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大传-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支庞大的队伍究竟有多少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人们有理由猜想,此次出兵在数量上要大大超过孙吴:刘备这次出兵,志在必夺荆州,因此必然要尽其全力。既然尽其全力,其兵众能少吗?刘备此次征吴,把孙吴〃吓〃得够呛。孙权先派人给蜀国送信求和,又令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致笺劝刘备息兵罢战,刘备一概予以拒绝。如果不是蜀强吴弱,孙权会有这种表现吗?

于是,有人就猜想,刘备的征东大军没有数十万人也有十数万。吴蜀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事实上并非如此。

刘备东征,的确是志在夺回荆州,他动员很大力量不假,倾全国之力却未必。上一节我们曾经说过,由于外交上的被动,刘备需要分出一部分力量防〃奇〃书〃网…Q'i's'u'u'。'C'o'm〃御北方的曹魏,吴蜀夷陵之战,是一场孙吴倾全力来守,蜀汉不能倾全力来攻的战争。退一步讲,即使蜀汉能倾全力来攻,其国力与孙吴相比不能算是强者。

孙权求和并不是害怕。当时孙吴已经得到荆州,上游的威胁已经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自然想避免战争,希望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与蜀汉的关系。因为战争要死人伤人,要消耗物资,即使是打赢了,也会使实力受到损失。但孙权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两封求和信上,他是认真做好了战争准备的。他把国都从建邺迁到武昌,以便指挥将要发生的战争。他接受了陆逊对荆州人士〃普加覆载抽拔之恩〃的建议,对荆州士人普加笼络。武陵人潘濬,被刘备任命为管理荆州事的官员。荆州失守后,潘濬不愿投降,〃称疾不见〃孙权。孙权派人用床把他抬进宫,呼着他的字说:〃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邪?〃感动得潘濬涕泣交横,呜咽不止。孙权见状,又让亲近用手巾为他擦脸,潘濬当即表示愿意归顺。从孙权对待潘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为争龋州人心所做的努力。为了对付蜀汉的兴兵讨伐,孙权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大都督、假节陆逊负责,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此为前线部队。第二线由诸葛瑾率众屯驻公安,此为第二梯队。第三线是孙权统兵驻守的武昌,此为总指挥部。第二、第三线是一线的后援,总兵力估计也不会少于第一线。这样看来,孙吴所动员的兵力当在十万以上。

蜀汉方面所动员的兵力有多少?史书上虽无明文记载,但我们仍可以根据有关记载做一较可靠的估计。

第51节:第六章梦断夷陵(7)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亡,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同书《陆逊传》也记载,陆逊率兵攻击刘备军,〃破其四十余营〃,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这两个记载告诉我们,夷陵之战,刘备全军覆没,数万人全部战死或投降。

这两个记载虽告诉我们刘备的东征军的大概数字,但仍不能使我们满意:数万究竟是几万?

《资治通鉴·魏纪·文帝黄初元年》记载:〃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这个数字又令人怀疑。刘备志欲夺回荆州,用四万人去攻打陆逊五万守军,是不是少了点?我们知道,《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史实是以当时所能见到的史书为根据的,那么,四万人的数字是根据什么得来的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记载,刘备伐吴,孙权给曹丕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资治通鉴》所说四万,当根据《魏书》而来。但这四万人只是〃刘备支党〃,即前锋部队,并不是刘备东征军的全部。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注引《傅子》说:〃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这里说刘备的东征军有八万余人,这个数字比较可信。在建安二十年刘备取得益州后不久,孙权出兵袭龋州南三郡。那时刘备尚未取得汉中,还能率五万人东下,再加上关羽的荆州军至少也有七八万人。此次东征,刘备虽丧失荆州军,却得到了汉中,因此再拿出七八万人与孙权争夺荆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吴蜀双方总的军事实力看,是吴强蜀弱,但就双方投入一线的兵力看,蜀军的八万对吴军的五万,不能不说蜀军占有局部优势。

蜀军旗开得胜。前锋将军吴班、冯习率军沿江东下,进入三峡,在巫县(治今重庆巫山北)大破吴将李异、刘阿。接着,又占领了陆逊防守的秭归,节节取得胜利。

孙吴占领荆州后,一直把边界向西推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整个长江三峡地区都在孙吴境内。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构成,长约数百里,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峡谷。长江自峡中由西向东贯过,江面最窄处约一百米,两岸高山耸峙,道路崎岖难行。蜀军兵至秭归,在此地临江筑城,深入吴境五六百里。

章武二年正月,刘备对孙吴发动了总进攻,其部署是:以多路军队置于江北,保护三峡后路,以防受到魏军的攻击。以将军冯习为大督,统率主力大军。以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为别督,将军吴班、陈式率水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东下。

此时,蜀军正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刘备富有智谋,作战经验丰富,又连战连胜,深入吴境,并将陆逊别军孙桓围困在夷道。

刘备称帝,封赏将士,又带兵亲征,将士皆思立功报效,加之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士气正在高涨之时。

蜀军顺流向东,水陆并进,居高临下,利于进攻。

与蜀军相比,吴军显得有些被动。

主帅陆逊,是个年仅三十九岁的书生,而他下面的将领,或是孙策时旧将,或是公室贵戚。他们开始时对陆逊并不服气,〃各自矜持,不相听从〃。

吴军一退再退,将士们对主帅的战略意图很不理解,士气低落,一些将领甚至公开反对退却,主张趁蜀军立足未稳,迅速反攻。

然而,蜀军的有利形势中隐含着不利因素;吴军的被动状态中隐含着向主动状态转化的条件。

蜀军进展顺利,接连获胜,容易产生骄傲情绪,骄兵必败,这是军事斗争中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顺流而下也有对蜀军不利的一面。大将黄权就看出了这点,他对刘备说:〃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三国志》卷43《蜀书·黄权传》。但刘备没有接受黄权的建议,他并没有把陆逊放在眼里,他认为吴军的退却是一种胆怯的表现。

第52节:第六章梦断夷陵(8)

事实并不像刘备想的那样简单。陆逊虽年轻文弱,但却是一位称职的统帅,具有驾驭战争的非凡能力。他在战争开始时坚决主张退却,因为他知道三峡不宜据守,那里陆路鸟道崎岖;水路流急滩险,守御无险可据,且使后勤补给战线拉长,给后勤供应造成困难。而把山地峡谷让给刘备,就会使他陷入〃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

的被动境地。

……

第六节临危受命

失败对于智者来说,也许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失败可以使他们深刻反思,使他们总结经验,使他们汲取教训。

刘备、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夷陵惨败,刘备退到永安(治今重庆奉节东),他没有继续后退,而是在此地驻下来,作出一副随时再次东出的架式。但刘备自己也清楚,损失这样惨重,再次大规模东征,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经历的最严重的失败。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一个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人,却败在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后生手中。虽然想不通,但他确实在想。虽然想不通,但他却未失大将风度。有一点他非常明白,此次失败,责任全在自己。

就在这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被任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的黄权,率众投降了曹操。按照法律,叛逃者家属要连坐。执法官员问刘备:〃是否将黄权的妻子儿女逮捕法办?〃刘备摇了摇头,他知道,在夷陵之战中,是自己让黄权率军在江北防御曹军的。如今打了败仗,自己撤回来了,而黄权的退路已被吴军阻断,后退无路,不降曹魏怎么办呢?想到这里,刘备说:〃是我的失败导致黄将军至此,是我对不起他,他没有对不起朝廷的地方。〃

对于失败,刘备不归咎于别人,不迁怒于部下,不掩饰自己的过错,确实具有一代雄主的风度。与刘备同一个时代的袁绍,气量与刘备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袁绍在同曹操官渡决战前,手下的谋士田丰劝他根据自己的长处,采取〃分为奇兵,乘虚迭出〃的战术,曹操〃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曹操疲于奔命,不要马上与他决战。袁绍不但不听,反而认为田丰动尹心,将他关押起来。后来,袁绍果然打了败仗,有人对田丰说:〃事实证明您的意见是对的,袁将军回来一定会重用您。〃田丰却说:〃如果袁将军得胜而归,我定能活命,现在他是败军而还,我恐怕活不成了。〃果然,袁绍回来之后,对左右说:〃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便把田丰杀掉了。

刘备敢于面对失败,不敷衍战败之责,说明他在认认真真地想,认认真真地寻找打败仗的原因。

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刘备以前也打过不少败仗,他都以豁达的态度待之,确实把它们视为〃常事〃。而今,他〃豁达〃不起来了。数万军队没了,无数军资器械丢失了,马良、张南、冯习、傅肜、程畿、黄权等将领或者战死,或者离开蜀汉,这样重大的损失,他怎能以〃常事〃视之呢?

他冥思苦想: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呢?

巍巍白帝城,座落于三峡西端、夔门之外的高山上。由于驻足高山,人们的视野可以东西眺望,可以仰望无尽的苍穹。望着圆圆苍穹,刘备忽然想到了家乡,想到了起居坐卧的茅舍,想到了茅舍东南角篱笆边上的那棵大桑树。那棵树高高的,在幼年刘备的眼中,它简直要钻到天上去了。那树冠圆圆的,在它的底下,就如同顶着圆圆的绿色苍穹。乡里人都说,这棵大树底下当出贵人。幼年的刘备曾在树下同群童玩戏,并说:〃我将坐在这皇帝的宝盖车里。〃如今,刘备真的当了皇帝,这是天意呀!天的力量是那么大,天意难违呀!

想到天意,刘备又想起那惨败的夷陵之战,这恐怕也是天意。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上天呢?猛地,刘备想起来了,自己当皇帝以来,只顾得与孙吴争夺荆州,竟然没有拜祭过一次天地,难怪天不佑己。于是,刘备立即给留在成都的诸葛亮下了一道诏旨,要他在都城南郊修筑圜丘,在北郊修筑方泽,刘备要依礼进行天地祭祀。

第53节:第六章梦断夷陵(9)

诸葛亮接到刘备的诏旨,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意。他知道,刘备在寻找夷陵失败的原因,但找来找去,竟找到〃天〃的头上。

对夷陵战役的失败,诸葛亮也感到很震惊,也在思考着失败的原因。他想到了法正。

法正这个人,固然有一些毛病,如心胸不宽广,品德上也不大追求清白高尚,诸葛亮在这些方面与他有些不同看法,但在报效蜀汉、兴复汉室的大义方面,他们还是志同道合的。在规划国家大政方针上,诸葛亮常感到法正有奇谋妙策,与自己合作的非常默契。唯独在对待荆州问题上,诸葛亮每每感到法正与自己意见相左。不但法正,再早些时候,庞统也对自己重视荆州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奥妙诸葛亮还没有来得及细琢磨,但他感到,庞统、法正等人的主张是有道理的,而今夷陵之战的结果证明了他们主张的合理性。诸葛亮深深感到,如果法正他们还活着就好了,他定能劝阻主上东征,避免这场失败。

尽管诸葛亮在思考夷陵之战的失败原因方面与刘备不同,但他还是立即组织施工,在成都的南郊和北郊分别营建祭祀天地的圜丘和方泽。这一方面是因为皇帝下了御旨;另一方面,修建南北郊是一个国家的礼仪制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此,在国家制度上是个严重残缺。

营建南北郊并未使诸葛亮劳太大的神,最使诸葛亮劳神的事,是与孙吴的关系问题。早在夷陵之战前夕,哥哥诸葛瑾就写信致刘备,让他考虑关羽与被曹丕害死的汉帝谁更亲近?荆州与天下相比谁大谁小?曹丕和吴王谁最可仇恨?可惜蜀汉急于东征,根本不予考虑。孙吴曾写信给刘备求和,可惜刘备欲夺回荆州,坚决予以拒绝。如今,蜀、吴两国已反目成仇,战争虽然结束,敌对关系仍存。长期敌对下去,蜀汉就多了一个敌人,兴复汉室的目标就更难实现。

改变这种状态,应该从何下手?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价?诸葛亮心中也没底。

就在这个时候,孙吴和曹魏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新变化,这个变化为刘备、诸葛亮缓和蜀、吴敌对气氛提供了契机。

孙吴袭杀关羽取得荆州后,为了对付蜀汉可能进行的大举反攻,便卑词厚礼,向曹魏称臣,欲借魏国的力量牵制蜀汉。不料曹魏也不好利用,乘此机会向孙权提出种种要求。对于其他要求,孙权都能忍气吞声接受,唯独向曹魏朝廷送子为质一条,使孙权感到万万难以接受。他知道,一旦将儿子送进洛阳,就等于用一根绳子套住了自己,而将另一端交给曹丕,到那时候,只能由他任意摆布了。所以,孙权对于曹魏的这个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答应,而实际上想尽种种办法,找出种种理由将送儿子入质的事无限期地向后拖延。就在蜀汉大举东征的时刻,孙权为了专力对付蜀国,求得外援,终于答应在这年十二月把太子送到曹魏。但当夷陵之战孙吴取得大胜后,孙权的态度立刻起了变化。

曹丕得知孙权的态度变化后,勃然大怒,他感到自己受了孙权的愚弄,决心给他点颜色看看。黄初三年(222)九月,曹魏发三路大军伐吴。一路由曹休、张辽、臧霸率领,出洞口(今安徽和县南);一路由曹仁率领,出濡须(今安徽无为东南);一路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领,围南郡。孙权则针锋相对,派吕范等督五军,以水军抵御曹休一路;命濡须督朱桓整军抵御曹仁;派诸葛瑾、潘璋、杨粲率军救援南郡。曹丕见孙权态度如此强硬,也不愿轻启衅端,便写信向孙权表示,要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如果孙权真的效忠朝廷,早晨送太子入朝,曹魏晚上便撤兵回去。不料孙权不但不应,反而派兵临江拒守。这年冬天十一月,江风大作,孙吴军队船翻,吕范兵士溺水而死者数千。曹休乘机派臧霸出动轻舟五百只,敢死队万人袭攻徐陵(今安徽当涂西南),烧攻城车,杀略吴军数千人。吴将全琮、徐盛反击,追斩魏尹卢,杀获曹兵数百人。

曹、吴战端又起,对蜀汉与孙吴缓和关系是一个机会。刘备在苦思征吴失败原因时,似乎对征吴之失有所反省,他主动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以示和好之意。

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到白帝城见刘备,正式表示向蜀国请和。刘备问郑泉:〃吴王为什么不给我回信?难道他认为我称帝不合适吗?〃郑泉说:〃曹操父子凌驾于汉室之上,最终取代了它。您既为汉室后裔,就应担负起藩卫汉室的责任。而您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却先自称帝,这不合天下人之议,所以我们君主没回信。〃

其实,郑泉这番话是出于外交需要而寻找的理由。孙权不回信,决非不满刘备称帝,因为此时他也已经建年立号。孙权在与刘备通使后,仍与曹魏往来不绝,可见他不给刘备回信的真正原因,是对孙、刘联盟的前景仍有疑虑。尽管如此,孙权派人出使蜀汉,毕竟使蜀、吴重归旧好伸出了一只脚,只要这步迈出去,蜀、吴联盟就有可能重新恢复。刘备也遣太中大夫使吴,表示赞同蜀吴两国和好。

……

第54节:第七章励精图治(1)

第七章励精图治

第一节〃隆中对〃战略的修正

传说远古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天崩地裂。那时候,〃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地势高的地方烈火燃烧不灭,地势低的地方洪水浩荡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的努力,终于使得〃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女娲补天只是个神话传说,但夷陵失败后,蜀汉出现的〃天崩地裂〃的局面却是事实。

〃隆中对〃是蜀汉立国的指导纲领,可以说它是蜀国的〃天〃。

〃隆中对〃政略方针和战略方针的自相矛盾,使得蜀汉与孙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结果打了一场惨遭失败的战争,从而使蜀汉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面临着天崩地裂的危机。

刘备已经病逝,这补天平地的任务全都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上。

刘备的丧事办得比较简单:百官哭祭,满三天后立即脱掉丧服,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到遗体下葬时,再依礼举行哀悼活动,朝廷各部门长官、地方郡守、国相、都督、县令、县长,发哀三日,此后即脱掉丧服正常工作。

这种规模的丧葬,是按照西汉文帝刘恒的榜样办理的。

这种规模的丧葬,是按照刘备的临终嘱托办理的。

这种规模的丧葬,是根据蜀国内忧外患,不宜耗费过多时间、财力的实情办理的。诸葛亮大传第七章励精图治

该办的事办完了,现在,诸葛亮有时间仔细想想今后的事了。

诸葛亮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与孙吴的关系。这几天,他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与孙吴的关系闹到了这种地步呢?难道是孙权反复无常,寡信少义,不该与他联合吗?诸葛亮与孙权打过交道,他觉得孙权不是那样的人。在赤壁之战中,孙吴的联合诚意是经过事实检验的。况且,只有两家联合,才能与强敌曹魏鼎足峙立,才有可能战胜强曹,这是刘孙双方都很明白的道理。

然而,为什么在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之后,两国的关系就破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