放开闹、尽情闹,待闹的不可开交时,自己再乘虚而入,既减少了工作阻力,又降低了战斗性减员,且收益丰厚。说不定还能搞一次长安自助游。这简直是送上门来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就在刘遂暗自高兴之时。有两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个是赵国丞相建德,另外一个是赵国内史王悍。

    建德兄反对是合情合理的。诸侯丞相通常是朝廷派过来的眼线。刘遂要造反,他自然不会太乐意。

    至于内史王悍的反对就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他认为刘遂此举必败无疑,不反无忧,反是找死。

    待俩人讲完,刘遂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说了句:“知道了”。

    建德、王悍暗松了一口气,事情看来还有缓和的余地。事实上,他们太小看刘遂了。

    当天晚上,刘遂就很客气地派人过去,请他们吃饭。俩人高高兴兴地去了。刚进屋,身后的大门却缓缓关闭,然后就是一把火……

    刘遂准备的有模有样,胶西王刘卬也没闲着。

    关于刘卬,刘濞是比较重视的。当初派使者和他达成一致意见后,刘濞还是不放心,为了保险起见,乔装改扮,亲自跑来——和刘卬当面立盟。临走时,刘濞留下一句话:约请诸王起事。

    刘濞所说的“诸王”是有特指的——刘卬的那些自家兄弟们。

    送走刘濞后,有人在刘卬耳边提出了反对意见:“侍奉一个皇帝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今和刘濞共同举事,就算能够成功,还的接着搞两主纷争,其成败更不可知。如此,还不如不反。”

    刘卬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刘濞算个鸟!”

    一片愕然。

    统一思想后,刘卬开始出牌了。他请来了自己的五位兄弟,在密室里开诚布公地讨论半天,虽然各怀心思,但最终也达成一致意见——造反。

    不过待到动手时,却发生变数。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就地反水,彻底打乱了刘卬的布局。当然,这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到时将会介绍。

    也许有人会疑惑,前边提到齐国被一分为七,还有那个城阳王刘喜(这些人的侄子)怎么没来?

    实际上,刘喜也被通知到了,但这位兄弟油滑,脑子活泛,鉴于老爹生时吃过的亏,所以他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到处跑不如待在家。

    刘卬的使者还没进门,刘喜就想明白了个中关巧。他可不愿意趟这滩浑水。随即装死卖活地躺在床上,才令使者进门。

    使者在他面前费了半天口舌,只得到了他这么一个回答:寡人病,不能行,代以致歉。

    待使者出门,他从床上一蹦而起,接着是一阵暗笑。

    刘喜很滑头,叔叔们倒挺够意思的,密谋结束后说了一句“仗义”的话:“此举不必让小孩子参与,事成之后让他分享就是了。”

    多冠冕堂皇。

    刘戊准备的挺不错,楚王刘戊也没闲着。他从吴国回去后,先把丞相张尚、太傅越夷吾等异己份子抓了起来,并很快砍掉了他们的脑袋。他算是行事最为坚决的一位。

    大家都准备的差不多,专等刘濞的动静了。

    刘濞很有套路。

    暗自派人南下,联络闽粤、东越诸国,相约共同起事。

    通知刘戊、刘遂、刘卬等各路诸侯,推行恐怖专政,诛杀朝廷指派的各级官吏,准备祭旗。

    通令国内: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男丁,全部随军出征。真可谓是倾巢而出。要说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刘濞现年六十二岁、小儿子十四岁,都上了战场。既然领导人不退休,也不计较成不成年,那平头老百姓们大可参照执行,。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正月,刘濞传檄天下,宣布起义。

    “七国之乱”开始了。(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 
造反也是个技术活,最起码得有个说法,总不至于蹦出来喊一声“造反有理”,大家就会傻着脸跟你干的。也就是说,油头还是需要有的,就算糊弄不了别人,娱乐娱乐自己也不错,说不定还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刘濞就找到了个合适的油头。他虽然性格张扬、脾气暴躁,但干出来的事情有板有眼,很像那么一回事。造反前,他召集“智囊”,琢磨了几天,群策群力,写出了一篇很有名的战斗檄文。

    檄文的内容很长,摆事实讲道理罗列了一箩筐。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朝廷出了贼臣,无功于天下,却侵夺诸侯封地……皇帝多病,志气消沉,不能省察……我决定举兵诛杀贼臣……

    观点很直白:朝中有奸臣,皇帝不顶用,我刘濞不辞辛劳出头帮大家的忙,诛杀奸臣。照此说法,他刘濞还真是天下第一大好人。

    只表达目的是不够的。刘濞既然敢出头当“好人”,自然需要亮亮实力。没实力,再“冠冕堂皇”的利用也没人愿意跟你干。

    刘濞就亮了实力,他很敢吹。檄文中明确表示:吴国精兵五十万;南越诸王又遣来三十万;赵国二十万;楚国二十万;齐地诸王不下三十万;并且匈奴单于也将出兵帮忙……

    照他这种算法,轻轻松松就能凑足二百万,根本不用打,排着队去长安走一圈。仅凭挤就能把汉军挤死完。

    他还颇有创意地在檄文里亮亮富:开铜矿、铸金钱;整军备、蓄粮草,三十多年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干这件事。由此可见,刘濞真有先见之明。早几十年前就知道将来会有个晁错要“削藩”。

    刘濞高调晒富,不是闲着没事干显摆来了,而很有目的性。说白了,是在鼓励大家结伴造反,并且还对每项造反成绩做了明码标价:斩杀大将赏五千金,封食邑一万户;斩杀列将赏三千金,封食邑五千户……

    还没怎么着呢就开始以老大自居。刘濞算是过了一次嘴瘾。

    弄到这地步依然没完,下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忽悠人的水平:我的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谁要立了功,根本不用来吴国取,我直接给他送过去。

    按照刘濞的说法。造反简直是一件很简单、很快乐、很赚钱的一件事,零风险、高回报,谁要不干就是傻子。

    在这篇令人啼笑皆非的檄文最后,总结了六个字——诛晁错,清君侧。

    不得不承认,刘濞虽然是个大忽悠,但这个口号却提得挺响亮。按他的说法,自己搞出这么大动静,并不准备反抗朝廷。更不是要当皇帝,只是杀晁错而已。他刘濞好像是在大公无私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然而,就这么一个胡诌乱扯、谎话连篇的东西。还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檄文发到各路诸侯手中后,绝大部分人嗤之以鼻,可有一个人却动了心思。这个人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的老爹叫刘长(刘邦的小儿子),就是前边把谋反工作搞成荒唐闹剧的那一位。当初刘长谋反不成被抓,汉文帝没砍他的头,反而要把他往深山老林送。行至半路。刘长觉得太丢人,绝食而死。

    四年后。刘恒为稳固帝位,也出于一片好心,把刘长的三个儿子找出来,将原淮南国一份为三,全部封王——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小儿子刘赐为庐江王。

    虽然大家都被封了王,但心境却不尽相同。刘勃和刘赐虽然对老爹的死很伤怀,但没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可刘安就不同了,耿耿于怀,一门心思想要谋反,而且整天瞪着两眼找机会。

    要说刘安这个人挺有与意思。做为一方诸侯,把自己的生活搞的很枯燥。不爱射猎放狗跑马,专好读书弹琴,并且文学造诣很深,还留下了一部很有名的书——《淮南子》,当然这是刘安集数千宾客共同完成的,非他一人所作。夸张的是这位仁兄还爱搞发明,豆腐就拜他所赐。说白了,这是一个生而已。

    俗话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刘安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在造反这件事上,还要比老爹搞怪的多。

    刘濞的造反檄文传到淮南后,刘安激动万分——造反的机会来了。当即在吴使面前表态:发兵相应。

    说干就干。也不做准备,直接召集臣属,打开天窗说亮话,商议造反。

    他慷慨激昂地表完态后,淮南国丞相站了出来,“如要发兵,臣愿为统军将领。”

    听丞相这么一说,刘安乐了。难得丞相如此热心,积极主动地帮自己解决难题。既然如此,那就是你吧,反正我也不懂军事。

    就在刘安怀揣感激之情准备睡觉时,丞相有了举动。不过他的举动把刘安搞的眼花缭乱。

    丞相得了军权后,放出话“护卫大王”,并当即派兵里三层外三层地把王府包围了起来,别说外人进不去,连刘安自己都出不来。

    接下来是修筑城墙,整军备战。但其选择的对手不是朝廷,而是刘濞。

    传檄竟然传出了反效果,是刘濞始料不及的。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檄文在另外一个地方竟也有相似的效用。

    这个地方是齐国。

    当檄文传到齐国后,刘将闾开始犹豫了。事实上,他这么多天来一直在犹豫。

    前些天刘卬撺掇刘兄弟造反,当时刘将闾就不太看好此事。现今事到临头,的确该做出抉择了。

    就在此时,济北王刘志慌不择路地跑了过来,斥退左右,劈头盖脸就问了一句,“真要反?”

    刘将闾一脸茫然,在六兄弟中,他俩关系最好,说话也很直接,“你说怎么办?”

    刘志压低声音,几乎是在自言自语,“不如做观其变!”

    刘将闾默默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刘濞这篇檄文所引起的反效果还不仅这些。当吴使捧着这篇瞎扯淡的东西送给庐江王刘赐时,刘赐微微一笑不置一词;而衡山王刘勃却反映强烈,当即表示要效忠朝廷,誓于属国共存亡。(未完待续)

    ps:由于头绪太多,感觉不是太好,似乎没把这篇内容写全、写好。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 
刘濞的这篇檄文虽然写的很精彩,口号也提得很响亮,但效果并不太好。

    这大出了他的所料。

    按照他的本意,这篇文章下发后,天下诸侯将群起响应,一时三刻能把聚众造反工作搞成组团旅游活动,只需手拉着手到长安转一圈,就可大功告成。可不成想弄成了这么个结果。

    这也怪不得旁人,只能说他刘濞没认清形势。

    造反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弄错了还能扭回头重新来过。一旦上了这条贼船,想下来可就难了。朝廷“削藩”,在理论上诸侯们都将是受害者。但这只是理论上而已。毕竟没削到自己的头上,就算有朝一日“削”掉几个城池,仍不失是一方诸侯,最起码日常生活无虞。

    可一旦跟着刘濞造反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好好的日子不过,去搞刀尖上舔血的干活,况且不见得能成功;纵然成功,自己依然是个诸侯,还不见得有保障。既然如此,何必蹚你这潭浑水?

    心理层面上已然接受不了,技术层面就更不可理喻了。

    刘濞为了显摆自己的实力,也为给诸侯们壮胆,好让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他把兵力、财力、以及外援都介绍的清清楚楚。听起来很热闹,但经不住推敲。

    有些时候,谎话不能侃的太离谱,否则会适得其反。没了可信度,就只能是“没钱赚吆喝”。自己逗自己开心算了。

    首先说兵力。

    吴国再富,人口再多,也不可能凑足他所说的50万精兵。

    西汉刚建国时。总人口也就在1500万左右。历经三代,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人口增长的确迅速。到汉武帝初期(汉匈决战前),达到最高峰——5700万(包括领土扩张)。也就是说,从七国之乱至汉匈决战还有二十多年时间,按此倒推,汉景帝继位初期。人口最多也只有3500万左右。

    他吴国才多大地盘?不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况且是穷山恶水的丘陵地带(在当时)。总人口能达到150万就阿弥陀佛了。在这个总数中,除去女人、小孩及老弱病残,就所剩无几,能凑足25万人已算他刘濞有能力。

    各路诸侯都不是傻子。这么多年来。朝廷想方设法削弱大家,实力都很有限,能凑个十万大军已经很牛了,大部分诸侯砸锅卖铁也不过三五万人。可刘濞很能吹,张嘴就说自己有50万精兵,听起来热闹,却没一个人相信。事实上,刘濞还真算是个“牛人”,他把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男丁全部集中了起来。兵力的确很“雄厚”。不过要缩水很多——二十万。

    连刘濞自己的兵力都不能相信,其他方面军就更不靠谱了。

    兵力水份大,财力也不例外。什么“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真是说谎话不打草稿。

    有个矿山就了不起了?朝廷的矿山多了去了,也没见刘恒父子有“花不完”的一说。后宫妃子们还要搞纺织,夸张的是刘恒还会穿补丁。皇帝还没夸下这海口,你刘濞一个土财主就敢拍胸脯喊“自己很有钱”,也太自不量力了吧。还说什么“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这明显是瞎球扯嘛。

    刘濞这篇檄文在各路诸侯面前传阅一遍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骗子。

    檄文能传出这么个效果,真不知道刘濞作何感想。

    事实上,刘濞顾不上想这些,现在的他还正惬意着呢。当闻得淮南王刘安将“发兵响应”时,他激动的坐不住了。刘安信口开河的一句话,坚定了刘濞的决心,他认为绝大部分诸侯都会像刘安一样“无厘头”。

    既然如此,啥废话都不用说了,干吧。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刘濞起兵,西渡淮河,进入楚国。两家合兵一处,开始了这次汉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七国之乱”。

    刘濞准备分三步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