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盛唐当驸马-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李林甫知道王忠嗣目前不太可能入朝为相,但也知道王忠嗣过几年必然会入朝为相。如今之计,是能拖就拖,等老夫把不属于我派系的官员全部挤出中枢,倒是就是王忠嗣进来了也只是傀儡而已。

    所以,此时倒不如顺手推舟的把王忠嗣扶上正三品的官阶。倘若皇帝还觉得不够,一定要授予正三品的职事官。那倒是也能应付自如,正三品高官也是多得很,左相跟六部尚书这样的重要职位自然不允许王忠嗣得到,但给他同样是正三品官阶的中都督或者上都护这样的虚衔不就行了。谁都知道,现在大唐的都督府、都护府基本都名存实亡了。李林甫自己头上还不是顶着安西大都护府大都护的官衔,徒具虚名而已。

    至于十六卫大将军官衔、如今府兵制已经衰落了,十六卫大将军的权力也不如以前了,现在不少也成为了节度使或者皇室贵族显贵的加官而已。至于号称“九寺”之首的太常寺卿,不过是个管祭祀的荣官而已。

    李林甫极其党羽心想,倘若皇帝到时候一定要加授王忠嗣正三品职事官,那就顺手推舟加个太子宾客或者太子詹事这样属于东宫官属的正三品职事官好了。反正他王忠嗣不也是东宫一党么,加个东宫官属不也是实至名归。

    “只是,李亨那小子自从开元二十六年立为太子以来,一直与皇上同住大明宫,连事实上的东宫都没有。所谓的东宫官属又有什么用呢?”吏部侍郎李复道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说实在的,咱们这位太子,比起他的二哥废太子李瑛,真是可怜的很。哪里像个太子啊,分明是个囚犯。”

    “可不是!”刑部侍郎李复恭闻言也是冷笑道:“皇上是怕李亨重蹈覆辙,所以管得严一点,只是跟个高级囚犯有什么区别呢?”

    李林甫与太子李亨势同水火,李家兄弟作为李林甫的族弟兼心腹党羽,自然也是没有一丝好感,甚至在人前人后对这位帝国储君一点尊敬之意都无。

    就在以李林甫以及相国党一党的谋划下,经李隆基同意后,政事堂以及吏部正式拟出封赏王忠嗣以及陇右军、河西军将士的章程:

    王忠嗣授予从三品鸿胪寺卿的职事官衔,再加授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的散阶,赏钱二十万贯,绢万匹,加食邑两千户,实封一百五十户。最后恩荫其子从五品官衔。

    王忠嗣率领陇右军与吐蕃的战役中,其衙将大斗军副使突骑施哥舒部后裔哥舒翰所向披靡,补哥舒翰为陇右兵马使,兼陇右节度辖下的河源军使。陇右军将士各有封赏。

    而王忠嗣率领河西军与吐谷浑一战中,其部将朔方都虞候李光弼战功第一,补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充河西节度辖下的赤水军使。河西军将士各有封赏。

    此外,吐蕃战役中的所俘虏的物人,由新任陇右兵马使哥舒翰为首,率一百名陇右军代表进京献俘。而吐谷浑战役中,河西军的献俘仪式由新任河西兵马使李光弼率一百名河西军代表进京。

    “咱们这位王节帅,王大夫真是给我们添了不少烦恼啊。”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裴宽接到政事堂的旨意后,摇头苦笑。

    “是啊。”属户部四司之一的仓部员外郎郑章也是摇头道:“秋税未到,这赏赐陇右军跟河西军的钱可有的愁了。”

    两人虽然都是摇头叹气,但从面容与语气看哪里看的出一丝愁苦,反而充满振奋的笑了起来。

    也难怪,仓部员外郎郑章属韦坚一党,也就是东宫党。而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裴宽本来就是东宫党的一名干将,也是前左相李适之的好友。在韦坚贬官,李适之罢相后,这位掌握天下钱袋子与御史台台司的大员已经隐隐然成为东宫党的第一干将与”左相党”的继任领袖了。所以,同出自东宫的王忠嗣立下大功,对于如今处境艰难东宫党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

    更何况,身为热血昂扬的大唐男儿,沙场立功本来就是只得祝贺跟喜悦的事情。这位如今的户部尚书不仅工于骑射,且尤为文词,可谓是文武双全。事实上,在天宝初年李适之从范阳节度使入朝为左相后到天宝三载也就是前年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的两年间,裴宽一直都担任着范阳节度使兼河北采访使,颇有威名。只是他目前走上了与本朝前人一样的道路,在节度使任上熬两年资历跟业绩后,也入朝调入中枢执掌朝政。目前他已经是户部尚书,再过不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后,就是正式的宰相了,便可入政事堂宰执天下了。

    所以,他也是李林甫在朝堂敌对名单中的仅次于李适之、韦坚之后的第三位而已。

    “咱们这位王大夫这次真是解了咱们还有太子的燃眉之急啊。”郑章感慨不已。

    “不错。”裴宽点头笑道:“据说太子自韦坚、皇甫惟明一案后,一直愁容满面,郁郁寡欢,这次听到王大夫的消息,也是难得雀跃不已。”

    两人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只是当朝堂的封赏的旨意发下去不久后,远在河西料理战后之事的王忠嗣又发来一道奏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第三道奏折并非是又一次声名赫赫的战功。

    这道奏折写的是:“请求辞去所兼任的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之使职。”

    不错,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王忠嗣请求辞去所兼任的朔方、河东两镇节度。

    这第三道奏折一入长安,满朝皆惊。原来因为王忠嗣两次战功而无奈的相国党与因此而欣喜若的东宫党都是不可置信。

    这道奏折一通报朝野,就如同一块巨石透入池塘一般,暂时因韦坚、皇甫惟明贬职而偃旗息鼓的朝廷斗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狂风骤雨。

    伴随着这道奏折的到来,在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中,朝廷内的相国党、东宫党,藩镇间的关陇系,河朔系,河北系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死搏斗。

第二十八章 东宫一 太子李亨的怒火() 
就在顾元溪忙着折腾食香楼菜式的时候,朝野内外各党派也因为王忠嗣的奏折而大动干戈。

    王忠嗣作为太子李亨的好友与东宫党的干将,这道辞去河东、朔方两镇节度的奏折所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东宫集团以及东宫党的领袖——太子李亨本人。

    大明宫,明义殿内。

    大唐帝国的储君,未来的唐肃宗,现在的东宫太子李亨就住在这座素雅的别殿内。

    他今年三十五岁,自开元二十六年被父皇李隆基立为太子后,至今在大唐储君这个位置已经坐了八年了。

    身为大唐帝国未来的皇帝,目前的太子,李亨并没有像大唐的前代太子们那样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反而如同地狱煎熬一般惶惶不可终日。

    他是大唐第一个被立为储君却没有居住在东宫的太子。在开元二十五年自己的二哥也就是前太子李瑛被废杀后,李隆基下令从此太子与皇帝一同居住在大明宫。尽管李隆基一朝,“南内”兴庆宫因为李隆基的长期居住而取代“东内”大明宫成为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但作为太子的李亨依旧居住在大明宫的明义殿内,过着近似监管的生活。

    此时的太子李亨脸色有些苍白,他无力的斜倚在床榻上,口中不停地发出咳嗽的声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会相信这样一个病怏怏且双目无神的男子居然是大唐帝国的储君。

    他从小便体弱多病,在今年正月韦坚、皇甫惟明一案后,惊惧之下又是旧病复发。本来经过半年的诊治与静养后,已经有所起色。只是没想到前些时日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三道奏折传入京师后,这位大病初愈的太子在大喜大悲交错之下,再次一病不起。

    “阿训,你到底是在想什么啊?咳……咳……”李亨自从知道王忠嗣辞去朔方、河东两次节度使的消息后,除了对殿内的宦官、宫女等人大发脾气外,单独一人时候都是不停地自言自语重复着这一句话。

    “阿训”指的是王忠嗣。王忠嗣本名王训,在生父王海宾战死沙场后,唐玄宗李隆基将其收入假子,并赐名忠嗣,即忠良的后嗣之意。王忠嗣从小便与时为忠王的李亨一起游玩,两人感情甚笃。李亨称王忠嗣为“阿训”,王忠嗣则以李亨的原名“嗣升”为称呼。

    “哎——”李亨长叹一声后,身子又不停的咳嗽起来。

    “吱——吱——”明义殿书房大门传来缓缓开门的声音,原本因为门窗关闭而阴晦潮湿的书房顿时射入一道光线。

    这道光线对于长久卧在阴暗房里且病体缠身的李亨来说不啻于一把利箭。

    当光线射到他身上的同时,受到光照刺激的李亨不由得怒气大发骂道:“寡人不是说过——没有寡人的允许,谁都不允许进来么?是哪个不长眼的东西,给我拉出去杖打二十。”

    在知道王忠嗣辞去两镇节度的消息后,惊怒交加的李亨整天闷闷不乐,稍不如意之下对身边的宦官、宫女不是棰挞就是杖打。而在卧病后,李亨更是独自一人躲在书房里面。任何人没有他的旨意,都是不允许进入的,就是同住一殿的太子妃韦氏也许多日没见到他的身影了。

    “殿下,是我——李静忠。”门口传来一名中年宦官的尖着嗓子回答道。

    “哦——是静忠啊。”李亨见是自己的心腹宦官李静忠后,不由得舒了一口气。他有气无力地点头说道:“进来吧。”

    这名在大唐内庭内毫不起眼的中年宦官李静忠。在历史上的后来,有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叫李辅国。

    李辅国,在历史上安史之乱后得到唐肃宗李亨的重用,掌握朝政大权。在唐代宗即位后,被称为“尚父”,封司空兼中书令,封爵博陆郡王。成为唐朝有史以来第一位宦官宰相,唐朝第一位宦官三公,唐朝第一位以宦官身份封郡王的太监。

    李辅国,唐朝宦官集团专政的开山祖师爷,太监中的极品,宦官中的董卓。他的出现开启了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混乱局面,即所谓的“第二次宦官时代”。他曾逼迫时为太上皇的唐玄宗迁居西内。在唐肃宗病重时又伏杀肃宗次子越王李係,并当着因为病重无法说话的唐肃宗面前抓走政敌张皇后,使得肃宗李亨被气死。在扶立唐代宗后骄横目无天子,被唐代宗李豫派人刺杀而死。

    有着扶持二皇帝,谋杀两皇子,逼杀一皇后的伟大业绩在前。在李辅国死后,无数个唐朝的太监宦官们沿着李辅国这个宦官专权老祖宗的道路,在大唐的政堂上越走越远,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无数的太监们以李辅国为偶像,力争上游,争取超越,想方设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把大唐帝国给搞垮了。

    而此时,这位唐朝宦官专权的先行者、太监中的极品、阉人中的董卓李辅国还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东宫低级宦官李静忠。若非运气好得到高力士的赏识而被发到东宫侍奉太子的话,这位未来的权阉一辈子都只能在底层草根中沉浮,哪里有未来的荣耀。

    此时,未来的李辅国,现在的太子心腹李静忠正恭恭敬敬的端着一碗参茶漫步走到李亨面前。

    “殿下,这参茶是用新罗新进贡的极品人参所调制。太医说对身体大有裨益,请殿下先喝了罢。”李辅国端到李亨面前,轻轻笑道。

    “哎——”李亨无力的端起那碗参茶,随意的用勺子在碗中搅拌了几下,随即苦笑一声道:“事到如今,我哪有心情喝这些呢。况且,养好了身体又如何……这日子还不是得继续煎熬着。”

    他长叹一声,唤了李静忠一句道:“静忠啊,有时候,我真想着莫不成早点死去罢了。一了百了,好过在这暗无天日的宫廷内过着如同烈火般煎熬的日子。”

    “殿下……”李静忠惊然变色,他忙摆手道:“殿下这话可不得随意说出口啊,小心隔墙有耳。”

    李亨苦笑一声,拿起那勺子舀起一勺热腾腾的参茶,送入口中后,他难得的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微笑着点头道:“这次的参茶味道倒是不错,难得你有这心思。”

    “这参茶不是奴婢吩咐的。”李辅国轻笑一声,随即不动声色地补充道:“是韦娘娘让奴婢端来的。”

    李亨本来尚且有一丝笑意,听到李静忠这句话后勃然变色。他身子颤了颤,然后用不知哪里挤来的力气,将这碗参茶往门口全力一扔。原本雅静的书房顿时就传来清脆的碎裂声,碗中的茶水随即溅满一地。

    “她……她还来作甚——我不要吃她的东西。”李亨像是遇到鬼一样,身子不断往后缩,他颤声道:“这个贱人,她哥哥给我带来的麻烦还不够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

    韦娘娘就是太子妃韦氏,关陇世家京兆韦氏的女郎,兖州刺史韦元圭之女,刑部尚书韦坚的妹妹。韦坚案发后,李亨为了撇清干系,急忙到唐玄宗李隆基面前要求与韦妃离绝。但出乎意料的的是,李隆基并未同意,也并未否决,而是留中不发。这样的行为更让李亨惶惶不可终日,毕竟比起直接判决死刑来,这样要死不死,要活不活的局势更让人惊惧。

    “殿下。”门外传来一位女子的呼唤声。

    李亨听到这个声音,身子陡然一颤。李静忠则站在旁边“恰逢其会”的提醒了已一句:“殿下,是韦娘娘。”

    “是你!”李亨如同遇到鬼魅一般,惊惧的往李静忠身旁缩了缩,他颤声道:“是你!你还来干嘛!你这个贱女人,你跟你哥哥还嫌害我不够吗?”

    他有些发狂的喊道:“还有你——还有你们京兆韦氏,从开朝到现在,一直都与我们李唐皇室作对,你们韦家非要灭绝我们李氏才甘心嘛!!!”

    李亨这句话中所指的开国以来,韦氏一族一直与李唐皇室联姻。但也确实因此屡次牵扯到不少李唐皇族。有唐一代,京兆韦氏一族能人辈出。而韦氏女子,唐太宗的韦贵妃虽然并非是电视剧所说的那样是个蛇蝎美人,但他的亲儿子纪王李慎因卷入反武之祸被杀,其五子皆被杀。

    而大名鼎鼎的中宗韦皇后,更是临朝称制,差点还要学武则天废唐自立成为第二个女皇帝。

    而在开元朝,李亨的叔叔,也就是李隆基的五弟薛王李业,因王妃韦氏的弟弟内直郎韦宾与殿中监皇甫恂私议休咎而受到牵连。幸好李隆基还顾念兄弟之情,不予追求,仍然下谕王妃韦氏复位。

    而薛王李业的王妃韦氏,也就是自己的婶娘,就是如今自己的太子妃韦氏和韦坚的亲姐姐,而内直郎韦宾也是韦坚跟韦妃的亲哥哥。也就是说他的婶娘跟自己的老婆是姐妹,而且叔侄都受到了韦氏兄弟姐妹的牵连。

    “你给我滚!”李亨近乎疯狂地嘶吼道:“贱人,贱女人,你这个不吉的贱女人,我要休了你!我要杀了你!贱女人!不吉的贱女人!”

    “殿下。”李静忠稍微思索,然后急忙上前止住陷入疯狂的李亨道:“殿下冷静些,韦娘娘毕竟还是陛下明册的太子妃啊。”

    李亨听到这句话,如同泼了一桶冷水一样冷静了下来。他如同痴人一样呆呆的愣在榻上,一言不发。

    “太子妃~韦娘娘。您还是先走吧,免得太子殿下继续生气。”李静忠“好心好意”的劝了韦妃一句道:“您先回去休息。这边奴婢自然会好生劝说。”

    “嗯。那就拜托你了。”门外传来韦妃的带着啜泣声的话语。

    待确认韦太子妃走远后,李静忠回头望着呆如木鸡的太子李亨一眼后,嘴角抹上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第二十九章 太子李亨(二)() 
“殿下息怒。”李静忠走到李亨身旁,轻轻的抚拍着李亨的后背,努力使他心平气和下来。

    许久,李亨才抬起疲惫的眼睛声音嘶哑道:“我这病啊——也是难为你了,静忠。”

    李静忠连忙跪到地上,露出受宠若惊的神色道:“侍奉殿下是奴婢的本分,奴婢愿意为殿下效死。”

    李亨叹了口气勉强打起精神笑道:“好好的,怎么忽然就说到这个‘死’字了。罢了,起来吧。”

    李静忠神色恭敬地磕了个头后才起身,这使得李亨对他更加满意,脸色也更加温和的对他说道:“我卧病这几日,也没仔细关注国事。王忠嗣辞去两镇节度这件事,外朝闹得怎么样了?”

    李静忠轻声说道:“外朝对此议论纷纷,有的人说王大夫是疯了,才如此自断羽翼。有的人则说王大夫害怕功高震主这才不得已……”

    “够了。”李亨不耐烦的摆了摆手,问道:“李相国与政事堂的宰相们的看法呢?”

    “政事堂的相公们都说王大夫这已经是不甘外臣之位,迫不及待想要入朝为相了。这才以退为进,以辞两镇节度的权力职位作为宰执中央的筹码。”李静忠稍微顿了顿后,才小心翼翼继续说道:“至于李相国以及相国党的大员们,对此皆还未表达什么看法。”

    “哦?”李亨冷冷哼了一声道:“朝廷那些大臣也是急昏了头吧。什么以退为进这种话都说的出口,亏他们在官场混了这么久。”

    “李相国与相国党这次倒是沉得住气啊。”李亨露出一丝阴冷的笑意,说到李相国这个词语的时候,他语气中带着不加掩饰的仇恨之意。

    “可不是嘛。”李静忠谄笑道:“如今左相的位置可还空着呢,要是王大夫真的入朝为相,那李相国跟相国党们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你这蠢奴才——”李亨听罢哈哈大笑道:“你以为左相这个位置是谁想做就能做的么?”

    他这一笑之下,身体也被带着不可控制的咳嗽起来,他连咳几声才止住咳嗽,摇头叹息道:“忠嗣还是太年轻了,不可能的。若是再过几年……再过几年就够了……”

    “那以六部尚书之一的身份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呢,这也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啊。”李静忠问道。

    “不不不——”李亨连说三个不字,然后喘了一口气道:“六部尚书位高权重,以外臣加六部尚书衔尚无此例。但若要他入朝担任真正的六部尚书,那依旧太过年轻。至于以节度使职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这可是所谓的‘使相’啊。从开元以来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